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

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2023.11)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D C D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D B B C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A D C B C B B A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31、32题各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6分)
(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分)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2分)
发展趋势: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4分)
32.(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贵重奢侈品为主。(答出其中两点得4分)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唐朝经济实力雄厚,生产技艺先进;造船、航海技术发达。(答出其中两点得4分)
33.(12分)示例
论题:唐朝开明的民族观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秉承华夷平等的民族观念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突厥,在军事手段征服的基础上,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对于吐蕃,采取和亲和会盟的措施加强联系;对于西北的回鹘和东北的鞣鞲采取册封的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唐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这些措施也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观念,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而言之,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互相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永春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2023.11)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 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 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
了 ( )
A.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 南北文化趋于一致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 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2.2023 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
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
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 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
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
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
期 ( )
人头盎内钺·西周前期 画像铜壶(局部)·春秋晚期
A. 民本观念逐渐成为主流 B. 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 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 D. 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4.《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 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 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
周时期( )
A. 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 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1页(共8页)
C.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5.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
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6.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 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
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 )
A. 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秩序 B. 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
C. 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 D. 周王“天下共主”地位重建
7. 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 )
A.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源于诸侯争霸的政治局势
C. 增强华夏认同观念 D. 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
8.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燕 国货币) 甘丹刀(部 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 (三晋货币) 平首尖尖足布 (赵国货币) 圆钱(泰、魏 货币)
凌源 √ √ √ √
庄河 √ √ √ √ √
朝阳 √ √ √ √
营口 √ √
A. 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 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9.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
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旨在( )
A. 规范官吏行政 B. 保护国家财产 C. 严格控制民众 D. 树立法律权威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民国时期,谭其骧在《秦 郡新考》中认为秦共有四十六郡。2000年,在西安相家巷封泥中包含有大量的郡级封
泥,与谭其骧“四十六郡”的观点相符合。这说明( )
A. 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 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2页(共8页)
C. 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 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素朝历史
11. 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 而地分”,随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
出当时( )
A, 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 君主专制体制的崩溃
C, 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 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12.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 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 敢行之,燔贤(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 (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A. 反映出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 B. 表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 说明这一时期诸侯势力强大 D. 彰显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
13.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 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
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4.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平时巡行、岁末进京。东汉时期,刺史在州
内拥有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监察区演变为郡
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 )
A. 解决了郡国并行的威胁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 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D.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15.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
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3页(共8页)
( )
A. 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 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 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遇制 D. 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6.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 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 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

A. 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C. 缓和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 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
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
A. 耕读传家的理想 B. 格物致知的探究
C. 家国天下的情怀 D. 无为而治的理念
18. 下面三幅图片能够反映的主题是
A. 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 D. 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
19.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
“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
体系。该举措旨在( )
A. 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 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 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 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
20. 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该类画像在今山西、山东、
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现。据记载“炙”原本是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魏晋之时,
“中国尚之”且用以饮宴嘉宾。这一现象反映了( )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4页(共8页)
A. 人口迁移促进社会发展 B. 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缓解
C. 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D.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21.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 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
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22.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
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西晋时( )
A.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B. 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D. 内迁民族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23. 东晋南朝时期,谱牒(研究家谱门第)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 学的世家以及《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专著。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
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一现象( )
A. 是士族政治的突出反映 B. 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便利
C. 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D.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24. 晚唐诗人皮日休赋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炀帝( )
A.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B.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 不恤民情功过参半
25.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 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
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调整各品级官员的比例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5页(共8页)
26. 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
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政策体现了唐朝( )
A. 忽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B. 实行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
C. 处理民族问题手段较单一 D.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27. 隋朝开皇年间针对特定对象采取“免役收庸”措施。唐朝前期,正式增加了作为丁役、 匠役代役金的税目“庸”。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时,又把“庸”和“租调”
一起并入“两税”。唐朝税收制度的革新()
A. 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使人丁不再是征税依据
28. 如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时间 举措
北周 政权建立之初,即封魏帝为宋公
隋朝 封周静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
唐初 开国二代皇帝尊崇、礼遇周、隋帝胄为“二王”
A. 强化家世门第等级 B. 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
C. 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D. 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29. 下图为845—865年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
占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 B. 中央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C. 唐后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
30. 魏晋至隋唐时期,科技成果斐然。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6页(共8页)
史实 结论
A 《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术,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 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 思想
B 《千金方》以人命责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共30卷 合计药方5300首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 基础
C 唐代郑思远所撰的《真元妙道要略》,记款了炼丹见闻30余则, 并且最早提到了火药。 唐朝火药广泛用于 军事
D 《册府元龟)记载:835年,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 (私印日历)。 雕版印刷术最早始 于835年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31、32题各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 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
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
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伸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 里显然有浓厚的责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4分)概括西周
到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32. 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
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
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
高一年历史科试类,第7页(共8页)
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
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
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 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
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8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期 儒家民族观的表现
先秦 时期 与早期夷夏思想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族观在承认差别、对立和 碰撞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礼分华夷的标准,大力倡导“化夷”“变夷”的思想
两汉 时期 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汉儒把封建帝王与四夷的关系比作手足关系,把天 子和四夷酋长界定为君臣关系,将华夏与四夷、中原与边境看作一个整体
隋唐 时期 彰显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民族思想,诸如“夷狄亦人耳”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虽云华夷,欢若亲戚”等语言不胜枚举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就表格中的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
儒家民族观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第8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