2023年湖北省高二11月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 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B. 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C. 尤其重视基层治理 D. 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等信息可知,商朝试图树立一个严厉的君主形象,而周朝试图树立一个亲民的君主形象,周人重视对祖先亲民和爱民形象的塑造,反映出西周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其执政观念趋向理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创立,材料所述商周时期还未形成儒家思想,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朝与商朝在塑造先人形象的不同,没有涉及对基层治理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先人的塑造,仅从题目中无法得出统治者是否“以文治国”,且“开始”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2. 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新举措: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中小封建主参与御前会议;让儿子娶阿基坦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领土。这些举措旨在( )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建立民族国家
C. 加强国王权力 D. 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2世纪前期法国。根据材料,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C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B项;材料所述为政治举措而非经济措施,路易六世在位时期着力加强王权,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图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画家力群在1947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图片反映了( )
A. 为新中国民主积累了经验 B. 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制度完善
C. 表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建立 D. 说明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期间,党在解放区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解放区的人民代表选举和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A项正确;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成为了国家主人,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 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 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 南方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表格可知北方的状元数量总体趋势是在下降,南方的状元数量总体趋势是在上升,说明伴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文化也在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宋代以后科举制度渐趋完善,排除A项;材料只是状元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考试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度影响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 英国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事务官对政策制定的预案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以内阁为代表的政务官对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作出最后的裁定。这表明英国( )
A. 议会丧失制约政府权利 B. 实行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C. 君主立宪制度受到破坏 D.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英国,事务官负责筛选预案,提供意见,政务官负责最后决策。即事务官负责政府日常管理,政务官负责政策制定,这体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项正确;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并没有丧失制约政府的权利,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维护君主立宪制,而非破坏,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决定的,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有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6.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 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B. 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 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体现的是选任标准变化,并非能力水平,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 (长寿中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民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 皇权向基层渗透 B. 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C. 乡约与律法合流 D. 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县衙受理案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可知县衙在受理案件后,交由乡约详细调查,最后通过审核调查结果,来最终审理案件,体现了乡约与律法合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皇权,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对乡约教化的倡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层社会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这说明( )
A. 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B. 司法实践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C. 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 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4年美国。结合所学可知,无罪推定原则强调,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杀妻一案中,由于警方掌握的证据实效,有重大嫌疑的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无罪获释,体现了美国司法实践重视证据,坚持无罪推定原则,B项正确;美国属于英美法系范畴,相较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作用较为突出,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法律重视证据,没有强调其服务的对象,排除C项;黑人运动员辛普森之所以能够无罪获释,是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强调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根据材料“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及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并未大规模内迁,况且图示反映的是农牧界线北移的情况,排除A项;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并非恶化,排除C项;“文化融合趋势”是农牧业区交流、交融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 )
A. 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B. 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C. 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D. 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万国公法传入中国,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逐渐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A项正确;李鸿章的做法没有“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排除B项;材料更侧重于维护我国固有的主权,不是为了与列强“争夺利权”,C项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都是中国反击,不体现“以夷”制夷,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是( )
A. 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 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过渡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可知,中国艺术代表团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的友好交流,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C项正确;1960年,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的发展,而非双百方针的意义,排除B项;1987年,和平与发展正式被党确定为时代主题,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 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 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唐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逐渐松弛,这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均田制遭到破坏又是两税法实施的前提,排除B项;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实际上默认了地主兼并土地的行为,排除C项;这一演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不会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B. 缓和社会的矛盾
C.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D. 确保赋役的征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户口的确认确保赋役的正牌,D项正确;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该政策的后果,排除A项;缓和社会的矛盾与材料所述内容不涉及,排除B项;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是结果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 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C.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美国经济霸权受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美国因为经济危机相对衰落,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反映出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汇率更加符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A项;英镑兑美元汇率的不断变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动所致,并不能说明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排除B项;经济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德国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
B. 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 德国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D. 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斗争水平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末德国。根据材料“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可知,德国政府建立包括医疗、工伤事故、伤残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A项正确;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19世纪末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初建时期,尚未“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第一国际1876年解散,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清代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答案】(1)制度:西汉:察举制;清代:科举制。
变化趋势:(答出3点)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或选拔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2)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和清朝的中国。制度:由材料“西汉各地察举人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由材料“进士人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科举制。变化趋势: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可知,从人才来源来看,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据材料一地图可知,从人才规模来看,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据所学可知,从选拔方式来看,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从选官权力来看,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将选官权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不同:就经济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可知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就政治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据材料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可知,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就思想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据材料二“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可知,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教皇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近代民族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并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答案】(1)变化:由对宗教、国王的忠诚到对国家的忠诚(或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特点: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强调民权思想:与反抗外来侵略、国家独立紧密相连(以追求民族独立为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基本内涵,并逐渐发展为社会性全民话语。
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教皇的”“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由对宗教、国王的忠诚到对国家的忠诚。原因:根据所学,从经济、阶级角度概括,得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根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得出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根据“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出强调民权思想:根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得出与反抗外来侵略、国家独立紧密相连;根据“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得出以民族复兴为基本内涵,并逐渐发展为社会性全民话语。时代价值:根据“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1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内涵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宗族遍及城乡,设立了义学、义仓、养济院等组织;修订《宗约》、《族规》、《族范》、《家诫》等,内客涵盖“勤、俭、学、善、廉”等。宗族族长可协助保、甲长,稽查乡里,如有“纠众持械互斗者,该保、族、邻即预防阻止,如劝阻不从,即赴地方报官”。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材料二 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部分社会救济举措
时间 内容
1834年 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
1847年 增设济贫部
1870年 颁布《初等教育法》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
1871年 成立地方事务部
1899年 成立教育部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1908年 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
1909年 颁布《劳工交换法》
1911年 颁布《教育改革法》《国民保险法》政府逐步介入社会事业和“有限管理”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族在清朝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救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答案】(1)进行社会救济;教化乡里;协助基层治理;维护地方治安(缓和社会矛盾)。
(2)变化:国家成立救济机构,国家救济成为主流;以法律和法规保障救济;救济的内容扩大到救济贫困、基础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政府逐步加强对社会救济的“有限管理”(或答:政府加强对救济的局部干预)。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一“设立了义学、义仓、养济院等组织”可知,进行社会救济;据材料一“修订《宗约》、《族规》、《族范》、《家诫》等,内客涵盖“勤、俭、学、善、廉”等”可知,教化乡里;据材料一“宗族族长可协助保、甲长,稽查乡里”可知,协助基层治理;据材料一“如有“纠众持械互斗者,该保、族、邻即预防阻止,如劝阻不从,即赴地方报官””可知,维护地方治安(缓和社会矛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847年增设济贫部”、“1871年成立地方事务部”可得出,国家成立救济机构,国家救济成为主流;据材料二“1834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908年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1909年颁布《劳工交换法》”可得出,以法律和法规保障救济;据材料二“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责任”、“1908年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可得出,救济的内容扩大到救济贫困、基础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据材料二“1911年颁布《教育改革法》《国民保险法》政府逐步介入社会事业和‘有限管理’”可得出,政府逐步加强对社会救济的“有限管理”(或答:政府加强对救济的局部干预)。第二小问根本原因,据材料二“ 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部分社会救济举措”和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点睛】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解读材料,围绕“中西方古代教育”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观点一: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观点二:东西方古代教育都重视学校教育;观点三:东西方古代教育都注重道德教育;观点四:东西方古代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另:提取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观点: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论述:董仲舒认为要培养“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他是在汉代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下,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在教育方面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君子”的培养,为国所用,实现“天下和洽”;昆体良处于罗马帝国时代,为维护罗马的民主与法制,为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完成公私使命,为国家服务,并引导国家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的重要目的。
小结:中西方古代教育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均重视为国所用人才的培养。
【解析】2023年湖北省高二11月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 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B. 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C. 尤其重视基层治理 D. 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2. 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新举措: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中小封建主参与御前会议;让儿子娶阿基坦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领土。这些举措旨在( )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建立民族国家
C. 加强国王权力 D. 发展庄园经济
3. 图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画家力群在1947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图片反映了( )
A. 为新中国的民主积累了经验 B. 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制度完善
C. 表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建立 D. 说明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4. 如表为当代学者统计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 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 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 南方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
5. 英国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事务官对政策制定的预案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以内阁为代表的政务官对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作出最后的裁定。这表明英国( )
A. 议会丧失制约政府权利 B. 实行政治和管理分离
C. 君主立宪制度受到破坏 D.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6.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 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B. 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 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7. (长寿中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民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 皇权向基层渗透 B. 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C. 乡约与律法合流 D. 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8. 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这说明( )
A. 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B. 司法实践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C. 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 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提高
9.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10. 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 )
A. 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B. 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C. 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D. 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
11. 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是( )
A. 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 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2.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 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 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13. 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B. 缓和社会的矛盾
C. 加强对百姓控制 D. 确保赋役的征派
14. 下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 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C.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美国经济霸权受冲击
15. 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德国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
B. 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 德国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D. 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斗争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清代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教皇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近代民族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并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1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内涵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宗族遍及城乡,设立了义学、义仓、养济院等组织;修订《宗约》、《族规》、《族范》、《家诫》等,内客涵盖“勤、俭、学、善、廉”等。宗族族长可协助保、甲长,稽查乡里,如有“纠众持械互斗者,该保、族、邻即预防阻止,如劝阻不从,即赴地方报官”。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材料二 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部分社会救济举措
时间 内容
1834年 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
1847年 增设济贫部
1870年 颁布《初等教育法》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
1871年 成立地方事务部
1899年 成立教育部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1908年 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
1909年 颁布《劳工交换法》
1911年 颁布《教育改革法》《国民保险法》政府逐步介入社会事业和“有限管理”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族在清朝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救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