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距今7000—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陶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如下图),与该遗址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的遗址为(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就宗法制的社会功能《礼记》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这表明宗法制( )
A.孕育了家国一体的情怀 B.摆脱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C.确立了国人的伦理观念 D.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3、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 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4、有学者指出,周天子“以藩屏周”是通过居高临下地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即使在宗周失陷、成周衰微的背景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仍维持了500余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 B.扩大了西周的版图
C.形成稳定的君臣关系 D.彻底控制了诸侯国
5、商鞅认为,“官爵者,所以劝功也”“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据此推行的改革措施( )
A.消除了贵族特权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了思想控制 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6、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共同维护,避免极端利己主义而互相伤害。墨家的“兼爱”思想( )
A.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B.强调统治者要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C.基于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D.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7、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曾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9、《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南海,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以前是荒服。秦灭六国,始开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谛成守之”。三郡的设置(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
10、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1、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基层治理 B.消弭六国贵族反抗
C.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D.增强秦朝综合国力
12、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13、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1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西晋时( )
A.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D.内迁民族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15、岭南一带原来不产铁,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冶铁技术由此传入岭南一带,这一做法( )
A.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有利于广州地区社会的发展
C.导致了南方劳力的极度缺乏 D.致力于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16、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制度创新 B.隋唐开明民族政策
C.隋唐的繁荣开放 D.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17、《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此可知,唐朝实施羁縻府州的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
18、《唐摭言》载,唐高祖“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由此可知,唐高祖时期( )
A.实行分科取士 B.州官可自主选拔下属
C.创立了科举制 D.在基层恢复了察举制
19、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分散了相权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20、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1、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斐然。下列正确的是( )
时间 人物 成就 地位
A 西晋 范缜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 唐代 李春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 北宋 毕昇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D 元朝 郭守敬 《授时历》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A B.B C.C D.D
22、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23、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禁军人数军队总载
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24、王安石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通过经济调控,实现富国富民 B.增加农民赋税,保证财政支持
C.提出工商皆本,提高社会生产 D.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25、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26、“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 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27、“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送商品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该材料可以佐证( )
A.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C.外贸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D.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28、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29、明代设立“三司”管理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由此可知,明代“三司”制度( )
A.造成了地方机构臃肿 B.改变了省的基本格局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有效杜绝了腐败现象
30、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二、材料题
31、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
唐坊市制 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 封闭 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 坊、市严格分离 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 封闭独立,官设官管 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 白天规定时间经营 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 200余种 400余种
街道的功能 交通 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 无侵街装饰物 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材料四: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简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7000—5000年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与材料中的龙虬庄遗址文化同期,D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均在黄河流域,排除A、B两项;红山文化在东北辽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可知,宗法制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通过规范宗族关系,来约束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家国一体的情怀,排除A项;“摆脱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宗法制的强制约束力,并不是国人的伦理观念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称谓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诸夏”地区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称谓变化不能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也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主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考查西周分封制。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权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有效统治,从而使西周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版图的影响,故排除B项;在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排除C项;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不能保证周天子彻底控制诸侯国,故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官爵者,所以劝功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据此推行军功爵制,对巩固新兴地主阶层的权力,提升军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B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夸张,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重农抑商,劝民务农,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要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共同维护,避免极端利己主义而互相伤害。”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兼爱”“非攻”,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统治者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家思想与统治者思想不符,排除C项;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该材料阐述了荀子学说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是恶的。荀子属于儒家学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的学说,两则属于同一流派,C项正确;A项属于墨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B项属于法家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D项属于道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秦灭六国,始开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谛成守之”体现的是三郡的设置是为了加强边疆的地区的统治,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叶后,排除A项;此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项;秦的暴政严重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涉及秦朝,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涉及皇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秦朝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没有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目的是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消弭”的表述太过绝对,且镇压六国贵族反抗主要是军事方面,排除B项;增强秦朝综合国力也是服务于大一统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明喜爱西域文明,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不是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河西走廊和西域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汉朝政府加强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保障丝路贸易的通畅,B项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根据河西走廊和西域特点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无法得出“因地制宜”,排除C项;“确保了……稳定”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鲜卑等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内迁少数民族已完成了封建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此时内迁民族并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B项;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仁政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政治地位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可知,东土在东晋、南朝时特指苏南、浙江一带,此地赋役多,百姓来到广州发展冶铁业,故东晋时期岭南手工业有所发展,这有利于广州地区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排除A项;极度缺乏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当时的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并未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前期出现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等现象,共同彰显的时代主题为,隋唐的繁荣开放,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隋唐制度创新,排除A项;材料所列史实并未涉及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中华文化传播域外与“玄奘西行”之外的三个史实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及所学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起到了稳定边疆地区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羁縻府州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可得出唐朝的科举制实行科举制制,分科取士,A项正确;根据“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可得出材料与州官选拔下属无关,而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排除B项;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而不是察举,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代的三省体制,规范了决策程序和政务运行,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与本题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三省体制与皇权的关系,并非其对相权的分化,排除B项;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是三省体制运行的特点,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两税法的之前,两税法不可能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D项正确;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A项;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排除B项;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北宋时期在地方上实行分权,根据“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可知地方上的行政事务要由多个长官共同通过实行,这样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些做法并不一定杜绝官员的徇私舞弊,更不一定能够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BC项;这些做法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铲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认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身上承担的赋税无需增加,国家财富就能够富饶,这一思想贯彻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始终,可见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通过经济调控,实现富国富民,A项正确;根据材料“民不加赋”可知并不增加农民赋税,排除B项;材料未提出手工业和商业皆是本业,排除C项;宋初已实现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这不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A项正确。这些制度并不是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可知,辽朝实行“四时捺钵”体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加强对辽阔统治疆域内各个区域的监督,其主要目的是得到各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与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
27、答案:A
解析:“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据此依据材料“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信息可知A正确;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一贯的经济政策,故排除D。故选:A。
2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时,南方人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之后,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动了南方教育与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士族阶层在东晋之后逐步走向衰落,至宋代时,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士族阶层已基本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没有涉及“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代重要的政策,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可知明代废除行省,设立互不统属的三司,直接对中央负责,体现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分割和制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项;三司负责主理地方政务,相对而言,机构数量并不臃肿,排除A项;三司只是改变了原先行省的运作方式,并未改变行省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封建时代的腐败现象是专制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专制时代无法彻底杜绝,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 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不以 经济利益为目的,故选C项。
31、答案:(1)表现:(任答4点)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原因:(任答2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管理有所放松);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
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
评价: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城市空间形态由唐代的“封闭”发展到宋代的“开放”,宋朝“(市的经营业态发展到)400余种”“(街道是)交通、市民生活场所”等信息可知,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根据“(宋代)商、住逐渐融合”“出现夜市”可知,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根据“(宋代)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城市中商品种类丰富,出现了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原因:综合材料一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推动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管理有所放松),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可知,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唐宋婚姻观不同的原因主要有,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和抑商观念淡化。评价: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辩证评价唐宋婚姻观的变化可得出,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人才的选拔,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商品经济发展。
32、答案:(1)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都主张改良社会。
儒家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
(2)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受统治者的尊崇)。
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3)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既存在一定的思想冲突,也出现交融趋势。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可知,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根据材料“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可知,都主张改良社会。主张:儒家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包括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包括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获得汉武帝的采纳”可知,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受统治者的尊崇)。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等方面分析。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至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悬空寺三教殿”壁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活跃;文化多元;根据材料“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道佛既存在一定的思想冲突,也出现交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