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北京市怀柔区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北京市怀柔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可知凡要调兵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据此可知虎符是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 ,①②符合题意;虎符是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不能直接提升秦军战斗力 ,③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可知,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后(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1971年,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54年,②参加日内瓦会议;在1955年,③参加万隆会议;在1972年,实现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综上所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③①④,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可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体现出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制度的相关信息,也未涉及兼并战争的状况,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黑龙江将军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②护乌桓校尉于西汉设立;③明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④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②④③①,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北宋初年(中国)。通过材料中的“与守臣通签书试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官在执行军事、经济、法律等方面政令时,都需要受到通判的制衡,以此达到限制地方主官的政治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知州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官员,设置目的并非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开支,排除B项;设置知县不是为了减轻地方军费,知县的设置是政府正常管理的需要,排除C项;宰相是中央政府最高官员,不涉及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②据材料“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可知,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符合题意;④据材料“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知,科举制下,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据所学可知,这样便于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有利于国家治理,符合题意,②④正确,B项正确;①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而且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题干涉及隋唐时期,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③据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与商业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我国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编户制度、租调制和两税法,C项正确;郡县制,不属于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排除A项;刀耕火种,体现的是原始农业,并不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并不是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至明朝(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为明朝的赋税制度;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为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对官员考核的时间、等级、标准及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说明唐朝官员考核体系比较完备,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官员考核的内容十分苛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考核的时间和标准,无法体现执行力度,排除C项;考核形式分为小考和大考,不能体现形式灵活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律在量刑时会受尊卑长幼关系影响,实际上体现了法律儒学化,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皇帝对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家训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汉承秦制”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属于其中一个,D项正确;分封同姓诸侯王不属于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西汉武帝时才创立,排除B项;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辖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罗马时期(世界)。本题要求选择对《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评价准确的选项。①《罗马民法大全》将罗马法汇编,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②启蒙思想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与《罗马民法大全》无关;③根据所学,《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标志性成就;④《罗马民法大全》影响深远,对欧洲法学思想和法制产生了重要作用。符合题意的是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对儒家倡导的孝道十分重视,说明其将儒家思想融入治理措施,C项正确;西周时期奉行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排除A项;唐代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排除B项;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融合,消除民族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家长有处罚施刑的权力,即使有杀伤子孙者也从轻处罚”可知,《唐律疏议》规定,长辈的意志子孙不得违犯,且赋予家长有处罚施刑的权力,即便有杀伤也可从轻处罚,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律令的影响,而统治者则利用儒家伦理来维护其统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赋予家长有处罚施刑的权力,而不是教化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教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律令儒家化的现象,没有体现宗法观念的至高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材料中发生了佃农地位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的发展,所以说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户口按照什么方式分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赋役制度,也不能体现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排除B项;主客户之分没有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三公之一御史大夫负责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C项正确;丞相是百官之首,掌握最高行政权,排除A项;太尉掌握军权,排除B项;九卿是中央具体行政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谏官韩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奏疏先后上了十多次,结果四人被同日罢相”可知,谏官可以监察文武百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排除B项;谏官未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密折奏事是清朝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赋役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唐朝的两税法标志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赋役改革主要是从整顿当时的赋役制度和保证财政收入的目的出发,不是为了真正减轻人民的负担。①②④符合史实,D项正确;清朝的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中国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③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可知,海贝到铜铸币、圆形方孔钱等说明货币的介质从天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布币到圆形方孔钱、纸币等说明古代货币的外形从复杂不便向简单便携发展,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货币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货币制度发展受政治变革、赋税制度变化、经济发展、国家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宋朝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财政危机使然,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各国有着相同的被殖民历史且独立后仍然受到殖民主义的侵犯,应该互相尊重支持和团结友好合作,“求同存异”方针为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是针对亚非各国,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排除C项;“以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争与和平法》强调发动战争和缔结合约是代表主权国家的君主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发动战争的理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权至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谴责战争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法国城市中的织匠组成行会,严格约束成员生产的规模、规格、地域、质量,会长和陪审员利用国家权威,对违反行会规定的成员进行裁判、罚款等,反映出行会行使行业的管理职责,规范成员的生产和经营,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行会只能约束其成员,并未掌握王国的司法权,行会成员平等参与行业自治与成员须接受“会长的领导”等不符,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解决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边界问题,与东盟发展“10+1”对话合作机制等外交活动,体现出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解决边界问题等不符,排除B项;以“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从此,国际社会开始用国际条约的形式调整国家关系,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只提出了国际法理论,并非近代国际关系建立的开端,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前,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已经出现,排除C项;《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并非近代国际关系的起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通过观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长安为都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的朝代为西汉,其在①地区即河西走廊一带设立敦煌等四镇,进行军政管理,保障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B项正确;①为河西走廊,并非西域地区,排除A项;迫使北匈奴西迁远方的是东汉政府的军事行动,并非河西四镇的设立,排除C项;河西四镇的作用是防范匈奴而非蒙古对中原的袭扰,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D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的标志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排除A项;女性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是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以后,排除B项;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排除C项。故选D项。
27.A
【详解】1901年清末新政,根据“十年三科之后……生员进士皆出于学堂”,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该事件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有利于选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B
【详解】由图示看出,从17世纪到20世纪,近现代国际法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展,②③正确,B项正确;图片无法体现近现代国际法产生的效果,不能得出维护了各国领土主权、消除了各国的矛盾的结论,排除①④,排除AC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根据“根据定样标准划分百姓的户等上下,重新规定每年征发的差役与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折合银两征收赋税”的信息,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通过‘竞争性考试和考核’录用晋升文职官员”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和英国的某些做法,“凡通过考试被录用文官,终身任职,非犯有错误,不得解雇”有助于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①③正确,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官在政党之间的中立,排除②,排除AD项;政务官制定政策,排除④,排除B项。故选C项。
31.(1)变化:西周时期的兵源来自于周统治部族成员;秦汉时期的征兵来自于郡县在籍男子;汉武帝还会去外族进行征兵。
背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周天子的管辖权利较小,只能管理内服王畿地区。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评述: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利于更好地补贴军费;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宋代放宽了对市的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贸易。
消极影响:回易现象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士兵因为政府的免税政策,大肆的进行贸易,阻碍了部分民间贸易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到秦汉的中国。通过材料“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可知西周时期的兵源来自于周统治部族成员;通过材料“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可知秦汉时期的征兵来自于郡县在籍男子;通过材料“汉武帝时还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以应战争需要”可知,汉武帝还会去外族进行征兵。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周天子的管辖权利较小,只能管理内服王畿地区,不能对地方实现直接控制。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基层治理效能较高。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评价:积极方面:通过材料“中央政府为军队回易广开绿灯最直接目的是补贴军费”可知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利于更好地补贴军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宋代放宽了对市的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贸易。消极方面:通过材料“由于回易的普遍,大量士兵不参与训练”可知回易现象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通过材料“且是挟朝廷之势,以争利于市井”可知士兵因为政府的免税政策,大肆的进行贸易,阻碍了部分民间贸易的发展。
32.①历史悠久,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商周,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②承担社会治理职能,征发赋役,如汉代“编户齐民”,政府据此征收算赋、口赋;③稳定延续,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完善发展,如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明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始自商周,历经秦、汉、三国、晋、隋、唐、宋、明、清等封建君主朝代”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悠久,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商周,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稳定延续,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完善发展,如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明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治理方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承担社会治理职能,征发赋役,如汉代“编户齐民”,政府据此征收算赋、口赋。
33.(1)史料类型:史书,如《汉书》《晋书》《旧唐书》;法律典籍,如《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文集、笔记,如《野记》《南部新书》《嘉祐集》;家训,如《颜氏家训》。特点:引用史料丰富,将社会史与法律史相结合。
(2)特征:律令儒家化。解释:由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律令的儒家化体现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是“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详解】(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文献史料类型角度来说,材料一中“《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属于史书;材料中“《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属于法律典籍;材料一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属于文集、笔记;材料一中“《颜氏家训》”属于家训。特点:根据材料一“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可知,引用史料丰富;根据材料一“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及宗教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可知,将社会史与法律史相结合。
(2)特征:根据材料二“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可知,律令儒家化。解释:根据材料二“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律令的儒家化体现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是“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建设新中国。这都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详解】根据材料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埃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实行工农民主专政,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展开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这些变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北京市怀柔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共计30题,每题2分)
1.1975年在西安出土的秦杜虎符(杜为地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之一。虎符上行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据此可知( )

①虎符是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 ②规定50人以上的用兵须出示虎符
③虎符的使用,直接提升秦军战斗力 ④如遇紧急军情,不合符也可以用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49年后,中国外交取得了许多成就。将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3.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历代中央政权都重视加强同东北地区的联系。以下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  )
①设立黑龙江将军 ②设护乌桓校尉 ③设立奴儿干都司 ④册封渤海郡王
A.③④②①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5.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 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 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6.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①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②选拔了大量人才 ③促进商业飞速发展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 井田制 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 租调制 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科举制
A.A B.B C.C D.D
8.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9.唐朝时,中下级官员考核,每年一次,评定当年为政优劣,称小考;三或四年综合任期内政绩进行总体鉴定,称大考。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善”属于德行方面对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最”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职责对有关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综合善、最定等第,确定官员升降。这反映了唐朝官员考核( )
A.内容十分苛刻 B.体系比较完备 C.执行非常严格 D.形式灵活多样
10.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
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11.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A.分封同姓诸侯王 B.实行察举制度 C.设刺史监察辖区 D.皇权至高无上
12.对《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评价准确的有( )
①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 ②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③是拜占庭文化标志性成就 ④深远影响了欧洲法学思想和法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认识到“孝顺之道,天地之经”;还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 )
A.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 B.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
C.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措施 D.迁都洛阳消除民族隔阂
14.我国古代设立“违犯教令”罪,指的是卑幼违抗家长意志的行为。《唐律疏议》曰:“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家长有处罚施刑的权力,即使有杀伤子孙者也从轻处罚。这一规定意在( )
A.赋予家长实施教化的权力 B.推动法律与教化实现合流
C.体现宗法观念的至高地位 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护统治
15.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16.秦朝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九卿
17.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谏官韩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奏疏先后上了十多次,结果四人被同日罢相。这表明此时的谏官能够( )
A.监察文武百官 B.规劝君主过失 C.分割宰相权力 D.通过密折奏事
18.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时,做了如下笔记:
①秦汉时期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②两税法标志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
③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中国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④赋役改革主要是从整顿当时的赋役制度和保证财政收入的目的出发,不是为了真正减轻人民的负担。
他的笔记准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下表为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历程。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①货币的介质从天然货币到人工货币,外形从复杂不便到简单便携
②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
③货币制度发展受政治变革、赋税制度变化、经济发展、国家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④宋朝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为此周恩来总理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1.《战争与和平法》:“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君主为了国家利益是可以发动战争的
B.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C.主权国家的君主作为战争发动者,也应由他们缔结和约结束战争
D.谴责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2.中世纪法国城市织匠行会规定:成员必须接受严格约束及会长的领导;每个成员可在家拥有三台织机,不得在家外设置织机;布匹至少有7迦尔特(长度单位)宽,织布时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央杂羔羊毛;行会有裁判权,对违者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这反映出行会( )
①行使行业管理职责 ②规范成员的生产和经营 ③掌握王国的司法权 ④成员平等参与行业自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世纪之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东盟与中国“10+1”对话合作机制形成,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和工作层会议。这些外交活动体现出中国( )
A.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以“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合作
24.“往往在局部战争结束以后,用国际条约的形式,将国家之间的关系做一定的调整,这是区别于中世纪的一个明显特点。”这一状况始于( )
A.《战争与和平法》的问世 B.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C.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D.《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25.以下是某朝形势图,该朝在①地区采取的措施( )
A.有效管理了西域地区 B.保障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C.迫使北匈奴西迁远方 D.防范了蒙古对中原的袭扰
26.下表是某同学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学习笔记,其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史实 结论
A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
B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女性参加文官考试的开始
C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27.1904年,张之洞等人上奏,主张自1906年起,科举考试每科进士名额减三分之一,生员减四分之一,“十年三科之后……生员进士皆出于学堂”,获得清政府的批准。下列对该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 ②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
③有利于选官制度改革 ④文官考试制度由此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下图展示了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对其总体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维护了各国领土主权 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③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展 ④消除了各国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9.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大臣高颎的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规定每年正月初五县令出巡,根据定样标准划分百姓的户等上下,重新规定每年征发的差役与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被称为“输籍法”,是在“大索貌阅”基础上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 )
①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②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③抑制地方豪强势力 ④折合银两征收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其中规定“通过‘竞争性考试和考核’录用晋升文职官员”“凡通过考试被录用文官,终身任职,非犯有错误,不得解雇”。下列对两条规定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借鉴了中国和英国的某些做法②体现了文官在政党之间的中立
③有助于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④确保文官制定的政策符合民意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二部分:材料题
31.古代军队建设
材料一
(西周)被封者率本族人到封地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向面扩展。这种据点称为“国”,“国”以外称为“野”。国、野的居民称为国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
(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 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汉武帝时还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以应战争需要。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官府经营贸易称回图贸易(简称回易)。在两宋时期,军队广泛从事回易活动。宋初,太祖特许将领在“所部州县,笼榷(指盐铁酒等商品专卖)之利悉与之,恣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中央政府为军队回易广开绿灯最直接目的是补贴军费,但将领“名为赡军回易,而实役人以自利”。由于回易的普遍,大量士兵不参与训练,军中有“匠民、乐工、组绣、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所制产品多为将领回易赢利。“诸军屠酷(指经商)城市,日夺官课,重载络绎,不税一钱”“且是挟朝廷之势,以争利于市井”。
——摘编自李洪《宋代军队回易述论》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到秦汉兵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宋代军队回易盛行的现象。(6分)
32.户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治理方式。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始自商周,历经秦、汉、三国、晋、隋、唐、宋、明、清等封建君主朝代。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是中国政府实施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理论、机制和实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5分)
33.法律与社会
材料一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被誉为“中国法制史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及宗教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以及这种精神和特征的变化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体系,它可以被称为“法律社会史”。
——摘编自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等
(1)依据材料一,举例说明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成书过程中所采用文献史料的类型,概括这部著作的编纂特点。(4分)
材料二
中国法律并不是自上古时代以来即为儒家思想所支配。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至南北朝已大体完成,不待隋、唐始然。比如晋代时期出现的按照“服制”定罪、父母诉子不孝处死;北魏时期对于犯死罪者祖父母、父母老又无亲戚赡养可以免除死刑等。
——摘编自瞿同祖《瞿同祖论中国法律》等
(2)提炼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解释。(6分)
34.政权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实行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政权需要使用强力去对付一切阶级敌人,但对于自己的阶级——工农劳苦群众,则不能使用任何的强力,而他表现出来的只是最宽泛的民主主义”。为了体现工农当家作主、自己管理国家的原则,苏维埃政权突出地抓民主政治建设,在组织上、制度上和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
——舒龙、凌步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摘录(1941年5月1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十七)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评述20世纪30到50年代中共领导的政权建设。(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北京市怀柔区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