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晚期,大批城址内部已经基本上有了严格的功能区,如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墓葬区等,甚至居住区又细分为一般居住区和贯族居住区,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A.阶级国家的产生 B.宗法秩序逐步形成
C.文明具有多样性 D.神权与王权相结
2.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治邺(位于殷墟以北15公里),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战国中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行政之道时,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儒家民本重民思想已经出现 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理念遗存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价值取向 D.官僚政治与民间传统的碰撞
3.据记载,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朝贺,位次中都官,吏称先生”。秦朝设置博士官的主要意图可能是( )
A.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 B.延续原始民主的传统
C.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D.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4.《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引用了《淮南子》的话:“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田者不强,困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这表明《齐民要术》( )
A.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B.恪守求真务实编写精神
C.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的特点 D.渗透着浓厚的民本思想
5.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 B.中外艺术风格交融
C.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 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
6.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一枚银饼有铭文:“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二者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地方政府拥有铸币权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7.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思辨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学术主流
8.元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乘过中国海船。他说,中国海船每船可载一干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这反映了元代
A.开始与摩洛哥建立起联系 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造船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 D.通往印度的海路打通
9.南宋文人赵伯驹所作的《江山秋色图》,画中所绘为北方山水。画面布局严谨、勾勒精细,色调明快和谐。画中崇山峻岭错落连绵如龙脉,三三两两的步行者流连于山野之间。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此画作( )
A.反映了士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B.体现出南北文化间的交融
C.奠定了中国画的主流创作方向 D.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留恋
10.《剑桥中国史》指出,金朝的卫队绝大部分由女真人组成,与皇家氏族有联系的则是谋克家庭,其中也包括了众多从事农牧业的奴隶。这种谋克制度( )
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促成金国建立封建帝制
C.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 D.为联辽灭宋奠定了基础
11.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21日,皇宫收到奏章1000多份,共3000多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设立尚书台为正式国家机构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朝政
12.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13.明中叶后植棉业发展,蚕桑业呈衰落之势。但18世纪40年代开始,传统蚕桑产区更加兴旺,也刺激了陕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的蚕桑生产,广东南海、顺德等地逐渐成为新的蚕业中心。这种变化( )
A.源于鸦片战争导致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B.推动丝绸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C.表明政府调整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振兴 D.丰富了欧美等地民众的生活
14.梁启超在1923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自行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
A.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16.梁启超曾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梁启超的这些主张
A.迎合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
C.是中国国家主权意识开始形成的标志 D.旨在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人口南迁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的河南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影响晚清时期河南植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京汉、汴洛两铁路相继开通后,中原地区和外部的交流日益增多,不止棉花的品种得到改良,棉花向外输送也变得便利和快捷。20世纪以后,国内大型纱厂不断建立,到1911年有十几家纱厂,35万枚纱锭。英、美、日等国纱厂也迅速增加,如日本1892年有39家纱厂,38万枚纱锭,年耗棉量就达88万担。
——摘编自刘西峰《清代河南棉花的种植与运销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河南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义和团运动发生以后,当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就义和团运动的发生、斗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看法梗概如下
赵振认为,义和团民众只不过是一群“眩于端王等之权利,惑于拳师之奇术,垂涎人之财帛”而起的“乱民”,他在《说败》一文中认为,义和团运动非为“雪国之耻”的举动。麦孟华认为义和团为一群“愚者”,其“贸然排外”的野蛮之举,是因其不知中国衰弱是“国政之腐败”造成的,因而,义和团“惟愤外人之逼迫”,这与时势是相悖的。黄遵宪也撰文指出,义和团是“无端桴鼓扰京师”,称其为盗匪。
他们认为,只有“采行外国之政治,仿效外国之工艺,延请外国之人士,输入外国之文明,不以外人为仇,而反以外人为师者”,才是“智者”。在这里,他们以“学习外国与否”作为评判智愚的标准。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知识分子的看法中提取一个观点,并概述和评价该观点。(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观点,对观点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出现的表现如城的出现、礼制的产生、国家暴力机器的发展等,因此材料“龙山文化晚期,大批城址内部已经基本上有了严格的功能区”可以用来研究阶级国家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与宗法秩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多样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材料“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和《孟子》里面的记载也反对人祭行为,体现了春秋人祭回潮并未成为主流,社会治理的世俗理性倾向,C项正确;材料中孟子论道反映了儒家民本思想,材料无法解释西门豹的做法,A项只是解释了部分材料,排除A项;材料与神权和王权无关,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孟子与梁惠王的论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可知,秦朝重用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官,给予很高的地位,不断吸纳各派学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可以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据材料“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可知,博士官不属于政权体制的实际部分,其作用也未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方式,排除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官方统治思想,排斥百家争鸣,排除C项。故选D项。
4.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中认为统治者应该懂得农业、为民兴利、重农爱农,这一思想渗透出传统儒家民本思想,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B项材料未反映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创新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D
根据“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儒家文化,佛像雕塑发生变化,出现佛教的本土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并非“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我国不同时期的佛像风格,无法体现中外艺术风格交融,排除B项;材料反映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并非强调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据材料“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开元年间租庸调制度,尤其是“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可知当时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铸币权”问题,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白银当时并非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7.C
根据材料“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可知,理学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凸显了思辨性和道德性,C正确;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不符合史实,宋代理学批判汉代儒学,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8.B
由材料“中国海船每船可载一干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可知,元朝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往来频繁,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摩洛哥旅行家塔乘过中国海船,并不能证明元朝开始与摩洛哥建立起联系,排除A项;材料显示中国的海船船体宽大,载人众多,一度控制了中印之间的交通,是为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单纯体现造船技术有了较大提升,排除C项;中国通往印度的海路在汉朝时就已经打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画中所绘为北方山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文人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北方山水,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留恋,D项正确;山水画与田园生活无关,排除A项;仅凭这幅画作无法得出南北文化间交融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这幅画并未奠定中国画的主流创作方向,C项夸大了该画作的历史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据材料“金朝的卫队绝大部分由女真人组成,与皇家氏族有联系的则是谋克家庭,其中也包括了众多从事农牧业的奴隶”并结合所学可知,猛安谋克是女真人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女真人依托这个组织,平时放牧打猎种地,战时则编队出征,A项正确;局us噢许可证,猛安谋克制属于女真族的军事社会组织,未涉及封建性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猛安谋克制是金代一种军民合一的基层组织制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金和北宋联合灭掉了辽,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材料体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的问题,为此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正确,A排除;设立尚书台为正式国家机构是在东汉时期,B排除;D是清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故选C。
1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同学整理的史料,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属于清政府为维护统一所做的努力,其围绕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项正确;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A项错误;材料与西方侵略、民族反抗无关,C项错误;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无关,D项错误。
13.C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中叶后植棉业发展,蚕桑业呈衰落之势。但18世纪40年代开始,传统蚕桑产区更加兴旺,也刺激了陕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的蚕桑生产,广东南海、顺德等地逐渐成为新的蚕业中心。”可知,明清时期,蚕桑业由衰落到兴旺发展,与清朝调整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振兴具有一定的关系,C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丝绸成为人们主要衣料,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国传统产业的变法,没有体现欧美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第一批近代企业,是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故答案为A项。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为了改变“制度上不足”而开展的运动,排除BC项;五四运动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洋务运动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上升到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在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15.D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广州沙面这片土地是英、法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行填土新选的,显然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表明该租界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故可排除B;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的香港岛已成为英国的侵华据点,所以该租界不是最早的侵华据点,故可排除C;根据“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这一信息可知,该租界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清政府,故选项D。
16.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私人的国家。因此,每个国民必须具有爱国思想,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一身而知有国家”是指国家思想是建立在个人自身权利之上,及国既是热爱国家整体,也是尊重国民个人权利,从而使爱国主义思想包含了热爱国家整体与尊重国民个人权利两方面的思想内容。这是对传统儒家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A项正确;梁启超的思想并未摆脱传统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C项缺乏依据,排除;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而非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的刺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18.(1)表现:第一次是指五胡乱华后,大量汉人南迁;第二次是指安史之乱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第三次是指靖康之难后北方大量人口南移;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2)新变化: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
19.(1)表现:种植面积扩大;分布区域更加广泛;产量提高;上缴实物税的比例提高;与市场联系紧密。
(2)有利因素: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优质棉种的引进和改良;近代机器纺织业的初步发展;市场需求激增。
20.观点:麦孟华抨击义和团的排外具有野蛮性,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概述和评价:义和团运动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爆发的。他的斗争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这无疑具有进步性。当时的知识分子只看到了义和团的盲目排外不利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但是,这部分知识分子忽视了义和团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他们把义和团团民说成是“愚者”并加以指责,这导致了他们与下层民众的隔离,不利于近代中国民众在反对外来侵略上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