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 )
①“克己复礼”
②“隆礼重法”
③“兼爱尚贤”
④“有教无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5分)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学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 )
A.民贵君轻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中央集权
3.(1.5分)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4.(1.5分)“道”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郡同级
B.“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中的“道”指的是“直道”
C.秦代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了“五尺道”
D.“道”是唐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5.(1.5分)如图为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铜权”,权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个诏文,其中一个昭文如下:廿六年,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歉疑者,皆明壹之。”下列对秦铜权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
②为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提供佐证
③是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体现
④权身上的小篆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5分)“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权稍重,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材料说明( )
A.宰相制度日益瓦解 B.皇帝开始重用文臣
C.统治阶级基础扩大 D.皇权统治逐渐加强
7.(1.5分)汉武帝时期,禁止其它思想传播,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重农抑商
8.(1.5分)秦汉时期,吏与官相通,为吏者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必须有一定期限为“吏”的资历。这说明当时( )
A.注重所选官员的从政经验
B.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形成
C.国家的选官体制十分完善
D.缺乏防范官员腐败意识
9.(1.5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节度使
B.设置三司使收地方财权
C.中央派文官主理地方
D.设置枢密院收地方军权
10.(1.5分)小篆的字体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秦朝后期,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可见( )
A.反映了生产实践对政治的影响
B.折射出政治文书刻写材料的变化
C.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
D.表明汉字符号化特征进一步削弱
11.(1.5分)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12.(1.5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 )
A.品行、门第、才学 B.血缘、门第、才学
C.品行、才学、门第 D.军功、品行、才学
13.(1.5分)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我国人民在内地种植棉花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1.5分)如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7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商业得到较大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民众负担日渐沉重
15.(1.5分)元朝时期,管理吐蕃地区的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宣政院 C.政事堂 D.军机处
16.(1.5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 )
A. B.
C. D.
17.(1.5分)元朝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这一措施( )
A.壮大地方势力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君主专制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18.(1.5分)“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
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②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
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9.(1.5分)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0.(1.5分)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因鸦片战争签订条款而获得的权益是( )
A.协定关税 B.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1.(1.5分)太平天国运动建设方案中,符合近代化发展潮流的设想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D.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
22.(1.5分)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
A.湖北织布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23.(1.5分)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
A.属于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不利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D.标志着晚清放弃了抑商政策
24.(1.5分)据如图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25.(1.5分)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26.(1.5分)如图是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期间,在民间流传的驱逐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揭帖。该运动( )
A.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源于中西方文化冲突
27.(1.5分)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
①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
②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③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
④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28.(1.5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中国民主革命正孕育着新的“转机”。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新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B.新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新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
D.新的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29.(1.5分)如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该表格反映的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促进了“交子”的使用
30.(1.5分)“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31.(1.5分)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三大主义”( )
A.推动思想解放 B.方便民众阅读
C.推广白话文体 D.普及科学知识
32.(1.5分)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33.(1.5分)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完全没有实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收回山东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4.(1.5分)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材料中的“革命事件”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5.(1.5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三大召开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北伐战争开始 D.黄埔军校的建立
36.(1.5分)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后整理了以下一张表格,其中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 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 1926年 北伐战争 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C 1928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1948年9月﹣1949年初 三大战役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A.A B.B C.C D.D
37.(1.5分)读图,这一战役的胜利( )
A.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C.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抵抗日军进攻的典范
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38.(1.5分)如表: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如表反映出( )
资本关系 资本额(元) 占华北煤矿资本(%) 产量(吨) 占华北煤矿产量(%)
中日合办 130950000 45.11 6554322 32.23
日资独办 159330000 54.89 13779201 67.77
合计 290280000 100 20333523 100
A.中日间经济矛盾日益尖锐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39.(1.5分)如图是三本连环画的封面。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
A.民族抗争 B.列强侵略 C.近代探索 D.思想启蒙
40.(1.5分)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
C.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
材料二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2)材料二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直接教育其热爱国家;而是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周王利用礼制;春秋战国以后,儒家建构“五伦”说,灭人欲”的教育,则是“五伦”说的发展,这些人物都为后人所景仰。
——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在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维护民族尊严,范围波及全国各大城市。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表现出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康梁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
——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 )
①“克己复礼”
②“隆礼重法”
③“兼爱尚贤”
④“有教无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生需要熟知先秦诸子百家的主张。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所以,故C正确;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故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1.5分)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学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 )
A.民贵君轻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代表与主张,关键信息“战国末期法学家学派”结合所学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术,故D项正确。
A项为孟子主张,排除。
B项,为墨子思想。
C项,为道家思想主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代表与主张,学生应熟悉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与主张进行解答。
3.(1.5分)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特点。
【解答】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本用于军事训练的“角力”变为了单纯娱乐性质的游戏,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A项夸大了该举措影响,排除;
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全国民众,与打击六国残余势力无关;
“武礼”并非儒家的“礼”,与消除儒学影响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角力”演变成民间娱乐游戏为背景材料,考查秦朝整顿社会风俗,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4.(1.5分)“道”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郡同级
B.“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中的“道”指的是“直道”
C.秦代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了“五尺道”
D.“道”是唐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道”在秦代就已经有设置,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不是与郡同级;
秦始皇命人修筑了“直道”,“自九原抵甘泉”;
秦代为了平定“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5.(1.5分)如图为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铜权”,权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个诏文,其中一个昭文如下:廿六年,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歉疑者,皆明壹之。”下列对秦铜权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
②为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提供佐证
③是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体现
④权身上的小篆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权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个诏文,其中一个昭文如下:廿六年,黔首大安。乃诏丞相状、绾,歉疑者,“秦铜权”是实物史料;“秦铜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为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提供佐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魏晋以后,书法由自发进入到自觉阶段,不是书法艺术的体现,排除A项;
④错误,排除C项;
④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1.5分)“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权稍重,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材料说明( )
A.宰相制度日益瓦解 B.皇帝开始重用文臣
C.统治阶级基础扩大 D.皇权统治逐渐加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内容反映了汉武帝建立内朝,制约相权,D正确;
宰相制度瓦解于明朝,A错误;
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是否重用文臣,且丞相也可能是文臣;
材料内容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基础扩大,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1.5分)汉武帝时期,禁止其它思想传播,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重农抑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的措施,关键信息是“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的主张,A正确;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B排除;
焚书坑儒属于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思想文化专制措施,C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属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措施,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的措施,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
8.(1.5分)秦汉时期,吏与官相通,为吏者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必须有一定期限为“吏”的资历。这说明当时( )
A.注重所选官员的从政经验
B.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形成
C.国家的选官体制十分完善
D.缺乏防范官员腐败意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吏与官相通”“必须有一定期限为‘吏’的资历”的主旨即可。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有“吏”的资历就有从政的经验。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C.题干所给材料现象只说明对选官资历的规定。
D.题干所给材料现象与官员腐败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9.(1.5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节度使
B.设置三司使收地方财权
C.中央派文官主理地方
D.设置枢密院收地方军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准确识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属于地方割据势力。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三司使”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就是派遣文官到地方做知州,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0.(1.5分)小篆的字体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秦朝后期,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可见( )
A.反映了生产实践对政治的影响
B.折射出政治文书刻写材料的变化
C.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
D.表明汉字符号化特征进一步削弱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小篆……写起来并不方便”“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
【解答】由材料中“小篆……写起来并不方便”“较为草率的新字体”等信息可知,新字体较之小篆更方便书写;而“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文字书写量的增多与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发展相关,隶书书写相对小篆而言更便捷,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对书体的影响,而不是生产实践对政治的影响。
材料没有涉及书写材料的变化,故排除B。
小篆变为隶书体现了汉字符号化特征的增强,不是削弱。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1.5分)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沿革的历程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B.选官不光是选拔基层官员。
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
D.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化,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故选:D。
【点评】科举制的作用:
1.打断了士族门阀,官职世袭的旧制,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了人才。
2.为广大的读书人开辟了做官的途径。
3.提高了人民读书的积极性,增加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4.同时抑制了人民发展革新的思想。
5.对教育的影响:对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动力,使教育面向贫民化。使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12.(1.5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 )
A.品行、门第、才学 B.血缘、门第、才学
C.品行、才学、门第 D.军功、品行、才学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制度。主要考查选官标准的变化。
【解答】察举制主要是根据品德与才能察举“孝廉”,主要侧重于人的品行。
九品中正制将后选之人依据出身门第分为九等,按照不同等级分别授予官职。
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以考试成绩作为相关依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具体掌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各自的选官标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13.(1.5分)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我国人民在内地种植棉花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内地种植棉花”。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内地人民种植棉花始于宋朝,B项正确、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我国种植棉花的历史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4.(1.5分)如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7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商业得到较大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民众负担日渐沉重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结合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图表可知,北宋赋税结构中农业税占比不足于非农业税,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对国家赋税的贡献。
A项,题干不能说明 农业衰退。
C项,自然经济依然主导地位。
D项,题干不能反映民众的负担加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本题掌握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5.(1.5分)元朝时期,管理吐蕃地区的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宣政院 C.政事堂 D.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故B正确;
理藩院是主要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事务的机构,排除A;
正是唐是唐朝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排除C;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主要机构,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16.(1.5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市民文化。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解答】抓住题干要求: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AB是先秦时期,故排除,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本题难度偏低。
17.(1.5分)元朝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这一措施( )
A.壮大地方势力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君主专制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行省制的意义。
【解答】这一措施不利于壮大地方势力,排除A项;
在地方行政区域上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进行设置,这就削弱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
这一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化君主专制;
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5分)“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
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②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
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
【解答】“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筑界墙,洋舶自此不得入”主张实行海禁政策,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故①③正确;
②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1.5分)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需要掌握军机处设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
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
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C项正确。
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美国汉学家白彬菊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军机处设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0.(1.5分)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因鸦片战争签订条款而获得的权益是( )
A.协定关税 B.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考查列强侵略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解答】协定关税是《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因为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获得的权利;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中规定的,B符合题意。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是《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1.(1.5分)太平天国运动建设方案中,符合近代化发展潮流的设想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D.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分田方案,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B.这也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分田方案,没有涉及到近代发展的潮流;
C.这是《天朝田亩制度》要构建的理想社会,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这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特别是搞清楚太平天国两大纲领的内容。
22.(1.5分)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
A.湖北织布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在洋务运动后,洋务派创办了民用企业。
B.安庆内军械所是军事工业。
C.江南制造总局也是军事工业。
D.上海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3.(1.5分)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
A.属于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不利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D.标志着晚清放弃了抑商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
开平煤矿属于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
产煤质优价廉,有利于降低百姓生活成本;
晚清开始放松抑商政策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1.5分)据如图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有“平壤”“威海卫”“1894”等。
【解答】根据图片关键信息“平壤”“威海卫”“1894”可以排除ABD项。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朝鲜有关,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列强侵华战争,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1.5分)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解答】材料“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体现的反对清朝统治,故排除A。
辛亥革命并不直接反帝,故排除C。
北伐战争时期,皇帝已经不存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6.(1.5分)如图是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期间,在民间流传的驱逐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揭帖。该运动( )
A.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源于中西方文化冲突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该运动属于反帝爱国性质,为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
洋务运动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
义和团运动反帝,但并不反封建;
义和团运动源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方文化冲突属于重要原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7.(1.5分)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
①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
②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③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
④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①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是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
②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
③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④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对华侵略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8.(1.5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中国民主革命正孕育着新的“转机”。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新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B.新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新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
D.新的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中国民主革命正孕育着新的“转机”的主要依据。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注意题干时间“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新的‘转机’”,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即新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BC两项不是最主要的依据,应排除。
中共成立是在1921年,而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
故选:A。
【点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9.(1.5分)如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该表格反映的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促进了“交子”的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表格可知,西汉时期;唐代,数量接近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该表格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排除;
CD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0.(1.5分)“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
【解答】“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主张民主与科学,故C正确;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
B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31.(1.5分)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三大主义”( )
A.推动思想解放 B.方便民众阅读
C.推广白话文体 D.普及科学知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内容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建设国民文学,促进思想解放,故A正确;
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
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广白话文体”“普及科学知识”,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5分)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分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解答】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911年10月10日,第二天凌晨,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1.5分)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完全没有实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收回山东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爆发最终迫使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但并没有废除二十一条,故③④未完全实现;
①②已经实现,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34.(1.5分)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材料中的“革命事件”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可知是五四运动。
故选:C。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运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思想,也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5.(1.5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三大召开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北伐战争开始 D.黄埔军校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合作。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和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其余三项均不符合。
故选:B。
【点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6.(1.5分)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后整理了以下一张表格,其中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 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 1926年 北伐战争 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C 1928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1948年9月﹣1949年初 三大战役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解答】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故A项错误;
北伐战争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南昌起义的时间是1927年,故C项错误;
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37.(1.5分)读图,这一战役的胜利( )
A.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C.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抵抗日军进攻的典范
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解答。
【解答】根据图片“山西”“平型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应是太原会战,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是百团大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是淞沪会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8.(1.5分)如表: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如表反映出( )
资本关系 资本额(元) 占华北煤矿资本(%) 产量(吨) 占华北煤矿产量(%)
中日合办 130950000 45.11 6554322 32.23
日资独办 159330000 54.89 13779201 67.77
合计 290280000 100 20333523 100
A.中日间经济矛盾日益尖锐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相关知识。依据题干“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
”表格体现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数据信息可知,中日合办,说明日本控制了华北煤矿产量的大部分,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
题干体现“中日合办”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9.(1.5分)如图是三本连环画的封面。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
A.民族抗争 B.列强侵略 C.近代探索 D.思想启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历史特征的知识,要准确记忆和综合相关事件的时间和共性。
【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故选A;
B.虎门销烟是针对鸦片走私而开展;
C.近代探索主要指近代化探索,排除C;
D.思想启蒙是文化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历史特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图片的解读和理解。
40.(1.5分)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
C.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分析】本题以某学者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过程切入,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综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解答】A.近代以来,领土被割让,故排除A项;
B.中国近代民族自觉不仅体现在地主阶级身上,故B项错误;
C.材料认为中华民族虽然在古代就已经形成,这是因为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机,产生了民族自觉意识;
D.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
材料二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2)材料二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察举制及其影响;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科举制产生的史实;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科举制的积极要跟你像。
【解答】(1)制度:依据材料“举秀才,不识书,父别居”。
弊端:根据材料“举秀才,不识书,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够客观公正;阻碍社会人才流动。
(2)时代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
(3)积极影响:依据材料“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韩国,得出对世界影响深远,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提高文化素养;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故答案为:
(1)制度:察举制。弊端: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官手中;选官依据是道德,不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不利于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和社会进步。
(2)时代:隋唐。方式:考试。
(3)积极影响: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官吏来源;提高行政效率;对世界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直接教育其热爱国家;而是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周王利用礼制;春秋战国以后,儒家建构“五伦”说,灭人欲”的教育,则是“五伦”说的发展,这些人物都为后人所景仰。
——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在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维护民族尊严,范围波及全国各大城市。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表现出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康梁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
——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一问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
根据材料一“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间接教育、春秋五伦说、宋明国家行“存天理。根据材料一周王利用礼制,得出第三个特点制度化,儒家建构“五伦”说、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忠君爱国合一、能臣,得出第五个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第六个特点形式多样化。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
据材料二“号召群众抵制美货,维护民族尊严”可得第1个历史意义是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不可不革命,不可不革命,不可不革命’”可以得出第2个历史意义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建立近代民主制度。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可以得出第3个历史意义是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表现出中华民族虚心学习;”可以得出第5个历史意义是思想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故答案为:
(1)特点:利用天命观,间接教育、春秋五伦说、宋明国家行“存天理;侧重于家国同构;形式多样化(利用儒家伦理和典范人物进行教育)。
(2)历史意义:政治: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或是建立近代民主制度。
经济:有利于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或是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思想;传播了民主科学理念。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2/7 11:52:24;用户:语数外;邮箱:17513682226;学号:507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