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结合考古成果和史料分析,指出商朝充满暴虐,姬旦不惜修改历史、曲解《易经》以图消除这段历史记忆,并重建新的文明取而代之。直到近代,李鸿章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姬旦创设的文明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周礼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礼法并施
2.《仪礼 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C.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3.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 )

A.世界领先的特点 B.家国一体的形态
C.多元一体的格局 D.连绵不断的特征
4.在渤海南岸考古发现了一个殷商盐业聚落群,出土的青铜声底和声盖上都带有“卤”族徽符号(如下图),甲骨卜辞中有商王赐予小臣“卤”采邑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
A.青铜制造技术发达 B.内外服制度的推行
C.工商食官局面形成 D.血缘族群关系牢固
5.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遒人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夏后(王)政令,搜集民意,规谏政事,官师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夏朝刑法十分严苛
C.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 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6.《周礼》中有“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王之主要妾)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的记载。这一现象( )
A.体现出西周君王奢侈腐败的生活 B.反映了儒家对后宫治理的影响
C.表明王朝内统治秩序的持续稳定 D.具有宗法社会等级鲜明的特征
7.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方均出现了一些“超级聚落”。这些聚落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不同等级的墓葬以及大型工程等。由此可知,该时期( )
A.南北联系不断加强 B.手工技术突飞猛进
C.早期国家雏形显现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8.1977年,河南省文化局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一套距今约8000年的石磨盘(如图),还有石锌、石斧、陶盆、陶罐等四十余件农具或生活器皿。这表明裴李岗遗址的先民( )
A.生活走向稳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不再聚族而居 D.受父系氏族公社的管理
9.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格伯以三十亩土地交换佣生的四匹马,双方剖木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佣生遂作此簋以记录田产。该铭文反映出西周( )
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 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
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 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
10.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 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11.《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12.《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13.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在史学界地位更高,其说法更真实可信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没有史料价值
D.需要搜集更多其他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1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国家建立
15.“天下为公”是历代民主主义者的追求。在中国古代,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是
A.夏禹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16.“中丁”以前,凡商王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A.父死子继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 B.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王权继承与宗教活动紧密相关 D.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印象夏朝》
“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大禹雕像 夏启 二里头文化遗址
材料二 《印象商朝》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汤誓》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诗经·商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三 《印象西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从《印象夏朝》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2)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什么显著特征?
(3)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同商代附属国与商王的关系有何不同?
18.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尚书·盘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1)阅读原始社会两个分布图,指出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存、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代表遗存。
(2)结合示意图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D
6.D
7.C
8.A
9.C
10.C
11.C
12.A
13.D
14.B
15.B
16.B
17.(1)信息: 夏王朝是禹建立的;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已被证明是夏文化;禹死后传位于益,从诸侯皆朝拜启可以看到王位世袭的影子,夏朝已产生早期国家制度。
(2)显著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商王与附属国之间无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有很大的自主性。西周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被分封的诸侯大多与周王有宗亲关系,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
18.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19.(1)变化:废除公田制,实行税亩制。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增多;战争频繁,军费巨大;农夫耕种公田与供应军役的矛盾。
(2)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保障赋役的征收、征派;促进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重农和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
20.(1)代表遗存: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代表主要有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代表主要有红山、龙山、良渚文化等。
(2)关系:私有制导致贫富分化,贫富分化促使是阶级产生;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推动国家出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