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统一调研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岗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 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南北方的生业经济相似
C.早期国家势力向北扩张 D.区域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2.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3.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效率飞跃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百姓生产方式转变 D.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4.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 上述思想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5.下图为元大都平面图(局部),马可·波罗关于元大都宫殿有如下描述:“上述两墙之间,有一极美草原,中植种种美丽果树。不少兽类……繁殖其中。带麝之兽为数不少,形美类多”。这反映了元朝
A.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 B.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
C.游牧区域的日渐扩大 D.多元融合的文化理念
6.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C.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7.1860年6月,李秀成在苏州颁布告示,督促从速举官造册,“凡乡邻熟识之人,举为乡官,办理民务……盖所举之人,必度其干事才能称职者充当其任”。最终,“军帅请当地有价者充当,师帅以书役及土豪充当,旅帅、卒长以地保、正身伙计分当,惟两司马、伍长硬派地着中殷实者承值”。这表明太平天国
A.赢得辖区实力派的支持 B.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C.选官政策符合现实需要 D.基层治理潜藏危机
8.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 项目
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
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
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9.1939 年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该决定意在
A.强调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 B.凝聚共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C.践行“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 D.传播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10.1969年7—8月,尼克松多次声明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12 月,美国大使在与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时表示:美国“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大的交流”,“亚洲问题的解决和决定终究必须有亚洲人民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材料表明
A.国际局势影响中美关系 B.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
C.中美建交步伐不断加快 D.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
11.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该石碑上围绕相同的内容,分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通俗体文字以及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这一现象表明
A.古代埃及的王权达到顶峰 B.祭司完全垄断了文字书写
C.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D.埃及人能够阅读三种文字
12.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中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此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 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有助于佐证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教会教权与世俗王权的结合
13.下表反映的是在世俗权力支持下,欧洲出现的科学社团建立热潮。该热潮的出现
年份 地点 社团名称
1635 巴黎 法兰西研究院
1657 伦敦 皇家学会
1662 巴黎 巴黎科学院
1700 柏林 柏林学院
A.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 B.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
C.肇始于文艺复兴形成的理性精神 D.有助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14.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15.1924年,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主导组建苏美贸易公司后,先后向美国各大公司采购了一大批石油化工设备、金属加工设备、采矿设备、农业机械设备和汽车生产设备。同期,美国也通过该公司购入了苏联的皮草、木材、鱼子酱、菌菇,以及大量的锰、镍、铬等稀缺矿产资源、原煤、焦炭等。材料说明,苏美贸易公司的经营活动
A.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完善 B.服务于外贸市场的现实需求
C.受到两大阵营斗争的束缚 D.推动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建立
16.下图为2005 年至2021 年东盟各国和中、日、韩、英、美五国在数字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增长倍数,以及数字服务出口额在本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情况。该图说明
A.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上升 D.国际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儿童人数在7000万~8000 万,其中包括大量难童(构成见下表)。面对这一现实,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倡议收容、救济难童,得到了国民党及社会贤达的支持。1938年3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以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等5名中共党员为常务理事,宗旨是“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力量”。
全面抗战初期难童的构成一览表
成分 读书 小贩 种田者 学徒 当兵 做工 艺者 拾荒者 拾粪者 脚夫 流浪儿 依父母过贫苦生活
比例(%) 30 4.7 7.3 6.7 2.2 4.4 7.6 6 2 17 12
—摘编自永沂《在儿童保育院》
材料二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剧团“开展新剧、活报、儿童戏、子弟班(即旧戏班)”,编演了大量优秀戏剧作品,包括话剧《军民合作》《游击小组》、歌剧《反法西斯舞》《太行山舞》《白毛女》、活报剧《参加八路军》《打倒汪精卫》、秧歌剧《兄妹开荒》《动员起来》、街头剧《大家起来赶强盗》《流浪的东北同志》、苏联戏剧《前线》等。剧团演员辗转各地,深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国民党统治区、日伪敌占区演出,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这些演出剧目往往短小精悍,形式简单,贴近生活又富于生动性,在群众间引起极大反响,各村百姓纷纷邀请剧团下乡演出。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在组织儿童参加演剧宣传活动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学习环境,助推了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除了文化运动外,这些剧团还直接参与了春耕、开荒、纺织、变工互助、减租减息等生产建设运动,积极配合根据地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段俊《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戏剧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763 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 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1926 年写道:“使欧洲浸入血泊中的那场战争已经……在这片远离我们的土地上唤醒了独立的感情。 在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人还是思想、还是亚洲本身都在变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受到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初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2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过去几年里”亚洲“变化”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杰作,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辗转传世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下表是《清明上河图》收藏流传及外出展览相关事件的记录。
1127年左右 流落北方金国民间。
1352年左右 从元朝秘府流出后,辗转于今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
1799年 嘉庆四年被收入紫禁城。
1924—1931年 经溥仪之手由天津租借带往长春。
1945—1948年 张克威同志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在民间收集的名画交由沈阳的文化部门保存。
1953年 在东北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中展出。赴北京展览后,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7年 首次出境,在香港艺术馆《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展出。
2010年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出长128米、高6.5米的动态投影版《清明上河图》引起轰动,成为百姓和媒体认证的“镇馆之宝”。
2012年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展出,超过10万人次观展。
2015年 上线故宫博物院官网名画记栏目,提供高清大图赏析和多媒体导览。
—摘编自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
请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具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城市近代化是城市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多种同一性而具备独具个性的近代文明形态。具体表现在工厂企业的兴起、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金融机构的出现、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近代化、文化样式和价值观的近代化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与中国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等内力作用实现城市近代化。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影响中国与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予以评述。(要求:主要因素须具体,观点须表明,赞成材料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统一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在长江下游文化遗址良渚古城发现了北方作物遗迹,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存在交流,故D 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区域文化的联系和相似,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统一性,A 项错误;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生业经济,材料只列举了少量粟米、枣核遗存,不能说明南北方生业经济相似,B项错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尚不能直接定义为早期国家,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秦王政十八年”说明秦尚未一统。按照法律规定应主动向官府申报自己的所有财产情况。经官府审理查验,照以訾财数额按比例定税的规则,量刑隐匿的财产税值六百六十钱。说明在秦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官吏严格执行了法律规定,非常重视对民户资产的掌握,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审理结果,没有直接体现出对法律的补充更新,B项错误;材料记载内容没有重点体现协调该女子的家庭关系,C 项错误;唐中后期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征税的主要标准转向资产,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北魏时期授予奴婢、丁牛田亩是统治阶级与豪强地主妥协的结果;至隋朝,豪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是隋朝取消奴婢和丁牛授田规定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北魏至隋朝,农业生产效率没有出现飞跃,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和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A项错误;北魏和隋朝都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没有实质性改变,C 项错误;北魏至隋,赋税制度没有变化,都是租调制,D 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不仅强调了“道”的核心内涵,还提出传播“道”的方式,有利于传播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构建符合儒学仁义道德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韩愈道统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应对佛教和道教思想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批判空疏文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儒家思想,排除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佛教和道教,无法体现抑制佛道思想发展的作用,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元大都中的孔庙、国子监、城隍庙等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吸收了中原文化;元大都的宫城绕水而建,宫殿中的草原和饲养的兽类则体现保留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特性。由此可知,元大都的建筑融合了蒙古和中原文化的理念,故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元朝的民族政策,无法判断元朝的民族观念,A 项错误;“犬牙交错”是形容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理念,B项错误;宫殿中虽然有草原和兽类,但无法证明游牧区域的扩大,C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一条鞭法推行,赋役征银,这为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主要生计来源创造了条件,使女性成为家庭生计主要担当者,男性有更多机会从事维持家庭生计之外的事务,故A 项正确。晚明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手工工场和自由雇佣劳动,但材料无法体现是手工作坊还是手工工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C项错误;材料仅说明徐母所织棉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以体现其质地优良,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是否兴盛,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李秀成在苏州发布告示宣布的是乡民公举有才能之人为官的制度,但实际却是太平军指派地方富户地主或原本权势之人为乡官,多以经济实力而非实际才能为标准,且存在强迫绅富上任的情况,地方治理存在一定危机,故 D 项正确。据材料“惟两司马、伍长硬派地着中殷实者承值”可知没有赢得部分实力派的支持,且“实力派”内涵丰富,材料中涉及的只是部分群体,选项范围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李秀成的选官制度很理想,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进步性,但实质上却采取了主观性极强的指派乡官的方式,太平天国基于经济上筹饷及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而推行,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地方吏治,B项错误;由题目可知,李秀成原本“公举选乡官”的政策并没有实际推行,C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 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包括改革教育、选官制度等。根据表格,清末新政时期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出身的督抚所占比例最大,但出现了新现象:出身新式学生的督抚占比5%——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是清末新政时出现的新选官制度,某种意义上预示着清政府用人行政的新方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权力结构,故C项正确。无法从本题中提取到地方督抚权力大小和变化的信息,A 项错误;清末新政是清政府1901—1911年间的自救运动,1905 年废除科举制之前是以科举制选官为主,学堂选官为辅;之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本题没有点明时间,且范围限在“地方督抚”,无法反映教育改革的成效和科举选官的整体情况,排除B、D两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9年12 月”,可知此时处于全面抗战相持阶段,中共积极吸收和争取知识分子,目的是壮大自身力量、加强自身建设,抗击日本侵略及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故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三制”原则最早在1940年提出,C项错误;“传播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不是根本目的和出发点,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69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冷战和两极格局之下,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国际局势充满挑战性,美国、中国都有逐步缓和外交关系的意向,故A 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中美关系还未开始正常化,距离建交还很遥远,且“不断加快”这一程度在题目里没有体现,C项错误;1969年,外交仍受冷战思维影响,意识形态外交仍存在,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从该石碑刻写的时间可以推断是在希腊化时期,受希腊文化影响下的文明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故C项正确。该石碑的刻写并不能推断出埃及王权发展到顶峰,A 项错误;石碑中的通俗体文字属于埃及社会生活中通行的字体,文字书写并非完全由祭司阶层所垄断,B项错误;采用三种文字来刻写同一段内容是当时受希腊化影响下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并不能说明埃及人就同时具备阅读这三种文字的能力,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时间是13 世纪中后期,此时整个西欧社会已经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以及王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时期。就法兰西王国而言,最重要的政治发展特征便是王国领土的逐渐聚合以及王权的不断加强,其中以13 世纪末 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的统治较为具有代表性。 而作为国王个人象征符号的百合花图案,其政治意象的内涵愈发凸显,显示了王权的加强,故 B 项正确。百合花图案为国王和王室专属,并非整个法国的象征符号,A 项错误;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形成是以1302 年三级会议的召开为标志,C项错误;中世纪教权与世俗王权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几个世纪的合作,到中世纪盛期教权大于王权,再到13世纪之后,王权逐渐大于教权的过程。百合花成为国王专属纹章,可以表明在法国,教权已逐渐处于世俗王权控制之下。但无法由此得出教权与王权结合,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社团的建立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组织基础,故 D 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远未到来,排除A 项;根据题干可知,以上欧洲科学社团的建立都受到世俗王权或国家力量的支持,从时间上看,此时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发生,无法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排除 B 项;科学革命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固然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但理性精神是科学革命带来的结果而非文艺复兴发展所提供的思想基础,C 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1864 年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题目中提到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推动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符合这一特征,故而在根本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故 A 项正确。罐头食品的量产和流行与战争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B 项错误;罐头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结果的表象,其实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罐头食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苏联从美国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且为平衡苏联进出口的贸易逆差,该公司研究美国市场、出口本国优势产品,助推两国贸易的良性互动,故B项正确。1924年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逐渐被废止,斯大林模式逐步建立起来,A 项错误;虽然美苏之间存在斗争,但材料表明双方市场意愿向好的背景,可以以非官方的形式加强外贸层面的联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束缚,C项错误;材料只展现了苏美贸易公司的市场经营活动,没有上升到国家政府之间的贸易政策和政治外交关系,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东盟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增长倍数较大、占比情况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其数字服务贸易初具优势,但也存在国家之间差距大、增速慢、或数字服务出口贸易发展基础较差的问题,故 A 项正确。柬埔寨、缅甸、文莱等国的数据部分反映了南北差距问题,但材料不能直接说明社会贫富分化问题,B项错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非该统计分析图聚焦的主要对象,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国际政治旧秩序无关,D项错误。
17.【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难童人数大量增加,社会问题凸显;国共合作,社会有识之士响应;难童群体的构成较为复杂,救济、教育难度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新旧交融,继承中发展;走群众路线,戏剧编演形式大众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将儿童学习、演剧宣传、经济生产等密切结合;兼具时代性与艺术性;活动范围广泛,服务于抗日宣传;坚持党领导剧团建设的原则。(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推动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宣传及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抗战文艺统一战线,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根据地生产建设运动(大生产运动)和民主政权建设的深入;宣传了中共抗日救亡主张,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坚定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答案】(1)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亚非拉等殖民地从属于欧洲。 (2分)
(2)主旨:一战唤醒了亚洲人民的独立(民族)意识。(2分)
表现:(任答一点即可,2 分)
①以中国为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
②以印度为例: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变化1:一战后,欧洲列强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联成为了首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但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发展趋势1: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并未能彻底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国联的失败为后来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变化2:美国的参战使得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发展趋势2:美国的参战和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变化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印度的阿姆利泽惨案就是一则典型的历史事件。
发展趋势3:随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总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在一战后开始改变,逐渐形成了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
(本问共8分,答出变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趋势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最终结论2分)
19.【答案】(1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亦可同等赋分)
示例一
观点:《清明上河图》的传世经历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1127 年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所灭,《清明上河图》流落北方金国民间,元朝建立后,南北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辗转流传至南方省份,最终在清朝嘉庆年间被收入宫廷收藏。古代时期《清明上河图》的收藏流传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历程的缩影。
中华民国建立后,清帝逊位,时值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溥仪私自将大量珍贵书画带出,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扶持伪满洲国,又将《清明上河图》带去长春。解放战争爆发后,经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因战乱流散民间的《清明上河图》由张克威同志交给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门,得到妥善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清明上河图》在近现代的坎坷命运侧面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艰难曲折、不懈奋斗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的传世经历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传奇色彩,但却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华民族各民族团结集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延绵不绝。
示例二
观点:《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政权得到巩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作品《清明上河图》在东北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清明上河图》的外展是两岸四地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物质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多次亮相,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人民文化认同的表现、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依托,在中华文明扩大世界影响、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评分细则】
第一等级 (10—12分) 能根据材料提炼明确的观点,能够灵活选择不同的时空尺度,准确运用相关史实,充分论证其观点,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第二等级 (5—9分) 对材料进行简要概括,观点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准确,逻辑关系比较清楚,语言基本流畅。
第三等级 (0—4分) 无观点或对材料主题概括不准确,未能结合时空背景运用史实或史实运用不准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
20.【答案】示例一
主要因素:
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赞成该观点。西方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而中国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理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城市,西方列强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开设银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同时,在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所以,列强的入侵使通商口岸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外敌入侵不仅开启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大门,而且持续推动着该进程的发展;西方城市近代化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所以,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
示例二
主要因素:
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不赞成该观点。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
理由:19 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兴办近代企业,如先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受洋务运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城市中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见,洋务运动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吸引了大量人口移居,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犯罪滋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着手解决交通拥堵、治理环境污染等,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时期近代企业的兴办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中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均与内部兴办近代企业密切相关。
【评分细则】
①未正确答出主要因素,扣2分;
②未表明观点,扣2分;
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亦可同等赋分,总分不得超过12 分。
第一等级 (10—12分) 将中西方城市近代化放置在时空背景下,认识到推动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要 因素,能运用辩证思维对材料观点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对影响中西方城市近 代化的主要因素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有条理,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第二等级 (5—9 分)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只对影响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概括和简要评价,条理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基本流畅。
第三等级 (0—4分) 未正确分析出主要因素,也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材料主题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