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试题共4页, 22小题, 满分100分,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有可能最早食用米饭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居民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 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3.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 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4.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庄子主张“道通为一”;韩非子提出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些主张( )
A. 表明了封建制度已经建立 B. 体现出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C. 说明中央集权制全面确立 D. 反映了百家思想发展趋同
5. 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 皇权的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疆域规模的扩大
6.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 周武王推行分封制 B. 汉高祖建立汉朝
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 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7.汉文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以至于在某些年份中,终
其一年的审理案件竟然不到400件.这些举措( )
A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C.延续了儒表法里的传统 D.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
8.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施 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C. 豪强大族操纵国家政权 D. 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9.下表是西北五省出土部分汉代文物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A.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B.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
C. 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 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10.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如图1所示),沿用了商鞅以来推行了100余年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这一措施的推行主要是为了( )
A.规范经济秩序 B.统一货币形态 C.结束分裂局面 D.维护生活秩序
1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
1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3.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 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5.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16.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17.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18.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这( )
A.体现了唐朝礼制的创新精神 B.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C.表明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D.说明统治者的喜好影响巨大
19.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礼部侍郎王起建议:进士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进行详复,确认无误后由皇帝下敕,再由礼部放榜。然而在实操中,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待其确认无误后再放榜。这一现象( )
A.为朋党政治滋生提供了土壤 B.优化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反映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0.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二.材料题(共两小题,每题2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图1 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 图2 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魏征《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盛世而亡”的原因(4分)
(2)请写出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2分)
(3)总结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4分)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4)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6分)
城镇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原始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所以,选项中有可能最早食用米饭的是河姆渡人,C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以采集狩猎为生,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项;半坡居民地处北方黄河流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详解】殷朝是商代,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正确;A是夏朝政治特点;郡国制度是西汉时期实行,故C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错误。
3.【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诸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主张反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封建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制度在秦朝确立,排除C项;百家思想发展趋同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7.B
8.【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所述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役使压迫农民现象非常普遍,这就会导致社会阶级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进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D 项正确;从战国时期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就被统治者所贯彻执行,汉代也不例外,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能够说明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非常强盛,没有涉及其政治实力的强与弱,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能够说明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没有体现其是否操纵国家政权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可知,新疆、青海地区出现了西亚、中亚以及欧洲的物品,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国与中亚以西到欧洲的地区,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出现了艺术品,但没有出现艺术品创作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1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及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这有利于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代中期以后,排除A项;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和门阀政治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有利于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出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稽谱籍”,看门第,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保证士族高贵血统与依据谱籍选官不符,A项错误;防止士族门第混乱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弘扬士族良好家风与材料主旨不符,D页错误。
14.【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为此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前提条件,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二者是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这表明门阀政治有利于实现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并维系着东晋政权,故D项正确,而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与族权的制衡关系,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选官制度,相反当时维护门阀势力的选官制度是这一政治的结果,C项错误。故选:D。
16.【答案】C
17.【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如“广通仓、常平仓”的设置,其目的是保障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B正确;粮仓的设置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新突破,A错误;C、D与材料无关。
18.【答案】B
[解析]“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体现儒家的规范、道家的礼仪和佛教的礼仪在唐玄宗时期均被采用,这是三教融合的体现,故选B项;A、C、D三项无法由材料得出,均排除。
19.【答案】A
20.【答案】C
【解析】
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反映出唐朝当时的国力强盛,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场景不是互派使节,排除A;唐朝没有册封吐蕃,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和亲政策,而不是经济交流,排除D。
材料题
21.【答案】(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8分)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4分)
(3)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生产力发展,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4分)
22.【答案】(1)隋朝“盛世而亡”的原因可以从隋朝的过度掠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等方面进行总结。由此可知,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言之有理即可。(4分)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3)共同表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4分)
共同原因: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4分)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答案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