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从公元前2千纪起,一直到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世界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激烈的冲突中游牧民族一度取得优势并征服了农耕世界,但最终结果却是农耕世界稳步发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这说明了( )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农耕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
C.游牧民族缺乏国家治理经验
D.自然地理条性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2.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3.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145年诸重大事件的历史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时期,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由此可知,当时( )
A.各地思想和制度交流互鉴 B.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
C.古希腊殖民控制区域辽阔 D.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
4.从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迁徙图示如下。印欧人的迁徙( )
A.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B.形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 D.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5.公元前1100年,印欧人的一支多利安人从北而南侵入希腊,摧毁了希腊迈锡尼文明。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由此可见,多利安人的迁徙( )
A.造成古希腊文明的衰退 B.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C.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诞生 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6.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 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8.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大约5000万欧洲人移民到了西半球。这次移民浪潮造成了美洲人口的激增。后来这些移民中仅有三分之一返回家乡,绝大多数都留在了西半球,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把美洲改造成为欧洲化的国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综合国力远超欧洲 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威胁
C.西半球的自然资源丰富 D.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全球扩展
9.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学和20世纪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B.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C.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D.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10.1831—1840年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万人,是过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总数达到顶峰。当时的澳大利亚被许多同时代人视为“工人的天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B.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
C.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D.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
11.如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世界贸易示意图。这一贸易的盛行客观上( )
A.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 B.掀起了欧洲移民的浪潮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运动 D.反映了自由主义的要求
1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70年代,移民的主体大多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
B.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劳动力流动的唯一途径
C.劳动力流动的主体由体力劳动者向精英人才转移
D.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
13.如图中国际移民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B.战争和地区冲突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灾难和自然因素
14.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15.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如图所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总量在快速增长,移民数量从1970年的8446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2.57亿人,移民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也由1970年的2.3%上升到2017年的3.4%。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B.国际移民成分的多样化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D.全球人口迁移日益频繁
16.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后总结: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3年,移民在美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跌入谷底;1943—1965年,美国欢迎符合其国家利益的移民入境。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形势的变化影响了移民走向 B.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社会环境影响着外来移民的地位 D.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关东一带,千余年的开发经营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城邑。周朝开启了关东向关中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序幕。秦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承秦制,各地诸侯要留居国都,以大规模移民来充实关中地区。西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移动。连年的灾荒使得大批灾民自发向关中地区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隋唐时期,官方组织的人口迁徙见于史籍甚少,安史之乱引发了又一次移民南迁的高潮,余波直至北宋初年。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暴虐而南迁,每当宋军抗金归来,北民从者如云。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过度开发。
材料二 明初,政府移江、浙、皖、赣等地数十万人民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在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光绪时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康雍乾时期广东、福建等临海地区则以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者居多,称作下南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移民潮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会馆作为一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其成员主要为来自同一地域的同乡。为恢复东北地区的经济,巩固“发祥”地,入关后不久,清廷推出一系列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发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官职和土地等吸引关内人口进入辽东,近300年的关内向东北移民活动也随之展开,东北移民会馆应运而生。
材料二
省份 城市 会馆名称 兴建者
辽宁 海城 山西、山东、直隶、三江等4所会馆 山东、山西等地商民及其他
盖州 山东、福建等4所会馆 山东、三江等地商民及其他
营口 山东、粤东等5所会馆 不详
沈阳 山东、山西、浙江、湖广等7所会馆 山东、福建等商人及其他
辽阳 山西、河南、直隶会馆 山西商人及其他
锦州 三江会馆、安徽会馆 三江商人及其他
新民等地 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 晋商、山东船商等
吉林 吉林 山西、山东会馆等6所会馆 山东商人、知府、巡抚等
延吉 山左会馆 不详
宁安 山西会馆、山东会馆 山东商人及其他
黑龙江 哈尔滨 三江闽粤、山东会馆 三江闽粤商人及其他
五常 山西会馆 不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立君《清代东北移民会馆的兴起与近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全国人口的迁入率是41.75‰,迁出率是39.95‰;1959年分别是47.53‰和42.66‰,,全国人口的迁入率、迁出率在1963年和1964年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为20‰左右。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规模492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1.41%攀升到34.90%。流动人口由2000年的10036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3758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62%。2000年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仅为23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跃升到8.28%。2020年,流入城镇的人口规模高达3.31亿人,比2000年提高了20.47个百分点;其中乡城流动人口占75.22%。
——摘编自朱宇、林李月、柯文前、肖宝玉《中国人口流动变迁及其对城市更新策略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55—1965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B
6.A
7.D
8.D
9.C
10.B
11.A
12.C
13.C
14.B
15.C
16.C
17.(1)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逃避战乱;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引导;人地矛盾的尖锐。
(2)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1)原因: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客籍商人维护自己的权益;移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移民为联络乡谊建立了移民会馆;同乡间共同利益等因素的作用。
作用: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移民会馆成为流寓在外的同乡们怀念家乡的一个载体;有利于稳定东北地区社会秩序;具有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
(2)特点:移民会馆覆盖了东北三省,呈现出大分散的特点;移民会馆集中分布在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呈现出小集中的特点;移民会馆的地域类型明显;移民会馆的兴建时间集中在康熙至嘉庆时期;移民会馆多集中在政治、经济中心及商业较为发达的商埠;会馆距离市场较近、交通便利。
19.(1)背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外交往频繁;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中华文明具有先进性。
(2)原因:列强入侵不断加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不同:古代江苏移民传播了中华先进文明;近代江苏移民努力探究和学习西方文明。
20.(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三线建设的发动;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2)趋势: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度扩大,人口流动趋势加强;从乡镇流入城市是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
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人口迁移制度;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