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1.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 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
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2.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 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英国
学者旨在
A. 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 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 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 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3. 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提出,农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一种伟大的潜力,“在中国目前 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国民运动中,不可漠视农民问题”。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中,赞扬 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号召革命者要到农村中教育引导农民。上述主张
A. 指出了统一战线存在的不足 B. 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 强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 利于革命运动取得重要成果
4.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 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在这一谕旨下,各地方官员推动风俗改良 运动,民间也自发创办不缠足会等组织,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为兴女学提供了基础。这反
映了当时
A. 不缠足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
C. 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 D. 风俗改革颠覆了国人观念
5. 东汉顺帝临时抽调八位“风俗使”“分行天下”,对“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要求通 过驿马立即上报,直达皇帝,取旨处理,县令以下则就地“收举”。据此,“风俗使”在当

A. 保证了监察的规范有效 B. 拓宽了对地方监察的渠道
C. 缩小了基层治理的权限 D. 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
6. 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宋太祖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 对“抚育有方,户口增益”的地方官,按户口增长比例给予不同的奖赏;对“抚育无方, 户口减损者”,按减少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B. 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
C. 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 D. 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
7. 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为政党或政治目的谋求或接受捐款及其他利益; 不得成为公选公职的候选人;不得担任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的干事、顾问等;不得参与选
举活动。这些规定
A. 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 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 消除了各党派间的矛盾 D. 维护了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8.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
训练干部的决定》,要求除了积极团结和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原有技术人
第1页
员学习,以培养大批新的技术干部。该要求旨在
A.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 加快干部管理的革新
C. 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完善党管干部的原则
9. 《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 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
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 坚守儒家礼法 B. 辅助君主统治 C. 德治代替法制 D. 强化法治威严
10. 《十二铜表法》规定:家父对家子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惩罚、买卖,甚至杀死家子。后 来,皇帝君士坦丁明令禁止家父杀害家子,同时也规定,家子在财产和婚姻方面也享有更 多的自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罗马法的理性化倾向 B. 人人平等理想的实现
C. 财产私有观念的淡化 D. 奴隶主权力受到制约
11. “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 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立法
A.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 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12.1950年,沙爱云女士根据新《婚姻法》解除了婚约,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事:“于 一九四八年未经本人同意,由父母做主与河南固始魏峰口头订婚并无正式手续,本人认为
此婚约无效,已经政府批准解除”。据此可知
A. 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B. 婚姻自主的政策导向
C. 婚姻广告具有法律效力 D. 旧式婚姻已基本消失
13. 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 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
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A. 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 B. 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 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 D. 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14.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 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
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A. 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 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 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15.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 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
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A. 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B. 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D. 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16.1356年,伦敦市长宣布法庭诉讼使用英语;1362年,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用英语宣布 议会开幕,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致辞,以便让平民院的议员听懂。应平民院的请求,爱
德华颁布了关于法庭审讯必须用英语的法令。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 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C. 大学教育得到普及 D. 区域文明的多元共存
第2页
17.表2所示为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 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 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 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 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 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 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表2
A.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 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
C. 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 D. 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18. 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权分六部
-殿阁大学士
内阁出现
票拟权

相权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宜

朱元璋
废丞相
内阁


)
A. 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 B. 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 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 D. 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19. 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升到新高,除了对军人、工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采取了 详尽的措施外,对地主、富农、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的利益也进行了维护,并保障了这 部分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
A.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 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 延续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20.《国语·鲁语》记载:“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至汉武帝时,为打压丞 相,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使其总理朝政,参决政事。内外朝制度的推行
A. 延续了先秦制度的传统 B. 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C. 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 D. 解决了朝臣擅权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 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 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 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 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 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 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各级官员的任用实行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其中候补主要是任 用和分发两种方法:任用公职人员时,除了因乱用公权、赃私处罚、亏空公款和吸食鸦片以外
第3页
的人员,通常经过甄别、登记审查合格就可以任用。除这两种还有政治任命的文官,在抗日战 争爆发之后,军政大权由蒋介石一人独揽,五院的正副院长就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选任改为 了由国民政府主席选任。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总统也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选任的。由此, 无论是主席、总统或是五院的院长们都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选任而来的,他们对国民党负责。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任用制度。(8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 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 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 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 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 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 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 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 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
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4分)
第4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J
6
9
10
答案
C
C
D
C
B
D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B
B
A
A
D
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20分)
(1)特点: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机制并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
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6分,每点2分)
形成原因: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吸取了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病带来的教训:
清末新政时期,推崇渐进式改革: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
需求。(6分,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贯彻了国民政府的“训政”思想(或答“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并结合中国实情(2点4分)
内容:针对不同岗位分为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2分)
效果:强化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专政独裁(2分)
22.【答案】(20分)
(1)(8分)
特点:强调“以经注律”;继承与发展;不同阶段特色鲜明。(每点2分,任答
两点4分)
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的作用:法学家的努力。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8分)
特色: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每点2分,4分)
作用: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影
响有限。(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3)(4分)
认识: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
人身安全与利益;主权国家是制定、维护法律的前提;法治建设是国家
治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