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武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九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观察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
A.A B.B C.C D.D
2.(2分)下列属于我国氏族聚落居民,并且进行原始农耕的人类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原始人类 ④半坡原始人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分)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分)图中的建筑复原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2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分)黄河、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7.(2分)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8.(2分)如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9.(2分)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统治者(  )有关。
A.夏王桀 B.商纣王 C.夏王启 D.商王汤
10.(2分)小叶同学向朋友介绍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启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汤发动牧野之战,建立商朝
C.盘庚迁殷,商朝稳定
D.国人暴动使西周灭亡
11.(2分)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12.(2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竞相称霸,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3.(2分)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官职)“授土”,司徒(官职)(  )
A.周天子与鲁国国君地位相当
B.鲁国国君要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C.周天子授予鲁国国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D.西周礼仪制度完善
14.(2分)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结合下面甲骨文字形举例表判断,“从”字采用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会意 C.形声 D.假借
15.(2分)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16.(2分)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17.(2分)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
①青铜业
②煮盐业
③冶铁业
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8.(2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学派激烈辩论 D.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19.(2分)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20.(2分)“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0分)
21.(8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
【华夏之形成】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化之交流】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中华之复兴】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22.(6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
(2)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23.(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两幅图,图中物品均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丹凤),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受到贵族诬蔑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即五马分尸)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主要措施是什么?
(3)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九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观察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了山顶洞人。他们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解答】观察右面的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D3万年位置,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人工取火、狩猎为生;生活的范围扩大;用骨针缝制衣服。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2分)下列属于我国氏族聚落居民,并且进行原始农耕的人类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原始人类 ④半坡原始人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
【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2分)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明确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4.(2分)图中的建筑复原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分析】本题以建筑复原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分析图片可知,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5.(2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知道城市的出现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解答】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种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磨制石器也是标志之一,开始过上定居生活;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城市的出现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分)黄河、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屋。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7.(2分)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分析】本题以“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为依托,考查的是尧舜禹禅让的知识。
【解答】相传,尧年老的时候,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尧舜禹禅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8.(2分)如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分析】黄帝和炎帝都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曾强强联合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解答】题目中①②③所描述的都是皇帝的贡献,④是他的妻子和属下的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帝的贡献,注意准确识记.
9.(2分)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统治者(  )有关。
A.夏王桀 B.商纣王 C.夏王启 D.商王汤
【分析】本题考查商纣王,考查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商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解答】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
10.(2分)小叶同学向朋友介绍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启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汤发动牧野之战,建立商朝
C.盘庚迁殷,商朝稳定
D.国人暴动使西周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盘庚迁殷,商朝稳定。
【解答】建立夏朝的是禹;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盘庚以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分)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识记。
【解答】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西周青铜种类丰富,同时王室贵族有时杀死奴隶;铁农具的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2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竞相称霸,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保卫王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分)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官职)“授土”,司徒(官职)(  )
A.周天子与鲁国国君地位相当
B.鲁国国君要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C.周天子授予鲁国国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D.西周礼仪制度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并由司空(官职)“授土”,材料表明了周天子授予鲁国国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同时稳定政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2分)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结合下面甲骨文字形举例表判断,“从”字采用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会意 C.形声 D.假借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从”字采用的造字方法是会意。
【解答】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表示跟从的意思;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分)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知道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解答】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工艺高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分)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扩充势力,齐国国富兵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分)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
①青铜业
②煮盐业
③冶铁业
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解答】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具体表现在青铜业、冶铁业,造船业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造船业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规模很小。
18.(2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学派激烈辩论 D.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识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变革,封建逐步社会确立,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互相辩论。
故选:B。
【点评】要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9.(2分)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分析】本题以年代尺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使秦国在一系列战斗中获胜;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军事胜利,排除B项,不是强调变法;秦王嬴政统一战争是公元前230年到221年。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影响,注意年代尺的正确解读。
20.(2分)“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家。识记法家的思想。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争霸和混战,导致国家分裂,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权术和威势来加强统治。
故选:C。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法家的有关主张的代表、内容和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0分)
21.(8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
【华夏之形成】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化之交流】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中华之复兴】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以及意义、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等知识,明确我们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解答】(1)依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概括可知,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的。
(2)根据“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管辖西域各民族,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征发粮草。西域都护的设置,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
(3)依据材料三“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迁都洛阳,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
(4)根据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答案为:
(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意对即可)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汉化措施: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民族的形成、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以及意义、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等知识。
22.(6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
(2)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分析】(1)本题本题以《道德经》为切入点,考查道家学派。明确材料一反映的思想学派名称和材料的核心观点。
(2)考查材料二提出的治国策略和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考查据材料四中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其目的。
【解答】(1)由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学习)”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要顺应自然。
(2)由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无书简之文,材料二提出了赏罚平等的治国策略,要求赏罚平等;都强调“仁”,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可知孔子在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社稷次之。”判断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
(3)根据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可以看出,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故答案为:
(1)道家;要效法自然。
(2)赏罚平等;孔子孟子都主张以民为本。
(3)方法: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点评】本题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为依托,主要考查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思想的共同点以及法家的治国策略,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3.(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两幅图,图中物品均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丹凤),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受到贵族诬蔑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即五马分尸)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主要措施是什么?
(3)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结果等知识。
【解答】(1)根据图片“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从中我获取的历史信息有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2)根据材料“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持。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商鞅变法。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生产粮食;统一度量衡,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方面的新变化、商鞅变法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2/5 17:21:00;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武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