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中学高2022级第三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 政权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 D.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2.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 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
3. 以下为汉代部分政论家的言论摘选(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
“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
“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 [东汉]仲长统《昌言》
据此可知,汉代思想界
A. 摈弃了秦朝治国方针 B. 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C. 呈现出多元争鸣局面 D. 天人感应学说盛行
4. 如表是“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简表。表中的信息说明美国( )
总统 任期年份 提出议案数 通过数 百分比
艾森豪威尔 1954一1956 664 349 52.6
1957一1960 851 335 39.4
肯尼迪 1961-1963 1049 414 39.5
尼克松 1973-1974 280 90 32.1
A. 政治运行体制趋于僵化 B. 联邦政府职能日益衰落
C. 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D. 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
5. 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 )
A. 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 B. 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C. 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 D. 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
6. 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 )
A. 阻碍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 体现出罗马法律的严酷
C. 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 D. 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 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民众缺乏救亡图存意识 B. 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 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 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8. 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 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 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
C. 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 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9. 如图为漫画《步步高升》,描绘了人民代表正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该漫画图文信息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丰硕成果 B. 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业已确立
C. 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与时俱进 D.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
10. 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统治法国时长期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下令在国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B. 确立了至高无上专制王权
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D.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11.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
A. 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推动了第三世界政治联盟 D. 形成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12. 观察如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 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
13.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4.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 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 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 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 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15.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 )
A. 农民负担的迅速减轻 B. 银钱矛盾的激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6. 下面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 )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 美国经济因“滞胀”而疲软 B.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C. 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 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17. 1396年,英国奥克斯希尔村村民们相互达成协议,对于村内非法侵占和协议纠纷等内部冲突,绝不寻求外部力量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
A. 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 B. 领主通过法庭独断司法事务
C. 村庄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D. 英国村法成为英美法系源头
18. 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
A. 地方考核标准化 B. 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
C. 注重维护财税基础 D. 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
19.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20. 阅读清朝康熙至咸丰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据。促进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美洲作物的引入 B. 疆域的扩大 C. 耕作方式的变革 D. 外人的来华
21. “某一作物有两个传播途径,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该作物是
A. 番茄 B. 小麦 C. 小米 D. 咖啡
22. 十九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一家最大的兵工厂需花费30年时间,才能生产足够的枪支,给当时普鲁士陆军的,32万名士兵使用。到了1860年代,一家法国兵工厂能在短短4年内便生产出一百万支枪。这一变化源于( )
A. 商业革命开拓了枪支贸易市场 B. 军事革命使枪支订单大量增加
C. 科学革命提升了对枪支的品质要求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枪支的标准化生产
23. 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 )
A. 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 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 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 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24. 近年来,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上庭审”等在线诉讼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云上庭审”的整个过程与现场庭审并无二致,线上上传证据,证人“云”出庭,屏幕共享,实时查看笔录内容,实时语音转写,诉讼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了( )
A. 我国司法诉讼依赖信息化 B. 现代技术发展提高司法效率
C. “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 D. 我国司法制度走在世界前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时间 阶段 概况
1870- 1914 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国际支付用英镑进行。
1915- 1945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29- 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国际货币体系也同时崩溃.
1945- 1975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以黄金--美元--其它国家货币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制订权和修改权。
1975以后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缺乏有效的大国货币关系协调机制背景下的全球浮动汇率制,但美元仍是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未公开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80年代中后 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易控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四川省德阳中学高2022级第三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 政权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 D.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体现了政权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扩大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排除C项;“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夸大了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 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负责考核的官员可以由地方郡国推荐,而唐代则由中央的吏部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权向中央集中,这表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官员的考核,并非行政效率高低,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官员管理的制度化展开论述,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官员考核程序规范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 以下为汉代部分政论家的言论摘选(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
“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
“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 [东汉]仲长统《昌言》
据此可知,汉代思想界
A. 摈弃了秦朝治国方针 B. 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C. 呈现出多元争鸣局面 D. 天人感应学说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等可知,董仲舒等三人都主张治国当以“刑德”“义法”“礼法”并用,反映了当时儒法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秦以法家思想治国,而材料中三人的思想都涉及法的使用,并未彻底摈弃,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多元争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但其他两人的说法不涉及这一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4. 如表是“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简表。表中的信息说明美国( )
总统 任期年份 提出议案数 通过数 百分比
艾森豪威尔 1954一1956 664 349 52.6
1957一1960 851 335 39.4
肯尼迪 1961-1963 1049 414 39.5
尼克松 1973-1974 280 90 32.1
A. 政治运行体制趋于僵化 B. 联邦政府职能日益衰落
C. 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D. 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材料反映出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大多不超过半数,这体现出两党的制衡以及权力的制衡影响了美国的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不能据此断定美国政治运行体制趋于僵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出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而联邦政府掌握行政权,排除B项;立法成功率不高,不能说明立法程序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5. 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 )
A. 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 B. 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C. 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 D. 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使政府工作摆脱党派利益之争,从而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D项正确; 根据材料,奉行“政治中立”原则是要维护政局的稳定,与保证文官群体素质无关,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不能起到对政党监督制衡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政党之间的斗争状况,排除C项。 故选D项。
6. 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 )
A. 阻碍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 体现出罗马法律的严酷
C. 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 D. 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公民上诉权的维护,该规定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C项正确;该规定有利于司法实践的开展,排除A项;材料与罗马法的严酷无关,排除B项;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民众缺乏救亡图存意识 B. 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 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 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奸臣”,“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众不了解维新变法,维新派也没有充分地向民众宣传变法,未动员民众支持变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人们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并未提及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缺失,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众对变法的看法,并未提及民众舆论对变法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 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 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 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
C. 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 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可知,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编纂了不同的律例,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涉及西北地区,还涉及西南地区、北部的蒙古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制定相关律例不代表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9. 如图为漫画《步步高升》,描绘了人民代表正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该漫画图文信息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丰硕成果 B. 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业已确立
C. 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与时俱进 D.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漫画材料信息“人民、政协”,“描绘了人民代表正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它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具有人民民主性质,所以材料反映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与时俱进,C项正确;此时仍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因此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统治法国时长期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下令在国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B.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
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D.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下令在国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通过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以及对国家语言的规定,强化了王权,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法国确立了专制王权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表述过分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
A. 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推动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联盟 D. 形成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体现了战后对于国际安全考虑的更全面,说明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项正确;联合国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殖民地的崩溃,但其不是最根本原因,排除A项;联合国是世界政治组织,并非第三世界的政治联盟,排除C项;当今世界尚未形成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观察如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 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A项正确;1971年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已经恢复,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排除B项;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结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14.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 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 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 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 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文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是政府对贫苦无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体现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除A项;题干中为法律规定,不能提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除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 )
A. 农民负担的迅速减轻 B. 银钱矛盾的激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银钱兼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即白银货币化,适应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据所学,白银货币化促使农民纳税时更多地与市场发生联系,加强而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货币化导致银钱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的是近代列强的侵略,并非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面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 )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 美国经济因“滞胀”而疲软 B.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C. 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 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在上升,但是美国官方持有黄金量在下降,同时美国尚未偿付外债在增多,根据上面的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1968年美国黄金外流、外债激增表明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从而使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B项正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C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一战后金本位制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7. 1396年,英国奥克斯希尔村村民们相互达成协议,对于村内非法侵占和协议纠纷等内部冲突,绝不寻求外部力量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
A 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 B. 领主通过法庭独断司法事务
C. 村庄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D. 英国村法成为英美法系源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96年(英国)。据题意可知,英国奥克斯希尔村对内部冲突依靠自身的力量协商解决,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说明14世纪末的英国实行乡村自治,C项正确;“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4世纪,英国上议院取得司法权,排除B项;英美法系源头是判例法,即上级法院的判例对下级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有约束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
A. 地方考核的标准化 B. 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
C. 注重维护财税基础 D. 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考课令》以户口的增加与减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户口数量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户口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基础,重视户口的增加本质是重视财政收入,C项正确;标准化应强调条条细化的考核标准,排除A项;增加户口不是强化户籍管理,排除B项;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员行政能力强弱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0. 阅读清朝康熙至咸丰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据。促进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美洲作物的引入 B. 疆域的扩大 C. 耕作方式的变革 D. 外人的来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17至19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和土地均有所增长,这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有关,因为这些作物的引入和推广,使得耕地数量和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推动了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疆域并未明显扩大,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外人的来华是次要而非造成中国人口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1. “某一作物有两个传播途径,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该作物是
A. 番茄 B. 小麦 C. 小米 D. 咖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可知,该作物原产于西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是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B项正确;番茄原产南美洲,排除A项;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东北地区,排除C项;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十九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一家最大的兵工厂需花费30年时间,才能生产足够的枪支,给当时普鲁士陆军的,32万名士兵使用。到了1860年代,一家法国兵工厂能在短短4年内便生产出一百万支枪。这一变化源于( )
A. 商业革命开拓了枪支贸易市场 B. 军事革命使枪支订单大量增加
C. 科学革命提升了对枪支的品质要求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枪支的标准化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普鲁士)。根据材料“到了1860年代,一家法国兵工厂能在短短4年内便生产出一百万支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枪支的标准化生产,生产的枪支数量大大增加,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枪支的生产数量提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枪支的生产数量提升,没有体现品质要求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 )
A. 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 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 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 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21年(中国)。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可以看出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24. 近年来,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上庭审”等在线诉讼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云上庭审”的整个过程与现场庭审并无二致,线上上传证据,证人“云”出庭,屏幕共享,实时查看笔录内容,实时语音转写,诉讼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了( )
A. 我国司法诉讼依赖信息化 B. 现代技术发展提高司法效率
C. “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 D. 我国司法制度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上庭审’等在线诉讼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线上上传证据,证人‘云’出庭,屏幕共享,实时查看笔录内容,实时语音转写,诉讼时间大大缩短。”可得出,我国在司法审判领域已经开始运用信息化手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可知,现代技术发展提高司法效率。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我国司法运用信息化手段,并未反映我国司法依赖信息化,排除A项。材料与“依法治国”方略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所以无法得出我国司法制度走在世界前列,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答案】(1)变化: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策略。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
评价:积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
(3)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央权威)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依法治边)治理边疆措施多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政策的落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可分析出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策略。
原因:根据材料“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可分析出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结合推恩令可分析出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结合盐铁官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分析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答出其中2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策略:根据材料“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可分析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积极:结合边疆地区的稳定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可分析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消极:根据材料“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并结合唐前期实力强盛可分析出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可分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央权威);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可分析出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依法治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边疆措施多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材料“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可分析出注重政策的落实。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答出四点)
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答出三点)
(2)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
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
(3)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福建。特点:根据材料“多以宗族为中心”可分析出以宗族为中心;根据材料“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可分析出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根据材料“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可分析出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根据材料“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可分析出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根据材料“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可分析出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答出四点)
成因:结合小农经济可分析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结合古代的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可分析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选官制度可分析出科举制度的发展。(答出三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同:根据材料“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可分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根据材料“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可分析出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根据材料“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可分析出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
异:根据材料“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可分析出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根据材料“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可分析出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世袭”、“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可分析出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可分析出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结合法治与德治可分析出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时间 阶段 概况
1870- 1914 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国际支付用英镑进行。
1915- 1945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29- 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国际货币体系也同时崩溃.
1945- 1975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以黄金--美元--其它国家货币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制订权和修改权。
1975以后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缺乏有效的大国货币关系协调机制背景下的全球浮动汇率制,但美元仍是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未公开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80年代中后 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易控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阐述:早期殖民时代,英国先后打败荷兰、法国等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经过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并最终解体。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并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总之,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根本条件,也是其国家实力的首要体现。
示例二: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求,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世界经济秩序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并最终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20世纪中期,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经济陷入“滞胀”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进入贸易自由化时代,中、俄、欧、日等国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格局和货币多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对论题进行论证,可选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逐步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求,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由于金本位制自身调节机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经济陷入“滞胀”时期,1976年,签署《牙买加协议》,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逐步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进入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进入贸易自由化时代,中、俄、欧、日等国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格局和货币多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论证过程要注意题目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并且注意史论结合和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