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合浦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
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7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 4
个备选项中,只有 1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
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1.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 5项
入选,新石器时代有 33项,夏商时期有 10项,两周时期有 15项,秦汉至明
清时期有 37项。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 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
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
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
重视农业生产,对农民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
体现了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4.《管子》记载,“齐有渠展之盐”。齐国濒临渤海和黄海,是当时我国最大的
海盐产地,年产海盐 36000钟(一钟合今制 384公斤)。齐国将盐卖给“梁(魏)、
赵、宋、卫、濮阳”等无盐之国,“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这表明当时
A.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争霸战争促进了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区域位置影响诸侯国发展
第 1 页,共 6 页
5.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
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此时
A.人们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推动牛耕出现
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
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
7.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
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
8.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 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
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
的措施是
A.设立三公九卿 B.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
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
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
“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 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
1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
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
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第 2 页,共 6 页
12.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其主要内
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据此可知,该作品
A.奠定了其画圣的地位 B.体现了儒学的影响
C.突出了对形似的追求 D.意在展现男女平等
13.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
诗人 作品 诗句
王维 《出塞作》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陈陶 《陇西行四首》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稹 《估客乐》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
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
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14.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
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
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15.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
论出身的传统。这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16.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
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
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
新的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7.下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
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第 3 页,共 6 页
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8.“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
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
为主要目标。这可说明宋代
A.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
C.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19.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
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
20.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
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呜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
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遭到名人贤士反对 B.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C.未能解决统治危机 D.措施违背民众意愿
21.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
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有利于
A.监察地方政治 B.防范宰相擅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备官僚体制
2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经略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宣慰司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第 4 页,共 6 页
23.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
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A.冲击了正统思想 B.迎合了市民需要
C.凸显了士人文化 D.加强了思想控制
24.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领导六部而政务繁忙。为解决此问题,逐
渐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佑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它是
A.内朝 B.参知政事 C.军机处 D.内阁
25.《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
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
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经贸往来B.文化交流 C.耀兵异域 D.扩大疆土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 26题 13分,第 27题 12分,共 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
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
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
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第 5 页,共 6 页
(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5分)
27.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
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
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
“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
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
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
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
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
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8分)
第 6 页,共 6 页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DB 6-10:AACBC 11-15:BBCDC
16-20:CACCA 21-25:CCBDC
26.(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2分)
(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各国的变法运动,统治者
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写出任 3点得 6分)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
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
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两点得 4分,写出 3 点得 5 分。)
27.(1)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
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
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8分)
{#{QQABRQCEggAoABBAARhCUQUKCgOQkBGCAIoGwBAMIAAAwQ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