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图,商至西周同、异姓公卿的比例变化反映出( )
A.早期国家的确立 B.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C.华夏观念的认同 D.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2.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 )
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3.下图所反映的秦朝措施的主要意义是( )
A.抵御匈奴侵扰 B.分担皇帝工作 C.便利经贸交流 D.实现思想控制
4.有论者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总结为“和亲”“赂遗”“互市”“征伐”“藩属”“封赏”“朝觐”“质子”等并存的八种方式。西汉初期对匈奴政策( )
A.体现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B.与国力强弱密切相关
C.以武力征伐为主要方式 D.开启了朝贡外交先例
5.度田(核查土地情况)并不是汉光武帝的一朝之政,也并未因汉光武帝人亡而政息,它由之后东汉诸帝接力经办,并成为东汉政治生活的一种“常态”。据此可知,东汉( )
A.土地兼并得到解决 B.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6.汉光武帝时期的民间歌谣大多以战争局势为主题,如《更始时南阳童谣》等。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民间歌谣多以描写经学大师为主,如《诸儒为贾逵语》等。这说明( )
A.西汉文学缺乏鲜明特色 B.歌谣是文学的唯一形式
C.文景之治阻滞文学发展 D.文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7.汉代的冶铁遗址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巩县生铁沟遗址发现炼炉、熔炉、煅炉共20座,附近还有开采矿石的竖井和矿石加工场、配料地。这表明,汉代冶铁业( )
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管理体系相对完备
C.北方技术领先南方 D.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8.魏晋时期,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十分盛行。南朝刘孝标在注释《世说新语》时,引证的家谱、家传有数十种。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贵族等级秩序迅速分化重构 B.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C.家传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 D.门第观念非常盛行
9.北魏初年,政府将鲜卑、汉人及其他杂夷迁徙到平城附近,计口分配土地,共同从事农业生产。该举措有利于( )
A.推动民族交融 B.减少南迁洛阳的阻力
C.拓展国家疆域 D.加速北魏的统一进程
10.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风气走向颓废 B.佛教文化成为主流
C.士族生活腐朽奢糜 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11.下表所示为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某位君主生平事迹的记述。据此分析,该君主是( )
(1)指挥统一南北的战争 (2)始建进士科 (3)兴建洛阳城
A.汉武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2.下表所示为唐太宗至唐宪宗时期的人口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 )
唐朝纪年 公元纪年 人口数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639年 12351681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年 45431265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52881280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年 16920366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年 15760000
A.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
C.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增长减缓 D.“贞观之治”将唐朝推向了全盛
13.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说明唐代绘画( )
A.以宗教画最为繁盛 B.取材范围得到扩展
C.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14.宋代时期,一道诏敇经过中书舍人“书行”(签名通过)与给事中的“书读”(签名通过)之后,才可以付尚书省执行,接受诏敇的尚书省长官也需要在敇尾签字。三省长官的签名,体现的是宰相对于诏敇的副署权,没有宰相副署的皇帝敇命,是不具法律效力的。据此可知,宋朝三省机构( )
A.强化了皇权约束机制 B.打破了中枢权力的平衡
C.弱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D.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15.辽统和四年(986年),夏辽联盟建立。夏辽结盟后(至1032年),双方通过使节往来、政治联姻、册封和军事合作等方式有效维护了盟友关系。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两者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
A.共同抗金 B.共同抗宋 C.经济互利 D.文化交流
16.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 )
A.扩大汉族官比例 B.借鉴西周礼乐制度 C.与北宋友好往来 D.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17.在郑和船队拓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过程中,周边国家纷纷上表归附,遣使来朝,要求册封。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A.边疆地区的稳定 B.对外关系的突破 C.中外交往的频繁 D.综合国力的强大
18.清初沿袭明朝旧制,置内阁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一度使内阁起到了中枢机构的作用。但自“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一变化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中央机构 D.健全官员管理体系
19.红薯比大米和小麦更加抗旱。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随着18世纪中叶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旱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程度明显减弱。这表明,高产作物的传人( )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使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C.解决了国内饥荒问题 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20.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因多年来博览群书“未有得”而转向“求心”,后来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思想。陈献章的思想所归属的流派应是( )
A.道学 B.心学 C.玄学 D.禅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夏商时期,邦国内部血缘关系很大,各邦各族采取同族人聚居的单纯组织方式,这种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续生存的强烈自我意识。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不同邦族间会产生很难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阂,此疆彼界,互不相容,不同邦族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组成各种联合,但只限于外部联合,很难使各自的势力深入对方组织内部。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因此,各邦各族独立自存又难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国林立的局面长期存在而难以结束。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个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转变的线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时期国家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隋唐文化犹如一座突兀的奇峰。与此相应,隋唐人的总体文化素质之高,在封建社会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有学者从五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与社会生产力相得益彰的文化素质;
二、宽松的文化氛围;
三、广开才路、奖励文化的统治政策;
四、发达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五、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匀利军、汪润元《隋唐人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合理的一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但外销数量有限。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洲,只是数量有限。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的政治性地位下降。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介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茶叶贸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叶商帮。于是,外销茶商迅速崛起,内销及边销茶商力量也得以快速壮大。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
——摘编自刘业翔、章传政《明清时期茶叶商帮的诞生》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城,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满足了茶叶市场需求,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帮群体产生条件及其异同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影响。(8分)
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D 6.D 7.D 8.D 9.A 10.D 11.B 12.A 13.C 14.A 15.B 16.D 17.D 18.A 19.A 20.B
21.(1)特点:邦国林立且相互独立;王权间接控制地方。(2分)
成因:邦族内部未打破血缘关系;邦族之间文化心理隔阂很难消弭;同族人聚居形成独立的单元。(6分)
(2)影响: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加深了族群认同;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体制。(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示例
论题: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推动了隋唐人文素质的提高。(2分)
闸述:科举制的创立,使庶族寒士、痒序学子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学奋读,进入仕途,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后,唐代社会万众向学、埋头苦读的社会风气形成。部分登第者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拼搏,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10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3.(1)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海外贸易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长途贸易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