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2023年9月23日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良渚文化中的玉鸟“穿越”5000年掠过场馆上空,送来美好祝福。随后玉琮、神徽、古城等良渚文化元素在演出中一一展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起源最早 C.世界领先 D.历史悠久
2、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商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禾、秫、黍、麦(大麦)、来(小麦)、稻、菽(大豆)、高粱等。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白家庄商代遗址发现稻壳痕迹、在河南安阳后岗杀殉坑中发现小米遗存。这说明( )
A.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B.文献与实物间可以相互印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更具有价值 D.文献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3、下表列举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情况,由此可推知( )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牛耕已经完全普及 D.井田制开始被破坏
4、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由此出现众多学说、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彼此论战辩驳。后世将此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称为( )
A.礼崩乐坏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 D.以礼入法
5、《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体现了商鞅主张( )
A.奖励耕织 B.严刑峻法 C.中央集权 D.奖励军功
6、下图咸阳始皇二十六年诏版内容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能明确并统一。”这一诏书的颁布有利于( )
咸阳始皇二十六年诏版
A.加速兼并战争进程 B.大力整顿社会风俗
C.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D.实现“车同轨、书同文”
7、有学者认为:“始皇帝时期大兴土木工程动用了极多的农民劳动力,农民负担急剧加重,这无疑导致了农民的贫困与动乱;秦二世政府进一步加剧了对农民的暴敛诛求。”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推行郡县制 C.皇帝生活奢靡 D.统一度量衡
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在汉初的基础上对王国管理进行了调整(见图),此举意在( )
A.废除宗法制度 B.约束皇帝权力 C.增加王国数量 D.加强中央集权
9、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各派学术思想之间平等竞争的局面形成
B.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C.儒学开始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D.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10、晋朝南渡,优借士族,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故江南冠带……典掌机要”,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
A.政权更迭朝政较混乱 B.王氏能力出众得到重用
C.士族掌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11、魏晋南北朝时期,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某位大书法家博彩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他是( )
A.钟繇 B.赵孟頫 C.怀素 D.王羲之
1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经济优于北方 D.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13、在唐德宗时期,政府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一赋税制度是( )
A.初税亩 B.地丁银 C.租调制 D.两税法
14、下表列举了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从中可知科举制( )
言论 出处
(692年谏官薛谦光疏称)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 《通典》卷17
(763年礼部侍郎杨绾奏称)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 《旧唐书》卷119
(洋州刺史赵匡著论称)进士者……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无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思。 《通典》卷17
A.激励了社会向学风气 B.使人才选拔趋向公平
C.科目单一且内容狭隘 D.存在弊病而导致非议
15、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又掀起了一股“唐诗热”。唐朝诗人登峰造极的成就占据整个中华诗坛的半壁江山,涌现了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这映射出唐代( )
A.平民社会已经形成 B.文学气派恢弘博大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16、《辽史·百官制》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是( )
A.四等人制 B.南北面官制 C.内外服制 D.猛安谋克制
17、有学者在评论北宋制度革新的重要意义时,认为其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开创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巩固了政权。这反映了宋代政治的特点是( )
A.崇文抑武 B.分化事权 C.一职多官 D.增设机构
18、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委会发行了《清明上河图》国画邮票一套,以契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智慧主题。这是因为《清明上河图》( )
A.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属于山水画派风格
C.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表现了文人的个性
19、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0、某制度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该制度应是( )
A.方国制 B.刺史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1、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提倡个性自由 B.批判君主专制
C.倡导经世致用 D.主张“工商皆本”
22、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一些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也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现实 B.说明孔子形象灵活多变
C.迎合市井民众的审美需求 D.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善
23、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想法在顺治朝时即有,但囿于内外局势,无暇东顾。康熙认为即使台湾“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几经波折,最终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这有利于( )
A.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B.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C.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D.彻底消弭民族矛盾
24、清朝前中期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边疆治理。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治理措施的是( )
A.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分割权力
C.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治理西藏 D.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管理东北
25、乾隆时期官场风气严重恶化,如他最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是一个超级贪官,查抄其家产,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5年国库收入。这表明此时( )
A.皇帝权威削弱 B.吏治腐败加剧 C.宰相专权擅政 D.财政收入较高
二、材料题
26、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国家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政——这位不久后被称为始皇帝的秦国君王,歼灭了战国六雄中最后一个残存的国家齐国,由此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业。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中涉及的制度,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朝采取了哪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表是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古代民族关系设计的研究思路:
时期 主要特征
先秦时期 华夏族的形成,各民族走向交融,华夏认同出现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加速内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隋唐时期 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 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中华民族大交融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版图奠定,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根据研究思路请为该学习小组设计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鸟‘穿越’5000年掠过场馆上空,送来美好祝福”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体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其他文化遗址,看不出“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其他国家的文明,看不出“最早”,排除B项;“世界领先”仅从材料看不出来,需要有其他地区的文明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商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商朝甲骨文记录农作物品种与在考古遗址中的谷物相近,这说明文献与实物间可以互相印证,B项正确;“都能从”说法绝对,排除A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具有历史价值,原始史料与非原始史料存在价值高低的问题,排除C项;“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与春秋战国相比,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使用范围扩大,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A项正确。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确立,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牛耕,“完全普及”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也无法体现井田制开始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彼此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B项正确;礼崩乐坏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被破坏,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排除C项;汉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张多种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体现出商鞅主张奖励耕织,A项正确;商鞅变法中重视法治体现了其严刑峻法,排除B项;推行县制体现了商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奖励军功强调军功爵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强大一统王朝国家治理的能力,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不属于社会风俗,不属于车轨的统一和文字的统一,排除B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始皇帝时期大兴土木工程,农民负担急剧加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A项正确;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皇帝生活奢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没有实力对抗中央,D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针对的主要是王国问题,并不会约束皇帝权力,排除B项;增加王国数量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儒学开始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各派学术思想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排除A项;汉初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为主流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权力较大,出现专权情况,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士族的权力,没有涉及政权更迭,排除A项;王氏并非因为能力出众得到重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对皇帝的态度,且九品中正制下,士族控制了地方选官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D项正确;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排除A项;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排除B项;怀素是唐朝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和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BD项都是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此时江南经济劣于北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与材料信息相符,D项正确;初税亩实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地丁银实行于明朝,排除B项;租调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唐初改为租庸调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无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思”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年代的发展,科举制在不断改革,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导向、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引发了时人的批评和非议,D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存在弊病而导致非议,“激励了社会向学风气”与题干强调内容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使人才选拔趋向公平,而题干强调其局限性,排除B项;科举制科目包括进士、明经等,“科目单一”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这些诗句体现唐代诗人豪迈气概,映射出唐代文学气派恢弘博大,B项正确;平民社会形成的标志是科举制的实行,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提到唐诗的风格,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不能得出思想文化兼收并蓄,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辽朝(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辽朝官员分南北,北面以契丹传统治理,南面以汉人制度治理。结合所学可知,辽朝统治时期,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B项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C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崇文抑武,文人地位提高,使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出现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A项正确;分化事权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B项;一职多官导致出现了“冗官”现象,排除C项;增设机构无法凸显文人在政治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A项正确;山水画派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反应的是北宋市民生活,不涉及中外交流,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重在写实,栩栩如生,没有表现文人个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和“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该发明是活字印刷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3世纪元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后世延续,D项正确;商朝实行方国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推广了郡县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黄宗羲批评君主是对于天下危害最大的人,顾炎武主张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断,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三人都批判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方面的主张,与“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工商皆本”主要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和“,孔子也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在小说中商人、工匠等成为小说主人公,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市井民众的审美需求,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之前就有民众关注社会现实,排除A项;孔子被“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是为了迎合商品经济发展下的市井民众的需要,并非孔子本身形象灵活多变,排除B项;小说并非儒家思想的代表,并非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朝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有利于捍卫东南海疆的安全,C项正确;闭关自守政策是指清朝对外贸易的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势力,而不是清政府驱逐的,排除B项;“彻底消除”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清朝政府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C项正确。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A项;北宋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分割权力,排除B项;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管理东北,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吏治腐败严重,甚至军机大臣和珅的贪腐使人震惊,B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皇权得以强化,排除A项;清朝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材料指清朝官吏腐败,而不是财政收入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为以后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解析:(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中的“嫡长子继承”“天子、诸侯、大夫、士”可知分封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可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为以后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7、答案:论题: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古代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阐述:民族交融始终贯穿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当中,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发展和深化。秦统一六国以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征服南方越族地区以后,迁徙了大量人口到这些民族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汉代开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极大地便利了西域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同时,西汉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得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交融也愈发深化。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使西域地区各民族能够继续通过丝绸之路保持与中原地区的往来,进一步加深了与西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唐朝还积极发展与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在扩大中原文明影响力的同时,也推动了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也随之深化,如设置宣政院专门对吐审进行管理,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管理军务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得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新的高度。总之,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古代各民族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论题:根据“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可得出主题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古代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阐述:论述时,主要结合相关的史料,阐述民族交融的基本历程,可从秦朝、西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政府推行的相关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阐述: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古代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阐述:民族交融始终贯穿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当中,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发展和深化。秦统一六国以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征服南方越族地区以后,迁徙了大量人口到这些民族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汉代开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极大地便利了西域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同时,西汉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得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交融也愈发深化。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使西域地区各民族能够继续通过丝绸之路保持与中原地区的往来,进一步加深了与西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唐朝还积极发展与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在扩大中原文明影响力的同时,也推动了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也随之深化,如设置宣政院专门对吐审进行管理,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管理军务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得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新的高度。再综合所阐述的史料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得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古代各民族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