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东汉初年,军国大事、典要机密等实权转归尚书台,三公不仅不得预闻选举诛赏,甚至弹劾近臣都会遭到尚书的质问;刘秀称帝后,“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这反映出,东汉初年( )
A.封建官僚体系完备 B.君主专制权威强化
C.中央决策机构臃肿 D.中枢行政效率提高
2.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3.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1828-1835年在任)上台后,曾放言: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政府工作,因此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就应该将政府职位授予本党或帮助竞选的工作人员。这一言论( )
A.违背文官竞选的根本原则 B.意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团结
C.强调了政党分肥的合理性 D.受到中国恩荫制度的启发
4.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中,有两位女青年脱颖而出,当时一位有名的妇女活动家为其中一名“女状元”题诗赞曰:“一日声名四海知,千秋旷典重名时,秉彝毕竟同优美,漫说男儿胜女儿。”这可印证当时的文官考试制度( )
A.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伦理 B.偏向于保护弱势群体
C.助推男女平权观的传播 D.受益于女校教育发展
5.岳麓秦简《暨过误失坐官案》列举了暨(江陵县丞)职务“坐官(连坐)”,“凡八劾(追责)”,其中八月的一天中就有“二劾”。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要求官吏“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央(决)”“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宽以治之,有严不治”。这些记载( )
A.说明两段史料存在冲突 B.体现出秦朝儒法并重
C.否定了秦朝暴政的说法 D.说明了秦法严密细致
6.公元前169年颁布的《沃科尼亚法》禁止将妇女设立为拥有10万阿司(古罗马货币单位)以上财产的继承人。6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同等地根据其亲等的优先权被召集参加无遗嘱情况下的法定继承”“亲等相同者,按人平均分配”。这一变化( )
A.使女性获得人身自由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蕴含着自然平等精神 D.反映了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7.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市马”,“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宋辽和平盟约的效用 B.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
C.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 D.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
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了三次大调整,先后实行联合苏联“一边倒”、反帝反修“两条线”、反对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策略。“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突破性事件是( )
A.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9.表1所示为晚唐至宋金晚期重要金融事件摘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表1
874-907年 晚唐僖宗、昭宗、哀帝三代 藩镇混战,荆棘遍地,物价狂涨,米每斗30-50贯
909-971年 五代十国中的楚、闽、南汉 区域性通货膨胀,专铸铅铁线,倾销恶钱
1101-1126年 1225-1275年 北宋徽宗、南宋理宗以后 徽宗时,通货膨胀严重。南宋用分发界钞掩盖,实际通货膨胀剧烈
1193-1234年 金章宗明昌四年至金亡 1193年后开始通货膨胀,后因四面受敌,军费浩繁,专靠发钞,万贯唯易一饼
A.货币恶政与社会动荡相伴随 B.民间支付手段日趋多样化
C.商业过度发展导致货币贬值 D.通货膨胀的局面持续恶化
10.宋人汪藻对北宋中期两税法评论道:“古者以暴赋横敛为非,尚有赋敛之名也,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这说明北宋中期( )
A.民众的赋税负担沉重 B.农民积极性被削弱
C.地主与农民矛盾尖锐 D.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11.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③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④民众抗役斗争的常态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2.英国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实施后,济贫院采取人们自愿进入的原则,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财产审查及体检;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便将进入济贫院,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会被拆散;家庭私有财产也会被没收,但在执行时,会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劳动工具。这样的制度设计( )
A.反映了工人运动对立法的影响
B.具有鞭策民众勤恳劳动的动机
C.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民生的漠视
D.导致英国的技术变革趋于停滞
13.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冶炼技术的进步
14.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 B.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15.图1所示为1820-1900年德国煤炭产量变动情况,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图1
A.工业革命在德国得以迅速拓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能源转型
C.煤炭资源匮乏,德国走上节能道路
D.德国的统一推动了煤炭产业发展
16.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连接,在宽阔的世界里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人相连,受其影响就会改变想法,改变想法就会改变行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由此可推知( )
A.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信息革命使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
C.科技改变人们思维以及生活方式
D.工厂制度逐渐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官员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满”和“考察”,前者属于对官员个体的个性化考核,后者属于对官员群体的全面性考核。“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具体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考察”,是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可以说是“全覆盖”“通天下内外官计之”。
——摘编自徐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代对文职官员的考察分为“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京察”和“大计”皆三年一举,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罚俸、降级或革职)。此外,还有所谓“六法”:一曰不谨,二曰罢软无力,三曰浮躁,四曰才力不及,五曰年老,六曰有疾。在“京察”和“大计”中,皆根据所属官员的情况,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之”,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法的历史阶段划分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说明:分为由古代到1648年、1648年到1815年,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表3 美国国际法学者芬威克的国际法历史阶段划分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 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 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 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据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编制
材料二 要想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各国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也要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现在,进行国际合作以谋求发展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如果我们坚持“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不得动武”的国际法原则,世界和平就能得以维护。
——摘编自王庆海、唐颖侠《论国际法在维护21世纪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对国际法阶段划分的共同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际法应具备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生物物种总会借助偶然事件或是有利的环境条件到处游走。而哥伦布大交换就像一张生物互联网,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联系起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年:发现哥伦布新世界》
根据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D 6.C 7.B 8.C 9.A 10.A
11.B 12.B 13.A 14.A 15.B 16.C
17.(1)特点:分类考核;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全面;考核范围广泛;考核结果作为升降赏罚依据;凸显公正性和灵活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趋势:逐渐强化和严密。(2分)
(2)评价:有利于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表现。(2分)
18.(1)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责任内阁制。(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探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成就: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和践行“三三制”原则;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共同特征:都体现了欧洲中心地位;都以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为依据;都体现了重大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6分)
(2)应具备的作用:维护国际秩序;保障人类和平;促进共同发展。(6分)
20.示例
观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2分)
阐述: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随之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如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食物物种的跨洲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也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由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与此同时,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伴随物种交流,新的病菌也被带到美洲,这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8分)
总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