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与文化扩张 专练(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与文化扩张
1.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了马尼拉城,其初衷只想建立一个获取香料的基地,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现在,货物无须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革命引发了价格革命 B.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
2.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3.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这说明( )
A.封建庄园主成为拉美独立战争的主力军
B.庄园经济移植到拉丁美洲后发生了质变
C.拉美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D.考迪罗势力的膨胀催生了封建大庄园制
4.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5.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中国(广州)、印度和英国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贸易”局面。下表所示为18世纪后期中国广州公行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的进出口情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 )
从广州进口的主要货物 出口到广州的主要货物
英国 茶叶(占贸易总额的90%到95%)、生丝、瓷器、大黄、漆器和肉桂 毛纺织品、铅、锡、铁、钢、毛皮、亚麻和各种小摆设
印度 南京土布、明矾、樟脑、胡椒、朱砂、食糖、糖果、药品和瓷器 原棉、象牙、檀香木、白银和鸦片
A.欧洲经济加速发展 B.中国市场全面开放
C.饮茶文化实现普及 D.国际经济联系增强
6.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股份制企业的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生产力发展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变革
7.19世纪后半期,受铁路建设的影响,运费下降使得美国西部生活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东部资本、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8.如表内容从侧面反映了( )
城市 绿地发展主要事件
巴黎 1855年,文塞纳林苑森林公园建成,与布洛尼林苑呼应,形成“巴黎绿肺”
斯德哥尔摩 1866年,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改革,在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规划中提出连续的公园系统
圣彼得堡 1880年,市政当局筹集资金建设公共花园
伦敦 1898年,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构想提出伦敦大都会绿化带
A.工业化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B.近代工业城市发展逐渐向乡村拓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D.政府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需要立法
9.下列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B.世界贸易的中心发生转移,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C.德国和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D.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后所占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10.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11.不少学者认为浪漫、懒散的拉丁文化导致了拉丁美洲的相对落后,而盎格鲁-撒克逊的实用主义则让北美进入发达状态。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该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北美洲出现反差的根源
B.学者们强调了一定程度上,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该观点旨在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地区文化的决定作用
D.材料史实充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12.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13.有学者发现,欧美列强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这反映出( )
A.去殖民化需要文化自信 B.列强仍操纵殖民地统治
C.殖民地照搬宗主国制度 D.大众传媒强化独立意识
14.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15.20世纪初,英国等国在非洲殖民地开展棉花种植推广,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将棉花种植纳入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之中,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此后,非洲棉花产量增加并大多出口到国际市场。据此推知( )
A.非洲已全部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B.棉纺织工业逐渐成为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C.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已开始在世界形成
D.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6.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1928年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以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政府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B.新经济政策造成负面后果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化加速城市人口流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征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657年,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一直以来,东印度公司在大多数作品中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而对于卡尔·马克思等左翼学者来说,它又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确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是股份制的最早实践者,也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
——摘编自严杰夫《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扮演的角色,阐释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中、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0.【文化传播与文化殖民】
材料一 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工具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因特网为例,它的发展,使国家边界形同虚设,互联网也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青年人是对外来文化最敏感、最感兴趣,也是能较快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敏感人群,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敏感人群,使这一人群“同化”,达到“和平演变"东方国家的目的。这客观上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冲突,构成了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全球化并未消除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相反,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在全球化时代,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弘扬文化的民族独创风格,不但不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这恰恰有益于解构当今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者试图借“全球化"之机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图谋,各国必须从文化主权的高度加以认识,并切实采取措施,对本国的文化子以适当的保护。要对全球化及其文化发展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要认识到反对文化殖民主义不是反对全球文化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出现的统一化发展趋势,而是反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西方化或美国化,要追求文化模式及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文化发展的自由化与非政治化,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时刻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
——以上摘编自岳振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西方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货物无需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C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排除A;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西班牙的霸主地位,排除B;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通过反击拿破仑、进行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俄国进步青年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改造俄国,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等,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障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拿破仑战争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排除B项;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与俄国青年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选择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现象与庄园经济的需求有关,还与动荡的局势有关,故说明拉美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排除A:材料并没有介绍拉美独立战争的主力军。排除B:拉美庄园经济与欧洲庄园经济一致,都是封建经济。排除D:封建庄园制度在中古西欧时期就已出现。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期中国广州公行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的进出口货物种类较多,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联系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所示是关于中国与印度、英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欧洲经济加速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全面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饮茶文化实现普及”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不符,排除;股份制企业的私有制属性没有改变,排除B项;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受铁路建设的影响”“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交通改善为美国西部带来了资本、劳动力等,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西部城市化,没有涉及美国东西经济格局的转变,排除A项;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之一,非先决条件,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得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减少,但是影响还在,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欧洲)。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日渐重视生态治理,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城市绿地的发展只能说明城市由于工业革命的污染,开始注重环境建设,无法得出工业城市向乡村拓展,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得人对自然的破坏力大增,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此后人类才逐渐关注生态保护,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C项;根据材料,四个城市的绿地发展事件除斯德哥尔摩有议会改革的信息外,其它城市没有提及立法,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与1870年相比,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崛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故A项符合题意。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世界贸易占比依然最大,此时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不断发展,排除C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有利于其开展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因此其所占世界贸易比重应是上升的,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同时推动了印度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英国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了印度文化的统一,材料中“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是因为“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同样是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产生的影响,民族独立运动并非材料论述的主题,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主题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向的影响,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该学者表达了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项忠实地反映了学者的观点,符合题意;A项观点把文化的作用夸大了,不是作者本意,称不上“一针见血”,排除;该学者强调了地理文化,而不是强调地理环境,排除C项;材料只是某些学者,不代表权威且无史实,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对拉美文化来源的描述可得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从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可得出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故选A项;“丢失”说法绝对化,故排除B项;C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偏离材料的整体,故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3.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有些殖民地独立以后仍在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文字,这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本民族的独立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仍在操控殖民地,只是说他们的语言文字被广泛使用,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英国等国在非洲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扰乱了当地原有的种植体系,当地的高粱被逐渐放弃种植,导致当地粮食产量减少,这就使非洲当地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D项正确;“全部被纳入”的说法夸张,A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非洲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并不能说明棉纺织工业成为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开始在世界形成,B、C两项均排除。
16.答案:D
解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住房危机,特别是城市住房紧张局面,反映出其工业化进行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D项正确;为缓解城市住房紧张,明确“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必要性,不能说明苏联政府鼓励私营经济发展,A项错误;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施行,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住房危机,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C项错误。
17.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
(2)示例一: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自由贸易的“阻碍者”。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7世纪初得到政府的特许,直到19世纪30年代被取消前,长期垄断着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它通过垄断鸦片、茶叶和纺织品等手段牟取暴利,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式的贸易妨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自由贸易的进程,英国议会最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特权,加速了东印度公司的解体。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贸易垄断权曾获取暴利,但因为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潮流而最终衰败。示例二: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殖民主义的代理人。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国家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在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垄断权,实际上还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人和统治印度的殖民机构;在中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不道德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成为英国侵华的先锋。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给印度、中国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既是西方国家推行殖民主义的代理人,也是西方侵略东方国家的殖民者。示例三: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阐释:17世纪初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政府授予的对外贸易特权,加入亚洲的贸易行列,在经历了三次英荷战争后,逐渐在全球贸易尤其是东印度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东印度公司将美洲的白银流通到中叶运往欧洲、北美,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第二小问“变化”,东印度公司从获得皇家特许状到后来的终止贸易垄断权可总结出变化。
(2)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东印度公司所扮演的一种角色;如:根据材料二“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可以从垄断的角度,论证其对自由贸易的妨碍。最后,对所论述观点加以简要的小结。
18.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
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
(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分布不均衡,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原因: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东方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19.答案:(1)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2)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解析:(1)作用:据材料“……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据材料“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据材料“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2)特征: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据材料“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并结合所学可知,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据材料“这至二十世纪20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20.答案:(1)消极:利用高科技,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宣扬西方的价值观;通过文化殖民主义侵蚀其他国家青年的思想。
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各国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2)深入挖掘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理智地对待全球化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解析:(1)消极:据材料“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工具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利用高科技,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据材料“青年人是对外来文化最敏感、最感兴趣,也是能较快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敏感人群,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敏感人群,使这一人群‘同化’,达到‘和平演变’东方国家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文化殖民主义侵蚀其他国家青年的思想。积极:据材料“这客观上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冲突,构成了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据材料“……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可知,推动了各国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2)据材料“各国必须从文化主权的高度加以认识,并切实采取措施,对本国的文化予以适当的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深入挖掘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据材料“要对全球化及其文化发展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理智地对待全球化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与文化扩张 专练(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