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32年,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曾致函李顿调查团,表示:“希望你们结合日本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进行调查。因为日本的扩张政策充满了极大的危险,挑战了国联盟约中‘尊重和维护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现有的政治独立不受外来侵略’的规定。当日本强大到足以实施其后期的扩张政策时,世界将更加无能为力。”这说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 )
A.已经认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B.试图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益
C.借助社会矛盾的变化进行斗争 D.力图维护国联主导下的世界格局
2.抗日总队是九一八事变后,由沈阳铁路路警赵亚洲等联络当地民团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纪律规章,到1931年底已发展到1500多人。抗日总队的建立( )
A.体现了朴素的爱国情怀 B.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
C.沉重打击了日伪的统治 D.打响了局部抗战第一枪
3.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
A.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 B.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
C.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 D.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4.西安事变期间,来陕西寻求真相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后,在报道中公开称全国对于西北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错误,西北领导的政治理论是和平统一,政治诉求是在政治商讨下,拥护和服从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报道( )
A.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救国主张 B.迎合了国民党要求统一的诉求
C.化解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 D.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1938年4月,蒋介石下令在交战区、沦陷区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直接协助国民党军队作战。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抛弃了消极的片面抗战政策 B.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抗战 D.全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抗日
6.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1938年,《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新华日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华日报》的创办旨在( )
A.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B.完善宣传制度
C.巩固苏维埃的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7.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7000多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战场协助配合了盟军军事行动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
8.20世纪40年代,广大根据地民众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陕西“刘秉温生产方式”得到大力推广;山西根据地涌现出了平顺县李顺达、郭玉恩等人组成的农业生产模范互助组。这一时期的“发展生产运动”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B.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C.日军进行“三光”大扫荡 D.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政府根据民生主义信条,实施计划经济,凡事业之余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1942年)也指出:“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与重工业之核心……欲求重工业之生产,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影响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 B.国家干预理论制约民族工业的成长
C.国营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 D.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10.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会战的示意图。该会战( )
A.粉碎日本“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开始前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D.是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945年,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次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2.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
A.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C.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
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13.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乡村农会接手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分给各人的财产归本人所有”。其旨在( )
A.调动广大人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确保三大战役的顺利进行
C.推动土改完成以提高中共的影响力
D.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14.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明确规定:边区三级一律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即首先以贫农团和农会作为临时政权机构,后才召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乡)、区人民代表会议,并作为正式权力机关,在此基础上,召开县一级的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政府委员会。这一规定( )
A.夯实了中共局部执政的民意基础 B.扩大了党在全国政权的影响力
C.体现了解放区直接民主的全民性 D.壮大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革命力量
15.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16.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新城池,都要进行对游民乞丐的收容改造工作。如北京市1949年1月和平解放,5月18日就开始讨论处理乞丐、小偷、妓女等问题,到7月份共计收容乞丐、小偷等854人。天津解放后,五个乞丐收容所在5月份就收容了900多人。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B.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C.有利于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D.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的官僚体系内,有些是召自元朝归附的旧吏,元末时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和种种恶习随之袭来。朱元璋决心“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洪武元年,朱元璋告诫来朝见的府州县官:“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胶人以肥己,尔等戒之。"在洪武朝陆续编定《大明律》和《大诰》,还先后颁布《祖训录》《臣戒录》《醒贪简要录》《为政要录》等敕令。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据周谷城《中国通史》、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等整理
材料二 据《明史》记载:“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朱元璋还建立“皮场庙”,即在各府州县和卫所衙门左首,都设立一座庙宇,既用祭示土地神,又作为对贪腐官吏剥皮场所;他还“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亲自编定的《御制大诰》三篇颁示天下,其中多是重惩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例。他还规定,凡贪官恶吏,允许民将其“绑缚赴京治罪”。“其正官、首领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吏治举措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18.材料 康熙帝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首先要解决的大事。黄淮运交织于苏北一隅,黄淮泛滥,倒灌入运,使运河阻塞,影响漕粮的运输。如果漕粮不能按时运到北京,就立即会引起混乱、恐慌。1677年,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赢得优势之后,康熙帝开始大规模治河。河督靳辅在治河时,积极听取劳动人民的意见,“无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治河的第一阶段从1677年至1683年,数年之间,完全治理了高家堰与黄河的其他决口,使黄淮各归故道。第二阶段从1683年至1688年,工程往上游稍稍转移,在河南一带,筑堤修坝,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苏北一带长期被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变成了可耕的肥沃土地。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大见成效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种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前中期(1368——1550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饱受货币匮乏的困扰,这不仅导致社会长期的低物价和低工资,并使国家财政以实物租税为主。随着美洲和日本白银的不断输入,中国经济有了白银这一能被不同地区的商品交易者共同接受的交换媒介,国内长途贸易的规模和贸易种类不断增加。在海外白银输入刺激下的国内市场得到持续发展,并没有因为明清政权交替而中断。1684年,清政府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鼓励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外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涌入中国,促进了国内跨地域的长途贸易经济增长,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强。
——摘编自和文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大分流视野下的中国明清经济史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白银与明清经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持论有据。)
参考答案
1.B
2.A
3.A
4.A
5.C
6.D
7.C
8.B
9.A
10.A
11.C
12.C
13.A
14.A
15.D
16.A
17.(1)背景:明初官僚体系内容纳了元朝旧吏;官场不良风气蔓延;朱元璋对元朝吏治不清危害的反思及其民本思想;明初受战争破坏,社会亟待恢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强化法制建设;用重刑;重视宣传教育;发挥群众力量。(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有利于改善百姓处境;强化了专制皇权;并不能根除腐败现象。(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抵御水旱灾害,保护民生;“济运通漕”,保障南北的交通运输;保证首都北京的物资供应;确保秩序安定和政权巩固。
(2)治水是立国之本,统治者高度重视;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赢得优势,为大规模治理黄河创造前提条件;靳辅治理黄河的策略方法相对科学合理(治河过程中人尽其才);借鉴劳动人民的经验;吸取前代治理黄河的经验和教训。
19.(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20.论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入中国相互促进。
阐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手工业在促进明清市镇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吸引了海外各国与中国进行贸易。为了获取中国的手工业品,外国向中国支付白银,促使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是因为外国对中国丝绸等大宗产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基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世界白银的流入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白银的流入,推动了江南的市镇在原有的基础上规模逐渐扩大,数量也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 2023-2024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