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商朝前期,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即位国君年岁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到了晚期实行父死子继后,新君往往养于深宫,“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此举( )
A. 延续了前代聚族而居 B. 加速商朝的政治走向腐败
C 说明了宗法制已经成熟 D. 体现了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 时空是:商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商代后期,在父死子继的体制下,储君因“不知稼穑之艰难”而耽于享乐,这加速商朝的政治走向腐败,B项正确;王位继承制度变化与聚族而居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到了西周时期才得以成熟,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王位继承制度,仅凭此无法断定国家机构逐渐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2. 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前129—前124年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一国变成了多国。定王子所封的侯国,有在长沙国境内的,也有在其他郡者。据此可知,当时( )
A.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长沙国参与了七国之乱
C. 西汉帝王注意强化皇权 D. 儒学思想成了官方哲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沙国是汉代的诸侯国,前129—前124年是汉武帝统治时期,长沙国一国变成了多国,说明当时汉武帝落实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初七国之乱不涉及长沙国,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西汉帝王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管控及决策管理,排除C项;材料“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虽体现了重视伦理的特点,但当时儒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A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 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 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 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 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虽已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且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漕运”,“重农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的说法绝对化,并且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 君士共治天下局面形成 B.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 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
A. 城市商业的发展 B. 市民文化的丰富
C. 经营模式的突破 D. 音乐艺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已经突破坊市界限,因而有了“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贩为了促销自己所卖的商品,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叫卖和营销方式——“歌叫”、“关扑”,这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A项正确;市民文化主要表现市井生活,包括讲史、说书、散乐等多种形式,“歌叫”、“关扑”主要与商业经营有关,无法体现市民文化的丰富多彩,排除B项;“经营模式”说法过于宽泛,没有点出“商业”这一材料主旨,且将“歌叫关扑”视作“模式的突破”,有些夸大,排除C项;“歌叫”是市场叫卖的形式,主要体现商业的发展和民间文化,音乐艺术价值不是其主要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
A.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 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 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 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统一的行省制度,行省官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征纳赋役,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B项正确;元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元朝的边疆稳定主要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主要作用是传递政令和信息,这并非元朝加强地方控制的最重要制度和方式,排除C项;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地方事务,不能解释元朝对西藏以外边疆地区实施稳定控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今甘肃南部)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 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 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C. 开启了跨区域贸易局面 D. 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D项正确;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排除B项;根据材料主旨无法断定是这一时期开启的跨区域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8.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 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 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 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 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通过战争手段强迫清廷屈服,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 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人文学科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虽然对科学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传播了科学,这与当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的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做法的影响,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是民国时期进步人士在江西修水乡村书写的标语。这两幅标语( )
A. 体现了共产党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 B. 流露出书写者对社会嬗变的消极心态
C. 反映了湘赣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D. 展现出湘赣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景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民国时期” “江西修水乡村” “打到长沙去” “暴动胜利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十六年(1927年)江西农民参与中共领导的秋收起义,以进攻长沙为目标。这是中共在八七会议后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A项正确;两幅标语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江西农民群众积极进取的精神,排除B项;北伐战争指的是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并非1927年秋收起义,排除C项;材料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925家(不包括东北)。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0%以上,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3%。为避免沿海工业遭受灭顶之灾,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 )
A. 推动了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B. 促进了经济重心西移
C.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D. 推动了统制经济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沿海沿江工业免遭灭顶之灾,动员相关企业内迁,这有利于保留大部分企业的基础,为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材料中企业的内迁仅仅是布局调整,无法推动均衡发展,排除A项;沿海沿江工业内迁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举措,这是短期和应急措施,不能根本上改变经济重心,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采取统制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与沿海工业内迁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 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 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可知,其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C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解放战争时期不符,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承认地主剥削的合法性,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是从政权管理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此项是干扰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部分会议记录。
据此可知( )
A. 新政协是一个多党合作的民主组织 B. 新政协是人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
C. 新中国实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政协议事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9月(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部分会议记录”信息可知,题目材料是新政协筹备会关于国庆节的民主议事过程,体现了新政协决策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参与新政协议事的代表来源,仅凭材料孤证无法推知多党合作的情况,排除A项;新政协当时尚未正式开会、正式成立,还不是政权组织,排除B项;《共同纲领》明确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政协筹备会尚未制定《共同纲领》,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77年湖南全省水稻总产量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却很快超过了2050万吨,1983年超过2300万吨,2009年突破2600万吨。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产量 B. 所有权变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C.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D. 湖南农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题目材料揭示了1977年以后,湖南全省水稻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湖南全省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所以农业生产连年快速增长,C项正确;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出现于21世纪,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5.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 B. 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 D. 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距今约5000-3000年间的亚非地区。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产自中亚的青金石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得以交换和使用,有利于各地区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往来,而不涉及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趋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青金石的使用,而不是百姓日常生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古埃及和苏美人国家,而没有涉及某个帝国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罗马皇帝哈德良于131—132年以雅典为中心建立了“泛希腊同盟”,“力图将希腊人的民族情感引向文化和礼仪渠道”,认为其“比喜好竞争而又招人讨厌的行省共同体更能有效地将这种民族情感置于帝国体制的束缚之下”。这种做法( )
A. 将增加希腊城邦的反抗 B. 顺应了传统的自治理念
C. 会导致城邦理念的渗透 D. 表明罗马抛弃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由材料中“引向文化和礼仪渠道”“将民族情感置于帝国体制的束缚之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哈德良的做法目的在于巩固统治,减少希腊地区的反抗,顺应了传统的自治理念,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减少了希腊城邦的反抗,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希腊地区采取希腊的统治方式,并非城邦理念对罗马的渗透,排除C项;罗马并没有抛弃行省制,材料只体现了罗马对雅典地区的统治,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绒,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摘编自杨军《地下奢华: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一项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材料中的出土文物为实物史料,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一手史料。
史料价值:竹简和木牍是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整套乐器是西汉实行礼乐制度的实证史料;五铢钱可考证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我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异域风格文物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
(2)示例:信息:明代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原因: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明初定都南京,进一步促进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表现:制瓷、棉纺织等主要手工业中心集中于此;商业都会和外贸港口也密集分布于此。
【解析】
【详解】(1)史料类型:依据材料“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得出材料中的出土文物为实物史料,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一手史料。
史料价值:依据材料“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得出竹简和木牍是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依据材料“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得出整套乐器是西汉实行礼乐制度的实证史料;依据材料“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绒,封泥钤印”,得出五铢钱可考证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我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依据材料“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得出异域风格文物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
(2)信息: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代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从唐朝安史之乱分析,得出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从宋元时期经济重心角度分析,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从明朝南方定都分析,得出明初定都南京,进一步促进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
表现:从制瓷业和棉纺织业等分析,得出制瓷、棉纺织等主要手工业中心集中于此;从港口以及商业都会分析,得出商业都会和外贸港口也密集分布于此。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之一 之二
《厮役演说》 图中文字: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有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 ——《益森画报》第5期(1907) 《女界现象》 图中文字: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奔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请家长赶快禁止才好。 ——《日新画报》第25期(1908)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答案】示例
清末,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各阶层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
材料中“女学堂”“阅报之益”等信息反映了在晚清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中“厮役则奇”“不好看”“规矩”等信息反映了社会中的人们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用猎奇或反对的眼光看待当时出现的女界新现象。
20世纪初,民众对女界新现象的态度是当时社会新旧杂陈时代特征的反映。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评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首先,由材料“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及所学可知,清末,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各阶层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其次,结合材料信息解释说明。由材料“毛家湾某女学堂……一女生仆人……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可知,晚清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材料“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奔跑”可知,社会中的人们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用猎奇或反对的眼光看待当时出现的女界新现象。最后,总结升华,20世纪初,民众对女界新现象的态度是当时社会新旧杂陈时代特征的反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参与竞选的杰克逊以此为契机,在竞选纲领中宣扬“平民政治说”,“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当选后,他将久已存在于西部和东北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政党分肥惯例加以系统化,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以后政府如法炮制,连深受人们爱戴的总统林肯,也更换了当时政府1457个职位的人员。
——改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材料二 政党分肥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文官质量严重下降,政局周期性震荡。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官职追逐者刺杀。1883年,美国颁布《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改编自国洪梅《〈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肥制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它比“绅士政府”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9. 原因: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绅士政府”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
进步之处:否定了“绅士政府”重用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的做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增强了政党的团结和凝聚力,有利于政府推行本党的政策。
20. 示例1
论题: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阐述:美国建国初期,为巩固统治,华盛顿等总统多凭个人意志任命社会名流担任政府公职,建立起不负众望的“绅士政府”。官员的任用、升降等由长官意志决定,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
1829年杰克逊当选总统后,美国开启了政党分肥制的施政。这尽管使部分平民获得了担任公职的机会,然而,平民并非能担任所有公职。这就背离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和效率原则,并引发了政党互相倾轧、贪污腐败盛行等问题。
1883年《彭德尔顿法》取消了分肥制,逐渐形成了以功绩制为基础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它有助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竞争,有助于美国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这种文官任用的阶段性,是适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调整革新,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扰,但整体上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示例2
论题:美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启示
阐述:美国文官制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形成。分析其形成历程,可以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先是官员凭意志任命,后出现政党分肥,《彭德尔顿法》才变成了以功绩制为主。这强调“结果”重于“规则”,放松规制有助于打破僵化的体制,突破繁文缛节,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研究、思考、借鉴他们好的做法。既强调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又要与时俱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理念、新工具,被美国政府借鉴并广泛使用于文官管理中,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增长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有益做法,以“优胜劣汰”的原则为指导,使官员能上能下、加强竞争,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之初——1829年的美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以及英国等方面思考即可。美国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一“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可得出“绅士政府”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思想方面,据材料一“‘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英国方面,据材料一“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可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第二小问进步之处,据材料一“‘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可得出否定了“绅士政府”重用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的做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据材料一“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可得出增强了政党的团结和凝聚力,有利于政府推行本党的政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题目要求围绕“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炼一个论题。
示例1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绅士政府”、政党分肥制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其次,据材料并结合美国文官制度的史实分析阐述,答出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和影响。据材料一可知,美国建国初期,为巩固统治,华盛顿等总统多凭个人意志任命社会名流担任政府公职,建立起不负众望的“绅士政府”。官员的任用、升降等由长官意志决定,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杰克逊当选总统后,美国开启了政党分肥制的施政。这尽管使部分平民获得了担任公职的机会,然而,平民并非能担任所有公职。这就背离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和效率原则,并引发了政党互相倾轧、贪污腐败盛行等问题。据材料二“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可得出1883年《彭德尔顿法》取消了分肥制,逐渐形成了以功绩制为基础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据材料二,《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可得出它有助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竞争,有助于美国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最后总结,这种文官任用阶段性,是适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调整革新,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扰,但整体上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示例2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绅士政府”、政党分肥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和影响,可拟定论题:美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启示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商朝前期,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即位国君年岁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到了晚期实行父死子继后,新君往往养于深宫,“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此举( )
A. 延续了前代的聚族而居 B. 加速商朝的政治走向腐败
C. 说明了宗法制已经成熟 D. 体现了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2. 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前129—前124年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一国变成了多国。定王子所封的侯国,有在长沙国境内的,也有在其他郡者。据此可知,当时( )
A.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长沙国参与了七国之乱
C. 西汉帝王注意强化皇权 D. 儒学思想成了官方哲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 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 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 满足了割据政权需求 D. 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4.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 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5. 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
A. 城市商业的发展 B. 市民文化的丰富
C. 经营模式突破 D. 音乐艺术的革新
6. 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
A.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 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 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 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7.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今甘肃南部)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 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 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C. 开启了跨区域贸易局面 D. 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8.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 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 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 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 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9. 《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 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10. 下图是民国时期进步人士在江西修水乡村书写的标语。这两幅标语( )
A. 体现了共产党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 B. 流露出书写者对社会嬗变的消极心态
C. 反映了湘赣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D. 展现出湘赣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景象
11. 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925家(不包括东北)。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0%以上,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3%。为避免沿海工业遭受灭顶之灾,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 )
A. 推动了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B. 促进了经济重心西移
C.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D. 推动了统制经济形成
12. 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 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 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13. 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部分会议记录。
据此可知( )
A. 新政协是一个多党合作的民主组织 B. 新政协是人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
C. 新中国实行各民族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政协议事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
14. 1977年湖南全省水稻总产量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却很快超过了2050万吨,1983年超过2300万吨,2009年突破2600万吨。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产量 B. 所有权变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C.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D. 湖南农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15.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 B. 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 各地区经济联系发展 D. 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16. 罗马皇帝哈德良于131—132年以雅典为中心建立了“泛希腊同盟”,“力图将希腊人的民族情感引向文化和礼仪渠道”,认为其“比喜好竞争而又招人讨厌的行省共同体更能有效地将这种民族情感置于帝国体制的束缚之下”。这种做法( )
A. 将增加希腊城邦的反抗 B. 顺应了传统的自治理念
C. 会导致城邦理念的渗透 D. 表明罗马抛弃行省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绒,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摘编自杨军《地下奢华: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一项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之一 之二
《厮役演说》 图中文字: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有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 ——《益森画报》第5期(1907) 《女界现象》 图中文字: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奔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请家长赶快禁止才好。 ——《日新画报》第25期(1908)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参与竞选的杰克逊以此为契机,在竞选纲领中宣扬“平民政治说”,“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当选后,他将久已存在于西部和东北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政党分肥惯例加以系统化,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以后政府如法炮制,连深受人们爱戴的总统林肯,也更换了当时政府1457个职位的人员。
——改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材料二 政党分肥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文官质量严重下降,政局周期性震荡。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官职追逐者刺杀。1883年,美国颁布《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改编自国洪梅《〈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肥制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它比“绅士政府”的进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