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中调研测试
历 史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卜辞通纂》第十九片甲骨上刻有“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此片甲辞可实证商代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历法B.各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C.已经产生十进制计数法D.奴隶社会阶级压迫深重
2.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暮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背”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 “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
图1
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3.汉初诸侯王墓葬中随葬乐器相当丰富,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编钟、编磬等共计138件;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礼制乐器骤减,仅山东济宁东汉任城孝王墓残存有做工粗糙的陶钮钟3件。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
A.诸侯王政治地位的衰落B.儒家思想逐渐出现危机
C.政府强力抑制奢靡之风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4.唐代的民间窑口长沙窑以其瓷器上的诗文而闻名。据统计,长沙窑90%的题诗为佚名者所作,多以白话撰写,语言真切、通俗。例如“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处来。”“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于买人看。”这说明当时
A.民间手工业充满活力B.民众文化水平整体提升
C.商业导致诗歌的繁荣D.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5.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6.1854年10月18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说:“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驶往金陵(南京)、镇江,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这表明当时
A.列强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内地
C.清廷担忧内外势力联合反清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7.1922年12月,孙中山在给苏俄特使越飞的信中说:“以广州为根据地有冒险性,因为它是英国势力和其海军的中心。”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英国企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C.国民党的联俄政策取得成效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条件成熟
8.至中共二大召开前夕,党员已发展到195人,其中上海50人,长沙30人,广东32人,湖北20人,北京20人,山东9人,郑州8人,四川3人,留俄8人,留日4人,留法2人,留德8人,留美1人。这表明,建党初期
A.发展党员是党的中心工作B.党重视培养外交人才
C.城市知识分子是中坚力量D.党的工作中心在南方
9.读表1: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
据表1可知,当时我国
A.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B.国有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
C.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D,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0.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些农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价格等。这些措施旨在
A.推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B.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刺激工业经济加快发展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目前已知的古巴比伦时期299个年名中涉及水利的有27个。例如苏幕拉艾勒第一年年名为“国王苏幕拉艾勒开凿了名为‘太阳是充足’的运河”,汉谟拉比国王三十三年的年名为:“作为安神和恩利尔神的宠儿的汉谟拉比挖掘了一条沟渠,命名为‘汉谟拉比是人民的丰收’”。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
A.城市失去独立地位B.在治水中催生了强大的王权
C.经济结构比较单一D.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国家组织
12.约1230年编成的《萨克森法鉴》是中世纪德意志习惯法的汇编,其中写道:“一个人在他的国王逆法律而行时,可以抗拒国王和法官,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他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这说明中世纪的德意志
A.领主与附庸都受封建法律保护B.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C.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高涨D.君与臣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
13.1765年英国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对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对招募者处以一年内监禁和罚款。1788年对招募者惩罚加重到五年监禁,而输出工具者处以500磅罚金。这些措施旨在
A.遏制英国人口外流趋势B.支援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C.维护英国产业技术优势D.削弱美国独立的物质基础
14.图2漫画名为《撒手!》,反映的是1904年多米尼加共和国遭欧洲债权国武力索债的事件。
左下角地上文字为“欧洲”,中间地上文字为“多米尼加共和国”(属拉丁美洲),舰上标注为“美国”。
图2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支持拉美民族独立运动B.将拉美视为自己势力范围
C.与欧洲的矛盾不可调和D.在拉美强行复制本国制度
15.据统计,1915年莫斯科工厂男性工人的工资与1913年相比增长19%,而同期食品价格上涨53.3%;1915~1916年莫斯科工业区工人的名义工资增长1.9倍,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500%~600%。这
A.导致了俄国在前线战败B.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C.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危机D.加速了临时政府的垮台
16.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份绝密文件中写道:“我们现在的总政策可以设计为促成一个使美国制度能够生存和繁荣的世界环境。……这个广泛的规划包括两个辅助政策。一是……力图发展一个健全的国际共同体的政策。其次则是“遏制”苏联体系的政策。”对美国而言,兼具以上两种作用的是
A.倡议成立联合国B.镇压民族独立运动
C.介入朝鲜战争D.实行马歇尔计划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考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
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
17.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1935-1948年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航运企业实力对照表(指数:1935年吨位=100)
(1)据此数据,请至少提出2个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推论并予以说明。(推论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8分)
(2)以上仅为单一的经济项目统计数据,若要验证的你的推论,请谈谈你的研究思路。(4分)
19.有研究者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图书交流的8条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古代中外图书交流的主要途径
1.使者:各朝各国的使者不但在政治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2.宗教徒:虔诚的宗教徒总是把传教活动作为自己的神圣事业,从而也就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3.商人:商人在国际贸易中所贩运的商品,就已凝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成份,书籍也是国际贸易商人贩运的对象。
二、古代中外图书交流的基本特点
4.从中国书籍向域外传播方面看。带有明显的周邻性特征:
5.从中外图书交流传播的形式看.明代之前主要是单向性辐射传播.表现为中国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
6.从中外图书交流的影响看.印度文化比其他域外文化更为深入地影响到中国文化:
7.从中外图书交流的主要路径看.基本表现为由陆路向海路的变化:
8.从域外图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看,外来宗教经典的传播是个突出现象。
——摘编自许磊《简论中国古代图书交流》
请在主要途径和基本特点两个方面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考生也可以从以上两方面提出新观点并构建关联,展开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20,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另外一些人则提出不同版本的“短世纪”概念.认为19世纪的跨度应短于100个日历年。他们以国际政治作为界定标准.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欧洲新秩序以及美国借1898年美西战争之机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视为19世纪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据材料,有人将19世纪视作“长世纪”,也有人视作“短世纪”,说明两种观点各自的依据。(8分)
(2)如果以“世界市场”作为界定标准,你认为19世纪是“长世纪”还是“短世纪”,并请说明理由。(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学者对19世纪世界史的认知是基于何种立场。(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