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天宫寺中学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素质能力监测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考古发掘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 B.《史记》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4.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5.我国儒家经典《尚书 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 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文献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A.德能兼备 B.部落势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
6.“商朝的历史,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毛公鼎
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圆形方孔钱
7.《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A.加强了西周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
8.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 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 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9、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10.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促进文化认同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推行小篆 B.统一货币 C.编制户籍 D.颁行秦律
11.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统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秦始皇这样做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
12.《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④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4.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开元盛世
1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6、“通过这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17.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18.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9.“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政权分裂,危机四起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20.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
A.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C.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2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青瓷莲花尊
)22.右面图文材料说明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3.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2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5.我国有许多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都江堰 B.秦始皇睦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26.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圆周率,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
A.顾恺之 B.王羲之 C.贾思勰 D.祖冲之
27.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B.楚汉之争的双方是项羽和刘邦
C.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D.东汉黄巾起义军领导人是张角
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29.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其共同目的是
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
30.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八王之乱 ④佛教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 ④
二.非选择题(31题9分,32题7分,33题12分,34题12分)
3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书到皆为报”。(简译“书到皆为报”指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相家爵”指的是军功爵的一种)
——摘编自《现存最早的家书之一——睡虎地4号墓木牍》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2分)
(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1分)
(4)材料四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5)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分)
3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据材料一指出桓公得以“九合诸侯”的主要原因。(1分)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2分)
(3)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材料三评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3分)
(4)上述改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不断变得强大。由此,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一中华民族。
——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楚、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1分)
材料三: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皇帝除外)。(1分)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分)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2分)
(4)材料三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1分)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6)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1分)
3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王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2分)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 (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这些思想有何相同之处?(1分)
任务二 【寻根溯源——阐释政治文明】
(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请依据材料左图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1分)
(3)材料右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1分)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分)
任务三 【以古鉴今——关注科技创新】
(
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
河南南阳张仲景祠
(4)依据左图,请概括说出蔡侯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原因(1分)。
(5)列举张仲景医学成就一例。(1分)
任务四 【绽放异彩——吸取文化精髓】
(
《齐民要术》书影
《兰亭集序》(摹本)
)
(6)上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写出作者(2分),并写出作品或作者的历史地位(2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素质能力监测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CBBA 6—10:CACCA 11—15:ABABD 16—20:DCCAD
21—25:ACADC 26—30:DCABC
二.非选择题(31题9分,32题7分,33题12分,34题12分)
31.(9分)
(1)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1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1分)
(2)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1分)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分)
(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1分)思想文化方面。(1分)
(5)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分)
32.(7分)
(1)主要因素:管仲改革(或:管仲的功劳)。(1分)
(2)“商君”:商鞅。(1分)效果: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分) 
(3)民族:鲜卑。(1分)历史事件:孝文帝改革。(1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1分)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促进历史的发展;等等。(答出一点即可)(1分)
33.(12分)
(1)传说人物:炎帝(1分)、黄帝(1分)。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1分)
(2)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1分)
(3)张骞(1分);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4)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1分)
(5)影响: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2分)
(6)各民族要平等、民主、团结,共同发展繁荣(1分)
34.(12分)
(1)思想:孔子:以德治国 (1分) 老子:无为而治(1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民本思想;都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答到任意1点,可得1分)
(2)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分)
(3)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1分)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1分)
(4)原因:蔡侯纸具有原料易找、质量好等优点,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1分);
(5)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答出一个方面即可,1分)
(6)作者:贾思勰、王羲之(2分);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天宫寺中学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