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上,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B.理学观念被普遍接受
C.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D.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
2.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壮大 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3.下表是秦汉时期颁布的两份法令文献及其中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
规定 法令
免老(达到六十岁的老人)告人以为不孝,谒杀,不当环(宽宥),亟执勿失。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殴詈(骂)父母者,弃市(在人们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A.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B.旨在强化君主权力
C.体现外儒内法的理念 D.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4.云梦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若“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商品价值一钱以上者必须“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 )
A.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D.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5.云梦秦简中《秦律十八种》规定:“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君鬼臣忠,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还强调,为官为吏要有“怵惕之心”,即戒备畏惧之心。由此可见秦朝( )
A.注重吏治建设 B.提倡法家思想 C.考试选拔官吏 D.儒法思想并用
6.《通典》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这体现了汉代( )
A.董仲舒以礼制教化民众 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规
C.司法实践广泛援引秦律 D.儒家学者促进法律发展
7.罗马共和国时期,公犯的罪名主要适用于叛国罪、通敌罪、犯上作乱罪等破坏公共安宁的案件。另外,凶杀罪、纵火罪、伪证罪、用妖术摧残禾稼罪等也是破坏公共安宁的罪行,所以这些罪犯也同样以对待叛国罪那样对待。这反映出当时( )
A.立法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B.司法侧重国家事务与法律程序
C.注重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序良俗 D.公民私有财产受到了法律保护
8.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③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11—15世纪,随着《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的发现,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开始席卷中南欧,很多学者高举这本书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主张彻底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有人还主张罗马法应该成为国家的普通法、基本法。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B.文艺复兴核心精神拓展至司法领域
C.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D.缓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间的矛盾
10.公元前432年,罗马通过法律,强调在选举中要检查不法行为。公元前358年,保民官佩特利乌斯提出反贿赂法,禁止在竞选中行贿受贿。公元前204年,罗马通过法案,禁止被庇护者接受主人的礼物。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法律净化社会风尚作用凸显
C.行政事务受到贵族严格控制 D.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崩溃危机
11.世界法律体系分为普通法系和民法系。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由习惯法形成的普通法、法官制定的衡平法、以及由国王和议会正式颁布的制定法(又称成文法)组成;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先后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据材料推知,普通法系的特点是( )
A.法官审判遵循先例的原则 B.强调了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
C.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D.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条文审案
12.2022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赛场上战胜韩国队夺冠,这也是中国女足2006年夺冠以来,时隔16年再次登顶亚洲之巅。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和网络直播收看了这一盛况。女足夺冠后,网上好评如潮,“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足精神激励国人
C.足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13.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14.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
A.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上述调整( )
A.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B.体现国家机构的权力由人民赋予
C.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 D.表明广大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16.2016年7月29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成为该省第一部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这一法规对农业合作贷款模式、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自主权等内容予以明确规定。这说明( )
A.法治为当地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B.华东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改善
C.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得到解决 D.国家精准扶贫法律体系的最终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材料二 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诫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家训哪些特点?分析成因有哪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化通论》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突出表现为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9.法律在古今中外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0年8月12日,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典委员会,编纂新的民法法典,在他的亲自干预下,法典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颁布实施。1807年,这部法典正式定名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确认资产阶级财产所有权原则,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法典》确认了契约自由和契约自治的原则,还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人们在民法上是自由平等的,这种对所有法国人都适用的统一的民法,连同大革命时期颁布的各种立法,对于摧毁封建制度、强化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作用,也确立了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欧洲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世界历史解说词100集》
材料二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是因为社会体制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法律关系难以确定。后来立法机关鉴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先公布《民法通则》、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如1980年的婚姻法、1985年的继承法、1986年的民法通则、1991年的收养法、1995年的担保法、1999年的合同法、2007年的物权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等,这些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法律相对比较散乱、零碎甚至有冲突,在保护人的权利方面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不可能像民法典那样发挥出整体效应和统一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编纂统一民法典的渐进主义策略。
在一个成文法体系的国家,没有民法典,公域与私域之间的边界就是模糊不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很难明确化、稳定化。因此,我们的确需要一部高质量的、适应结构大转型趋势的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安徽凤凰网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0.【礼法传统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国现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在修改唐初《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共12篇,502条,于永徽四年颁行,原称《永徽律疏》。《店律疏议》在结构上采用律疏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立法水平。在内容上,《唐律疏议》力求“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同时,它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袭,并对东南亚各封建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礼法仍存活在中国人的法文化血液深层之处,其中不乏有益于建构现代法治中国的元素和智慧。在法制和法文化领域,建立文化自信和接续、转化、弘扬传统,应从礼法传统入手,一味地从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去分头寻找,可能本身就已陷于路径选择之误。
——摘编自俞荣根《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法系的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A
6.B
7.C
8.A
9.A
10.B
11.A
12.B
13.D
14.D
15.C
16.A
17.(1)背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价值: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2)特点:以士人群体为主;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成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18.(1)自成一体;礼法结合,以礼为主;服务于宗法家族秩序和专制政体;德主刑辅。
(2)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9.(1)特点: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神;影响比较广泛。(任意2点)
(2)背景:改革开放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民事法律的弊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任意3点)
(3)关系:法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必须随国家治理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任意2点)
20.(1)特征:德主刑辅,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宽仁慎刑;家族本位,维护伦理;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皇权至上,政法合一。
原因: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需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结合的基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世而亡的教训;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进入居官吏行列,主导法律修纂。
思想: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观是礼法结合的思想条件;儒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主题:礼法传统为现代法治提供有益借鉴。
论述:礼法传统强调礼法结合,注重道德教化,这为当今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提供了参考。礼法传统重视家庭价值,强调政府的亲民和德政,崇尚实践理性并追求实质正义,为现代法治中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接续、转化、弘扬传统,进一步推进现代法治文明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编版(2019)选必一 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