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太平天国后期《资政新篇》,提出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投向工商业生产。这些设想( )
A. 打击了清朝腐朽落后统治 B. 抵制了外国军事经济侵略
C. 废除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 D. 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2. 有学者指出:“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这表明“自强运动”( )
A.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
C. 创立了近代的新式海军 D. 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3.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之初招生困难。为吸引学生入馆,规定学生在学期间“每名月给银钱四两,俾赡其家,”除此之外,“饮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同时承诺学生学成之后予以重用。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反映了( )
A. 清政府重视教育 B. 重视民用企业人才培养
C. 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4.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传统中国以陆地为主要防线。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趁此机会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由此可见,当时( )
A. 国家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 清政府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C. 清廷实现了军事近代化 D. 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5. 中国近代铁路干线津浦路的修建经过了十分曲折的过程。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1896年
容闲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国资本修建津镇铁路,得到清政府批准。
1898年3月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拒绝非德国修建的铁路经过山东。清政府要求将津镇铁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容闳被迫放弃津镇路计划。
1898年8月 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镇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德国也提出同样的要求。
1908年1月 清政府外务部与德国、英国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该合同首先将“津镇铁路”改“津浦铁路”
1912年11月 随着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我国的铁路事业产生了双重影响
②列强在铁路修筑权上既勾结又矛盾,并积极争取在华特权
③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
④津浦路权改变引发的“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据此可推断当时( )
A. 西学影响甚微 B. 社会改革阻力巨大
C. 民族矛盾深重 D. 近代工业发展受阻
7. 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A. 反对中体西用 B. 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C. 抵制西学东渐 D. 倡导政治制度变革
8. 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时代条件是( )
A. 统治危机的缓和 B. 科举考试的弊端
C. 清末新政的推行 D. 儒学地位的颠覆
9. 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
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
④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①④
10. 有史书对武昌起义进行了一些细节描述:“1911年9月,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因当局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10月9日,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一名战士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细节描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②写史者的立场对历史真相有巨大影响
③历史事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
④以时间顺序叙述史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下图可以说明( )
A.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B.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侵略的加剧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备了产生条件 D.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始
12. 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 )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
C. 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13.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 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 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 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14. 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
A. 获得了广泛社会认同 B. 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5.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动员蒙民、回民及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1938年,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这些方针和举措( )
A. 完善了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B. 推动了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C. 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D. 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16.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一观点( )
A. 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日方针 B. 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主张全面抗战、全民抗战 D. 指明了亚洲抗日战争的方向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区政府提出"在山野、田间随时随地可以上课"“采取军队的编制,养成儿童集体生活的习惯”,并规定体育课“要按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军事体育技能的培训,例如野外侦察、通讯、放哨、坚壁清野等。”这些措施( )
A. 扩大了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 B. 提升了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
C. 彰显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D.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8. 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产”。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B. 说明根据地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C. 有力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D. 有力地促进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发展
19. 1949年6月中旬,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结束,但党内外还有不少人士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国家性质、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发展前途等,还不完全清楚;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为此,毛泽东( )
A. 主持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B. 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C. 亲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 D. 推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20. 1951年,江苏南通私营工业总产值达6385万元,比1950年增加29.4%,比1949年增加41.3%,私营零售业销售额也获得较快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的支持
C. 公私合营的推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促进
21.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此之前,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 “一边倒”
22. 国家决定自1955年7月份起,先行在国家机关及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废除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工资制,改行货币工资制。这次全国工资制改革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工资分配制度。当时全国工资制度改革的背景是( )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和工业化成就突出
B. 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队伍急剧壮大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行政管理职能膨胀
D. 经济形势好转和物资供给趋于稳定
23.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信息如下表
事件 会议或法律文件 意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00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该小组研究的方向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完善
24.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列毛泽东的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联合政府》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 ③②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5. 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报告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
A.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 致力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 成功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路线 D.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26. 上海响应国家号召,从1964年秋至1966年,共将411座工厂迁到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这些工厂一分为二,内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后方组建新厂,老厂任务仍要完成”,“上海职工以大局为重,奔赴内地山区”。以上现象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
①有助于改善工业的布局 ②源于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③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④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7. 下图所示是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七个省区的历年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重变化情况。其中两次投资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
A. 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 B. 边疆地区开发的需要
C. 备战备荒的政治考量 D.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8. 亚明的《货郎图》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
亚明《货郎图》(1958年)
A. 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成效显著 B. 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 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 D. 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
29. 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 国外市场的拓展 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外交环境的改善 D. 体制改革的深入
30.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称为《训政纲领》,从中国民党获授予双重责任:督导人们行使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并监督政府行使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据此判断,《训政纲领》颁布的目的是( )
A. 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 B. 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C. 顺应近代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 D. 压制民主党派联合参政的热情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摘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棉纺织业发展遭遇重大冲击,申新纱厂系统占荣家企业资产的7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的荣氏企业遭遇了重创。列强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纱价大跌,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申新棉纱每件成本218.33元,市场只售204元,每件亏损14.33元。加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荣宗敬“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当时荣氏企业的面粉业主要归王禹卿负责,面粉厂还略有盈余,当申新濒临财务危机时,荣宗敬主张以粉厂之余补纱厂之缺,但王禹卿不同意,“期间荣、王曾多次会谈,时常大声争吵”。荣氏兄弟别无出路,只能自我调整,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荣氏企业在30年代中期以后再创辉煌。
——摘编自秦祖明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及再创辉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50年2月 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4年6月 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64年 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2016年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卷 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A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D
【29题答案】
【答案】C
【30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1题答案】
【答案】(1)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官场腐败,人民失去信心;派系斗争激烈;清政府的新政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中央财政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2)改组国民党,提出三大政策,提出新三民主义;极其强调领袖的决定作用;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宪政,需经过军政、训政时期;宪政开启条件苛刻。
【32题答案】
【答案】(1)遭受重创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遭遇农业危机;东三省的市场被日商占领;自身技术及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任答两点即可)再创辉煌的原因:荣氏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任答两点即可)
(2)核心内涵: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勇毅求精、西学中用的开放心态;尚德戒欺、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实业报国、济世利民的家国情怀。(任答两点即可)
【33题答案】
【答案】示例
标题(论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
(备选标题:从“一边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等)
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屈唇外交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了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主动改变外交策略,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这些外交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党中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新时代,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通过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办博螫亚洲论坛等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
观点:新中国外交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国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发生了分化,中苏关系产生摩擦并逐渐恶化,受此影响,中国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与美国改善外交关系,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我国提出了“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等外交概念,这些概念体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的时代要求,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大变局”,我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局势和我国发展诉求。
总之,在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外交概念,用来界定国际形势、归纳外交原则、规划外交政策、指导外交实践,这些外交理念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