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
(2023.11)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指定命卷)
第Ⅰ卷(选择题56分)
本卷共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由材料可知英国进行“决斗”的目的是( )
A.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想和中国公开交易
C.为了割占香港岛
D.为了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最主要依据( )
A.中国自然经济的状态被打破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4.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5.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躲在避暑山庄的咸丰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人驻北京“最为中国之害”。这说明咸丰皇帝( )
A.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 B.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支持洋务运动抵抗西方侵略 D.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有人在分析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时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清政府官员为抵抗英军侵略,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C.民众为了反抗英国侵略,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引发了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表面上看清政府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是溃散的太平军很多转入反满的秘密结社,这些反满势力后来成为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队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为后续革命积蓄力量 D.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8.学者章开沅认为:“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作者认为这次“起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推动产生了近代国家意识
C.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 D.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9.1871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
10.1866年底,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倭仁回奏:“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因,在人心不在技艺。”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面临的守旧派势力强大 B.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
C.西方的教育理念无法培养人才 D.社会依然推崇科举考试制度
11.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3.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4.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1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16.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7.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18.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9.有学者说:“《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A.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B.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使中国社会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20.费正清指出,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这更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一八九五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一八九八年的彻底破产,第一次大大地促进了革命变革。费正清认为( )
A.自上而下改良成效较为缓慢 B.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C.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戊戌变法失败加速革命发生
21.孙中山在1904年写道:“……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正在形成的革命思想是( )
A.实业救国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
22.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23.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引进了西方科技 B.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C.形成了三民主义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4.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上述材料应出自( )
A.《大总统誓词》 B.《清帝退位诏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2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在《讨元檄文》中把袁世凯称为“民贼”,是因为袁世凯
①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②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③复辟帝制
④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蔡锷与从前的老师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保卫中国四亿黎民的荣誉和骨气。云南革命党人……向袁发布通牒,给他两天时间取消帝制运动。当袁拒绝时,云南便于12月25日宣布独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大清皇朝的覆灭。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国体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左玉河《红旗文稿》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武昌起义的时间。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事件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到图二分别反映的什么条约的内容?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图二的条约签订后,日本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设厂,这与其在条约中获得的什么新权利相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和哪些国家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通过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材料三: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能够促进改革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还有人认为,维新派在短短100多天里颁发了200多件法令,且大部分法令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维新派计划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的示意图表明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我们能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839年 虎门销烟
1840年 鸦片战争开始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 《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 台湾义勇军和刘永福留台清军武装反抗日本占据台湾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开始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次年失败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839—1915年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839—1915年中国历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虎门销烟。
历史事件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杰出人物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A
【详解】由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清政府虽然进行的是禁止毒品的正义行为,但是在战争中必然失败,而英国进行“决斗”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想和中国公开交易,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均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割占香港岛是英国进行“决斗”的的结果,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A项。
2.B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并不是持续增长,其中1847年以后下降,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故C不合题意;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形成抵制作用,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得出此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的状态被打破,这是指鸦片战争对经济方面的影响,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排除A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这是指鸦片战争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影响,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指鸦片战争导致革命性质和任务方面的影响,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侵略战争”是对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属于历史评价,B项正确;而AC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属于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人驻北京‘最为中国之害’”可知,咸丰皇帝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主要是因为他意图维护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虚妄尊严,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咸丰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排除A项;根据“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可知,咸丰皇帝并不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咸丰体现支持洋务运动抵抗西方侵略 ,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A项正确;农民阶级而不是清政府官员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的关系,不是说民众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的关系,而不是说清政府卖国行为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后续的革命积蓄力量,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不符合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可知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 14 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因此作者认为这次“起义”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题干内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不符,排除A项;推动产生了近代国家意识,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不符,与题干内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与题干内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曾国藩试图通过选派留学生的方式培养新式人才(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最终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D正确;游历西洋是学习的途径,而不是目的,A错误;早在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就已经创办军事工业,故B说法不准确;据材料“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故C不准确。
10.A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增设天文、算学馆以及招生事宜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反对,说明清政府内部仍有很多人还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守传统理念,排斥西学,阻碍代科学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由于顽固派的阻挠,使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而坎坷。据此可知,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面临的守旧派势力强大,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廷守旧派排斥西学,并没有涉及到近代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倭仁是主张“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并没有指出西方的教育理念无法培养人才,排除C项;根据材料“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可知,材料只体现了朝廷内部守旧派对西学的态度,并没有涉及群众的态度,因此,无法反映出社会依然推崇科举考试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D项正确;题意中的内容都是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与明治维新无关,排除A项;题意中未提及清朝筹建海军,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中方认为丰岛海战是日军挑起的,日方则认为是中方挑起的,这说明由于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矛盾观点,A项符合题意;B项中“模糊不清”的表述错误,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D两项均未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日双方由于立场的不同,才对丰岛海战做出了不同解释。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D
【详解】由材料“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可知,这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主要是进行商品输出。由材料“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可知,这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主要是进行资本输出。所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欧美各国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符合题意;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再结合这一时期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群情激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的宣传正好激发了民主救亡图存的意识,B项正确;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传统思想不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6.B
【详解】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B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C项正确;只有“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的事件中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排除D。故选B。
1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辛丑条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从而引发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所以A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爆发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0.D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一八九五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一八九八年的彻底破产,第一次大大地促进了革命变革”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先后开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这些努力全都失败,实践证明清政府日益腐朽,越来越失去民心,更多的人逐渐走上革命道路,D项正确;根据材料“一八九五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一八九八年的彻底破产”可知,自上而下的改良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作者不是强调改良的成效缓慢,排除A项;材料不只提到洋务运动破产,还提到戊戌变法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结果以失败告终,不是强调其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正在形成的革命思想是创立民国,C项正确;实业救国与张謇相关,排除A项;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排除B项;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改组国民党,在与中共代表和苏俄代表商讨中,逐渐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故选D。
23.B
【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 闸门。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技,排除A;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D。故选B。
2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可知三峡工程是与人民社会相关,属于民生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主张,D项正确;民族主义就是“驱除熟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与“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没有联系,排除B项;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关和国,与“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依据题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以及实行责任内阁制等内容,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D正确;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读《大总统誓词》,A排除;1912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宣布退位,发布了《清帝退位诏书》,B排除;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于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企图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排除。故选D。
26.C
【详解】根据材料“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与“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结合所学知识,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所以说毕业证书上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政权的变革,也就是历史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新式学校清朝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纪年方式的变化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结束于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袁世凯称为‘民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讨元檄文》中把袁世凯称为“民贼”,是因为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大搞复辟帝制活动,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28.C
【详解】据材料“蔡锷”“梁启超”“捍卫共和”“云南……宣布独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护国战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够蔡锷、李烈钧在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梁启超草拟的《护国讨袁檄文》,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战斗檄文,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二次革命因为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实行专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护法运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的一次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1)时间:20世纪初期(20世纪10年代)。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专制制度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
【详解】(1)时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一个年代等于10年,年代的前20年为年代初期,年代的后10年为年代末期。因此武昌起义的时间是20世纪初期(20世纪10年代)。
(2)辨析:根据材料内容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即根据所学对这句话的认识,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然后加以说明。如同意,即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中华民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起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等进行回答。
30.(1)条约:图一:《南京条约》;图二:《马关条约》。问题: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内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2)国家:英、美、俄等11个国家;条约:《辛丑条约》。影响: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启示: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等。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一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在南京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条约:根据材料一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可知图二所示为中国近代《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设厂,这与其在条约中获得的新权利“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相关。
(2)国家与条约:根据材料二“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和英、美、俄等11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等。
31.(1)变化: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增加,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等。
(2)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
(3)原因: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社会环境,没有能够促进改革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可知,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主要是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增加,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中图示“《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可知,维新派的活动方式之一是创办报刊;根据材料“保国会、强学会、南学会”可知,维新派的活动方式之一是组织学会。根据材料“时务学堂”“万木草堂”可知,维新派的活动方式之一是创办学堂。
(3)原因: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能够促进改革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没有能够促进改革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 量;根据材料“还有人认为,维新派在短短100多天里颁发了200多件法令,且大部分法令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根据材料“‘维新派计划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可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教训: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等。
32.事件:戊戌变法和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论述: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成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如选择《马关条约》签订、戊戌变法;确定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结合《马关条约》签订、戊戌变法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 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 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成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