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四校联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D C A D B C A B D B C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B B C B A D C A C D A D B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特征:出现了公共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地域关系尚不成熟;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2)制度建设:继承和完善科举制;推行三省六部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促使唐朝走向强盛;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上出现尚学风气,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
32.【答案】
(1)表现: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有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远洋贸易范围拓展;海外贸易商品种类丰富;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每点2分,任意2点得4分)
原因:宋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并通过立法保障贸易发展(政府重视,大力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主要特点:连续性(从未中断);创新性;承继性(继承发展) ;多样性(包括多种文明);包容性;本土性;凝聚性;地域广泛;内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现实价值: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凝聚民族意识,塑造民族性格;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第 1页共 2页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 期中考试四校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卷共 32 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小题 60 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 6000 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 ”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 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 . 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具备 B .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 .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 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该学者认为春秋时期( )
A . 民族交融推动生产发展 B . 儒家放弃华夷观念
C . 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D . 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
爱 ”“非攻 ”,韩非主张以“法 ”治国。这些思想家都( )
A . 努力恢复西周制度 B . 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C . 适应封建社会要求 D . 追求理想社会秩序
4. 《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 ”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 政权 ”说法正确的是( )
A . 源于秦朝并被后世沿用 B . 官员由皇帝任免可世袭
C . 实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 .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5.汉武帝时,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 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 ”。这一政策的施行( )
A . 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 B . 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 . 提高了官员工作效率 D . 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6.光武帝刘秀注重争取民心,以“柔道 ”治国。同时,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三公,一旦有过错,也常被
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刘秀的这些做法( )
A. 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C. 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 D. 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
7.南朝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
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 ”。这反映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C . 南方民族隔阂消弭 D . 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
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开元十七年(729 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
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这说明唐朝( )
A . 民族政策的开明 B . 注重于选贤任能
C . 西藏治理的强化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10.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 ”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
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 . 强化人身控制 B . 增加财政收入 C . 消除地方割据 D . 减轻地主负担
11.《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
一 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行至虎溪桥,虎辄号
鸣。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 . 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C . 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 . 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12.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 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
按唐式结构建造的, 日本遣唐留学生带回《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
A . 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 . 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C . 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 . 唐朝科技已发展到顶峰
13.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仁厚 ”“清介廉
谨 ”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 ”典范。这反映了宋朝( )
A . 守内虚外的统治政策 B . 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C .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D . 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14.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 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
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兼顾集权与效率 B.造成了国家分裂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不利于地方稳定
15.右图是《清明上河图》中古代版“外卖 ”。画面中可以看到,有一个
送“外卖 ”的伙计,他能一手拿两碗饭菜,奔跑而去。这一画面反映
了北宋( )
A . 精耕细作局面形成
B . 外卖送货开始出现
C . 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D . 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16.宋代,传统的分餐制逐渐被“ 同桌群聚,同盘而食 ”的会食制取代,会食聚餐满足了亲朋联谊、商业联系、官 场交往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 封建传统礼制崩溃 B . 坊市制度开始瓦解
C . 饮食习俗彻底改变 D . 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17.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 田夫野老、幽闺妇女 ”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
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 . 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B . 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 . 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D . 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18.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 ”,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 .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B . 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C . 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 . 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19.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 ”“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
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
A . 封建制度无力抵抗劲敌 B . 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 . 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20.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杨家将 ”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到了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事里 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一变化出现 的原因是( )
A . 明清新思想影响巨大 B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 2页共 2页
21.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 ”;清代大仓、海门等
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D . 人口变动粮食需求减少
22.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这些小 说的流行( )
A.强化了主流价值观 B.推动活字印刷术发展
C.顺应三教合一趋势 D.打破官府的教育垄断
23.1793 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 锦缎、玉器、瓷器、茶叶、工艺品等 3000 多件礼品。由此可知( )
A . 英国实力远超中国 B . 清朝放弃闭关锁国
C . 农耕文明达到顶峰 D . 文明差距逐渐显现
24.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 5 2 1 1
1864 6 3 3 1
1873 58 13 11 7
A . 中国失去了制海权 B . 中国海关日益近代化
C . 中国半殖民化加深 D . 清政府抛弃华夷观念
25.清末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1851— 1875 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
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清廷多“病 ”缠身的原因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戊戌变法 D . 义和团运动
26.关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 ”。对观 点中的“进步 ”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B . 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C .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 .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系
27.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 “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
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 ”这场战争( )
A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 推动清末新政的实施
C . 导致鸦片贸易合法化 D . 引发了瓜分中国狂潮
28.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积极宣讲 :“ 国文为民族之魂 ”“ 国文提振民众 ”。“听者达数万人之众,闻之皆泣,奔
走呼号 ”。这表明当时( )
A. 民族意识觉醒 B. 急需文化变革
C. 维新变法开始 D. 西方文化衰微
29.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 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 . 促进了西方文明传播 B . 缘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 挽救了中华民族危亡 D . 体现了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30.近十余年的历史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 学等等。据此可知( )
A . 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 B . 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
C . 史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D . 传统的历史研究已被彻底摒弃
二、非选择题(每题 20 分,共 2 小题 40 分)
31 .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 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 因 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隋唐时期,国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巨型国家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 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制度建设的典范。制度的完备对唐朝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尤其是促使 唐朝走向强盛具有重要作用。唐朝崛起于东亚,制度的健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摘编自李鸿宾等《中国通史大师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如何进行国家制度建设的。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制度起到 了怎样的作用?(14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 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 奉 ”。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 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 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 所得动以百万计。 ”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 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 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的繁荣使得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 新和发展。 ……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 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10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