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西周)成王认为不友不孝之人甚至比罪大恶极之人更为可恶,对于不孝、不友、不慈、不恭之人,“刑兹无赦”。同时他又强调,人有大罪,但若出于过失,又能自首其罪且毫无隐瞒,乃“不可杀”。这表明,西周初期( )
A.遵循儒家德治原则 B.重视建构社会秩序
C.创建宗法等级制度 D.阻止礼崩乐坏趋势
2.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
A.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B.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
C.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 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殴(也)?毋论。”这说明( )
A.秦律之严密与理性 B.秦朝统治极其严苛
C.秦朝基层治理自主 D.秦朝注重社会教化
4.《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直接与“籍田令”的职责相关;“均输”章直接与“均输令”的职责相关;“少广”章和“商功”章的部分内容直接服务于“符节令”和“钟官令(掌铸钱)”等官职。这( )
A.有效保障了官员政务的娴熟 B.体现出官员需具备专业素养
C.反映了科技与农业联系密切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5.汉初,周勃因多次追随高祖平叛而被封为列侯,封地在绛县,但回到封地后,每次听闻河东郡守抵达绛县巡视,周勃都十分恐惧被诛杀,经常自身披甲,率私兵去拜见。这反映了( )
A.郡国并行妨碍中央集权 B.推恩令的效果显著
C.地方诸侯行事受到限制 D.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6.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 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7.下表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比例(%) 类型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 家庭 总计
710—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9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经济重心南移 B.统治政策调整 C.小农经济衰退 D.北方战乱频繁
8.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 )
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9.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作者是不是岳飞,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上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首次提出《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该词首见于岳飞死后300多年后的明代中期,岳飞儿孙编写的岳飞诗文集《金佗粹编》未收入该词;二是词中“踏破贺兰山缺”的贺兰山位于甘肃、宁夏境内,当时属于西夏,远离宋金交锋主战场。1983年在浙江江山发现了《须江郎峰祝氏族谱》,该族谱记载了岳飞在1133年赠送给祝允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作:“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这一发现,让历史的真相( )
A.变得清晰,明代版《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因与江山族谱版差异很大
B.变得清晰,明代版《满江红》应为岳飞所作,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过变异
C.更加迷离,学者须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版本、年代多加考量
D.更加迷离,证实了余嘉锡对明代版《满江红》作者的考证是正确的
10.摘录《元史·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
行政区 管辖的路府州县例举
① “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统)大都路、上都路、保定路、济南路、大同路等
岭北行省 “统和宁路总管府……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
江浙行省 “为路三十、府一、州二”(统)杭州、湖州、台州、福州、泉州等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11.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成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2.元末,张士诚、方国珍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但余部逃亡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而且还与日本海盗相勾结,共同反明。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 )
A.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 B.封建自然经济心态下产物
C.重农抑商狭隘思想的体现 D.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骚扰
13.“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出自西周青铜器,但直到清朝灭亡,历朝都没有将“中国”作为国名。在清代官修史料汇编《清实录》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占比达90%。这表明清朝( )
A.多民族中国观的意识加强 B.民族间交流交融日益频繁
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D.以法律方式推行民族平等
14.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 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15.下图是1864—1930年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图。据此推论可知( )
A.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很迅速 B.列强侵略加深导致外贸逐渐衰落
C.世界大战推动上海外贸发展 D.贸易格局改变影响上海洋货进口
16.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 D.买办人仕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17.1898年,汉口出现阅报社一所,“将各报备齐,以供众览”。之后,各地阅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起来,尤其是1903年后,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仅1904至1908年五年间就有374处阅报社出现。这是( )
A.实行新政宪政改革的现实需求 B.推动社会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
C.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D.有识之士为了获得政治参与感
18.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通称校长;废止小学读经课,实行初等小学的男女同校;废止奖励出身,各级学校毕业生均称为某校毕业生。上述举措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全面改革教育体系的尝试 B.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教育变革
C.民国创建后普通民众国民意识增强 D.封建思想对教育改革束缚较大
19.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开设国学系和国学研究院,各地出现了一批冠以国学名义的杂志以及国学研究会之类的社会组织,中国出现了“国学之黄金时代”。这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 )
A.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 B.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C.引发了知识界的反思 D.排斥了西方的文化渗透
20.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社会各界的反应相当强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踊跃参加,人数之多,涉及社会阶层范围之广,都是民国以来绝无仅有的。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
A.宣扬三民主义思想 B.建构统治的合法性
C.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D.激发民众参与政治
21.下面分别是1927—1928年和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出身比例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1927—1928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1927—1928年农民党员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转移
C.1949—1956年工人党员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1949—1956年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战争农村凋敝
22.1937年12月,“满铁”调查部编印的《华北农业开发方案》预计,通过充实的灌溉设备,可使山东地区麦产增收30%;同年年底,日本内阁通过“华北经济开发方针”,提出要发展“农业的改善、治水及利水、造林、合作社等事业”。上述措施出台的背景是( )
A.汪精卫集团建立傀儡政权 B.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八路军在华北开辟大量根据地 D.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被挫败
23.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政府根据民生主义信条,实施计划经济,凡事业之余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1942年)也指出:“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与重工业之核心……欲求重工业之生产,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影响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 B.国家干预理论制约民族工业的成长
C.国营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 D.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24.下图所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据此可知( )
A.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沿长城一线固守 B.中央军委为聚歼敌军作出周密部署
C.人民解放年的战略进攻拉开了序幕 D.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日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根据《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整理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
时期 简况
夏商周 “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
春秋战国 有私商以盐致富,如猗顿以贩卖河东池盐发财。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盐法,主张国家垄断专卖。商鞅变法主张“壹山泽”,国家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商人分销需交重税。
西汉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卖,设置盐官,尽收盐利。
东汉 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之法,听民制盐,自由贩运。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取盐税。汉章帝时期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官营办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多实行专卖,南方对食盐实行征税制。
唐 唐代盐业政策继承前代的征税制,官营制度、无税制(对盐池、盐井),也有创新,例如盐的代租制、租佃制。各地盐法有不同且有变化。
五代 盐法逐年严密,期间也一度松弛盐禁。
宋 建立完备的食盐专卖制度。初期实行官卖法(官运官销),后主要实行通商法(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
元 盐法逐渐严密,官盐渐贵,强配民食引起民怨。
明 前期主要实行开中法,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明神宗时期,政府将食盐收买运销之权都交给商人,从此开中法废止,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兴起。
清 由户部管理全国盐务,盐政之权分与各省。食盐销售主要实行官督商销,使专业盐商垄断了盐的收买、运输和销售。
材料二
(宋)蔡京创行盐引法,用官袋装盐,限定斤重,封印为记,一袋为一引,编立引目号簿。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引核对号簿支盐运销。到期盐未售完,即行毁引,盐没于官。……当时盐引又称钞引,在盐钞取盐凭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官许卖盐执照的性质,在行销制度方而更为严密。
(明)开中制,就是政府控制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根据边防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招商,应招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输送到达防卫所,才能取得贩盐的专利执照“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指定地区内销售。……后来盐商为了减少运粮的费用,纷纷到北边军镇附近屯垦,将所产粮食就近供应边关。……开中盐法首创于山西,在纳粮贩盐的商人中,山西商人最多。
——摘编自王仁湘《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特点。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古代的盐业经营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划分依据。(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蔡京创行“盐引”的直接作用。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开中制的积极影响。(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1961年,毛泽东在与日本共产党代表座谈时强调,党史研究“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摘编自周溯源《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等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人天生具备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高度评价。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到会同志推荐参考读物的时候说:“(民国以前的农民革命斗争)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根本不相同……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就最贫苦的群众来说,而不是就他们的领袖们来说,则是可能确定的。”诚然,他的历史观和对历史问题的论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句句正确、一贯正确。在其晚年……他的有些说法,违背了他自己本来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过,迄今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过哪一位革命领袖,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科学地洞察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科学遗产。
——摘编自李侃《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毛泽东史学观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价值的认识。(4分)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C C B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B D D B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D A B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慈、不恭之人,‘刑兹无赦’......但若出于过失”可知,周成王主张严厉惩处违反人伦道德之人,而对于遵从道德规范的过失犯罪者则从轻处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治理特征,礼法结合,以此建构奴隶主政治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法等级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已初步创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形成礼崩乐坏之势,而材料时间是在西周,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复周”“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对于政治统一与稳定的向往,故选B项;战国时期是专制集权萌芽阶段,与材料春秋时期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体制崩溃,而不是趋于崩溃,排除C项;材料“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反映的是政治领域,而不是思想领域,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由材料“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殴(也)?毋论”可知甲偷钱并买了丝线,寄存在乙处,但乙并不知道甲偷钱的事,乙不受惩罚,说明秦律对犯罪事实有明确的规定,体现出法律的严密与理性,故选A项;材料中的秦律并不是对民众行为的控制与约束,无法推知其严苛性,排除B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对基层直接有效的控制,并未实现自主治理,排除C向;秦朝崇尚法治,崇尚儒家思想的汉代强调社会教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九章算术》。《九章算术》部分内容直接服务于籍田令、均输令、符节令和钟官令等,可见当时官员需具备专业素养,B项正确。该书的内容未必一定会使官员政务娴熟,故排除A项。从材料得不出农业与科技的关系,故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该书促进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河东郡守对绛县的巡视,以绛县作为封地的绛侯周勃仍然恐惧被诛杀,结合所学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史实可知,诸侯行事受到中央节制,恐惧中央权力,故选C项;材料体现身为地方诸侯的周勃害怕代表郡守巡视,体现诸侯受制于中央,并非郡国并行对中央集权的妨碍,排除A项;周勃为高祖时期侯爵,推恩令实行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在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得以解决,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可知,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主动学习南方文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同时说明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不能看出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且最后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非历史背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7课所学—租庸调制、两税法可知,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以资产为主作为征税标准,农户隐瞒人丁的现象减少了,加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加强协作,于是核心家庭比重下降,而联合家庭比重上升占主导地位,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不合逻辑,与材料只提及北方敦煌地区的家庭结构变化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A项;“小农经济衰退”不合史实,唐代敦煌地区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北方战乱频繁”不合史实,763年安史之乱被镇压,北方虽有战争但逐步减少,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结合所学(董仲舒“新儒学”)可知,该认识与董仲舒所主张的“天人感应”思想相一致,并且“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也与董仲舒的主张相类似,据此可知,道家葛洪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葛洪对出现社会问题原因的分析,其着重点并不在于“抨击官场政治黑暗”,排除B项;题干葛洪论述的是社会问题,与“人与自然”无关,排除C项;题干葛洪论述的是社会出现“自然异化现象”的原因,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对策,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内容与《满江红》存在差异,也不能解释学者余嘉锡的质疑,它的发现使历史真相更加迷离,所以学者需要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版本、年代多加考量,故选C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内容虽与《满江红·怒发冲冠》存在差异,但其本身是否属实尚无定论,不能说明《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排除A项;要想判断《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首先需要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版本和年代加以考证,排除B项;余嘉锡对《满江红》的考证是否正确目前并不能判断,还需要考证《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由“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腹里”可知,这是指元朝的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故选A项;陕西行省不管辖山东、山西与河北,而是管辖今天的陕西全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等地,排除B项;甘肃行省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元代江西行省位于南方,而题干所涉及的地区是北方,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由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中“孔子行教图”、“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及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可知,这都是注重儒家文化传承的表现,故选C项;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可知,由于是朱熹个人出资修建,所以白鹿洞书院不属于官学,排除A项;白鹿洞书院是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排除B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所以不是白鹿洞书院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意思是说朕认为这些沿海的通道可以和外邦联系,所以要禁止其中的来往,即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残余反动势力与倭寇勾结,所以实行了海禁,且中国古代一直是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农业社会,为什么偏偏是明朝产生了海禁,很明显B项解释不了海禁实行的原因,排除B项;据材料,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出于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和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张士诚等反动势力和日本海盗并不属于西方殖民势力,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占比达90%”可知,“中国”在中国虽出现较早,且历代都未将“中国”作为国名,但历朝都认同“中国”这个称谓,到清朝官修史书中更是出现多达1000多次,体现了中国作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被接受,体现了中国观的加强,故选A项;中国古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间交融频繁,但这与历朝官方对“中国”的认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但这是在统治措施和边疆治理等方面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并非“中国”观念变化的作用,排除C项;清朝以法律方式推动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但并不强调民族平等,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中后期......辨银、秤银”可知,明代中后期以来,专门教授人们如何辨别白银真伪的书籍增多,说明白银货币化在流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现象,白银的大量流通折射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状,故选B项;明朝中后期,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现象,这个问题是材料直接说明的而不是对社会现象的折射,排除A项;据材料“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可知,体现了白银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的是白银的来源,与真假无关,排除C项;赋役折银符合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伪银的流通与赋役折银没有直接联系,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的说法不成立,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可知,经上海转运的洋货占比逐渐下降,体现出国内贸易格局的改变,因为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更多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天津、青岛和汉口等地外贸占比的增加,使得上海一家独大的地位被打破,在全国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变化,与国内工商业发展无关,A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列强侵略加深不是导致外贸逐渐衰落,而是导致外贸逐渐增加,且服从和服务于列强的需要,排除B项;世界大战期间,图表中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比是逐步减少的,因为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货进口有限,排除C项。
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买办入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买办几乎都是通过纳捐入仕的,其后往往和列强接触甚密,甚至直接参与镇压民众的反侵略行动,这一情势反映了晚清财政的困难、外交人才的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故选D项;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缘于地方汉族官僚的崛起,这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标志是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晚清政治改革,故排除C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创办了起来……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可知,阅报社创办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时间“1898年……1903年后”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部分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开民智”是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而报刊传媒是“开民智”的重要工具,所以,阅报社的创办是为了推动社会风气以救亡图存,故选B项;新政从1901年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1898年”不符,排除A项;阅报社的出现及增长主要反映救亡图存,不是社会治理,排除C项;阅报社的出现及增长主要反映有识之士推动社会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与获得政治参与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学校......男女同校......某校毕业生”可知,民国创建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教育改革体现了废除旧的封建式的教育模式,代之以新式的平等的教育措施和思想,体现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教育制度的变革,故选B项;据材料“《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可知,这一规定体现了民国政府对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的改革,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并未涉及,国民政府全面改革教育体系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共和观念,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增强,学校教育的对象不是普通民众,民国创建后普通民众国民意识增强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教育改革措施的颁布,未体现措施如何实施以及实施的结果,封建思想对教育改革的束缚较大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倾向,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国学之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的思潮,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之后知识界出现怀疑西方文化的思潮,并非强调中西文化的调和,排除A项;五四运动之前存在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倾向,五四运动之后出现对这种倾向的反思,而非“强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化仍旧影响中国,并没有“排斥了”西方文化渗透,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的做法意在通过纪念孙中山先生,来彰显自身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从而建构统治的合法性基础,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1.【答案】B【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27—1928年,农民党员比例急剧上升,结合所学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相关知识可知,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一时期吸纳了大量农民党员,促使其占比急剧上升,故选B项;1927—1928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助于工人党员占比升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动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排除C项;1949—1956年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且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农村凋敝”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7年12月……华北经济开发方针”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1937年12月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已经被挫败,开始调整侵华政策,企图通过“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的目的,故选D项;汪精卫集团建立傀儡政权是在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八路军在华北开辟大量根据地是在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实施计划经济……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实施战时体制,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控,实行有计划的建设,注重发展重工业,这说明民族危机影响了国统区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故选A项;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加强经济管控能够集中全国财力、为抗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不是国家干预理论而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控,没有体现国营经济对抗战全面胜利的作用,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排除C项;民生需求主要体现在轻工业上,发展重工业主要体现了国家安全及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此时是基于抗战需求,并且材料并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提升”,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从地图中的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这些地名可知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成功地使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滞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最终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故选B项;由地图可知,题干强调的不是长城一线,而是从张家口到天津一线的战略包围与分割,排除A项;拉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是平津战役,排除C项;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的应该是三大战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3分)
(1)条件: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或京杭大运河);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或答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3分)
动因:海运相较于陆运和河运有其自身的优势(若具体展开,如答节省费用、安全系数高亦可);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的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需要。(4分)
(2)特征:关税保护;根据国家需要灵活调整;关税自主。(3分)
意义: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况海运无剥浅之费”可知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结合所学大运河的史实可知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或京杭大运河);结合所学驿站的史实可知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或答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第二小问动因,据材料一“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可知海运相较于陆运和河运有其自身的优势(若具体展开,如答节省费用、安全系数高亦可);结合所学元朝政治经济情况的史实可知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的北移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结合所学大运河的史实可知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需要。
(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可知关税保护;据材料二“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可知根据国家需要灵活调整;据材料二“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可知关税自主。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可知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据材料“1951”并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26.【答案】(15分)
(1)特点:以官营(官府专卖)为主;盐业政策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盐法体系。(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划分阶段:秦汉以前,以民营或商营为主;汉至明代,官营与民营并存,以官营为主;明后期至清代,以商营、民营为主。(其他划分方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答案必须包括时期和理由)(4分)
(2)直接作用:保证食盐专卖制度的贯彻执行。(2分)
积极影响:保证了边关军镇的粮食供应、储备,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平抑了边地粮价,充实了边疆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开发;减少财政支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晋商商帮的发展)。(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得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材料二“盐引法......(明)开中制”得出以官营(官府专卖)为主;据材料一“(宋)蔡京创行盐引法......(明)开中制”得出盐业政策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盐法体系。第二小问划分阶段,以政府对盐业管理的方式和控制程度作为新的时间尺度,得出秦汉以前,以民营或商营为主;汉至明代,官营与民营并存,以官营为主;明后期至清代,以商营、民营为主。
(2)第一小问直接作用,据材料二“官袋装盐......支盐运销......行销制度”得出保证食盐专卖制度的贯彻执行。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边防需要......实物输送”得出保证了边关军镇的粮食供应、储备,有利于边防的巩固;据材料二“屯垦......近供应边关”可知,保障了边地的粮食供应,得出平抑了边地粮价,充实了边疆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开发、减少财政支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据材料二“纳粮贩盐的......山西商人最多”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晋商商帮的发展)。
27.【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10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2分)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得出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或者由材料“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国人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史实阐述分析,如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进而得出结论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或者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的过程中,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史实阐述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28.【答案】(12分)
(1)特点: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主张尊重历史,反对割断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唯物史观,重视科学、全面、辩证地研究历史(尤其是党史);将历史研究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相结合;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4分,答出二点即可)
成因: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并逐步实现中国化;分析革命形势、总结历史规律的现实需要;毛泽东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4分,答出二点即可)
(2)认识: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推动了国内历史学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研究结合的成果,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继承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应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避免僵化、教条、片面地套用其论述。(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可知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据材料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可知主张尊重历史,反对割断历史;据材料一“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可知运用唯物史观,重视科学、全面、辩证地研究历史(尤其是党史);据材料二“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及所学可知将历史研究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相结合;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可知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可知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据材料二“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及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并逐步实现中国化;据所学(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可知分析革命形势、总结历史规律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二“迄今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过哪一位革命领袖,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科学地洞察中国的历史”可知毛泽东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
(2)据材料一“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及所学(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及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可知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可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据材料一“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可知推动了国内历史学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可知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研究结合的成果,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据材料二“他的有些说法,违背了他自己本来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可以推知继承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应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避免僵化、教条、片面地套用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