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仅有—个正确选项,共30题,每题2分)
1. 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国家形态明显显现
2.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3.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4.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自称蛮夷。战国时期,楚国王室贵族屈原却在《离骚》中自称是黄帝的后人。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呈现争鸣之势 B.国家实现统一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社会性质剧变
5.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6.秦始皇完成统一后进行东巡刻石摘录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7.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
A. “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融合的初现”
C. “南北物种的交流” D.“经济重心的迁移”
8.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9.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口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0.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蜱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 )
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 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
C.国力强盛和社会剜富充裕 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
11.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菜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毂、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孝子图”的大最出现( )
A强化了宗法制下血缘关系的作用 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D.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
12.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13.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14.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札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15.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
C.传人中国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
16.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17.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18.唐朝制历与颁历的官方机构是中央的太史局,只有太史局修制且颁下的历书才是整个国家全体臣民须共同奉行的时间概念;安史之乱后,部分区域太史历颁而不行,反而盛行民间私历。这一现象表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民间历法的发展 B.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
C.每个藩镇都有自己奉行的历法 D.民间的私撰历法比官方更精准
19.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20.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21.据下表可得出( )
A.人口迁徙民族交融 B.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东亚文化圈观念的增强
22.《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23.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24.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5.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A.导致两税法的瓦解 B.完善了户籍制度
C.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6.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11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 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
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 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27.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
A.经营方式多元化 B.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竞争意识的增强 D.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8.北宋建立后,朝廷服制规定“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然而“自咸平、景德以后,粉饰太平,服用寝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由此可见,当时( )
A.百姓生活境遇大大改善 B.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C.传统伦理被人们所抛弃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9.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传统以山川地理为区域划分主要依据的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30.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束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二、材料题(共两个题目,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早、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一一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犬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一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结合材料一,归纳唐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 (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5 AADCA 6-IODACBA 11-15DBBCA 16-20ADBCA
21-25BCADC 26-30CCDAD
31 (1)统治措施:从内地组织移民迁往岭南;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因俗而治,根据居民不同分设县或道:推行法制建设,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法律:充分利用民族首领或维持原有组织进行管理。(8分,答出四点即可,直接照搬原文不得分,过于简单不给分,错别字不给分)
(2)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6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6分,答出3点即可)
(注:不区分表现和原因的,一律按照表现给分;抄材料不给分;答案过于简单不给分)
32.(1)民族政策开明:,不区分华夷、兼收并蓄;
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制度和传统都有所继承;
治理方式灵活,注重因俗而治;
政府积极推动民族交往与融合(对应开辟交通线路的内容)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