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怀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18题,共54分)
1.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用“重瓣花朵”加以形容,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这一说法( )
A. 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 B. 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象解读
C. 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 D. 开拓了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形态研究视野
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三星堆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据此可知,三星堆文明( )
A. 展现原始人群的社会风貌 B. 社会发展程度赶超中原
C. 呈现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 D. 已出现一定的阶级分化
3. 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
C. 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D. 人们改造自然能力大为提升
4.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中央集权
5.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行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秦始皇是设置郡县的首倡者
C. 国家统一是实行郡县制的前提条件 D. 郡县制催生出专制集权体制
6. 据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经过激烈争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是为了便于管控地方 D.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7. 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秦朝的人口增长 B.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 秦朝的疆域拓展 D. 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8. 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昌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刘邦通过“封爵之暂”与“白马之盟”,借助神灵之威,安抚和控制了功臣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保护了刘氏宗室集团的利益。由此可知,汉初政权( )
A.深受黄老无为思想影响 B.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C.协调了中央各部门关系 D.注重协调权力集团利益
9.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均输官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此法( )
A. 稳定了全国各地商品价格 B. 实现了物资的供需平衡
C. 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收入 D. 限制了郡国商业的发展
10.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11. 《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学成就最早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 )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12.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这种转变表明( )
A. 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B. 门阀发展固化了社会阶层
C. 血缘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 官僚政治让位于贵族政治
13. 建康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座长江流域的城市,至南朝梁时已拥有百万人口。文献中关于东晋南朝的疫病、水旱等灾害记录,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在建康,而赣江、珠江流域鲜有记录。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建康地区(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地处南北对峙的前沿
C. 地理环境险恶 D. 医疗卫生条件较落后
1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D.佛教传人,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15. 下面是南朝时期政府推行的部分措施。据此可知( )
农 业 增加农业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等
实行奖励垦荒、减免赋税等政策,鼓励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去开垦荒地
安置流亡人口、奖励南渡人口
商业 减免商税、开放海上贸易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瓦解 B.北民南迁致使人地矛盾加剧
C.豪强士族经济实力壮大 D.政府政策利于南方地区开发
16.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17.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
A.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18. 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文化昌盛,富有生机。下列史实中,不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B. 贾思勰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C .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
D. 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二、历史主观性试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的军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让“士”居住在国都内是为了让士“就闲燕”-士兵从此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专门担负起武装作战的任务。管仲把内政组织赋予军事化意义。“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管仲改革“赋粟”,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以养兵。此外制定了以兵赎罪的政策,作为军队兵器的来源之一。具体办法是,依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用数额不等的兵甲赎罪。比如,“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贛盾一戟。”根据文献记载,这个办法实施后,齐国“甲兵大足”。管仲的军事改革标志着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化,暴力与大众进一步分离和异化,并由此而奠定了集权国家的基础之一。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制度,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军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摘编自张荣明《从管仲改革看中国古代军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军事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影响。(6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6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犂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天下”与“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6分)
22.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朝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 因而难免“因循”之讥; 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进行合理解读。(包括背景,表现,影响)(12分)
高一期中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题,共54分)
1—5 BDCDA 6—10 DBDCB 11—15 CBAAD 16 —18 DCB
19、(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日趋瓦解;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方面出现百家争鸣,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齐国为了增强国力而改革。(6分)
(2)内容: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士兵”脱离生产,建立常备军;建立内政与军事合一的组织;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养兵;制定以兵器赎罪的政策。
影响:建立常备军,促进军队专业化发展,为中央集权打下基础;提升了军队的装备与战斗力,为争霸战争打下基础;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制度。(6分)
20(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4分)
(2)科举制的进步性: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或回答“选拔相对公开公平”亦可);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新教材角度)(如考生从促进阶层流动、推动重学风气、巩固统一等角度作答也同等给分)(6分)
21.(1)相同点:都对西域进行了军事征讨,为进一步治理西域创造了条件;都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将之纳入中央王朝版图;都在西域驻扎军队,保护来往商旅。
不同点:西汉时,西域都护府通过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进行间接统治;唐朝则在西域推行州县制,进行直接统治。(6分)
(2)意义:表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兴盛。(6分)
22、背景: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
表现:军事上,收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实行更戍法;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大部分转归中央,削弱地方财权。(6分)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巩固统治;但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