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独具气质……相互促进”可知,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的青铜文明既有各自特点,又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故选D项;没有比较,得不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涉及南方文化遗存,没有南北对比,不能说“南重北轻”,排除B项;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见证,说明“中国”一词历史悠久,故选A项;秦朝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排除B项;中国不是天下中心,排除C项;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二者互为表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B项;“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限制贵族特权体现在政治方面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什伍连坐制指的是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5、【答案】D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秦朝......把‘政月’改为‘正月’......了”,结合所学知识皇帝制特点内容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帝独尊,材料中的避讳制度体现出了皇帝独尊,故选C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未涉及神权的内容,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使中央权力集中,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题干中避讳问题属于国讳,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凸显皇帝独尊的地位,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员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道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削弱皇帝权力,排除A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无法做到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郡县制没有加深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秦亡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中央孤立无援”可知,汉高祖认为推行分封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据所学,汉初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又有所改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故选A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而材料重点表述汉初地方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黄老无为思想主要指汉初为推动经济恢复发展而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少对经济干预控制和百姓负担,故与材料地方制度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汉朝建立后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朝”“‘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由原来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为“中朝”,而原来的决策机构变为执行机构,这反映了相权的削弱,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并不能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决策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排除A项;“中朝”并不是专业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
10、【答案】D
11、【答案】A
【解析】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适宜农作物种植,故②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其余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南北统一,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和平,有助于南方的开发,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不分主户、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结合所学两税法下不限制农民的种植和收成,可知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应该从政府的层面对土地买卖进行约束,两税法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并没有针对土地买卖进行约束,排除B项;材料提到,“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照财产作为征税对象,不定居商人也成为纳税人可知此举增加了征税对象和名目,排除C项;材料提到,“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公元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从而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得以完善,所以这最能说明隋朝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的表现,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下,六部直接对尚书省负责,而不是对皇帝负责,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下,担任宰相的官员都是品位较高的,而不是品位较低的官员,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属于社会上层参与政权的典型表现,而不是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具体体现在唐诗(李白、杜甫)、书法(颜筋柳骨)、绘画(吴道子)等方面,故选D项;唐朝政治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诗、书法、绘画属于文学艺术方面,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思想领域的争鸣表现在各学派思想家观点碰撞、争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罢免宿将兵权……提高士人的地位”可知,为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故选C项;“无为而治”指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戒奢从简指戒除奢侈繁杂而行简单简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严刑峻法指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由“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中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可知,宋代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的人学问大、素质高,所以说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故选A项;科举制度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而不是缩小了统治基础,排除B项;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促进了阶层流动,而不是阻碍了阶层流动,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故选D项;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非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说明军民合一,排除C项。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而改为“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方式,消除了地方区域赖以自重的自然之险、经济之利、民众之心,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虽然设立行省也有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的作用,但不是行省设立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和C项;元朝的行省设立并未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意图,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倭寇威胁沿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后,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民活动,说明中国社会面临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不同程度的侵略,不能说明中国疆域的基本奠定,排除A项;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特点为“简、速、密”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4课所学可知,该机构为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项;“康熙帝”不合史实,应为“雍正帝”,排除A项;“替皇帝浏览奏章并草拟处理意见”的是明代内阁的职责,排除B项;“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的是唐朝的尚书省,排除C项。
21、【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故①正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故②正确;北宋时,四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③错误;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
23、【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所以这里的“新”就是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故选B项;洋务运动要维护封建统治,所以不会改变封建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而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排除C项;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的是义和团运动,而不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的农民起义中的平均主义理念,故选A项;自由主义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财产的分配制度,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没有提出民主建国的方针,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之所以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是为了借助孔子来减少变革的阻力,也就是借助孔子的权威阐释变法理论,故选D项;维新派要变革政治制度,并不维护专制皇权,排除A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不是源于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的行为,不是清王朝要托古改制,排除C项。
26、【答案】
(1)制度:分封制。(1分)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
(2)老三。(1分)
理由:老三是嫡长子;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点2分,两点3分)
(3)制度:郡县制(2分)
不同点:①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②选官依据不同:分封制依据血缘;郡县制依据才能;③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长官听从中央,权力较小。④政治体制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⑤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造成诸侯割据,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7、【答案】
(1)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2分)
(2)削实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拍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3分)
制钱谷: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分)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3分)
28、【答案】
(1)途径:著书立说。 (2 分)
(2)局面:百家争鸣。(2 分)
思想家及主张:
儒 家:孔子:①“仁”;②“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③“有教无类”。
孟子:①人性善;②提倡“仁政”。
荀子:①人性恶;②隆礼重法。
道 家:老子:①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朴素辩证法;③“无为而治”。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
墨 家:墨子:①提倡节俭;②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 家:韩非子:①主张以法管理国家;②体现集权
(任答两个流派各一位思想家及其主张即可)(4 分)
(3)科技发明及影响:①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③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任写两点)(6 分)
29、【答案】
1.(1)《南京条约》。(2分)
(2)《辛丑条约》。(2分)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4分)民勤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 75 分钟 总分: 10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
1.2021年9月28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
A. 领先世界 B. 南重北轻 C. 农牧同源 D. 多元一体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 郡县制影响深远 B. 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 专制主义的强大 D. 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3.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 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表明 ( )
A. “中国”一词历史悠久
B. 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
C. 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
D. 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4.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
A.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B. 废井田,开阡陌
C. 限制贵族特权 D.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
5. “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以获得最大的收获。”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 刀耕火种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精耕细作
6. 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秦朝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反映了( )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皇帝独尊的特点 D. 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推行 ( )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巩固了中央集权
C. 扩大了统治区域 D. 加深了社会矛盾
8.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汉高祖的这一认识导致汉初( )
A.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C.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D. 拒绝沿袭秦朝制度
9. 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
第1页
A.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 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
C. 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 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 )
A. 动摇了封建统治 B. 消除了阶级矛盾 C. 推动了江南开发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 相对和平的环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 ( )
A.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C. 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D. 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
13.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
A.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 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 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14. 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思想领域的争鸣 D. 文学艺术的繁荣
15. 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崇文抑武 D. 严刑峻法
16. 宋代,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材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 )
A. 提高了官员素质 B. 缩小了统治基础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阻碍了阶层流动
17.“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 的政策特点是( )
A. 实行汉化 B. 民族分离 C. 军民合一 D. 因俗而治
1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19. 如下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第2页
A. 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 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
C. 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0. 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简、速、密”三个字。“简”指机构人员简单;“速”指办事效率高;“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该机构( )
A. 设立于清朝康熙帝时期 B. 替皇帝浏览奏章并草拟处理意见
C. 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D. 体现了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
21.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②一些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四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对中国来说, 1840年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该战争( )
A.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潮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以新卫旧”的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据此判断,“以新卫旧”的“新”指的是( )
A. 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B. 引进西方国家军事和生产技术
C.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D.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2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这一规定表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
A. 绝对平均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军事政治合一 D. 民主主义
25.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称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身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维新派借孔子思想维护专制皇权 B.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源于古代中国
C. 清王朝试图以托古改制挽救危亡 D. 康有为借孔子权威阐释变法理论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周文、 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纪》
(1) 材料一所述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 指出这一制度的目的。(3分)
(2) 材料二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 理由是什么 (4分)
(3) 为解决材料三的问题,秦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制度的不同点。(8 分)
第3页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 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 根据材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2) 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9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 史学、地理、 法律、 医药、诗歌、 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 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 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在唐宋两代, 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 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两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6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一纸条约国见亡 何及辛亥始心伤 耆英受命求和际,擦掌摩拳正列强。
材料二 当时国人舆情汹汹,大骂他为国贼仇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逼迫合约落实,亦是步步紧逼。李鸿章吐紫血,郁郁而终。临死前,李鸿章悲愤的在临终诗句中写道: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材料三 1895年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代表清廷和谈。他要求日方降低赔款,拒绝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双方陷入僵持。期间, 李鸿章遭遇暗杀,子弹击中其左眼下一寸的位置。 一时间国际舆论汹涌,李鸿章据理力争,原定赔偿3亿两白银,降为2亿。李鸿章还要再降五千万,坚决不让台湾。但最终,未能如愿。李鸿章发誓,从此以后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从欧洲考察回国,要在日本换轮船,李鸿章始终不曾上岸, 而是以 72 岁高龄,冒着落水的危险,从两船间跳板跳了过去。 悲情, 却也怯懦。 或许真的是像梁启超所说的,有“时势造英雄”,有“英雄造时势”。李鸿章,属于前者。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任凭其百般筹谋算计, 到底还是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一纸条约国见亡 ”是哪个条约 (2 分)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误国者李鸿章!”签订的是哪个条约 该条约造成的影响 (4 分)
(3)阅读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线部分的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4 分)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