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冬季联赛历史试卷(含解析)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冬季联赛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至第 4页,第Ⅱ卷第 5至第 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 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周桓王在位20多年,曾 5 次聘问于鲁国,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
A.源于周平王的奢靡荒政 B.导致井田制土崩瓦解
C.说明东周时期经济凋敝 D.表明周王室实力衰微
2.有学者研究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块碑石发现,从叙述顺序上看刻石文都有如下基本形式:一、叙述时间地点,并说明刻石缘由;二、追述秦统一的历史;三、宣扬治世盛况;四、以群臣的名义歌颂秦德,扣回开头。这一发现说明始皇石刻主要作用为
A.歌功颂德,满足秦始皇虚荣之心 B.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
C.以功证德,宣传秦统治的合法性 D.宣扬法治,传播秦朝治国理念
3.下图是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能够解释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移民流入 B.社会环境 C.经济水平 D.民族交融
4.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墨敕任命,前后执破一千四百余人。这反映出
A.皇权与相权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B.科举制录取人数比例的增加
C.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D.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不完善
5.阿保机以前,契丹没有文字,“刻木为约”。920年,阿保机命耶律突不日等始制契丹文字,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制成。至于辽对外的正式公文,朝廷的诏令奏议,对中原的一切国书等,都一律使用汉文。这一现象说明
A.契丹统治阶层重视文化 B.契丹文字发展速度加快
C.辽和中原文书来往频繁 D.少数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6.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A.以行省制度管理所辖疆域 B.边疆治理尊重民族习俗
C.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元特点 D.吸取前朝国家治理经验
7.在清初至近代百余年间,湖广稻米生产水平提升,“大江上下,浙水东西,每岁采运湖南(米谷)者帆樯相望不绝”。而在江浙,此时已“全赖湖广米粟”,广东也是“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楚”。导致这种稻米供需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长江水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C.湖广地区鲜有战争时局稳定 D.西方输入改变沿海饮食文化
8.下表是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记载。据表可知
时间 版本 记载
1899 《东洋史要》 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被捕……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号者,清廷官员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
1911 《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英人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叶)名琛益自负,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
1933 《新亚教本·初中国史》 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压迫,最先感觉苦痛……英人终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
1937 《开明中学讲义》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A.历史记载随着时代发展趋向全面 B.时代观念变化影响历史教本表述
C.教科书编者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D.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未形成定论
9.下图是《人民日报》1957年12 月4号刊登的漫画《忙坏了制图员》,该漫画
A.体现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 B.讽刺了技术层面的“浮夸风”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D.反映了国家基础建设的成就
10.1981 年起,洛阳轴承厂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广东、成都、武汉等地建立了十个经销处,要求按季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和行情。厂里则按经销额给予经销处一定的活动经费和相关售后工作。 这一方法密切了产需关系,带来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 这折射出当时我国
A.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逐步扩大了外贸窗口
C.经济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D.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
11.右图是古代字母文字在欧洲传播与演进图,此图可以佐证以下哪一观点
A.欧洲字母文字源于希腊化时代
B.战争与商贸推动了文字的传播
C.欧洲人口流动以东北向为主
D.欧洲文字在交流中不断演变
12.13 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突破
C.领主放松对农奴的经济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13.1642年英国《垄断案》诞生,规定“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是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如果诉讼成功,可获得损失的三倍赔偿,并得到两倍诉讼费用的补偿。……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 14年。”据此可知该法律条款
A.维护了垄断阶级的利益 B.刺激英国手工业的繁荣
C.保障创新成果的独占性 D.直接导致英国工业革命
14.1946 年 3月,苏联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其目标是重建被战争破坏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到 1950 年,苏联恢复和新建了 6200 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 1940 年增加73%,轻工业产值增加22%,农业产值则未能完成计划指标。这表明
A.苏联固守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 B.四五计划整体成效显著
C.二战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15.某国际会议宣言声称“进一步扩大世界上不参加集团的地区,是唯一可能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替代方法,来代替把世界完全分裂成集团的政策和加强冷战的政策。”下列对该国际会议评价正确的是
A.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扩张 B.引起亚非国家的建交高潮
C.解决印度支那地区冲突 D.抑制冷战在欧洲的扩大
成立时间 名称
1975年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94年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1983年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1992年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1994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1999年 东非委员会
推动上表所列非洲区域经济集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欧盟示范的影响 B.非洲资源的紧缺
C.国际竞争的激烈 D.经济危机的冲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17 题 12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4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 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 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 全篇文句工整,言辞清晰,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其规定了:
(1)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2)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4)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节选自《朱子家训》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本位观念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冲击。康有为认为三纲是以侵犯他人自由为代价,违背天理。五四之后,家族主义成为思想家反思和批判的核心,如陈独秀一直呼吁唤起泯灭于专制文化旋涡的个人觉醒。在冲突的过程中,近代家庭伦理观产生。新的伦理观认为应该将家庭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进行融合,及要求个人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权利和价值,倡导两性平等和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等。
——摘编自刘海燕《冲突与融合: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观念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8分)
19.(12分)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 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 1987-2014年科技投入财力分析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材料二 4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有举国体制下研制“中国神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协同攻关;有“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的“中国深度”,“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刷新的“中国速度”……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成就撷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改革的影响。(6分)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B C D C A B D D D A B A A C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化。周桓王在即位之后多次向鲁
国寻求援助或聘问,反映出东周时期周王室在政治和经济上实力的减弱,
故选 D 项。周王室衰微并不是源于周平王的奢靡荒政,且不符合史实,排
除 A 项。井田制土崩瓦解的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排除 B 项。材
料中周王室经济实力的衰微不能反映出东周时期经济的凋敝,排除 C 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始皇石刻的基本形式中强调对秦统一历
史和治世盛世的宣扬,说明石刻的主要作用为论证秦统一的合法性,故选
择 C 项。A 项中后半句夸大倾向,不是石刻的主要目的,排除 A 项。B 项严
镇各地叛乱之心与 D 项宣传法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D 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的人口变化。通过解读图中数据
可知,西汉末年及东汉中后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基本维持不变,王朝疆域
外的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从东汉中后期至三国末期,王朝疆域内人口
大量减少;从三国末期至西晋中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又逐步稳定增长,疆
域外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则呈现缺失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人口变
化起伏较大的是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社会环境由基本稳定到战乱动荡,再
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故选择 B 项。移民流入表意不够清楚且不是主要因素,
故排除 A 项。经济水平影响人口变动,但并不能解释东汉中后期到三国的
骤然减少,C 项错误。该时期的民族交融不会对人口产生剧烈变化的影响,
排除 D 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中期三省六部制。通过材料可知,唐睿宗越过三省
二任命的“斜封官”多被吏部员外郎李超隐“执破”拒用,说明唐中期三
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机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 项正确。李超隐并不
是宰相,A 项错误且说法不符合本题主旨。“斜封官”不是正常科举制度选
拔出来的官吏,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本题主旨,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
机制问题,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阅读材料可知,在契丹、
辽的文字发展历程中,受到了汉字的影响,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
的认同、学习和借鉴,故 D 项正确。A 项不能反映题目主旨,错误。材料中
没有体现契丹文字的发展速度,排除 B 项。题目中没有提及辽和中原之间
文书往来的频率频繁,C 项错误。
{#{QQABSQKUggCAABIAARgCEQFaCAKQkBACAIoOgBAMsAAAAAFABA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国家治理特点。图示显示了元朝在管理大都、中
书省直辖地区、岭北行省、宣政院辖地、其他行省等地区时,采取了不一
样的治理方式,反映出元朝采取了灵活多元的国家治理智慧,故选择 C 项。
从图示中明显看出元朝并不是都采用行省制度来管理所辖疆域,A 项错误。
题目中是全部疆域,不仅仅是边疆地区,排除 B 项。题目中没有体现出对
前朝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故 D 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至近代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材料可知
造成稻米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江浙、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粮食
作物种植减少,故江浙、广东地区粮食供给依赖湖广稻米,故选择 A 项。
长江水上运输是交通条件,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C 项战局角度和 D 项
西式饮食习惯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和 D 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通过对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第二次鸦片战
争起因的不同表述的分析可知,随着半殖民地程度的不断加深,教科书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愈发关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影响,反映出时
代观念变化会影响历史教本表述,B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观念的变化,
而不是历史记载的全面,A 项错误。题目材料对原因的分析不是基于个人视
角,排除 C 项。材料表达的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多角度递进式的分
析变化,D 项错误,未反映出材料主旨。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成就。《人民日报》刊登的 1957 年 12
月 4 日的漫画《忙坏了制图员》,反映了该时期新中国的公路建设成就突
出,成果喜人,故选择 D 项。本题并不涉及到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A 项错
误。“浮夸风”形成于大跃进时期,B 项错误。C 项“双百方针”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初期的表现与成果。通过题干分析,洛阳轴承厂设
置经销处和奖励方法带来效益提升,折射出 80 年代初期传统经济模式的突
破,故选择 D 项。市场经济体制始于 1992 年,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本题
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层面,而非开放,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字母文字的发展。从材料可知,欧洲古代文字的发
展和演进受到了多地区字母的影响,是不断交流演变的产物,故 D 项正确。
希腊化时代是公元前 323 年到公元前 30 年,时间线不符,排除 A 项。图中
信息未涉及文字传播的背景,B 项错误。图中信息不能说明古欧洲人口流动
的方向是东北为主,C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庄园经济。材料表明 13 世纪时,西欧庄园已经
出现有别于传统的收租、自由市场等商品经济行为,故选择 A 项。13 世纪
时,农业生产力尚未出现重大突破,B 项错误。庄园主改变剥削方式,而非
{#{QQABSQKUggCAABIAARgCEQFaCAKQkBACAIoOgBAMsAAAAAFABAA=}#}
放松对农奴的经济剥削,排除 C 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庄园经济的实质性
改变,D 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专利政策。《垄断法》中的法律条文反映 17 世
纪英国政府严格保护专利技术,这对英国手工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刺激作
用,故选择 B 项。A 项中垄断阶级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错误。条款
规定统一保护期限为 14 年,因此 C 项错误。D 项工业革命爆发于 18 世纪中
后期,间隔一个世纪之久,“直接导致”表述错误,D 项排除。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中期苏联的经济情况。通过材料可知,1950 年,
苏联在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之后,工业和轻工业产值均得以增加,工业增
加明显,而农业产值未完成计划,表明苏联在四五计划中仍然轻视农业发
展,故选择 A 项。B 项中“整体成效”表述错误。C 项内容材料与题意不符,
排除。轻视农业发展并非是计划体制的弊端,是经济指导思想的问题,D
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通过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世界
上不参加集团的地区”等表述,判断出该国际会议是不结盟运动,结合所
学不结盟运动反对新殖民主义,故选择 A 项。B 项和 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非洲经济。从表中信息可知,从 1975 年之后,非洲
国家注重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谋求共
同发展,C 项正确。欧盟成立于 1993 年,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经济危机的冲击不足以解释题目的时间跨度,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17 题 12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4 分,共计 52 分。)
17.(12 分)【参考答案】
(1)相同:治史态度都以实录、直笔为准;(2 分)
不同:治史目的:司马迁追求一家之言;司马光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修史体裁:《史记》纪传体,长于历史人物,记载全面;《资治通鉴》编
年体,以记载政事为主。(每点 2 分,共 6 分)
(2)品德素养:志向远大、秉笔直书、尊重历史、审慎求真、责任心强。
(每点 1 分,共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司马迁与司马光在治史上的异同。从材料一中“其文直,其事赅,不
虚美,不隐恶”和材料二中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等信息可知,
两位史家都以实录和直笔为治史态度。分析材料可知两者的治史目的不一
样,司马迁是形成“一家之言”,司马光则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
今之得失”、“使观者……以为劝戒”,概括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结
合史学常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两位史家的修史体裁不同,司马迁《史记》
{#{QQABSQKUggCAABIAARgCEQFaCAKQkBACAIoOgBAMsAAAAAFABAA=}#}
纪传体,长于历史人物,记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地理等内容
全面。司马光《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主要以政事为主。第二问要求学
生概括史家必备的品德素养,结合两位史学家和历史常识,应概括为志向
远大、秉笔直书、尊重历史、审慎求真、责任心强等优秀品质。
18.(14 分)【参考答案】
(1)强调封建礼教、注重道德修养、重视日常规范。(每点 2 分,共 6 分)
(2)主要变化:由封建礼教观念向近代民主、自由的家庭伦理观念转变。
(2 分)
原因:西方近代民主人文思想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
发展、近代经济的发展、近代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每点 2 分,任答
三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至近代中国家庭的教化。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
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观念的特点。从材料一中第一条和
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庭观念强调封建礼教;第二条、第三条反映出注
重道德修养,第四条折射出对日常规范的重视。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
二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
原因。第二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侵犯他人自由为代价,违背天理”、“个
人权利和价值,倡导两性平等和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等可知,近代家庭
观念的主要变化为由封建礼教观念向近代民主、自由的家庭伦理观念转变。
第二小问分析引起该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材料中
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四之后”等信息可概括为西方近代民主人文思
想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发展、近代经济的发展、近
代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等,任答三点即可得。
19.(12 分)【参考答案】
示例: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
图中漫画反映了一战后,英、法、美、意等国缔结的凡尔赛体系,不
能维系整个国际秩序的稳定。
由图中人物克里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奥兰多可知,漫画所指
为 1918 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主要目的是
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的
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图中
立柱后面哭泣的小男孩形象和头上文字,“1940 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
人”意指 20 年后应征入伍的士兵们是未来的炮灰,表明画家对未来战争可
能爆发的担忧。
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失望,凡尔赛体系虽然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并未消除新战争的根源,体系下掩盖的
重重矛盾,再加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能带来
和平,体系的崩溃不可避免。
评分标准
层次一 提取漫画信息比较全面;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漫画信息和相关
12-9 分 历史现象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并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QQABSQKUggCAABIAARgCEQFaCAKQkBACAIoOgBAMsAAAAAFABAA=}#}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提取漫画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
层次二
息;能在漫画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简单联系,并加以
8-5 分
说明;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从漫画中提取的有效历史信息较少;无法在漫画信息和相关历
层次三
史现象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说明;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
4-0 分
词不达意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欧洲局势。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
历史漫画信息的提取能力、分析能力和阐释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对
历史漫画作用的解读,明确对历史漫画的赏析不仅需要解读历史漫画的信
息,更需要结合历史背景阐释画家作者的认识、解释与立场。本题应注意
提取漫画信息“这幅漫画发表在德国代表接到凡尔赛和约文本之后”,在
结合一战后的时代背景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漫画信息
“1940 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意指的是 20 年后应征入伍的士兵们,
是未来的炮灰,表达了画家作者对凡尔赛体系不能维系整个国际秩序稳定
的担忧,也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
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
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再加上资本
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能带来和平,体系崩溃不可避
免。
历史短文撰写应表述成文、结构完整、充分阐释、逻辑严密、语言流
畅,结构分不宜超过 2 分。
20.(14 分)【参考答案】
(1)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及贯彻;
国际局势的复杂和竞争的加剧。(每点 2 分,共 8 分,答对 3 点可得满分)
(2)引领改革开放;培养现代化建设科研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
国际影响力。(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改革。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从材料信息
“1987-2014 年”可以判断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至今,在中国科技投入财力
分析表中,根据数据变化得出,中国逐步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同时非公有
投入日益增多,并超过公有制投入,占比较大。结合该时期国际国内的相
关知识可知,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为改革开放,“科教兴国”
战略提出及贯彻;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国际局势的复杂和竞争的加剧等
方面。第二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科技改革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知,科技改革对改革开放、人才培养、国
力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概括为引领改革开放;培养现代化建
设科研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
分。
{#{QQABSQKUggCAABIAARgCEQFaCAKQkBACAIoOgBAMsAAAAA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冬季联赛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