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2022 怀化中考改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2022 永州中考)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2022 内江中考)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
A.魏 B.蜀 C.吴 D.晋
4(2022 南通中考)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5(2022 广东中考)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6(2022·盐城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7(2022 张家界中考)“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8(2022 扬州中考)《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9(2022 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10(2022 济南中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11(2022 温州中考)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军队实力
12(2022 孝感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13(2022 海南中考)《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14(2022 北部湾中考)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15(2022 昆明中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
16(2021 昆明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请结合所学,说出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请从材料二中概括“胡汉”交融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答案:
①西晋 ②东晋 ③北魏 ④北朝 ⑤南朝 ⑥孝文帝 ⑦江南
1(2022 怀化中考改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C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解析: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2022 永州中考)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D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 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022 内江中考)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C )
A.魏 B.蜀 C.吴 D.晋
解析: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
4(2022 南通中考)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解析: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2022 广东中考)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D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等,可判断苻坚这一举措有利于民族交融。
6(2022·盐城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B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解析: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7(2022 张家界中考)“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D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都城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
8(2022 扬州中考)《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9(2022 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正确;C、D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排除B。
10(2022 济南中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D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解析: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个世纪为100年。一个世纪的末期通常指后20年。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494年属于公元5世纪末。
11(2022 温州中考)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A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军队实力
解析:据所学可知,“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思想,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12(2022 孝感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B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解析: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A、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2022 海南中考)《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D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解析:根据题干“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综合性强。
14(2022 北部湾中考)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解析: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15(2022 昆明中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 )
解析: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被后人誉为“书圣”。
16(2021 昆明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答: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请结合所学,说出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请从材料二中概括“胡汉”交融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民族:匈奴、鲜卑、氐、羌(任写一个)。表现: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统治方式、农业技术和汉语,而汉族则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等。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答: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第一问通过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可知,原因是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第二问,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氐、羌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统治方式、农业技术和汉语,而汉族则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等;第三问从材料二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3)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每课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