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区二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专家或谓周代的“封建亲戚是对氏族血缘关系的利用改造”。这使得周代的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与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周代
A. 结束了贵族政治时代 B. 血缘是分封诸侯的唯一依据
C. 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 D. 以宗法制为基础封邦建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主,而周代的分封建制则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D项符合题意;周代就是贵族时代,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C项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2.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
A.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 B. “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 D. 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法治、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稳定社会,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以德为本”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到西汉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 某同学看到某电视剧“皇帝出行”的场景时,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 )
A. 汉朝 B. 清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秦朝建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皇帝制度。因此,皇帝制度始于秦朝。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政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4.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现存的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秦始皇任命某人担任过此职位,故此推断是秦始皇亲自掌军权。秦始皇这么做是因为:
A. 没有合适的人选
B. 加强皇权的需要
C. 中央官制不成熟
D. 统一战争已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始皇不设太尉,亲自掌管军权,加强了皇权,B正确;ACD不是秦始皇不设太尉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始皇亲自掌军权”,联系所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
5.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 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 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 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 唐朝以前的酒器大多数是瓷制,杂以金银制作而成。但是自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后,一些琉璃、玉、琥珀、木制等较为新鲜少见的酒器开始流行。由此可见( )
A. 唐朝人最擅长制作酒器 B. 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
C. 唐朝社会尚酒之风十分盛行 D. 西域酒器制作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酒器大多数是瓷制,杂以金银制作而成。而自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后,一些较为新鲜少见材质的酒器开始在唐朝流行,反映了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酒器的制作材质变化,不能说明唐朝社会尚酒之风十分盛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未涉及西域酒器制作技术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7.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北朝至唐中期(中国)。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北方人嘲笑南方的喝茶习俗,但是到唐中期时,在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多个茶铺,说明北朝至唐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对北方影响力在提升,C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无法得出确切的开始时间,排除A项;“趋同”,表述绝对,排除B项;唐中期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
9.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
10.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布在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体现了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C;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排除AD;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故选C。
11. 宋朝的中书门下省职权相当于唐朝的(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其中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执行相关政务,C项正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排除AB项;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南宋对峙并接壤的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西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南宋存在于1127年―1279年,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故C正确;辽存在于907年-1125年,在南宋建立前,故A错误;西夏不与南宋接壤,故B错误;西辽是1124年~1218年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与南宋不接壤,故D错误。
13.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
14. 明朝时,皇帝遇到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询问内阁学士,以便决策。奏章批答,由皇帝口授,内阁学士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来,即所谓“传旨当笔”。据此可知,明内阁能
A. 直接统领六部百司 B. 是听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C. 成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D.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完全听命于垒帝,完全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所以说内阁是专副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明内阁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咨询机构,B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中枢,并且不能直接统领六部百司,AC两项错误。
15. 在16世纪末万历王朝的后期,朝野上下,掀起一股骂皇帝的“非君”思潮。大臣连篇累牍地指责君主的过失,毫不掩饰地揭露当朝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等等。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皇帝权威荡然无存 B. 万历皇帝从谏如流
C. 理学影响政治风气 D. 早期民主思想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理学强调治国平天下,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大臣不畏权威,敢于直言正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C项正确;明清专制政体得到加强,这是大环境,朝野上下对皇帝的指责对皇权有损,但影响有限,A项排除;材料只有单方面大臣批评皇帝的内容,并没有体现皇帝是否采纳了意见,B项错误;早期民主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
(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可得出,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根据材料一“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上,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根据材料一“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可得出,思想上,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阶级结构上,士阶层崛起。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两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中“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得出受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得出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根据材料二中“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得出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商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 夏官 职方氏》“职方氏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荒、七敏、九貉、五戎 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答案】(1)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
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方行天下,至于海表”“ 职方氏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等信息概括得出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根据“四夷、八荒、七敏、九貉、五戎 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得出并延伸到周边地区。
史实: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全国和拓展疆域的史实回答即可,即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2)根据“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得出消除了“三北”边患;根据“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得出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根据“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得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抵粤,次日即在公馆门上公布《关防告示》(以下简称《告示》)。《告示》文简意赅,令人深思,公布公馆办事“不准擅离左右”和“不得妄行传禀”“不收地方供应”“不必预派伺候”等“八不”规定。英国鸦片巨贩查顿闻讯提前避离广州回国,与鸦片商贩勾通的洋行商人惶惶不安,包庇鸦片走私的受贿官员惊恐万状,鸦片吸食者则私探禁烟新例罪名轻重。林则徐第一时间发表《告示》,表明禁毒决心,用纪律管控公馆人员,使那些幻想走歪门邪道的人无机可乘。由此可见林则徐严禁鸦片毒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品德,他不仅严格约束自己,而且做出具体规定,管住身边的人,也管好家人。这种廉洁自律品格,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至今也还值得点赞。
——摘编自陈铮等主编《林则徐全集》
(1)根据材料,指出林则徐《关防告示》产生了哪些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林则徐广东禁烟的认识。
【答案】(1)效果:震慑了英国的鸦片贩子;使走私鸦片的洋行商人感到不安;使受贿官员惊恐万分;使鸦片吸食者心有余悸。
(2)认识:体现了林则徐廉洁奉公的品德和严于律己的品格;表明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信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入侵的决心;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解析】
【详解】(1)本问考查的是林则徐《关防告示》产生的效果,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效果”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信息“英国鸦片巨贩查顿闻讯提前避离广州回国”、“与鸦片商贩勾通的洋行商人惶惶不安”、“包庇鸦片走私的受贿官员惊恐万状”、“鸦片吸食者则私探禁烟新例罪名轻重”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以下方面:震慑了英国的鸦片贩子、使走私鸦片的洋行商人感到不安、使受贿官员惊恐万分、使鸦片吸食者心有余悸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对林则徐广东禁烟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表明禁毒决心,用纪律管控公馆人员”、“林则徐严禁鸦片毒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品德”等,结合所学知识,要注意从带来的“积极意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体现出了林则徐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入侵的决心、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阅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看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革新不断,激进主义思潮在演进中主流地位明显
论述: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地主阶级经世派最先从“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天朝迷梦”中惊醒,新思考萌发,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开启了新经世思潮的先河。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面对太平天国咄咄逼人的形势,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分裂。洋务思潮广泛传播,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工艺的先进,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他们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封建体制相结合,企图改变当前局势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甲午新败,列强瓜分,外患内忧,维新思潮与革命思潮纷至沓来,变法、新政、立宪与革命在世纪之交相继发生。一战爆发后,因复古逆流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德赛二先生;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兴。短短八十载,“激进”的号角几乎没有停!
总之,激进思潮承载了从传统继承而来的士人精神,又在新的历史转型时刻接受了外来的民族主义和进化论等思想;在民族危机的一次又一次不断刺激下,激进主义思潮产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民族解放和近代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进步。
示例二
看法: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思潮的原动力
论述: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各种进步思潮涌现。这些思潮是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是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爱国主义是其兴起的根本动力。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图存,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并发展为政治运动。20世纪初,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孙中山等人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礼教,以促进国民的觉悟。
可见,各种思潮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进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而展开考生的解释素养能力。材料共有四个看法,要求任选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都可以,鉴于材料中的“看法”专业性较强,建议可以考虑自拟观点,注意“看法”简明易于论述最好。
其次,明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具体可以参照一下如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思潮不断革新。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旧潮未落,新潮又起。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文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等等
最后,注意总结升华。如,可见,各种思潮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进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叙州区二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专家或谓周代的“封建亲戚是对氏族血缘关系的利用改造”。这使得周代的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与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周代
A. 结束了贵族政治时代 B. 血缘是分封诸侯的唯一依据
C. 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 D. 以宗法制为基础封邦建国
2.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
A.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 B. “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 D. 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 某同学看到某电视剧“皇帝出行”场景时,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 )
A. 汉朝 B. 清朝 C. 西周 D. 秦朝
4.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现存的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秦始皇任命某人担任过此职位,故此推断是秦始皇亲自掌军权。秦始皇这么做是因为:
A. 没有合适的人选
B. 加强皇权的需要
C. 中央官制不成熟
D. 统一战争已结束
5.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 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 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 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6. 唐朝以前的酒器大多数是瓷制,杂以金银制作而成。但是自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后,一些琉璃、玉、琥珀、木制等较为新鲜少见的酒器开始流行。由此可见( )
A. 唐朝人最擅长制作酒器 B. 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
C. 唐朝社会尚酒之风十分盛行 D. 西域酒器制作技术先进
7.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8.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9.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10.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11. 宋朝的中书门下省职权相当于唐朝的(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12.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南宋对峙并接壤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西辽
13.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4. 明朝时,皇帝遇到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询问内阁学士,以便决策。奏章批答,由皇帝口授,内阁学士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来,即所谓“传旨当笔”。据此可知,明内阁能
A. 直接统领六部百司 B. 是听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C. 成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D.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15. 在16世纪末万历王朝的后期,朝野上下,掀起一股骂皇帝的“非君”思潮。大臣连篇累牍地指责君主的过失,毫不掩饰地揭露当朝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等等。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皇帝权威荡然无存 B. 万历皇帝从谏如流
C. 理学影响政治风气 D. 早期民主思想出现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主要表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商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 夏官 职方氏》“职方氏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荒、七敏、九貉、五戎 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抵粤,次日即在公馆门上公布《关防告示》(以下简称《告示》)。《告示》文简意赅,令人深思,公布公馆办事“不准擅离左右”和“不得妄行传禀”“不收地方供应”“不必预派伺候”等“八不”规定。英国鸦片巨贩查顿闻讯提前避离广州回国,与鸦片商贩勾通的洋行商人惶惶不安,包庇鸦片走私的受贿官员惊恐万状,鸦片吸食者则私探禁烟新例罪名轻重。林则徐第一时间发表《告示》,表明禁毒决心,用纪律管控公馆人员,使那些幻想走歪门邪道的人无机可乘。由此可见林则徐严禁鸦片毒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品德,他不仅严格约束自己,而且做出具体规定,管住身边的人,也管好家人。这种廉洁自律品格,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至今也还值得点赞。
——摘编自陈铮等主编《林则徐全集》
(1)根据材料,指出林则徐《关防告示》产生了哪些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林则徐广东禁烟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阅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