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威远中学校2025届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之时,州刺史仅负责监察事务。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改制史为州牧,跨州连郡,州牧在其辖区内“内亲民政,外领兵马”。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B. 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D. 配合了外戚和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时期,刺史由监察官变地方行政军政长官,东汉时期的刺史已经变成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这会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A项正确;材料涉及西汉到东汉时期刺史职能的变化,监察制度的完善的说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东汉时期刺史发展为地方封疆大吏,这会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排除C项;刺史职能变化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 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 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 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 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B. 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 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D. 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宋(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儒家伦理规范渗入民间的宗族家训中,起到教化宗族的作用,因此体现了当时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C项正确;材料中儒学仍然发挥作用,而不是要革新儒学,排除A项;材料体现儒学在宗族家训中的应用,而不是哲学思辩,排除B项;材料中宗族不等同于市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代形成了由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岁贡和生员等科举和学校功名构成的层级功名体系,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据此可知,明代的层级功名体系( )
A.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B. 扩展了科举制包容性
C. 扩大了进士科选官人数 D. 阻碍的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功名体系层级较多,扩展了科举制,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包容性,B项正确;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虽然增加了获得功名学子的待遇,但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扩大选官人数,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而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有学者指出,在乡约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性是一贯的,但清政府赋予了乡约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乡约与官府的关系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倾向。该学者强调,清代( )
A. 乡约稳定了社会秩序 B. 乡约失去了民间性
C. 地方权力呈扩大趋势 D. 乡约行政职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赋予了乡约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乡约与官府的关系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倾向”可知,清朝官府利用乡约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乡约行政职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乡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显示,“民间性是一贯的”,排除B项;材料所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扩大地方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表是1928-1931年国民党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 )
时间 重大事件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实施“训政”。
1928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1929年3月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中华民国人民须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由国民党“独负全贵”。
1931年5月 国民党主持的国民会议通过《训政时期约法》,确认了国民党“三大”的规定。
A. 旨在操纵国民政府 B.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C.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 企图强化一党专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28—1931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28—1931年,国民党通过实施“训政”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国民会议和国民政府置于其领导之下,并通过国民会议将其合法化,反映出这一时期国民党力图建立一党专政,D项正确;国民党此时已经操纵了国民政府,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民党一党专政,并没有完善国家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民党对政治垄断,并没有涉及对人民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7. 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
A.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 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权利、尊重民族语言,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等,这些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的内容,无法得出完成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排除B项;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 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
C. 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D. 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与法国参议员的对话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性,即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B项正确;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首个西方大国,但当时并没有因此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与一批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C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
A. 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B. 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 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重要的国家考试。近年来,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 )
A.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 提高政府官员思想品德
C. 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D. 利于官员的队伍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说明公务员的队伍不断优化,D项正确;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仅凭学历高低不能说明造成国家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A项;“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未体现品德方面,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并非公务员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 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 马诗人推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 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 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 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教会鼓励僧侣通过抄写获得公德,抄写的内容比较广泛,“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推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行为客观上有利于西欧文化的保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教会僧侣的抄写有利于古代西欧文化的保存,没有体现基督教会在西欧社会的重要地位,也没有表明基都教会对西欧社会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基都教会维护西欧封建主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据此可知,该和约( )
A. 维护了欧洲长久和平状态 B. 标志着近代世界外交制度的形成
C. 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 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西欧)。据本题材料“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的信息可知,该和约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C项正确;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的说法和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外交制度,也无法说明该和约是否是近代世界外交制度的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6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允许将《圣经》翻译成英文,并规定每个教区的教堂中都放一本英文版《圣经》,此后爱德华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也要求英国人用英语举行宗教仪式。英国国王的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B. 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C. 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D. 使英语成为通用语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通过宗教改革,用英文翻译《圣经》和举行宗教仪式,促进了民族语言的传播,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国王的这些做法加剧了国家的分裂,排除C项;“使英语成为通用语言”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世纪初英国的一份法律文献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另外,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也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这一规定( )
A. 标志着君主立究制的确立 B. 以法律限定王位继承资格
C. 有效防范封建势力的复辟 D. 表明国王丧失了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中“18世纪初”“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可知,当国王没有儿子而有女儿时,由女儿继承王位,这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限定王位继承资格,从而进一步限制王权,B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逐渐确立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继承人的政治立场问题,排除C项:此时英国国王尚拥有一定的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834—1841年,英国开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部门进行入门考试。后来,济贫办、教育部、公共建设工程部的总务办等部门也采用考试入职并取得较好成效。随之,考试开始从中央向地方普及,许多城镇都不再接受赐官制。上述变化( )
A. 确认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 扩大了行政部门职能
C. 体现了官僚体系的理性化 D.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先尝试,再推广,从中央到地方,逐步确立文官考试制度,体现了官僚运作体系的理性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描述政党与文官之间的关系,看不出政治中立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只是行政人员入职考试的演变,并不涉及行政部门的职能,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主要围绕内阁与议会的关系,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对美国攻势逼人 B. 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
C. 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D. 中东地区石油危机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前期(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宣布美元贬值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陷于瓦解,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B项正确;苏联对美国攻势逼人并非引发货币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是材料现象本身,而非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出现是在1973年10月,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览而嘉之,(开皇三年)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
——摘编自《隋书·百官志》等
材料二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1年11月,以党外人士李鼎铭为代表的11人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中共中央对这一倡议非常重视。于12月17日,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否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根据这一指示,边区政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减少工作人员。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议案实施的效果。
【答案】(1)举措: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除郡级行政单位);废除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僚属的制度,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作用: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改革的举措并未涉及根本政治制度,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改革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和加重人民负担;改革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答出三点即可)
(3)背景:敌后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抗日民主制度的推行。
效果:使根据地度过了困难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加强;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初的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得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除郡级行政单位);据材料一“(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得出废除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僚属的制度,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得出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结合所学得出地方层级减少有助于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一“(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的中国。据材料二“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并结合所学得出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改革的举措并未涉及根本政治制度,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据材料二“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得出改革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和加重人民负担;结合所学当时社会环境得出改革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三“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得出敌后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据材料三“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得出抗日民主制度的推行。第二小问效果,据材料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得出使根据地度过了困难期;结合所学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加强;据材料三“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得出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英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英国的福利国家体制,终于得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二战后,英国历届工党、保守党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及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妥协,遵循“中间道路”,奉行“共识政治”,在二战结束后的若干年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英国步入了“丰裕时代”,并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材料二 195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养老基金来源、职工领取养老金年龄和退休金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实际上将城镇养老制度分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者在养老基金来源、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然而,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写明该暂行规定适用于国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表明分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统一了起来。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则以农业合作化制度与农村合作社为基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均提到农村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要做到“五保”。
——摘编自邓大松、李芸慧《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成“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答案】18. 原因: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英国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不同政党政府的政治共识;对罗斯福新政福利政策的借鉴。
19. 表现:制定法律规范保障;城镇养老制度走向统一;农村实行“五保”制度。
意义: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英国)。
原因:根据材料“马歇尔计划实施,使英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且结合二战后英国的国内环境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英国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罗斯福新政福利政策的借鉴;根据材料“二战后,英国历届工党、保守党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及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妥协,遵循‘中间道路’,奉行‘共识政治’”可知,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不同政党政府的政治共识。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表现:根据材料“195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等法规出台可知,其表现:制定法律规范保障;根据材料“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写明该暂行规定适用于国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表明分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统一了起来”其表现:城镇养老制度走向统一;根据材料“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要做到‘五保’”其表现:农村实行“五保”制度。
意义: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所学相关知识,从民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三、论述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实际上是通过妥协与合作来解决冲突的政治机制。”
请以世界历史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民主政治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阐述:面对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等具有折中色彩的措施,在政权中贵族仍占有优势,但也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平民获得了一定权力,梭伦改革为建立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美国建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才能保障美国的发展,但各州仍享有很大的权力,且担心有权威的中央政府会发展成专制政府。在1787年宪法中,采取了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掌握政治经济等大权,各州有一定自治性,同时实行分权制衡,保障了民主政治。
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是在妥协中形成的一种政治机制。
【解析】威远中学校2025届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之时,州刺史仅负责监察事务。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改制史为州牧,跨州连郡,州牧在其辖区内“内亲民政,外领兵马”。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B. 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D. 配合了外戚和宦官专权
2.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 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 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 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3. 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 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B. 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 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D. 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4. 明代形成了由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岁贡和生员等科举和学校功名构成的层级功名体系,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据此可知,明代的层级功名体系( )
A.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 扩展了科举制包容性
C. 扩大了进士科选官人数 D. 阻碍的社会阶层流动
5. 有学者指出,在乡约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性是一贯的,但清政府赋予了乡约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乡约与官府的关系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倾向。该学者强调,清代( )
A. 乡约稳定了社会秩序 B. 乡约失去了民间性
C. 地方权力呈扩大趋势 D. 乡约行政职能增强
6. 下表是1928-1931年国民党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 )
时间 重大事件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实施“训政”。
1928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1929年3月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中华民国人民须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由国民党“独负全贵”。
1931年5月 国民党主持的国民会议通过《训政时期约法》,确认了国民党“三大”的规定。
A. 旨在操纵国民政府 B.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C.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 企图强化一党专政
7. 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
A.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 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8. 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 体现了外交方针务实性
C. 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D. 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9. 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
A. 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B. 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 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重要的国家考试。近年来,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 )
A.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 提高政府官员思想品德
C. 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D. 利于官员的队伍建设
11. 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 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 马诗人推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 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 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 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12.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据此可知,该和约( )
A. 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 B. 标志着近代世界外交制度的形成
C. 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机制 D. 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13. 16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允许将《圣经》翻译成英文,并规定每个教区的教堂中都放一本英文版《圣经》,此后爱德华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也要求英国人用英语举行宗教仪式。英国国王的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B. 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C. 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D. 使英语成为通用语言
14. 18世纪初英国的一份法律文献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另外,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也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这一规定( )
A. 标志着君主立究制的确立 B. 以法律限定王位继承资格
C. 有效防范封建势力的复辟 D. 表明国王丧失了行政权力
15. 1834—1841年,英国开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部门进行入门考试。后来,济贫办、教育部、公共建设工程部的总务办等部门也采用考试入职并取得较好成效。随之,考试开始从中央向地方普及,许多城镇都不再接受赐官制。上述变化( )
A. 确认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 扩大了行政部门职能
C. 体现了官僚体系的理性化 D.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16. 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对美国攻势逼人 B. 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
C. 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D. 中东地区石油危机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览而嘉之,(开皇三年)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
——摘编自《隋书·百官志》等
材料二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1年11月,以党外人士李鼎铭为代表的11人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中共中央对这一倡议非常重视。于12月17日,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否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根据这一指示,边区政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减少工作人员。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议案实施的效果。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英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英国的福利国家体制,终于得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二战后,英国历届工党、保守党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及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妥协,遵循“中间道路”,奉行“共识政治”,在二战结束后的若干年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英国步入了“丰裕时代”,并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材料二 195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养老基金来源、职工领取养老金年龄和退休金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实际上将城镇养老制度分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者在养老基金来源、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然而,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写明该暂行规定适用于国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表明分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统一了起来。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则以农业合作化制度与农村合作社为基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均提到农村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要做到“五保”。
——摘编自邓大松、李芸慧《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成“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三、论述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实际上是通过妥协与合作来解决冲突的政治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