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模拟预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古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途径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C. 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 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
3. 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
A. 饮食 B. 娱乐 C.政治 D. 装饰
4.我们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时会统计“籍贯”。籍贯通常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从母系的相对较少 。“籍贯”传统源于
A.宗法制 B.法家思想 C.分封制 D.神权观念
5.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
6.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度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 B. 奖励军功 C. 什伍连坐 D. 推行县制
7.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8.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9.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先后共有六位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蔡义,治《韩诗》出身,汉昭帝的老师;韦贤,号称邹鲁大儒;魏相,少学《易》,举贤良为官;丙吉、黄霸、于定国都是少学律令,后来也改学儒学经典。这表明
A.官僚政治不断完善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C.儒法学说走向融合 D.皇帝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1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
曹丕称帝
西晋统一
北魏统一北方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
A.三国鼎立 B.西晋灭亡 C.东晋建立 D.前秦统一北方
1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力有重大突破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西晋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12.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艺术的范式。到了唐代,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当时书法艺术的标志。这说明
A.社会动荡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 B.统治者偏好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C.文学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D.魏晋至隋唐书法艺术不断进步
13.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一致评价是( )
①唐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②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③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④当代冰雪红豆《七绝大运河》“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A.耗费国力 B.激化矛盾 C.加速隋亡 D.促进交流
14.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宦官势力消亡
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宰相权力膨胀
15.下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
时间 和亲对象 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 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 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 铁勒别部酋长契苾何力 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亦 衡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 弘化公主
贞观十四年(640年)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 突厥首长执失思力 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 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1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7.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
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18. 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 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 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 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 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19.《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20.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21.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22.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
名称 年号 年代 文字和书体
人庆宝钱 人庆 1144—1148 西夏文
天盛元宝 天盛 1149—1169 汉文(楷书)
乾祐元宝 乾祐 1170—1193 汉文(楷书、篆书、隶书)
乾祐宝钱 乾祐 1170—1193 西夏文
A.契丹民族历史发展的状况 B.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
C.辽宋夏金元时期楷书盛行 D.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交融
23.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
A.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4. 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A. 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 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 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5.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唐朝 289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理学观念影响
C.各民族政权战争 D.统治者支持节妇
26.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但严禁宦官干政;明成祖设立内阁,任用亲信担任内阁学士并参与决策,后来内阁又取得“票拟”(替皇帝草拟奏章批复意见)之权;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这些变化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
C.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7. 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 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 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 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 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28. 明代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反映当时
A. 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社会逐利成风导致道德沦丧
C. 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
29.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
A. 规范了中外贸易 B. 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 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 D. 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30.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共40分。
31.(20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2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8分)
32.(20分)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6分)
东莞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模拟预测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C B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C C D C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B B C B D C B
31、
(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2分)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任答2点给4分)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
(3)表现: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亦可)。(3点6分)
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
32、
(1)主张:性善论;仁政。(1点1分,共2分)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任答3点6分)
(2)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1点1分,共2分)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每点2分,共4分)
(3)成就: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展或进步。(任答1点2分)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任答2点4分,若回答“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可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