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高一历史(必修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2. 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 血缘亲疏
B. 财产多寡
C. 辈分尊卑
D. 事务大小
3. 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D.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4.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代( )
A. 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 政治制度的完备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6.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 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 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 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 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7. 如表所列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3 11 2 8 15 12 14 9
A.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8.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9. 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 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B. 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 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
D. 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
10.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 “从历史上看,隋朝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下列举措能说明隋朝“承前启后”的是
A. 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 B. 废除郡县制,设立节度使
C. 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 D. 废除募兵制,实行征兵制
12. 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非西方充满冒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B. 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 中国古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 D. 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
13. 据考证,东汉时,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狮子开始被国人认识。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被尊为佛教圣物的狮子得到了国人的喜爱,宫殿、庙宇、园林、住宅等建筑前守卫着雕刻的石狮,民俗活动中表演舞狮,独特的“狮子文化”在中国兴起并发展起来。据此可知( )
A. 艺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交流
B. 安息文化开始影响中华文化
C.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D. 中华文化在吸收中发展升华
14.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5. 宋王朝吸收了唐代覆亡的历史教训,建立起以分权体制为最大特色的藩镇割据防范体制。这主要表现在
A. 分割中枢机构的权力 B. 崇武抑文的基本国策
C. 参知政事的全面放权 D. 事权分离的地方建制
16. 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 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 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 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 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17.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8. 《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
A. 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
B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C. 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D. 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
19. 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B.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 重视发展农业 D. 实行兵民分治
20.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
A. 商代相、卿制度 B.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1.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22.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康熙“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是( )
A. 平定三藩之乱 B. 收复台湾 C. 亲征噶尔丹 D. 雅克萨之战
23.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 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B. 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 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 D. 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4. 明代隆庆开海后、洋钱(又称洋银)输入中国。清前中期江南地区洋钱“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江南官民亦追求西方器物,“什物器具,无不贵乎洋者,日洋铜,日洋磁,日洋漆,……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据此可知,清前中期的江南地区( )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民众消费习惯渐趋奢靡
C. 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D. 与世界市场存在交流互动
25. 儒家伦理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并不在于外在的事事物物,故而无需由外向内的穷格认识,而是在于人的内心,故而人若要发挥自己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情。做出上述论断的思想家可能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26. 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A. 《梦溪笔谈》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27. 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
A. 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B. 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 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 D. 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28. 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 获取战争赔款 B. 打开中国市场 C. 割占中国领土 D. 控制中国海关
29. 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
A. 主要来自美国远征军 B. 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 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 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30. 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 增强士人务实爱国意识 B. 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 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在西藏地区,地方政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但中央设置驻藏大臣与其具有同等的权位。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33.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高一历史(必修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 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 血缘亲疏
B. 财产多寡
C. 辈分尊卑
D. 事务大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血缘宗法制。依据材料“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力,并非财产的多寡和事务大小,B、D选项错误;C选项是宗法制政治权力分配的具体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 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D.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白狄族建立了政权并且模仿学习周朝的礼乐制度,这说明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华夏认同意识,体现不出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代( )
A. 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 政治制度的完备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玉玺为皇帝独有,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皇帝制度,并不是官印制度,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完备”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6.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 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 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 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 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开始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由之前的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变为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这反映了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不能得出“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所列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3 11 2 8 15 12 14 9
A.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从而不能真正的掌握大权,导致权力被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东汉末年少帝和献帝时期,东汉政权才逐渐名存实亡,排除A项;从桓帝和灵帝开始,东汉的农民起义才开始不断发生,排除C项;仅根据即位的皇帝的年龄无法推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绘制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反映了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仅通过政权更迭和朝代变化,不能得出中国境内人类活动散乱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是在先秦时期,排除B项;在材料展示的历史阶段之前,即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得以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9. 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 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B. 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 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
D. 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并学习中原文化,而不是丰富中原文化,故D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故A、B、C不符题意。
10.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C项正确;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从历史上看,隋朝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下列举措能说明隋朝“承前启后”的是
A. 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 B. 废除郡县制,设立节度使
C. 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 D. 废除募兵制,实行征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体现的是“与南北朝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科举制是隋朝确立,唐朝时期处于发展阶段,符合材料“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的说法,因此A项正确;节度使设置于唐中期,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唐德宗时期推行的,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推行募兵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非西方充满冒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B. 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 中国古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 D. 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未能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源于中国古代没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所述强调农耕文明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情况,而非强调生产力低下,排除B项;材料讲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局限性,而非强调推动了世界近代化和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3. 据考证,东汉时,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狮子开始被国人认识。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被尊为佛教圣物的狮子得到了国人的喜爱,宫殿、庙宇、园林、住宅等建筑前守卫着雕刻的石狮,民俗活动中表演舞狮,独特的“狮子文化”在中国兴起并发展起来。据此可知( )
A. 艺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交流
B. 安息文化开始影响中华文化
C.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D. 中华文化在吸收中发展升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狮子在汉朝之后被西域使者带入中国,伴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石狮子的造型以及蕴意也随之发展,并逐渐在中国形成一套中国独有的“狮子文化”,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要素中不断发展升华,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方交流和佛教的传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到艺术的创新,排除A项;据材料,安息进献狮子,狮子开始被国人认识,并不是安息的文化开始影响中华文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
15. 宋王朝吸收了唐代覆亡的历史教训,建立起以分权体制为最大特色的藩镇割据防范体制。这主要表现在
A. 分割中枢机构的权力 B. 崇武抑文的基本国策
C. 参知政事的全面放权 D. 事权分离的地方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君主为了防范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分割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等权利,D项正确;防范藩镇割据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中央机构的权力的划分,排除A项;宋代是文官政治,排除B项;参知政事是分割丞相的行政权的副丞相,没有对参知政事全面放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 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 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 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 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可得出王安石开展变法和变法的失败都反映出,宋代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地主阶级分化的原因,而是强调地主阶级分化的影响即为变法创造了一些条件,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的阻碍,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代南北面官制、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都是为了加速契丹族和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协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性而设立的,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具有少数民族独创性,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建立在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疆域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
A. 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
B.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C. 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D. 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说明是北宋时期,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属于该时期文学成就,A项正确;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是在中唐时期,排除B项;C项出现在明朝,排除C项;D项出现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B.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 重视发展农业 D. 实行兵民分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忽必烈改制中,在地方推行行省制,这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创举,影响至今,所以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应选A项。
20.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
A. 商代相、卿制度 B.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的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职责只备顾问和协理奏章而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商代的相有相名和相权,排除A项;汉代的内朝的尚书令职轻,负责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排除B项;清代的议政王会议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1.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确立明朝在朝贡体系中的崇高地位,故选B;据题意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征服政府异域和开辟市场,排除ACD。故选B。
22.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康熙“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是( )
A. 平定三藩之乱 B. 收复台湾 C. 亲征噶尔丹 D. 雅克萨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D项能够体现康熙“对外抗击外敌入侵”,D项正确;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属于内部叛乱,排除A项;清朝从郑氏集团手中收复台湾,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属于“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排除B项;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打败了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属于“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3.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 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B. 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 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海防 D. 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从四口通商改一口通商,实际上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鸦片战争前依然是闭关锁国,但是白银大量外流,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和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明代隆庆开海后、洋钱(又称洋银)输入中国。清前中期江南地区洋钱“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江南官民亦追求西方器物,“什物器具,无不贵乎洋者,日洋铜,日洋磁,日洋漆,……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据此可知,清前中期的江南地区( )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民众的消费习惯渐趋奢靡
C. 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D. 与世界市场存在交流互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期(中国)。清代前中期的江南地区因为洋钱即白银的流入,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广泛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与世界市场存在着交流互动,D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民众的消费追求西方器物不等于奢靡,排除B项;对外贸易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儒家伦理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并不在于外在的事事物物,故而无需由外向内的穷格认识,而是在于人的内心,故而人若要发挥自己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情。做出上述论断的思想家可能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于人的内心,故而人若要发挥自己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情”可知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D项正确;孔子主张仁,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排除C项。故选D项。
26. 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A. 《梦溪笔谈》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科技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书中附有123幅插图,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宋代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的医学著作,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主要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它与材料中的评价不完全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 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
A. 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B. 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 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 D. 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互相融合,促进了畜力和农耕技术的结合,体现了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间冶铁业技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春秋时期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未体现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而且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国家统一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 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 获取战争赔款 B. 打开中国市场 C. 割占中国领土 D. 控制中国海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可知,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获取战争赔款,不符合史实,此时还未发生中英战争,排除A项;割占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控制中国海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9. 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
A. 主要来自美国远征军 B. 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 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 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61年3月6日”“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B项正确;这些部队主要是英法联军,非主要是美国远征军,排除A项;材料中劫掠的地方是北京,排除C项;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0. 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 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 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 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研究了蒙古各部,认为应该加强对中国北部的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使一部分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侵略的威胁,开始加强对边境地区的考察研究,增强了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A项正确;姚莹、张穆不是洋务派代表,材料也没有学习西方科技以图“自强”“求富”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林则徐、姚莹、张穆等一批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入侵的威胁,但当时国人尚未普遍觉醒,忧患意识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在西藏地区,地方政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但中央设置驻藏大臣与其具有同等的权位。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皇权独尊。(答对任意两点)作用: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特点:继承明朝制度;满汉同时在内阁任职;满官权力大于汉官;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地方设置行省;边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蒙藏事务。(答对任意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一表明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风波审议可知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根据所学三省之间还互相牵制和监督;材料一表明三省之上都是皇帝可知特点是皇权独尊。本题第一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相权三分的作用是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从开创制度的角度分析影响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可知特点是继承明朝制度;根据材料“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可知特点是满汉同时在内阁任职;根据材料“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可知特点是满官权力大于汉官;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可知特点是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根据材料“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可知特点是地方设置行省;根据材料“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可知特点是边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蒙藏事务。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核心思想
材料一实行君主专制。
材料二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2)变化过程:①战国时期备受冷落②秦朝遭受压制③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
(3)主要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其弊端日益暴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知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三“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得出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小问2详解】
根据设问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国时期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方面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的变化过程。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关于其思想主张,可从政治、经济方面思考作答,即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其弊端日益暴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点睛】
33.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答出三点)
(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答出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可知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可知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可知粮食储藏增多;根据材料“。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可知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可知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根据材料“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可知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根据材料“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可知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根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可知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根据所学宋代的经济、科技和土地政策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