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2023.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0~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16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其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C. 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D. 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公有制 D. 郡县制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 国家治理的方略 B. 国家最高统治权
C. 国家统一的方式 D. 单纯的学术问题
4. 位于山东邹城的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的转变,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 分封制度继续发展 D. 选官制度已经成熟
5. 虞世南和李世民对历代帝王政治得失进行了讨论,论及秦始皇时李世民认为其“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这肯定了秦始皇( )
A. 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B. 统一了车轨、文字、度量衡
C. 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D. 推动了秦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6.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泽王族子弟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增加财政收入 D. 削弱王国势力
7.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 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 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思想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 )
A. 科举制度形成 B. 火药普遍应用 C. 江南得到开发 D. 藩镇割据严重
9. 据不完全统计,自文成公主入藏以来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就接近200余次,使者往来的任务有和亲、朝贺、贡物、报丧、告祭、会盟、封赠等。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 B. 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
C. 打通了汉藏间的贸易往来 D. 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
10. 学者张国刚认为,尽管唐中期以后藩镇林立,但是“藩镇并非全是割据势力,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都服从朝廷指挥,向中央贡纳赋税。”据此推断这部分藩镇( )
A. 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 B. 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C. 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 D. 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11.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 )
措施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 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 “文景之治” B. “开元之治”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12. 下图是唐朝屏风绢画《弈棋图》和《仕女图》,图中西域女性的生活方式、服饰审美和绢画本身的绘画技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弈棋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 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 社会趋向于追求显贵地位 D. 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13.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4. 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不仅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亚欧大陆和大西洋,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这反映了唐代( )
A. 繁荣富强的经济状况 B. 开明包容的外交理念
C. 自由富足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15. 以下示意图显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某一朝代的权力分配结构,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边防力量的加强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
16.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频频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使得政策落地的结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处于一种相悖的状态,变法不得不以被罢废而告终。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
A. 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 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17. 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
A. 消除中央与地方矛盾 B. 推动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C. 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 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的南北官制度的特点是(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注重经济发展
C. 实行因俗而治 D. 民族歧视政策
19.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B.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D.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20. 下表是宋代书院的分布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地区 河北 山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湖北
数量(个) 3 4 11 29 20 17
A. 印刷术成熟 B. 大运河的开通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实行南北分卷
21. 宋代开始,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节日娱乐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普通百姓皆可参与,节日祭祀活动减少,精神娱乐活动增多。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封建礼教观念彻底改变 B. 商品经济影响了社会生活
C. 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 D. 科举取士提高了民众地位
22. 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 “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 政治地位的提升 B. 成为法定的宰相
C. 是正式行政机构 D. 掌握了决策权力
23. 长乐碑记载,“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怀着)币往赉(lài赏赐)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这表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 )
A.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疆域 B.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C.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24. 下图反映了明、清的政治运行程序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中央决策效率 B. 冲击了君主专制
C. 弱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25. 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并非定编。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此推断军机处( )
A. 对皇权有所制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是最高行政机构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26. 如下图是乾隆皇帝命人制作由他亲自设计的“金奔巴瓶”,用于确定达赖与班禅的继承人。该文物见证的清朝有效管辖的区域是( )
A. 黑龙江 B. 西藏 C. 台湾 D. 新疆
27. 清朝对汉族,提出了“满汉一家”的概念;对蒙古族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军政机构进行统辖;在天山南北路建立类于明代在边疆普遍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这体现出清代( )
A. 政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B. 边疆的开拓和稳定性
C. 制度的连续性和平等性 D. 民族的团结和包容性
28.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计日授值”的现象。这说明明朝( )
A. 商人之间的激烈竞争 B. 城市经济的繁荣兴盛
C. 社会阶层的频繁流动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29. 王阳明认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关于成圣的方法他认为“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这反映了王阳明( )
A. 继承“性本恶” B. 倡导“格物致知”
C. 强调“致良知” D. 强调“知行合一”
30.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 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 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 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 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与斗争: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冲突的看法。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材料二 “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过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而这些形象又反过来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相比,宋朝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2023.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0~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16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其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C. 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D. 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原始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晚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是在夏朝建立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公有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以镐京为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鲁、晋、燕等诸侯国,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据所学,禅让制与诸侯国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公有制的信息,排除C项;郡县制与“晋”“卫”等诸侯国的并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 国家治理的方略 B. 国家最高统治权
C. 国家统一的方式 D. 单纯的学术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学派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不同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国家战略方略,A项正确;诸子百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并非觊觎和争夺统治权,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方式”只是各学派争论的具体内容之一,而非本质,排除C项;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而非单纯为学术研究,排除D项。故选A项。
4. 位于山东邹城的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的转变,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 分封制度继续发展 D. 选官制度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的转变,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项。本题主旨为“中央集权”,而“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分封制度继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选官制度已经成熟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 虞世南和李世民对历代帝王政治得失进行了讨论,论及秦始皇时李世民认为其“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这肯定了秦始皇( )
A 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B. 统一了车轨、文字、度量衡
C. 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D. 推动了秦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可知,唐朝统治者肯定了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的功绩,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信息,排除B项;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明秦始皇对秦朝成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泽王族子弟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增加财政收入 D. 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使“藩国自析”,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分封子弟,说明“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王族子弟与“藩国自析”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对象是诸侯王,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 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 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思想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 )
A. 科举制度形成 B. 火药普遍应用 C. 江南得到开发 D. 藩镇割据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科举制确立是在隋朝,排除A项;魏晋时期,火药尚未普遍应用,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不完全统计,自文成公主入藏以来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就接近200余次,使者往来的任务有和亲、朝贺、贡物、报丧、告祭、会盟、封赠等。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 B. 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
C. 打通了汉藏间的贸易往来 D. 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蕃间人员往来频繁、多领域交流等,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B项正确;据所学,唐蕃关系为民族交往并非中外交流,排除A项;汉藏间贸易往来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据所学,唐朝以前,古代中国和亲政策就已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学者张国刚认为,尽管唐中期以后藩镇林立,但是“藩镇并非全是割据势力,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都服从朝廷指挥,向中央贡纳赋税。”据此推断这部分藩镇( )
A. 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 B. 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C. 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 D. 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期以来,藩镇林立,但大部分都服从朝廷,并缴纳赋税,维系了唐朝百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A项正确;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部分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并非强调部分藩镇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部分藩镇的存在仍然威胁中央集权,地方割据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 )
措施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 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 “文景之治” B. “开元之治”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词“政事堂”、“租庸调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可知是唐朝的前期“贞观之治”,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排除A项;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没有采取以上措施,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没有采取以上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是唐朝屏风绢画《弈棋图》和《仕女图》,图中西域女性的生活方式、服饰审美和绢画本身的绘画技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弈棋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 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 社会趋向于追求显贵地位 D. 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西域女性的生活方式、服饰审美和绢画本身的绘画技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原和西域来往密切,民族交融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其他的休闲方式,无法体现出弈棋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趋向,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在统治集团中的寒门子弟占比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A项正确;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材料体现的现象,并非其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西汉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门第观念的淡化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不仅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亚欧大陆和大西洋,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这反映了唐代( )
A. 繁荣富强的经济状况 B. 开明包容的外交理念
C. 自由富足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对外交往中做到了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体现了唐代开明包容的外交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外交并非经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社会生活自由富足的信息,排除C项;“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与“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的外交原则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以下示意图显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某一朝代的权力分配结构,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边防力量的加强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时期,在地方上设立四监司、以通判监督知州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据所学,路、府(州)、县是地方行政区划,并非边疆地区独有,排除A项;据所学,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加重而非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与材料“路”“府”“县”等地方权力分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频频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使得政策落地的结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处于一种相悖的状态,变法不得不以被罢废而告终。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
A. 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 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变法措施在后期往往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管控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体现了募役法的好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善军队待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
A. 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推动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C. 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统治者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打破自然疆界,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有助于防范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元代行政区划分并未改变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排除B项;“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并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的南北官制度的特点是(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注重经济发展
C. 实行因俗而治 D. 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稳定统治,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不是材料强调的特点,排除B项;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取人分四等,官分五级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B.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D.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及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A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世俗化指宗教生活日趋式微,世俗生活日趋重要的变化过程。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的信息,并不是体现了汉字的包容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表是宋代书院的分布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地区 河北 山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湖北
数量(个) 3 4 11 29 20 17
A. 印刷术的成熟 B. 大运河的开通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实行南北分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书院在江苏、安徽、湖北的分布多于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C项正确;书院在南方省份分布多,主要原因不是印刷术的影响,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方沟通,不是文化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南北分卷是为缓和南北教育发展不均做出的调整,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宋代开始,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节日娱乐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普通百姓皆可参与,节日祭祀活动减少,精神娱乐活动增多。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封建礼教观念彻底改变 B. 商品经济影响了社会生活
C. 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 D. 科举取士提高了民众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等影响,宋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节日活动呈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普通百姓皆可参与节日娱乐,B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生活变化而非重农抑商观念的松动,排除C项;“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活跃,并非科举取士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 “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 政治地位的提升 B. 成为法定的宰相
C. 是正式行政机构 D. 掌握了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开始参与机密事务”“首辅更是权压众臣”“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大权尽归内阁”可知,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升,A项正确;明朝内阁不具备宰相的行政权与决策权,依附于皇权存在,不是法定的宰相,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内侍机构,顾问机构,排除C项;明朝内阁只是参与机务,不具备决策权,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23. 长乐碑记载,“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怀着)币往赉(lài赏赐)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这表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 )
A.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 B.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C.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C项正确;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与“宣德化而柔远人”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实行贡赐贸易,并非为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郑和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外销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下图反映了明、清的政治运行程序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中央决策效率 B. 冲击了君主专制
C. 弱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的政治运行程序的变化”可知,明朝是内阁制度,清朝是奏折制度,这一变化使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A项正确;B项错在“冲击”,应该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错在“弱化”,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官吏的管理,排除C项;奏折制度强化的是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并非定编。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此推断军机处( )
A. 对皇权有所制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是最高行政机构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依附于皇权存在,D项正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制约,排除A项; “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并非定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也不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6. 如下图是乾隆皇帝命人制作由他亲自设计的“金奔巴瓶”,用于确定达赖与班禅的继承人。该文物见证的清朝有效管辖的区域是( )
A. 黑龙江 B. 西藏 C. 台湾 D. 新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用来确定达赖与班禅继承人的“金奔巴瓶”,见证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B项正确;据所学,清政府在黑龙江设置将军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达赖与班禅为西藏而非台湾宗教领袖,排除C项;据所学,“金奔巴瓶”与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7. 清朝对汉族,提出了“满汉一家”的概念;对蒙古族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军政机构进行统辖;在天山南北路建立类于明代在边疆普遍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这体现出清代( )
A. 政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B. 边疆的开拓和稳定性
C. 制度的连续性和平等性 D. 民族的团结和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提出“满汉一家”概念、采取满蒙联姻策略、设置军政机构和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等,是对汉唐以来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创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开拓边疆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清代制度强调君主专制而非平等,排除C项;民族的团结和包容性与“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8.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计日授值”的现象。这说明明朝( )
A. 商人之间激烈竞争 B. 城市经济的繁荣兴盛
C. 社会阶层的频繁流动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和“计日授值”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商人间的激烈竞争,排除A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授值”体现的是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仅此一项不足以说明城市经济繁荣兴盛,排除B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计日授值”体现的是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而非社会阶层流动的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9. 王阳明认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关于成圣的方法他认为“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这反映了王阳明( )
A. 继承“性本恶” B. 倡导“格物致知”
C. 强调“致良知” D. 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关于成圣的方法他认为‘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可知,王阳明认为,成圣人即要“致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人性问题,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知行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0.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 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 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 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 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所弘扬的主旨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与斗争: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冲突的看法。
【答案】从原因的角度作答: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从影响的角度作答:
有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不利:导致丞相的权力被架空或分割;中央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主、客观角度思考其原因可得出,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等;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治理等角度,辩证思考君权和相权斗争的影响可得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同时,君主架空或分割丞相权力,往往会导致中央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材料二 “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过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而这些形象又反过来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32. 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形成思想体系:以刚健有为为总原则;注重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任答3点)
33. 影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激励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增强中国人民社会责任担当;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任答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由材料一“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可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由材料一“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可知,形成思想体系;由材料一“‘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可知,以刚健有为为总原则;由材料一“‘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等信息可知,注重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今(中国)。据材料二“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可知,激励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勇直前;据材料二“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等信息,综合材料一和所学,从政治、民族、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可知,中国文化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担当,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相比,宋朝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者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其中任何两条即可)
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期,南方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对人口转移和分布的影响。随着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南方人口猛增,劳动力供给充足;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在教育方面也更加重视,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条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两幅的图例及对比来看,西汉商业城市、冶铁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行业多集中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种植区域分区明显;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优于南方地区。宋朝手工业行业增多,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传统行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瓷窑,造船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些行业多集中于黄河及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宋朝引进占城稻;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尤其是棉花、茶叶;出现了诸多商业城镇;宋朝经济繁盛,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地区。关于解释可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分析,如原因方面可从政治(政局)、经济政策、(南北方)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经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2023.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0~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16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其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C. 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D. 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原始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晚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是在夏朝建立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公有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以镐京为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鲁、晋、燕等诸侯国,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据所学,禅让制与诸侯国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公有制的信息,排除C项;郡县制与“晋”“卫”等诸侯国的并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 国家治理的方略 B. 国家最高统治权
C. 国家统一的方式 D. 单纯的学术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学派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不同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国家战略方略,A项正确;诸子百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并非觊觎和争夺统治权,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方式”只是各学派争论的具体内容之一,而非本质,排除C项;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而非单纯为学术研究,排除D项。故选A项。
4. 位于山东邹城的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的转变,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 分封制度继续发展 D. 选官制度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的转变,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项。本题主旨为“中央集权”,而“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分封制度继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选官制度已经成熟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 虞世南和李世民对历代帝王政治得失进行了讨论,论及秦始皇时李世民认为其“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这肯定了秦始皇( )
A 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B. 统一了车轨、文字、度量衡
C. 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D. 推动了秦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可知,唐朝统治者肯定了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的功绩,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信息,排除B项;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明秦始皇对秦朝成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泽王族子弟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增加财政收入 D. 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使“藩国自析”,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分封子弟,说明“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王族子弟与“藩国自析”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对象是诸侯王,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 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 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思想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 )
A. 科举制度形成 B. 火药普遍应用 C. 江南得到开发 D. 藩镇割据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科举制确立是在隋朝,排除A项;魏晋时期,火药尚未普遍应用,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不完全统计,自文成公主入藏以来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就接近200余次,使者往来的任务有和亲、朝贺、贡物、报丧、告祭、会盟、封赠等。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 B. 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
C. 打通了汉藏间的贸易往来 D. 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蕃间人员往来频繁、多领域交流等,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B项正确;据所学,唐蕃关系为民族交往并非中外交流,排除A项;汉藏间贸易往来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据所学,唐朝以前,古代中国和亲政策就已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学者张国刚认为,尽管唐中期以后藩镇林立,但是“藩镇并非全是割据势力,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都服从朝廷指挥,向中央贡纳赋税。”据此推断这部分藩镇( )
A. 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 B. 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C. 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 D. 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期以来,藩镇林立,但大部分都服从朝廷,并缴纳赋税,维系了唐朝百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A项正确;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部分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并非强调部分藩镇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部分藩镇的存在仍然威胁中央集权,地方割据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 )
措施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 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 “文景之治” B. “开元之治”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词“政事堂”、“租庸调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可知是唐朝的前期“贞观之治”,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排除A项;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没有采取以上措施,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没有采取以上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是唐朝屏风绢画《弈棋图》和《仕女图》,图中西域女性的生活方式、服饰审美和绢画本身的绘画技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弈棋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 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 社会趋向于追求显贵地位 D. 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西域女性的生活方式、服饰审美和绢画本身的绘画技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原和西域来往密切,民族交融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其他的休闲方式,无法体现出弈棋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趋向,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在统治集团中的寒门子弟占比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A项正确;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材料体现的现象,并非其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西汉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门第观念的淡化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不仅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亚欧大陆和大西洋,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这反映了唐代( )
A. 繁荣富强的经济状况 B. 开明包容的外交理念
C. 自由富足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对外交往中做到了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体现了唐代开明包容的外交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外交并非经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社会生活自由富足的信息,排除C项;“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与“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的外交原则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以下示意图显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某一朝代的权力分配结构,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边防力量的加强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时期,在地方上设立四监司、以通判监督知州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据所学,路、府(州)、县是地方行政区划,并非边疆地区独有,排除A项;据所学,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加重而非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与材料“路”“府”“县”等地方权力分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频频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使得政策落地的结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处于一种相悖的状态,变法不得不以被罢废而告终。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
A. 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 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变法措施在后期往往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管控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体现了募役法的好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善军队待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
A. 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推动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C. 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统治者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打破自然疆界,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有助于防范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元代行政区划分并未改变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排除B项;“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并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的南北官制度的特点是(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注重经济发展
C. 实行因俗而治 D. 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稳定统治,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不是材料强调的特点,排除B项;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取人分四等,官分五级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B.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D.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及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A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世俗化指宗教生活日趋式微,世俗生活日趋重要的变化过程。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的信息,并不是体现了汉字的包容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表是宋代书院的分布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地区 河北 山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湖北
数量(个) 3 4 11 29 20 17
A. 印刷术的成熟 B. 大运河的开通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实行南北分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书院在江苏、安徽、湖北的分布多于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C项正确;书院在南方省份分布多,主要原因不是印刷术的影响,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方沟通,不是文化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南北分卷是为缓和南北教育发展不均做出的调整,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宋代开始,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节日娱乐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普通百姓皆可参与,节日祭祀活动减少,精神娱乐活动增多。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封建礼教观念彻底改变 B. 商品经济影响了社会生活
C. 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 D. 科举取士提高了民众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等影响,宋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节日活动呈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普通百姓皆可参与节日娱乐,B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生活变化而非重农抑商观念的松动,排除C项;“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活跃,并非科举取士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 “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 政治地位的提升 B. 成为法定的宰相
C. 是正式行政机构 D. 掌握了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开始参与机密事务”“首辅更是权压众臣”“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大权尽归内阁”可知,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升,A项正确;明朝内阁不具备宰相的行政权与决策权,依附于皇权存在,不是法定的宰相,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内侍机构,顾问机构,排除C项;明朝内阁只是参与机务,不具备决策权,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23. 长乐碑记载,“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怀着)币往赉(lài赏赐)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这表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 )
A.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 B.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C.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D.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C项正确;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与“宣德化而柔远人”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实行贡赐贸易,并非为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郑和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外销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下图反映了明、清的政治运行程序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中央决策效率 B. 冲击了君主专制
C. 弱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的政治运行程序的变化”可知,明朝是内阁制度,清朝是奏折制度,这一变化使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A项正确;B项错在“冲击”,应该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错在“弱化”,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官吏的管理,排除C项;奏折制度强化的是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并非定编。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此推断军机处( )
A. 对皇权有所制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是最高行政机构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依附于皇权存在,D项正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制约,排除A项; “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并非定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也不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6. 如下图是乾隆皇帝命人制作由他亲自设计的“金奔巴瓶”,用于确定达赖与班禅的继承人。该文物见证的清朝有效管辖的区域是( )
A. 黑龙江 B. 西藏 C. 台湾 D. 新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用来确定达赖与班禅继承人的“金奔巴瓶”,见证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B项正确;据所学,清政府在黑龙江设置将军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达赖与班禅为西藏而非台湾宗教领袖,排除C项;据所学,“金奔巴瓶”与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7. 清朝对汉族,提出了“满汉一家”的概念;对蒙古族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军政机构进行统辖;在天山南北路建立类于明代在边疆普遍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这体现出清代( )
A. 政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B. 边疆的开拓和稳定性
C. 制度的连续性和平等性 D. 民族的团结和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提出“满汉一家”概念、采取满蒙联姻策略、设置军政机构和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等,是对汉唐以来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创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开拓边疆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清代制度强调君主专制而非平等,排除C项;民族的团结和包容性与“推行都司卫所军政管理体制”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8.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计日授值”的现象。这说明明朝( )
A. 商人之间激烈竞争 B. 城市经济的繁荣兴盛
C. 社会阶层的频繁流动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和“计日授值”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商人间的激烈竞争,排除A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授值”体现的是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仅此一项不足以说明城市经济繁荣兴盛,排除B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计日授值”体现的是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而非社会阶层流动的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9. 王阳明认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关于成圣的方法他认为“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这反映了王阳明( )
A. 继承“性本恶” B. 倡导“格物致知”
C. 强调“致良知” D. 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关于成圣的方法他认为‘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可知,王阳明认为,成圣人即要“致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人性问题,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知行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0.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 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 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 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 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所弘扬的主旨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与斗争: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冲突的看法。
【答案】从原因的角度作答: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从影响的角度作答:
有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不利:导致丞相的权力被架空或分割;中央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主、客观角度思考其原因可得出,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等;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治理等角度,辩证思考君权和相权斗争的影响可得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同时,君主架空或分割丞相权力,往往会导致中央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材料二 “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过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而这些形象又反过来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32. 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形成思想体系:以刚健有为为总原则;注重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任答3点)
33. 影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激励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增强中国人民社会责任担当;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任答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由材料一“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可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由材料一“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可知,形成思想体系;由材料一“‘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可知,以刚健有为为总原则;由材料一“‘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等信息可知,注重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今(中国)。据材料二“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可知,激励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勇直前;据材料二“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等信息,综合材料一和所学,从政治、民族、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可知,中国文化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担当,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相比,宋朝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者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其中任何两条即可)
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期,南方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对人口转移和分布的影响。随着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南方人口猛增,劳动力供给充足;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在教育方面也更加重视,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条即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