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原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共两张, 6 页, 20 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注意书写认真规范,年级将对潦草、大量涂改、大量空白等问题卷整改落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2.19世纪70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 )
A.中外纠纷开始依据万国公法 B.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开始介入朝廷外交 D.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
3.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针对当时的形势,他为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该方案( )
A.改变了清朝政权结构并冲破封建制度 B.解答了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C.反映了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D.实现了普通民众平均财富的社会理想
4.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其初衷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这说明( )
A.基督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近代东西方文化不可能融合 D.本土宗教受到西方宗教的冲击
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授曾国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南四省军务,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这说明( )
A.政府选官制度进行调整 B.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材料不能说明
A.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B.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C.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 D.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9.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洋务运动出现创办军民工业热潮 B.晚清政府通过自救应对社会冲击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转为资本输出 D.民族工业因政府政策而迅速发展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对近代列强在华取得的某项特权这样评价道:“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这项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关税协商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领事裁判权
11.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
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2.在维新运动中,报纸由19种增加到70种,学会数量更是达到了上百,编译的西方著作、新式学堂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使街头巷尾持书握报,聊论时势不再稀奇。这表明维新运动( )
A.打破了传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起到了启发民智的思想启蒙作用
C.重视发动改良运动的群众基础 D.唤醒了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
1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4.1911年,清朝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10个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官制设置基本也是这样的架构。这说明( )
A.清政府为近代行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中华民国建立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变化
C.清末新政已经从根本上触动封建专制体制
D.中华民国政府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新的建树
15.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称佐治(美国学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困》,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均分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受此启发,孙中山主张进行
A.民主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民族革命
16.正如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其原因是这场革命( )
A.不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没有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C.试图通过立宪运动达到自救 D.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回答:
(1)图一至图三所示场景分别与哪些战争直接相关?(3分)
(2)图一至图三中三个条约的共同危害有哪些?(5分)
(3)面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洋务运动后期,中国朝野和西方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坚信以中国丰富的物产,如积极变革,“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事也”。
——新浪网
材料二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争衡于东海之志哉?
——19世纪末日本驻华人士副岛种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洋务派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强国”做出了哪些努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论副岛种臣关于清朝海军的看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最不幸时期”的中国,似乎一切问题的思考必须转换成“救亡图存”的命题才具有存在的理由。由民族救亡所引发出来的国家富强企盼,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扼住了思想家的思想走向。即便是一个较为纯粹的文化问题,也必须与国家富强建立关系才会被接受。与此相应,在近代中国,西方文明也只有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有用工具才会被人们所认同,舍其此,它的存在与讨论就会毫无意义。
——据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改编
请回答:据材料围绕“西方文明的传播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这一话题,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和方案,既回答了政权属于谁的国体问题,又回答了采取什么形式的政体问题,还回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程序问题,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黄智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所具有的进步性。(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特点。(4分)试卷第1页,共3页
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1.D【详解】据材料“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可知,中英双方都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D正确;据材料英国人认为战争时正义的,但中国人认为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是不正义的,故A错误;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B错误;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由国家立场决定,C错误。
2.D【详解】晚清中国有地方督抚主张利用国际公法和国际舆论解决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的问题,表明对国际法和近代外交规则有所了解,反映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D正确;材料只提及官员主张,未提及主张是否被采纳,且从材料看不出“开始”,排除A;19世纪70年代,朝鲜、越南仍然是中国的藩属,传统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排除B;材料中地方督抚只是提出建议,不可认为是“介入”,且从材料看不出“开始”,排除C项。
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方案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C项正确;《新政新篇》并未实施,未能改变清朝政权结构,排除A项;《新政新篇》未能体现农民的愿望,解答的并非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实现普通民众平均财富的社会理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B【详解】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一些当权派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发起洋务运动,初衷是“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B项正确。A项是魏源提出,排除A项;C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D项是同盟会的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借助宗教,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也是旧式农民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近代东西方文化不可能融合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本土宗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
6.B【详解】题干所示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迅速崛起,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汉族地主在政坛上崛起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清廷权力结构变化不意味着统治基础动摇,排除C项;汉族地主崛起和满汉民族矛盾缓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未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其灭亡中国的企图是不可能放弃的,故B项符合题意;由材料“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可知,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因为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而破产,故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因为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西方列强于是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方式,转而以扶植清政府的方式“以华治华”,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11年(中国)。从图中可看出,1895—1899年、1901—1911年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与晚清政府推行的“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间相吻合,而这两个运动均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产,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但这一变化无法解释图中的曲折现象,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1895—1911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与图中的两个高峰期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
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因此根据材料“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信息可以判断出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材料与协定关税、居住及租地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1.C【详解】义和团揭帖中提到“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色彩,C正确;义和团不能正确认识近代物质文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排除A;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矛头指向的是列强,排除B;义和团运动并未能阻止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12.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报纸由19种增加到70种,学会数量更是达到了上百”“街头巷尾持书握报,聊论时势不再稀奇”等信息可知,维新变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运动对群众的的发动,结合所学知识亦可得出维新运动没有发动群众,排除C项;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维新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民众对于留辫子这件事的态度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人民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进步发展,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国家,实际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革命的任务,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官制设置延续了晚清政府的内阁制,说明了清政府为近代行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变化”说法错误,如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根本上”说法错误,新政仍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缺乏”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详解】根据材料“盖于经济学均分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孙中山民生主义又叫社会革命,因此材料内容与孙中山进行的民生主义相符,C项正确;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民权主义称为政治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民族主义又称为民族革命,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B【详解】根据材料“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A项排除;辛亥革命属于暴力革命,不是立宪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战争:《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共同危害: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渐加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18.(1)关系: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的窘境,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剿发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员留学,培养人才。
(2)评论:副岛种臣认为清朝海军战胜不了日本海军。甲午海战的悲惨结局印证他的看法。这种结局不是偶然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副岛种臣从政治的角度预言了中国海军必败的悲惨命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观点:西方文明的传播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互相促进
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随着列强的不断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等。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作为工具存在,不断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也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质疑,先进中国人引进西方文明,将其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洋务运动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维新派利用西方的宪制改造中国,意在推行君主立宪制,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活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总之,近代中国,因为国家主权不完整,完成反帝任务、实行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因此,西方文明必然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工具。
20.(1)继承: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进步性: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设计国家政权建设程序;有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3)特点:前赴后继,具有传承性;革命不断深入,反帝反封建越来越彻底;领导者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