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二)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者推断
2.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人们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科学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4.“暴君亡国,明君兴政。”某学校初一某班同学半期复习时对以下四位人物进行了对比,他得出下列四人中明显与其他三人不同的一位是( )
A.禹 B.桀 C.汤 D.周武王
5.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C.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D.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
6.“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7.“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初期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了”。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人口越来越少 B.逐步走向统一
C.各国疆域扩大 D.封建制度建立
8.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根据下图提供的课题,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阶段特征(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9.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
B.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
C.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D.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0.《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项羽和刘邦 B.阖阊和勾践
C.刘邦和阖阊 D.项羽和勾践
1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武力征服政策 B.依法治国 C.和亲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2.下列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
①春秋时期争霸战争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③统一文字、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13.某班同学梳理教材目录(如下图)进行单元复习,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4.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15.下图中这套模仿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的医学体操最早出现于( )
A.西汉 B.秦朝 C.东汉 D.东周
16.下列战争中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漠北之战 D.赤壁之战
17.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18.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19.下图是某学生摘抄的历史学习笔记。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周世宗改革
20.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华佗——“外科鼻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B.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C.毕昇——《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完整工艺流程
D.罗贯中——《三国演义》——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2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22.充分开发古都留下的历史遗迹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
23.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
24.春秋晚期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思想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25.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26.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
27.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28.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该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
29.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有关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
30.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
三、问答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38分。)
31.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上劳作生息,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请写出栽培这两种农作物的原始居民。(3分)
(2)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农具和耕作方式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3分)
(3)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秦国兴修的哪一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3分)
(4)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究,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一项)(3分)
32.“民本思想”是古往今来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3分)
(2)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3)西汉初期,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3分)
(4)综上,你对国家治理有什么建议?(3分)
33.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部族不断交往、融合的历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2分)
(2)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御匈奴,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3分)
(3)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分)
(4)北魏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指出其改革的历史意义。(3分)
(5)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变化发展趋势。(3分)
四、综合题(1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
材料四: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五:每年清明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表达对他们的敬仰。
(1)材料一文中的“轩辕”是指谁?(2分)
(2)材料二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山顶洞人时期他们按照血缘结合起来形成的组织叫什么?(2分)
(3)材料三所述我国古代穴居而野处的人有哪些,请举一例我国古代最先开始易以宫室的是什么人?(3分)
(4)材料四中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了怎样的生活?我国远古居民从穴居到易以宫室,说明了什么?(3分)
(5)人们祭拜黄帝陵,敬仰炎帝和黄帝,因为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那我们被称为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远古时代,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掘,C项正确;神话传说是没有可靠的来源,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北京人、山顶洞人时代还没有文字,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目前人们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科学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我们的研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B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影视作品,有人为编著内容,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消除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称他为大禹,D项正确;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五帝之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炎帝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医药,教民用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为主兵之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和所学知识可知,桀因为残暴而丢掉夏朝的政权,与其他三个人明显不同,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大禹治水有功,尧把首领位置禅让给大禹;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所以,大禹、商汤与周武王都是明君,夏桀是暴君,明显与其他三人不同,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C项正确;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依然使用打制石器,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B项正确;晋文公在齐桓公之后称霸,不是第一个,排除A项;晋文公在齐桓公之后称霸,楚庄王在晋文公之后才称霸,不是第一个,排除C项;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第二个是晋文公,然后才是秦穆公,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初期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在争霸过程中逐步走向统一,B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是因为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弱小的诸侯国,并不意味着人口越来越少,排除A项;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扩大了疆域,并非所有的诸侯国疆域都扩大,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夏商周的更替……动荡的春秋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因此图片内容的课题可以为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A项正确;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体现在我国早期的文明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对秦朝建立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ABC项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在艰难处境下,不给自己留退路,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后励精图治,复国的故事。因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项羽和勾践,D项正确;楚汉之争讲的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排除A项;阖阊为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用来借指帝王宫殿的大门,排除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据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初经济凋敝,人民经济困难,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正确;“武力征服”属于军事政策,而材料主旨是强调汉初经济凋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家的“依法治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即“和亲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也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各民族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进民族触合等;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A项正确;BCD项组合不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图片可以得出,材料主要体现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学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史前时期的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应该与张骞通西域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不合题意,排除B项;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是在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这套模仿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的医学体操最早出现于”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项正确;经上分析,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的医学体操为东汉时期华佗创编的,而不是西汉、秦朝和东周,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漠北之战是西汉反击匈奴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中原一区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比北方更先进,因此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黄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可知,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可知,江南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整体来看,江南地区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据材料主旨可知,自汉代到南朝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B项正确;A项违背史实,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代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未涉及迁都等措施,排除C项;周世宗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他的书法具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书圣”。《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治未病”的思想是张仲景提出的,排除A项;《梦溪笔谈》作者是沈括,排除C项;《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排除D项。故选B项。
21.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题干表述错误。
【点睛】
22.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充分开发古都留下的历史遗迹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故原题正确。
23.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故本题错误。
24.正确
【详解】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礼”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人与人的和平相处。
故答案为:正确。
25.正确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故原题正确。
2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黄巾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故原题干叙述正确。
27.正确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题干说法正确。
2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故原题正确。
29.错误
【详解】“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成语出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反映的是前秦军队的庞大,“草木皆兵” 和“风声鹤唳”反映的是前秦军队战败后逃跑的惨状。“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的成语。故判断为错误。
3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所以题干正确。
31.(1)河姆渡人;半坡人。
(2)铁农具和牛耕。
(3)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只写鼓励耕织也可给分)都江堰。
(4)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等。
【详解】(1)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种植农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国家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是粟。
(2)农具和耕作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促进冰爷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鼓励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利于农业生产。
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4)因素: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推动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因素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等。
32.(1)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秦的暴政体现: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4)建议:应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等。
【详解】(1)主张: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从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进行回答。
(2)秦的暴政体现: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表现为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刑法严苛。
(3)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经济疲敝,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4)建议:根据儒家政治主张、秦的暴政和西汉休养生息政策,可从应“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等提出治国之道,如:应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等。
33.(1)黄帝和炎帝。
(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4)鲜卑;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从对抗(战争)到交融。(缓和)
【详解】(1)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人文初祖。
(2)起止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
(3)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4)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所以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的政治家。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表现在: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34.(1)黄帝。
(2)群居;氏族。
(3)元谋人(或北京人或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4)原始农耕;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5)炎黄子孙。
【详解】(1)轩辕:根据材料一“神州轩辕自古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轩辕”指黄帝,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
(2)生活:根据材料二“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材料二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的生活。
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山顶洞人时期他们按照血缘结合起来形成的组织叫氏族。
(3)哪些: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穴居而野处的人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最先开始易以宫室的是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会建造房屋,住干栏式房屋。
(4)生活:根据材料四“制耒耜,教民农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
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远古居民从穴居到易以宫室,说明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5)称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祭拜黄帝陵,敬仰炎帝和黄帝,因为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那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二)(黑龙江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