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部分解析)

资溪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西安姜寨村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不可能出土
A.神庙遗址 B.石器农具 C.铜质钱币 D.精美玉器
2.荀子认为如果“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了矣”,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故令不烦而俗美”。《韩非子·难三》指出“明主之道,赏必出平公利。赏普向轨……重罚者必有恶名”。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 )
A.道德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B.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血缘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封建的统一”也是指全国大一统
C.材料中的“封建”就是指原始社会
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基础
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内容 评价
A. 火药 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九章算术》 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C.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
D. 张仲景 是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被誉为“西学东传”的先驱之一
A.A B.B C.C D.D
5.东晋后期,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寺庄”、“寺户”等相继出现,寺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南朝时寺院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是( )
A.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D.租调制无法维持
6.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7.朱熹所著《家礼》,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他的《小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同时理学家还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宣扬封建伦理纲常。这体现出
A.儒家学说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B.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的传播推动理学成熟 D.儒学开启了宗教化进程
8.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9.观察图1、图2,宋代女子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在化妆上不像唐代女子那样奔放艳丽、而偏向清新、质朴、淡雅,并富含收敛与含蓄之美

图 1 唐代《簪花仕女图》 图2 宋代《女孝经图)
与图1相比,图2中的女子形象( )
A.冲破了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 B.深受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证明了古代女子地位的提高 D.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10.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入住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未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一现象( )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B.说明了夷夏观念开始瓦解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反映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1.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秦朝实行郡县制 ②西汉实行推恩令 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④明朝废除丞相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2.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13.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农业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进步 D.生态环境的破坏
14.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 B.有必要探索新的近代化道路
C.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D.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发展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
A.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
B.领土进一步被割占
C.市场进一步被打开
D.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
16.《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著作
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福州成为内连晋江、闽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摘编自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等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革命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因为新知识而学会更有效地预备土地,改良或者引入新工具,更广泛地使用粪肥、河泥和石灰作为肥料。第二、引进高产或者抗旱品种,或者早熟品种,以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年收获两次。第三,水压技术和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灌溉网络的建设提高了效率。第四,商业化可能增加了农作物品种,不仅是基本的食用谷物,而且有效利用了各种天赋的资源。
——摘编自伊懋可《中国过去的范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农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C
铜质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最为普及、流通最为广泛的钱币,所以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C项正确;神庙遗址符合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农具是石器农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精美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荀子强调统治者要仁义,韩非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赏罚,意在强调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据材料,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统治者的作用,不是“道德自律”,排除A项;荀子强调“礼义”,韩非子强调重赏罚,没有主张礼法结合,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血缘”和“社会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3.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可知,钱穆认为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体系完整的政府,即官僚系统建立起来,而这一系统建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广,D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是“封建的统一”,但不是对全国的大一统,排除B项;“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并非原始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4.C
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选项C正确;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排除A;《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不是药物学著作,排除B;张仲景是古代医学家,不是科学家,排除D。
5.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后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僧人越多,社会劳动力就越少,僧人在古代很多朝代不用纳税,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中国古代儒学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排除A项;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唐朝中期租调制无法维持,排除D项。故选C项。
6.D
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的失败在于官吏的腐败;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可知,《杨炎传》认为两税法没有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两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不能说“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但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7.B
据材料“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可以看出,理学思想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故B选项正确;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故A选项错误;C选项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因为理学的成熟才推动了纲常伦理的传播,故排除C选项;董仲舒开启了儒学宗教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
8.A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主要产粮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于是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D项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9.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材料“宋代女子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在化妆上不像唐代女子那样奔放艳丽、而偏向清新、质朴、淡雅,并富含收敛与含蓄之美”及所学可知,体现了宋代理学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B项正确;理学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伦理观念,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古代女子地位得到题干的结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唐代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由材料可知,辽人自称“中国”,金人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且辽人和金人都未把宋人排除“中国”之外,故体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夷夏观念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且根深蒂固,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辽、宋、金是三个不同政权,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都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秦朝实行郡县制和西汉的推恩令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③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A。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为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辉煌与挑战并存,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在不利于耕种的滨江海湖泊和丘陵之地开垦田地是为了缓解人地矛盾,这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造成的,故选A;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水利灌溉的进步并不是在不利于耕种之地开垦田地的原因,排除BC;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A。
14.B
根据材料,汉阳铁厂等洋务派的企业在19世纪末逐渐的难以为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地主阶级领导的“中体西用”的近代化道路破产,中国必须继续探索新的道路,B选项符合题意。洋务企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A项错误;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不能说明中国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C项错误。“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说明资金缺乏阻碍洋务运动企业发展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D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D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主权方面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因此其他三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但不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依据,排除A、B、C项。
16.B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著作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部著作对旧式官僚体制的冲击,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两部著作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统治措施:从内地组织移民迁往岭南;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因俗而治,根据居民不同分设县或道:推行法制建设,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法律:充分利用民族首领或维持原有组织进行管理。
(2)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18.(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业政策宽松;造船、航海技术发展。(答出3点即可)
(2)变化:商品类型由丝织品、瓷器等变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由单一贸易网络变为复合商业网络。
影响: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与金融业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创办;支持了民族民主革命;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商业联系。
19.(1)特点:活动区域广;经营种类丰富;官商结合;贾而好儒;资本雄厚。
(2)原因:封建王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中国江淮地区战乱的影响;徽商经营方式的保守性。
20.论题:中国古代农业革命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随着农业革命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诸侯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从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唐朝使用的曲辕犁是耕犁的基本定型,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这些都增加了粮食产量。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提升。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革命表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农业革命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部分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