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景德镇重点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景德镇重点中学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2分)小明同学在某地研学时看到一杆被折断的巨大烟枪雕塑,他来到的城市是(  )
A.虎门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2.(2分)“最早抵达当时上海县城的外国人,都是英国人,他们身材高大,高鼻、深目、卷发,与中国人相貌颇为不同……上海本地人看到外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围观(  )
A.1839年 B.1843年 C.1853年 D.1863年
3.(2分)“1856年10月8日,清政府广东水师在停泊于珠江黄埔港内的一艘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有海盗嫌疑的12名中国水手。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却硬借口‘亚罗号’曾在香港注册,并诬告广东水师士兵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中国政府释放被逮捕的水手,并以发动战争作为‘最后通牒’。”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乘势威吓,保护英国商业利益
B.威胁清朝,纵容鸦片走私
C.依据条约,维护领事裁判权
D.制造事端,扩大对华侵略
4.(2分)在影片《火烧圆明园》中可以看到的情景是(  )
A.美国士兵坐在皇帝龙椅上
B.日本士兵在北京街头巡逻
C.英法士兵拍卖圆明园文物
D.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港口
5.(2分)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长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想找机会挽回。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和在长江开设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材料旨在说明清朝统治者(  )
A.极力挽救民族危亡
B.欲取消《天津条约》
C.对国家主权认识不清
D.认为长江通商比北京驻使危害大
6.(2分)在太平军攻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由此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围剿 B.铺张浪费 C.内部斗争 D.统治腐化
7.(2分)正当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船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顽固派官僚以国家财政困难为由要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停止造船,为此李鸿章向政府建议(  )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B.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和翻译外国书籍
D.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
8.(2分)现在一些大型的企业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洋务运动发起人李鸿章于1862年创办的上海洋炮局。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9.(2分)1895年,法国在致日本政府的一份照会上声称:“兹为了对日本帝国再度表示友情,故认为向日本帝国政府作放弃确实领有该半岛的友谊上劝告,这里所述“半岛”是指(  )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10.(2分)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清政府创办(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11.(2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招抚”到最后“剿灭”,其根本原因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日益深入
B.义和团无力“扶清灭洋”
C.清朝政府政策反复无常
D.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
12.(2分)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一切反帝爱国斗争成为清政府承担的“条约义务”,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这里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3.(2分)下面是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材料,其反映的主题是(  )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先后发动萍浏醴和黄花岗等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A.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B.清末革命志士的奋斗
C.中国同盟会发展的历程
D.革命团体的发展壮大
14.(2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可以说(  )
A.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
D.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指导
15.(2分)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条文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6.(2分)“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袁世凯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制造“宋案” B.镇压二次革命
C.复辟帝制 D.镇压护法运动
17.(2分)如表为1917﹣1921年《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依据该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主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
B.《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重视西方习俗礼仪
D.《新青年》是著名的新闻报纸
18.(2分)罗志田指出,今日说到新文化运动,最多提到的是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白话文。实际上,陈独秀那段有名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的名言直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才出现。材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发生的背景 B.开始的标志
C.发展的有利条件 D.带来的社会影响
19.(2分)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是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武装斗争成为主要的革命方式
D.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
20.(2分)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9分,第22题9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0分。)
21.(9分)旧书刊是记载历史的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2分)史料一般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分别指出图2和图3这两个文物的类型,它们共同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2)(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2和图4有关土地政策的相同之处。
(3)(4分)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两个书刊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并说明理由。
22.(9分)年表折射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运动大事记
1919年5月2日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通报学生
1919年5月3日 北大学生召开学生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在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短暂的集会演说后,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英法公使拒绝接受,队伍便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1919年5月5日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1919年6月3日 北京学生再次大规模上街演讲,遭北洋政府军警镇压,800多名学生被捕
1919年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商人罢市以响应学生的爱国斗争。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1919年6月6﹣9日 上海罢工规模扩大,前后有六、七万人参与并波及各地
1919年6月10日 北京政府撤销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1919年6月28日 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
(1)(2分)依据表格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结合年表史实分析五四运动的结果。
(2)(4分)结合表格,你认为五四运动的转折点发生在哪一天?从此五四运动有了哪些新特点?
(3)(3分)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23.(10分)船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臣等前折所请捐巨费以全大局者
(1)(3分)材料一中的“该夷”是指哪个国家?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官员看到外国军舰的心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此心理的原因。
材料二:窃自同治元年(1861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甚为得力。……夷情叵测,恃有战舰机器之精利,非不可以购求学习以成中国之长技。
——摘编自李鸿章《置办外国机器折》1865年
(2)(4分)李鸿章的主张有利于哪一运动的兴起?结合材料二概括该运动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3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具体含义的理解。
24.(12分)某班以“立德树人,不负韶华”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脊梁】
材料一:
(1)(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示人物各自历史壮举。
【理想信念】
材料二:孙中山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材料三:李大钊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4分)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和洪秀全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李大钊的理想又是什么?
【责任担当】
材料四:“我等为国从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日能为国捐躯,他命令大副开足马力,全速向“吉野号”撞过去
——摘编自金满楼《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
材料五: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刽子手把他绑在电线杆上,逼他下复工命令,遭到林祥谦严词拒绝。刽子手先砍一刀,工不可上的!”最后,林祥谦英勇就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2分)依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邓世昌和林祥谦的斗争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习践行】
(4)(4分)学以致用,该班为了将英雄身上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为全班同学制定了下面的践行表
以英雄为榜样,立德成才践行表
我的榜样 精神品质 我的行动
林则徐、谭嗣同 爱国主义 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同胞,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孙中山、李大钊        
邓世昌、林祥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2分)小明同学在某地研学时看到一杆被折断的巨大烟枪雕塑,他来到的城市是(  )
A.虎门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知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解答】依据“一杆被折断的巨大烟枪雕塑”可知,这是纪念虎门销烟,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A符合题意、广州和南京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分)“最早抵达当时上海县城的外国人,都是英国人,他们身材高大,高鼻、深目、卷发,与中国人相貌颇为不同……上海本地人看到外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围观(  )
A.1839年 B.1843年 C.1853年 D.1863年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英《虎门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符合题意,不可能出现;1853年和1863年,与题干现象不符。
故选:B。
3.(2分)“1856年10月8日,清政府广东水师在停泊于珠江黄埔港内的一艘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有海盗嫌疑的12名中国水手。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却硬借口‘亚罗号’曾在香港注册,并诬告广东水师士兵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中国政府释放被逮捕的水手,并以发动战争作为‘最后通牒’。”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乘势威吓,保护英国商业利益
B.威胁清朝,纵容鸦片走私
C.依据条约,维护领事裁判权
D.制造事端,扩大对华侵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扩大侵略权益。英、美两国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对华侵略;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事端,不是乘势威吓,排除A,扩大对华侵略,纵容鸦片走私;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事端,不是依据条约,排除C。
故选:D。
4.(2分)在影片《火烧圆明园》中可以看到的情景是(  )
A.美国士兵坐在皇帝龙椅上
B.日本士兵在北京街头巡逻
C.英法士兵拍卖圆明园文物
D.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港口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圆明园大肆劫掠,因此在影片《火烧圆明园》中可以看到的情景是英法士兵拍卖圆明园文物;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日本,排除ABD。
故选:C。
5.(2分)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长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想找机会挽回。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和在长江开设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材料旨在说明清朝统治者(  )
A.极力挽救民族危亡
B.欲取消《天津条约》
C.对国家主权认识不清
D.认为长江通商比北京驻使危害大
【答案】C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和在长江开设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
【解答】A.材料不能看出清政府想要挽救国家危亡,排除;
B.材料只涉及取消《天津条约》部分条款,排除;
C.根据“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和在长江开设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等信息分析可知,体现其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材料不涉及长江通商比北京驻使危害比较,排除。
故选:C。
6.(2分)在太平军攻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由此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围剿 B.铺张浪费 C.内部斗争 D.统治腐化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可知,封建腐朽思想滋长,贪图享乐、斗志;AB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选:D。
7.(2分)正当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船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顽固派官僚以国家财政困难为由要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停止造船,为此李鸿章向政府建议(  )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B.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和翻译外国书籍
D.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又提出“求富”的主张,以辅助军事工业、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故B符合题意,排除A,淘汰传统兵器,排除CD。
故选:B。
8.(2分)现在一些大型的企业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洋务运动发起人李鸿章于1862年创办的上海洋炮局。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题干材料不符;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在题干材料中得不出这一结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故选:A。
9.(2分)1895年,法国在致日本政府的一份照会上声称:“兹为了对日本帝国再度表示友情,故认为向日本帝国政府作放弃确实领有该半岛的友谊上劝告,这里所述“半岛”是指(  )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兹为了对日本帝国再度表示友情,故认为向日本帝国政府作放弃确实领有该半岛的友谊上劝告,题干中所述“半岛”是指辽东半岛,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俄国,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山东半岛、雷州半岛”与题干无关。
故选:B。
10.(2分)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清政府创办(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教育,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管,排除AB,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排除D。
故选:C。
11.(2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招抚”到最后“剿灭”,其根本原因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日益深入
B.义和团无力“扶清灭洋”
C.清朝政府政策反复无常
D.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解答】从阶级立场上分析可知,清政府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想要“招抚”“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侵略者,清政府为了收拾局面,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本性;八国联军侵华日益深入属于客观因素,排除A项,不是根本原因;“清朝政府政策反复无常”是对清政府政策变化的总结,排除C项。
故选:D。
12.(2分)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一切反帝爱国斗争成为清政府承担的“条约义务”,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这里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D项。
故选:B。
13.(2分)下面是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材料,其反映的主题是(  )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先后发动萍浏醴和黄花岗等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A.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B.清末革命志士的奋斗
C.中国同盟会发展的历程
D.革命团体的发展壮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题干材料中同盟会是阐释的主题,仅仅提到孙中山是中国同盟会的总理。
B.“清末革命志士的奋斗”范围太广,没有突出针对性。
C.题干材料强调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领导人,符合题意。
D.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排除。
故选:C。
14.(2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可以说(  )
A.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
D.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指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这是它的优点。”及所学知识可知,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它促进了中国人民。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故选:C。
15.(2分)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条文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体现了中华民国的立法权归参议院;C体现了法官享有独立审判权;D体现了国务员的权力。
故选:A。
16.(2分)“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袁世凯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制造“宋案” B.镇压二次革命
C.复辟帝制 D.镇压护法运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次革命。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袁世凯用政治流氓的暗杀手段刺杀了宋教仁,解散了国会,A是正确的选项,南京失守,排除B,排除C,排除D。
故选:A。
17.(2分)如表为1917﹣1921年《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依据该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主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
B.《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重视西方习俗礼仪
D.《新青年》是著名的新闻报纸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表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1917﹣1921年《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提倡民主与科学”在题干表格中未有体现;“西方习俗礼仪”在1917﹣1921年《新青年》发表的文章涉及的最少,排除C项,但不能说明“《新青年》是著名的新闻报纸”。
故选:B。
18.(2分)罗志田指出,今日说到新文化运动,最多提到的是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白话文。实际上,陈独秀那段有名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的名言直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才出现。材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发生的背景 B.开始的标志
C.发展的有利条件 D.带来的社会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罗志田强调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展条件。
故选:D。
19.(2分)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是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武装斗争成为主要的革命方式
D.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D正确,排除AB,排除C。
故选:D。
20.(2分)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中共二大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由此可知,故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民众对民主革命纲领的态度,无法得出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D.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9分,第22题9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0分。)
21.(9分)旧书刊是记载历史的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史料一般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分别指出图2和图3这两个文物的类型,它们共同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2和图4有关土地政策的相同之处。
(3)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两个书刊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2是第一手史料,图3是第二手史料。历史主题:近代农民救国运动或农民起义。
(2)相同之处:都要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都反对封建土地制度,都脱离实际,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主题一:“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选图1和图4,图1《国闻报》是严复主办的,号召变法图强,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图4《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他在《民报》中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主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图5和图6,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图2是《天朝田亩制度》,属于研究太平天国的第一手史料,属于研究义和团运动的第二手史料。
(2)相同之处:《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有田同耕,但绝对平均主义的措施在当时并没有实现,最终也没有实现,都反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主题一:“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图1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故选图4和图4,号召变法图强。图4《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主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选图4和图6。
故答案为:
(1)图2是第一手史料,图4是第二手史料。
(2)相同之处:都要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都反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主题一:“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选图1和图4,图7《国闻报》是严复主办的,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他在《民报》中提出的三民主义。
主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图5和图6,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22.(9分)年表折射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运动大事记
1919年5月2日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通报学生
1919年5月3日 北大学生召开学生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在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短暂的集会演说后,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英法公使拒绝接受,队伍便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1919年5月5日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1919年6月3日 北京学生再次大规模上街演讲,遭北洋政府军警镇压,800多名学生被捕
1919年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商人罢市以响应学生的爱国斗争。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1919年6月6﹣9日 上海罢工规模扩大,前后有六、七万人参与并波及各地
1919年6月10日 北京政府撤销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1919年6月28日 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
(1)依据表格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结合年表史实分析五四运动的结果。
(2)结合表格,你认为五四运动的转折点发生在哪一天?从此五四运动有了哪些新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答案】(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史实: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结果: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2)转折点:6月5日。新特点: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3)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等精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1)导火线:根据材料“1919年5月2日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通报学生 北大学生召开学生大会,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章宗祥,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转折点:根据材料“1919年5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6月6日以后,工人罢工。新特点:由上述分析可知,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3)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体现了爱国、科学。
故答案为: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史实: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转折点:6月5日。新特点: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3)爱国、进步、民主等精神。
23.(10分)船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臣等前折所请捐巨费以全大局者
(1)材料一中的“该夷”是指哪个国家?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官员看到外国军舰的心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此心理的原因。
材料二:窃自同治元年(1861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甚为得力。……夷情叵测,恃有战舰机器之精利,非不可以购求学习以成中国之长技。
——摘编自李鸿章《置办外国机器折》1865年
(2)李鸿章的主张有利于哪一运动的兴起?结合材料二概括该运动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具体含义的理解。
【答案】(1)英国。心理:恐惧害怕,对外妥协投降。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清朝统治者昏庸、清朝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等。
(2)洋务运动。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各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都失败了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了在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艘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探索,需要考生掌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洋务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该夷船坚炮猛”可知,“该夷”是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的英国,目睹其炮,臣等前折所请捐巨费以全大局者,恐惧害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昏庸。
(2)根据材料“窃自同治元年(1861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以资攻剿,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甚为得力”“然彼机巧之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以游客泛舟为掩护,最终完成会议议程,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及所学知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艘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故答案为:
(1)英国。心理:恐惧害怕。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清朝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等。
(2)洋务运动。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艘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24.(12分)某班以“立德树人,不负韶华”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脊梁】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示人物各自历史壮举。
【理想信念】
材料二:孙中山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材料三:李大钊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和洪秀全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李大钊的理想又是什么?
【责任担当】
材料四:“我等为国从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日能为国捐躯,他命令大副开足马力,全速向“吉野号”撞过去
——摘编自金满楼《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
材料五: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刽子手把他绑在电线杆上,逼他下复工命令,遭到林祥谦严词拒绝。刽子手先砍一刀,工不可上的!”最后,林祥谦英勇就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邓世昌和林祥谦的斗争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习践行】
(4)学以致用,该班为了将英雄身上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为全班同学制定了下面的践行表
以英雄为榜样,立德成才践行表
我的榜样 精神品质 我的行动
林则徐、谭嗣同 爱国主义 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同胞,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孙中山、李大钊  爱国、开创求新的探索精神   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勇于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知识。 
邓世昌、林祥谦  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敢于、勇于同敌人作斗争。 
【答案】(1)虎门销烟;戊戌变法。
(2)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3)不相同。邓世昌反抗的是外来的日本侵略,是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林祥谦反对的是国内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是反封建主义的斗争。
(4)孙中山、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无私奉献,立志报国。我的行动: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争做志愿者。邓世昌、林祥谦的精神品质:忠于职守,敢于斗争。我的行动: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严于律己,刻苦学习,尽职尽责。
【分析】考查林则徐、邓世昌的壮举,孙中山和洪秀全的共同理想、李大钊的理想,甲午中日战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相关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1939年6月3日——25日,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思想家。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在浏阳筹建算学馆、提出变法主张,谭嗣同被荐进京。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谭嗣同为变法献身。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可知。根据材料三“李大钊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李大钊主张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3)邓世昌和林祥谦的斗争性质不相同。因为邓世昌反对的日本的侵略;林祥谦反对的是国内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李大钊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开创求新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为祖国做贡献、新知识。北洋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强前下令复工,英勇就义、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要敢于。
故答案为:
(1)虎门销烟;戊戌变法。
(2)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3)不相同。邓世昌反抗的是外来的日本侵略;林祥谦反对的是国内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4)孙中山、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无私奉献。我的行动: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志愿者、林祥谦的精神品质:忠于职守。我的行动: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刻苦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景德镇重点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