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题卷
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此系试题卷。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卡标定的特定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卡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神话 B.书籍 C.传说 D.化石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北京。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这里生活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4.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5.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6.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7.商朝又称殷朝。历史上,将商朝迁到殷的商王是( )
A.商汤 B.盘庚 C.商纣王 D.伊尹
8.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竹简或木牍上 D.树皮或宣纸上
9.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D.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10.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中原市场的繁荣 B.大兴水利工程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D.肥料的使用和适时的耕种
11.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他们进行征战的名义是( )
A.尊王攘夷 B.恢复中华 C.攘外安内 D.克已复礼
12.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3.和孔子同一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14.“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和“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分别体现了哪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15.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七雄”指的是(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魏、宋、齐、韩
C.晋、秦、楚、齐、燕、韩、魏 D.齐、楚、秦、燕、晋、魏、韩
16.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17.古代皇帝的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8.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221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20年 D.公元前220年
19.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20.秦朝末年,率军直抵秦都咸阳,迫使秦朝的统治者出城投降的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21.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2.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土木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23.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2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武帝
25.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措施是( )
A.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无为而治
二、非选择题。
2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类型分别是什么?决定其房屋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7.请写出春秋时期的四位霸主。
28.读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按照A、B、C、D的顺序写出其所代表的诸侯国的名称。
(2)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哪一个?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次改革?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思考,周武王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他为什么实行这种政治制度?
(2)材料二说明周王分封的依据是什么?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某地正在举行由各国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与会者各抒己见,对治理国家发表见解。
A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实行‘仁政’,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B说:“各国应互相尊重,不要相互攻伐兼并,要选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C说:“要树立君主的权威,以法治国,空谈仁义无用。”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开放局面。这不仅是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也是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早期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有借鉴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智慧。
(1)小华穿越到战国时期。请帮助小华判断,材料一中这些人的言论分别与战国时期谁的观点最接近?你认为谁的思想最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请简述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工程建设。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太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徭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摘编自秦朝民谣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朝暴政的表现。
(2)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是滥用民力,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功及后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的观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秦朝灭亡带给你的启示。
试卷第4页,共5页
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史料,所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D项正确;神话、书籍和传说中都有主观创作的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证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粟最早的国家,因此半坡原始居民遗址是最早种植粟,C项正确;AD项北京人、元谋人是原始人不会种植粟,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河姆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会种植水稻,不会种植粟,排除B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史记·夏本纪》和“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禹治水。禹又被称为大禹,C项正确;尧、舜是禹前面的部落首领,与消除水患无关,排除AB项;启是禹的儿子,打破禅让制,实行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故A符合题意;启创立世袭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专制和民主相对,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商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B项;西周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C项;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B项正确;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排除A项;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与迁都无关,排除C项;伊尹,夏末商初人,是商朝的政治家,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王的王后”、“战争”、“占卜”等,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天文历法等。可见,A项正确;秦汉时期,公文往来、私人书信及典籍等都用竹简、丝帛书写,可见,竹简、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出现的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B项和C项;隋唐时期,宣纸比较盛行,主要用于书法、绘画,排除D。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实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导致成了亡国之君。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戏诸侯。后来,戎族进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国王实行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激起人民的反抗,D项正确;夏商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夏商周灭亡共同原因是末代国王实行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而不是皇帝能力低下,排除B项;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与夏、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中原市场的繁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联系,排除A项;大兴水利工程、肥料的使用和适时的耕种,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联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A符合题意;BCD内容与题干诸侯“他们进行征战的名义”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符,排除B项;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与题干信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符,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工具题干信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知“施仁政”属于儒家思想;“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可知“无为”属于道家思想。因此材料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A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和“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不符,排除B项;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与题干信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和“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不符,排除C项;D项顺序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A项正确;宋国与“战国七雄”不符,排除B项;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排除C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故A符合题意;灵渠是秦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排除B;大运河是隋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排除C;赵州桥是隋朝李春修建,排除D。故选A。
1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因此皇帝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秦朝,D项正确;夏朝并未确立皇帝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商朝、周朝并无皇帝称号,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末年,率军直抵秦都咸阳,迫使秦朝的统治者出城投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A项正确;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迫使秦朝的统治者出城投降,排除B项;陈胜吴广领导起义,最后失败,与“率军直抵秦都咸阳,迫使秦朝的统治者出城投降”没有联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2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知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休养生息,C项正确;“力倡节俭”与汉文帝有关,但与“富民政策”不符,排除A项;大兴土木与秦朝末年相关,排除B项;平抑物价与汉武帝相关,排除D。故选C项。
2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C项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详解】由材料“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汉高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排除A项;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汉朝前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与董仲舒无关,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思想控制政策,与汉武帝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类型: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因素:自然环境。
【详解】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因此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类型分别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因此决定其房屋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
27.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因此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8.(1)诸侯国:齐国、楚国、秦国和燕国。
(2)特点:兼并战争不断,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3)诸侯国:秦国;改革:商鞅变法。
【详解】(1)诸侯国: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可知A是齐国;B是楚国;C是秦国;D是燕国。
(2)特点: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其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是 长平之战。因此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兼并战争不断,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3)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战国末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国。
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战国末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
29.(1)制度:分封制。原因: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可知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知他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原因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根据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知周王分封的依据是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可知,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0.(1)A.孟子;B.墨子;C.韩非。韩非的思想。韩非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顺应了战国时期出现的统一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文化复兴有借鉴意义。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实行‘仁政’,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主张实行“仁政”。根据材料一C“各国应互相尊重,不要相互攻伐兼并,要选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根据材料一C“要树立君主的权威,以法治国,空谈仁义无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思想:选择韩非思想。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需要维护国家统一,强化君主权威,韩 非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顺应了战国时期出现的统一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2)影响:根据材料二“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也是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早期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根据材料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有借鉴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 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 的影响;对今天的文化复兴有借鉴意义。
31.(1)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进攻,但它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言之有理即可)
(3)治理国家,应该爱惜百姓,以民为本,不能严刑重罚,赋役沉重,否则将使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最终只会自取灭亡。(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太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徭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可知,秦朝暴政表现为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修长城的好处是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进攻;同时秦始皇修长城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3)启示:根据上述材料秦始皇暴政导致秦朝灭亡,可以得到启示是国家治理需要爱惜百姓,以民为本,不能严刑重罚,赋役沉重,否则将使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