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5 BBCCB 6—10 BACBA 11—15 BBAAD 16—20 DCBC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郡县制;(1分)推恩令。(1分) (2)五铢钱。(1分)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等。(2点即可,共4分) (3)董仲舒。(1分)焚书坑儒。(2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2分)
22.(1)推论①:中国丝绸起源早(历史悠久)。理由:在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养蚕缫丝(在距今4500年 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丝带,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学会制作丝绸制品)。或推论②:丝绸最早在南北方都有出现(分布广泛)。理由: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有关丝绸的物品。(任写1个得4分,推论2分,理由2分。) (2)现象: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分)功绩: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2分)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2分) (3)贸易之路。(2分)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交流。(2分)[或:文化之路。(2分)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2分)]
23.(1)①④一组,属于医学著作;(2分)②③一组,属于史学著作。(2分) 关系:《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1分)张仲景在总结《黄帝内经》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1分)[或《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汉书》在内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体裁写的。(1分)] (2)B。(1分)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分) A。(1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1分)共同特点: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1分) (3)①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②善于继承和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经验;③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两汉文化的内涵;④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任写3点,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中国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
1.从图1到图2的变化是在 ▲ 年最终完成的。
A.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2.“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郡县制取代世袭制 D.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3.中国银行行徽的外观设计(如图),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这种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4.下列信息来源于一位秦朝的官吏,其中可信的有
①拜会当地的县令 ②用五铢钱买生活用品
③儿子在太学求学 ④去灵渠工地察看进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分类整理为《封诊式》 《编年纪》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回答第6-7题。
6.《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当时接受报告的应该是
A.诸侯 B.县令(长) C.刺史 D.太尉
7.《编年纪》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右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A.秦国统一全国 B.秦朝反击匈奴
C.秦末农民起义 D.推翻王莽政权
8.秦朝由于暴政二世而亡。以下史实能证明秦的暴政的有
①“蜀山兀,阿房出” ②“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③“皆取史籀大篆,……所谓小篆也” ④“任刑必诛,劓鼻盈萦,断足盈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秦末某次农民起义的著名口号。关于这次农民起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②起义军攻破咸阳,秦朝灭亡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④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成语“乱七八糟”中的“乱七”是指西汉时期吴、楚等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的历史事件。它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楚汉之争
11.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生活在西汉,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
②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相互争战
③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建成
④太学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为推荐书目中某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推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汉文帝
B.汉高祖
C.光武帝
D.汉武帝
13.成语故事是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下列由秦汉历史衍生出的成语有)
①揭竿而起 ②破釜沉舟
③四面楚歌 ④卧薪尝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界限。下列史实能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设置西域都护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表是西汉时期的铸币情况。其变化反映出
发行时间 名称 铸币情况
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 四铢钱 允许民间私铸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三铢钱 不准私铸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郡国五铢 由郡国垄断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赤仄五铢 由中央垄断
A.冶铸技术不断进步 B.货币制度日益完善
C.王国问题日趋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6.以下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分别应是
A.①大权旁落;②外戚干政;③王莽夺权
B.①统一中国;②施行暴政;③楚汉之争
C.①东迁洛邑;②王室衰微;③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D.①年幼的皇帝无法主政;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③黄巾起义
17.“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 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①印度半岛南端 ②大秦
③孟加拉湾沿岸 ④锡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贾谊《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D.确保了大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19.《三辅旧事》记载: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遮掩)其鼻”。据这段史料可以推测出
A.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
C.西汉时期已经能生产纸 D.纸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
20.“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巨鹿之战——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
B.由于“张楚”政权的建立——导致秦朝的灭亡
C.文景之治的出现——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D.休养生息政策——促进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3题, 共 40分)
21.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有帝王的困惑与苦衷,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秦皇汉武”跨时空对话的情景剧,聊聊往事,吐吐心声。(12分)
【第一幕 问策】
汉武帝:始皇,快帮助我看看这幅图(图1),我遇到了点麻烦。
秦始皇:武帝,看来你们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开创 (制度名称),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解决你这个麻烦,主父偃之策 , 你不妨试一试。
(1)请将上述对话补充完整。(2分)
【第二幕 共识】
秦始皇:武帝,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你看我这钱币图(图2),我就曾被它困扰很久。后来,我下令铸造半两钱,统一使用,效果不错。
汉武帝:始皇英明,佩服佩服。我也曾效仿您,统一铸造了钱币,效果也很好。
(2)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其铸币的名称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呢?(5分)
【第三幕分歧】
汉武帝:始皇,你我相谈甚欢。近日,我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不,不,不,这怎么可以!那些儒生甚为讨厌,我不同意你的做法。
(3)汉武帝提到的“贤臣”指的是谁 秦始皇对“儒生”采取了什么手段 他俩对“儒生”尽管分歧很大,但目的是一样的,请写出他俩的共同目的。(5分)
22.某学习小组以“丝绸的起源、传播与交流”为主题开展研究。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任务。
(1)根据材料一,联系研究主题作出一个推论,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2)图2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写出图3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6分)
材料三: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原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丝绸之路是一条 路。根据材料三完成填空并阐释理由。(4分)
23.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记录】
注:《汉书》,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1)试从所属领域角度将上述著作进行分组,并任选一组,简述两者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6分)
、
【交流】
(2)请在图例空白处填入正确选项(A造纸术、B佛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据图分析,A、B在传播线路上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5分)
【保障】
秦的统一包括之后秦汉统治阶层对统一局面的维护都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基于这点,百姓对国家有了归属感和依靠感,在百姓对统一的国家产生依靠感之后,才可能形成文化自信力。
—谢祥康等《秦汉时期中国文化自信力形成研究》
(3)综合上述材料,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