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次在浙江良渚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关于良渚文化表进正确的是( )
A.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B.社会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C.早期农业开始出现 D.出现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说明
A.早期政治制度构建助推华夏族群认同 B.中华文明早期有明显的民族认同意识
C.祭祀已成为先秦时代重要的政治生活 D.华夏族群文化得到了四方的认可臣服
3.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 )
A.取消了原始社会的禅让特权 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C.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军事认同 D.为礼乐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固守传统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开放包容
5.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的数量繁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王翰的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列诗句中与其题材相同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6.观察下图,图中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用来评估( )
江南地区的开发
A.唐后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B.两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C.魏晋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状况 D.元代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民本”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8.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C.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D.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9.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 D.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10.契丹族发源于我国北方辽河流域,公元916年建立政权,后为适应统治面积的扩大,改国号为过,施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北面官”制度的设立
A.促进了契丹族的农业发展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C.不利于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D.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深度融合
11.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2.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③派驻藏大臣、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13.程朱理学使儒学披上了圣神的外衣。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引导人们走出以圣贤与经典为中心的“章句之学”的死胡同,点明儒学伦理精神并非在难以攀登的天际,而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这表明当时的儒学( )
A.日益神学化、思辨化 B.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C.更加强调传统伦理道德 D.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1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是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1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16.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一观点( )
A.沿袭政治改良的思想主张 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认识到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代表大革命时的认知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宫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史实。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总之,宋代的文化与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2)结合材料二、分别写出元代管辖吐蕃地区和琉球的机构名称。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是晚清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折…但是,由于中国人民在“沉沦”和屈辱中不断反省和觉悟,反抗力度逐渐加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形成鸦片战争后近代历史第二次转折…洋务运动的兴起则客观上标志着第三次转折…因此在“沉沦”中也蕴含着“上升”因素…。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1.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一带相继发现了反山显贵者墓地,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等,D项正确;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A项;良渚古城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表明当时的社会贫富分化已经相当明显,排除B项;早期农业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材料体现出先秦时期很多部落祭祀时将黄帝作为共同的祖先,说明他们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意识,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但材料无法体现早期政治制度的构建,排除A项;先秦时期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生活,但材料的主旨并非是祭祀,排除C项;华夏认同意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可知,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掌控,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夏朝时禅让制便已经被取消,排除A项;郡县制与军事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礼乐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根据材料“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可知,唐朝文化中融入了很多外来因素,体现了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D项正确;唐朝文化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并不是固守传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文化影响深远,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文化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5.B
通过材料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知材料所体现的诗歌题裁是边塞诗,符合边塞诗题材的只有B项;选项A选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送别诗,排除;C选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D选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是山水诗,排除。故选B。
6.C
据图中“民族迁移方向、建康”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大量向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今成都)等地转移,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唐代正式建制为“升州”,也常称“白下”、“上元”、“江宁”等,与材料“建康”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而材料主旨“人口迁移”促进南方开发,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而不是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7.C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也是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BDA不符合题意,排除。
8.A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保护财产权的立法,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民事经济活动较前代活跃,民事侵权纠纷相对较多,相应的法律也较为丰富,这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社会主流观念改变,排除B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9.B
依据材料“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可以看出宋朝时期门第观念逐渐的淡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门第观念的淡化,不能体现出“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在这一时期逐渐松弛,但并没有消失,排除C项;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体现的是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由材料可知,南北面官制度的设立正是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发展民族关系,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故B项符合材料意思;没有在契丹族推行农业生产,排除A项;因俗而治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C项,胡汉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但深度融合表述有误,选D项错误。
11.B
材料指出:汉朝至宋朝沿袭了秦朝的宰相制度,其间任用的丞相也多为专权乱政的奸佞小人。可见,材料认为宰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故予以废除,应是明太祖的言论。B项与材料主张一致。
12.B
两次雅克萨之战是抗击沙俄的战役,处于东北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属于西北地区的;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属于西南地区;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属于东南地区,据此可知B正确;A、C和D顺序不正确,排除。
13.D
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理”“心外无学”,认为伦理精神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只要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这表明当时的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故D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日益神学化,故A错误;明清之际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故B错误;朱熹的理学更加强调传统伦理道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14.C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李鸿章参与的洋务运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不是没有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故排除A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所以他并不是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故排除B项;根据“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可知赫鲁晓夫和李鸿章共同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故选C项;赫鲁晓夫和李鸿章的失败在于他们没有彻底改革旧制度,而不是必然要失败,故排除D项。
15.A
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可知,清政府对签订条约态度的变化,表面看似乎只有清政府卖国,实际上清政府强调自身在守约的同时也是对列强侵略要求的潜在制约,说明请政府开始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A正确;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B错误;洋务运动后清政府逐步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学习西方,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曲线维护国家主权,D错误。
16.C
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材料“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进一步的解放,由题干“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梁启超在1920年左右提出。由题干“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指出要革新旧的心理,即梁启超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C项正确;这一观点并未沿袭之前的政治改良主张,排除A项;梁启超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观点也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排除B项;梁启超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大革命时的整体认知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史实: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事件:商鞅变法。
作用:使秦国实行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3)联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18.(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层关系出现新变化;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新特点: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思想一度式微,后期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儒家伦理遭到破坏;宗教思想有助于精神寄托,佛、道思想盛行;宗教思想不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
19.(1)特点:世俗化;促进民族意识 兴起;注重实用。史实: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名称: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制度:行省制。积极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0.观点:赞同材料中的观点——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为例
论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外国侵略者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也做出初步的反应。部分士大夫开始突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束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把“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而农民阶级则发动太平天国运功,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总之,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沉沦”、“屈辱”的开端,中华民族的“奋斗”与“探索”也就此发端,但由于时代与阶级局限并未改变历史“沉沦”的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