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闯关练(10份打包)(含解析)

第一部分 专题闯关练
专题闯关练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这反映了(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
2.[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黄帝故事是中国传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题,如黄帝与蚩尤及炎帝大战;黄帝制定种种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黄帝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先。总之,不同部族(群),有不同的黄帝传说。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B.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3.[2023·广东揭阳高三二模]在夏文化遗址里,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酒器比较多。此外,还出土成批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以及石磬一类的乐器。这反映了当时(  )
A.文明呈现地域特征B.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
C.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
4.[2023·福建漳州高三三模]据学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这表明,在商代(  )
A.阶级分化尚不明显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存在母权制度残余D.奴隶制度日渐成熟
5.[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D.地缘社会逐渐形成
6.[2023·湖南郴州高三二模]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贸易等。由此可知,齐国(  )
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D.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
7.[2023·贵州毕节高三三模]孔子主张修身,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循规蹈矩,彼此不得逾越。韩非子主张严明赏罚,强调君臣、上下、妻妾、嫡庶保持严格界限,各自都应安于本分。这说明孔子和韩非子共同之处在于(  )
A.主张君权至上B.维护封建等级C.意图匡正时弊D.重建周礼权威
8.[2023·安徽亳州高三模拟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9.[2023·山西吕梁高三三模]秦朝灭亡后,率众击败秦军主力的项羽短暂地掌控了天下霸权,项羽没有推行郡县制,而是根据秦末起义军将领的实力和战功,分封了诸侯。项羽的分封,反映了(  )
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
10.[2023·吉林高三模拟预测]据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沛公(刘邦)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现实中郦食其、陆贾等儒生均获得了刘邦的尊重并受到重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刘邦性情洒脱但喜怒无常B.沛公务实且知人善任
C.汉初治国理念变化的产物D.《史记》主观色彩浓重
11.[2023·河南郑州高三联考]据《汉书》记载,汉惠帝时期(公元前195~前188年)曾下诏:“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B.突出了法律至上的观念
C.保证了司法审判的公正D.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12.[2023·山东青岛高三期末]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13.[2023·安徽六安高三模拟预测]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4.[2023·江苏苏州高三二模]《后汉书·樊宏传》中记载:“(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该材料说明东汉时期(  )
A.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B.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
C.地方豪强威胁君主权威D.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15.[2023·河北衡水二中高三三模]相比西汉的很多平民皇后,东汉十四帝的皇后们几乎都是贵族出身,多是大豪强之家或光武帝时的功臣后裔。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外戚专权现象的普遍性B.开国功臣具有政治特权
C.官僚贵族掌控皇室婚姻D.君主统治借助豪强势力
16.[2023·福建宁德高三模拟预测]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  )
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
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广东茂名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6分)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8分)
18.[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材料三 《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1)依据所学,判断材料一中①②③史料类型。(9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进行阐释。(9分)
19.[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
——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专题闯关练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长江流域出土的三星堆玉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的地点为南方,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地点为北方,南北方文物形制相仿且用途相近,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玉璋”和“牙璋”都属于仪仗用具,不能直接体现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排除A项;中国古代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文明交流并不频繁,排除B项;从这两个文物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黄帝传说系列的来源不止一个,组合方式不止一个,涉及领域也不止一个,这说明黄帝可能是不同文化中的英雄,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具有多种不同的文明,进而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表述绝对,排除B项;当时尚未产生国家,更谈不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黄帝传说有不同版本,体现的是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夏文化遗址文物表明当时陶器制作、玉器、乐器制作水平较高,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当然能折射生产力发展状况,C项正确;材料未交代夏朝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明,因此,文明呈现地域特征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体现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夏朝在陶器、玉器、乐器制作行业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未将陶器制作技术与其他时期作比较故而无法得出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说明母权制度残余仍然存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阶级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与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奴隶制度日渐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宗族色彩比较浓厚、形成了同姓、同宗、同族生活的格局,因此,社会伦理适用于亲戚和同族。春秋时期,人伦不再全是亲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这表明以前同族生活的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地缘社会逐渐形成,D项正确;材料可以反映当时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增强,但并不表明当时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排除A项;社会伦理关系将异族纳入其中,并不表明宗法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儒家思想当时刚刚产生,影响力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齐国管仲变法中,通过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齐国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D项正确;齐国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但这一税收系统是否完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齐国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实施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郡县制,不能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市场的控制,不能体现官府垄断工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循规蹈矩,彼此不得逾越”可知,面对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韩非子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强调各等级要安于本分,两者的目的是匡正时弊,C项正确;君权至上是韩非子的观点,排除A项;孔子维护封建等级,但不是韩非子的观点,排除B项;孔子思想注重重建周礼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赐印制度将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朝廷大小官员均由中央任命,说明秦朝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项正确;“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官员任免程序并不复杂,只是官吏任职必须凭官印上岗,排除C项;因“法律制度比较严苛”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灭亡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项羽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但他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也没有大封自己的子弟,既有制度上的复古,也有受时代影响而作出的变化,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C项正确;据材料,项羽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不能反映出“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排除A项;他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排除B项;项羽不是按血统来分封诸侯的,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同,不能体现“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沛公(刘邦)不好儒,……与人言,常大骂……现实中郦食其、陆贾等儒生均获得了刘邦的尊重并受到重用”可知,刘邦开始不喜欢儒生,常常大骂儒生,而即位之后,儒生帮助他整理了统治秩序。从憎恶到任用儒生,体现了高祖为了统治的需要而转变自己观点的务实与知人善任,B项正确;沛公的喜怒无常只是针对儒生,排除A项;汉初的治国理念为黄老之学,不可能有什么变化,排除C项;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与材料表达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代。据材料可知,汉惠帝下令,对十岁以下或七十岁以上的罪犯都不施肉刑,以使其保持身体发肤的完整。这体现了法律中的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汉代属于封建社会,“人治”色彩浓厚,排除B项;C项中“保证”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无为而治”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有罪当刑”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即所谓“君权神授”,这就为汉代统治的永恒合理性作论证和辩护;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实行仁政,借用“天”的权威来限制皇帝的私欲;故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A项正确;汉政权后来依然覆灭,说明该思想没有保障西汉政权的稳固,排除B项;限制君权的思想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排除C项;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属于其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并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世善农稼”“好货殖”“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等可知,东汉时期,田庄内多种经营,能够做到多种经营于一体,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具有自给自足特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田庄的自给自足,并非强调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了樊重对家族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情况,并未体现出土地兼并造成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治层面,无法得出威胁君主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东汉十四帝的皇后们几乎都是贵族出身,多是大豪强之家或光武帝时的功臣后裔。”可知,东汉皇后基本都是出身豪强贵族,其家族力量是皇帝加强皇权的重要保障,D项正确;外戚专权现象的普遍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国功臣具有政治特权,排除B项;官僚贵族掌控皇室婚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其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A项正确;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未涉及治史方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史记》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17.答案:(1)形象: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塑造成严明法纪的形象。
(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在社会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答出3点即可)
(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译为“禹为人聪明机智,办事敏捷又勤奋,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根据材料二中的“衣衾三领……上毋通臭”译为“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根据材料三中的“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译为“大禹在会稽山上接受各方诸侯的朝拜,防风国的国君迟到了,被大禹处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家将禹塑造成严明法纪的形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3)价值:史料按价值划分,分成一手史料(实物史料、直接记载的客观事实等)和二手史料(文献史料、经中间人修改的史料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题史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对其进行印证、补充和纠正,因此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
18.答案:(1)类型:①属于实物史料,②属于文献史料,③属于口传(神话传说)史料。
(2)阐释:通过对比发现,《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是陈胜吴广等人起义的原因:征发服徭役,因为大雨超过了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都应该斩首。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因为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时间相对久远,同时又带有贬低秦朝的色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可信度较高,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是秦朝的徭律,是对徭役的规定;史记中的记载是陈胜吴广被征发戍守长城。是戍役,也就是兵役。秦民一生既要服徭役,又要服兵役,徭役、戍役在法律上是不同性质的服役,处罚有差别是正常的。②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是秦始皇时期,陈胜吴广起义是秦二世元年。据史料记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用法益刻深。秦二世时法律更加严苛。时间是二世元年四月,陈胜吴广起义是在夏季,很有可能法律规定出现了变动,秦二世时期的法律比秦始皇时期变得更加严苛了。
解析:(1)类型:①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属于实物史料,②结合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③结合所学可知,盘古传说属于口传(神话传说)史料。(2)阐释: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时间相对久远,同时又带有贬低秦朝的色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可信度较高,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阐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事件时,要综合考虑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
19.答案: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景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忠于诸侯的行为;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
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具体史实论证西汉诸侯国相逐步郡守化。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甚至当刘氏诸王年幼不能执政时,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到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加剧,此时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如果诸侯有罪,国相不举报会受到惩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最后,强调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在汉代中央大一统背景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专题闯关练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长沙高三开学考试]在中国政治地理与政治制度史上,遥领与虚封是一种延续时间颇长的特殊现象。譬如蜀汉章武元年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今甘肃武威);东吴周泰破关羽后拜汉中太守(今陕西汉中)等。吴蜀这种遥领、虚封是为了(  )
A.营造统一天下的舆论B.鼓励将士建功立业
C.表明统一全国的决心D.强调政权的合法性
2.[2023·福建泉州高三联考]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社会秩序的重建C.区域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巩固
3.[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二模]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人口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江南。周朗向宋孝武帝建议,令侨流人户“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据此可知,该建议旨在(  )
A.恢复北方的社会生产秩序B.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
C.与世家大族争夺隐匿人口D.为北伐统一积蓄实力
4.[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
5.[2023·福建泉州高三一模]《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北魏时期(  )
A.北方商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
C.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物物交换成为主要交换形式
6.[2023·广东深圳高三联考]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7.[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8.[2023·江西吉安高三模拟]如图是唐代舞马鎏金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银壶上的马匹口衔酒杯,是宫廷舞马表演中的标志性动作。而历史上契丹民族就常常携带这种形状的皮囊用于盛水、盛酒。银壶的设计反映出唐朝(  )
A.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B.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
C.少数民族善于学习中原的文化D.榷场设置推动了边境经贸发展
9.[2023·四川南充高三二模]武则天在《臣轨·利人章》中说:“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这体现出武则天(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强调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
C.重视官员道德的培养D.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
10.[2023·湖南郴州高三联考]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  )
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
C.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
11.[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  )
类别 授田依据 永业田 口分田
百姓 中男、丁男 20亩 80亩
勋官 勋位 30顷至60亩 \
职事官 官品 60顷至2顷 \
贵族 等级 100顷至5顷 \
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
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
12.[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689年,考生张柬之在对策中写道:“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825年考生舒元褒的对策中写道:“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对策内容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A.选官方式发生改变B.社会危机加深
C.士人参政热情高涨D.政权结构变化
13.[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唐朝的观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
第一,唐王朝曾经的辉煌给了民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唐朝人支持唐政府的平叛行动
第二,唐王朝掌控着富庶的东南地区和相对安定的西南后方
第三,叛军残忍暴虐,加之叛军高层内讧严重,力量分化,不注重巩固自身统治
A.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B.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
C.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D.地方叛乱得到迅速镇压的原因
14.[2023·山西太原高三统考期末]《齐民要术》中提到,“任情(随心所欲)返道,劳而无获”,“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这反映出(  )
A.政府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重视B.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C.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D.农耕要遵循天道和天理的重要性
15.[2023·江西南昌高三联考]李白崇道,写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这样参禅打坐的诗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些事例反映了唐代(  )
A.唐诗因为科举制而盛行B.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
C.诗歌创作水平达到顶峰D.三教合流趋势更加突出
16.[2023·山东聊城高三一模]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  )
A.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C.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广东深圳高三阶段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材料二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唐]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10分)
(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10分)
18.[2023·陕西汉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
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犹饿”。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进行盐业改革。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基本内容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夺其数而赋于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周县,三十而税一”。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
——摘编自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炎的两税法改革。(9分)
19.[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专题闯关练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材料中吴蜀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吴蜀两国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吴蜀这种遥领、虚封是为了营造统一天下的舆论,排除A项;B项说法不严谨,实封也可以起到鼓励将士建功立业的作用,排除;材料信息与政权合法性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屯田或其他惠农政策,有利于广大农民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乱世中重新安定下来,同时推动了不同区域的开发,C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三国之间的战争仍较频繁,社会秩序的重建属于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政治方面,与题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之中,中央集权很难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朗的建议,强调让江南的侨流人口迁居淮南,并且督促其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淮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B项正确;淮南地区依然属于南朝领土,不是北方地区,排除A项;该建议针对的是侨流人口,而侨流人口不一定是隐匿人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发展经济是为了北伐统一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梁武帝时(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朝梁武帝时,某大臣出使北魏前后对北魏的评价反差很大,出使北魏前认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教化未开,经济落后;归来后感叹北魏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这种信息可以作为从个别人物的角度推知当时北魏发展迅速,国力强大,因此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这种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南北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如南宋政治中心在杭州,故排除。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魏时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495年北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民间使用物物交换,货币的流通受到阻碍。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到北魏时期,北方长期动荡,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严重衰退,货币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A项正确;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受到阻碍,而不是反映政府的税收,排除B项;材料反映魏晋以来农业生产受到政局动荡的破坏,而不是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主要交换形式”说法错误,材料中河南诸州是货币与谷帛共用,因此不能得出物物交换是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庶族“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说明当时门阀观念突出,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提出要“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旨在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这反映了对士族的维护,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民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银壶上宫廷舞马表演为中原文化,皮囊为契丹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品,银壶制作体现唐朝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水平,银壶汇聚了舞马、皮囊、金银器制作等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银壶体现的是文化交融,得不出政权间长期对峙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不出此银壶是否为契丹工匠学习汉族工艺制作而成,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官方所设的交易场所,与题干唐朝时间、设问要求都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思大概是,上天派君主治理天下,君主不能独自治理,因此需要大臣辅助,而大臣既然受此重任,就要认真履职,帮助君主治理万民,因此反映出她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儒学的信息,排除A项;君臣之间是有主客之分、等级之分的,而不是同体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治国的能力,而不是品德,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可知,唐代皇帝对奏状不直接回复,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这一做法反映出皇权统治的神秘性特征,进而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与否,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且“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题干不能说明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后,统治者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社会危机加深,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无三皇之吏也”体现了吏治的腐败,没有涉及士人参政的热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期的社会危机,没有涉及政权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题干中“平叛”“叛军”即与“安史之乱”有关,该学者列举的唐朝人的支持、对东南地区和西南后方的控制、叛军的残暴和内讧(比如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在内讧中先后被杀),是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C项正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且题干未提及藩镇割据的表现和危害,不能说明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藩镇设置增多和权力膨胀的过程,不能说明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地方叛乱”的说法模糊不清,不够明确,且安史之乱平叛历经八年,非迅速镇压,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可知《齐民要术》中对于树木的栽种都要符合阴阳,说明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着哲学思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齐民要术》的观点,不是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学中蕴含哲学思想,而非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参禅打坐的诗句”“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可知,唐朝知识分子对佛、道的融合与信仰,这是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进一步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唐诗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这三人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排除B项;这些事例体现不了诗歌艺术水平的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可得出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国际化的程度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唐朝的文化特色,而不能展现唐朝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事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
理由: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
(2)分歧:《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
材料一更可信。《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若答材料二更可信,并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事实:根据材料“(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根据材料“《汉晋春秋》……(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房玄龄等《晋书》……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可知,双方叙述基本一致,两则材料互相印证,说明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过正面作战。(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分歧:根据材料“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根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可知,《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更可信。根据材料“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可知,《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而《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根据材料“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出现危机;以往税制存在弊端;农民逃亡,社会矛盾激化;宰相杨炎的建议。
(2)评价:实现了以人丁税为主要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征税的改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期弊端凸显,加重了农民负担。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犹饿’。”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出现危机以及以往税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可推出宰相杨炎的建议。(2)评价:根据材料“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了以人丁税为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征税的改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可推出后期弊端凸显,农民负担加重。
19.答案:(示例一)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
(示例二)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解析:(示例一)根据材料及设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要求任选3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的信息说明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明确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阐述:三教合一方面,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儒家传统信仰面临新的危机;李白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脉络;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反映了民族开放政策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原文化。体现了隋唐时期的文化多元的时代特点。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示例二)根据材料及设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要求任选3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政治上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经济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思想上三教合一分别说明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明确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阐述: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专题闯关练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东淄博高三三模]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  )
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
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2.[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由此可知(  )
A.榷场贸易是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
C.宋加强了对西夏有效管理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3.[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北宋·刘挚《忠肃集》 “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晚清·梁启超《王荆公》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4.[2023·江西南昌高三三模]宋徽宗时期,蔡京为相,“深受皇帝宠幸”。御史中丞石公弼“劾京罪恶,章数十上”,侍御史毛注亦多次上疏“累论蔡京罪积恶大,天人交谴”。最终,蔡京被迫罢相致仕。材料反映宋代监察制度(  )
A.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B.有助于政治风清气正
C.导致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5.[2023·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D.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6.[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岳飞《满江红》中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金人为“胡虏”。金世宗统治时期注重翻译中原地区的历史著作,强调“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辽史》《金史》《宋史》。以上现象表明(  )
A.政权对峙使民族矛盾激化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传统儒家修史思想的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明显增强
7.[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
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D.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
8.[2023·广东佛山高三模拟预测]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9.[2023·河南郑州高三开学考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以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起来,之后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南宋时,在淮南、江南东路、两浙路,小麦成为冬季的重要种植作物,稻麦轮种的耕作制度逐渐确立。这说明两宋时期(  )
A.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B.南稻北麦格局开始被打破
C.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D.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
10.[2023·四川南充高三二模]北宋以后的农民战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参加起义的不只是农民、流民等,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流动的加强
C.重农抑商的瓦解D.经济重心的南移
11.[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在目前已知的南宋以来的耕织图中,大都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正可谓“图中江南时时现”。以“华北”为描绘区域的元代杨叔谦的《农桑图》,虽受到皇帝重视与褒奖,却未被广泛临摹、刊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元代农耕文明的破坏B.绘画艺术的地域差异
C.历代士人的江南情怀D.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12.[2023·安徽安庆高三三模]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如表所示。这说明,宋朝(  )
宋朝节庆活动摘录表
节日名称 典型活动记载
踏青节 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春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郡守虑有强暴之余,乃分遣戍兵于岗阜坡冢之上。——《成都志》
上巳节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轻裾小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岁华纪丽谱》
寒食节 州园在牙门之西,所谓春台馆是也。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也。——《淳熙三山志·土俗类二》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D.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13.[2023·福建宁德高三模拟预测]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在《论学篇》中指出,“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世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他们如此强调“诚”的重要性,根本目的在于(  )
A.对官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B.对儒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C.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标准D.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
14.[2023·天津南开区高三模拟]唐宋诗词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蕴含着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据此可知,唐宋诗词(  )
A.彰显了儒学的价值追求B.加速了士人和民众情感的融合
C.体现了多元的思想观念D.带动了文化兴盛刺激经济繁荣
15.[2023·山东烟台高三模拟]长期以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梦溪笔谈》中的文字描述。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捍卫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这说明(  )
A.西夏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B.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的原则
C.宋夏之间文化交流很频繁D.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宗旨
16.[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如图分别为宋徽宗时期发行的大观通宝和金世宗时期发行的大定通宝。这反映了宋金时期(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书法艺术大放异彩C.文化认同促进传承D.铸币工艺推陈出新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广东东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富者所以奉公上而不匮,盖常资之于贫。贫者所以无产业而能生,盖皆资之于富。稼穑耕锄,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
材料二 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
材料三 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
——摘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社会流动的影响。(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社会流动还可补充哪些类型或内容的史料。(8分)
18.[2023·辽宁大连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961年,北宋天文官员王处讷制出新历,宋太祖亲自作序,命为《应天历》;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984年,黄河决堤,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1076年,朝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1088年,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畜牧养殖技术在唐以前已经成熟,到宋以后就没什么进步了。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当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比如,宋代发明了水转大纺车,但明清的纺车更先进。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造纸技术等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奖励科技发展的措施。(8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0分)
19.[2023·福建福州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叠床架屋”
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宋代的文官,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数官职都是由带着其他官职的人员出任,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处理。此外,大多数职位不仅只有一位官员担任职务,同时会有别的官员以“同知”“通判”这一类的名称,与本来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在各路以及路下的州县,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辖的单位派驻,还有分别管理财政、司法、教育、军事的各种官员。但是,这几个单位之间,并没有一些协调的地方主管。
——据许倬云《说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叠床架屋”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专题闯关练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元朝统一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推断,所谓“祖宗之法”是宋朝建立之初,为了稳定政治格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B项正确;宋初采取的政治措施,对中央权力的分割,加强了皇权,而非导致中枢权力异化,排除A项;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导致为北宋以后的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分权制衡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宋朝政府通过断绝与西夏的互市贸易、关停榷场等经济手段迫使元昊称臣,这说明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互市、榷场贸易、官兵交易等多种民族交流方式,无法得出榷场贸易是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A项;宋与西夏处于并立状态,而不是有效管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采取经济禁令迫使西夏称臣,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国内混乱;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从夏商周到现在,四千多年历史中,王安石堪称古今第一完人。综上可知,评价者基于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评价,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由导致国内混乱到成为北宋灭亡的原因,非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排除A项;对王安石的评价,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而非缺乏标准,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不同人的评价,而非历史认知被颠覆,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材料表面蔡京虽然深受皇帝宠幸,但御史们多上奏说他罪恶极大,最终蔡京被罢相,可知宋代的监察有助于政治风清气正,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的最终决策权不受监察制度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中是由于宰相罪恶极大终被罢免,不体现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中枢机构是如何做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国家体制中部族制和郡县制等并存,这受到了境内同时存在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影响,所以辽朝的国家体制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D项正确;材料可以体现蕃汉分治,但不属于蕃汉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不管是部族制,还是郡县制,最终都集权于君主,排除B项;崇文抑武是北宋推行的政策,但材料是辽朝的国家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从岳飞视金人为“胡虏”,到金朝统治者金世宗大力推崇汉文化,再到元朝修史将辽金少数民族政权和汉人的宋政权同时并列,同为正统,这一过程反映出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界限在逐渐淡化,华夷一体观念的明显增强,D项正确;“民族矛盾激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本身正确,但无法概括材料“华夷一体观念增强”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修史思想由儒家传统的夷夏之防转变为华夷一体,选项仅能指出变化,而未指出变化的结果,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不可能把地方上所有事务都交给中书省打理,中书省就在地方上设置外派机构,代表中书省进行管理,即行省制,行省制在早期并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更像是临时派遣,以军事为主,等到形势稳定之后,行中书省的职能逐渐向民政转移,同时也包括管理军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云南等行省向固定的行政区和管理机构转化,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被解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书省节制,排除C项;行省职能包括管理军政,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可知,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丞相脱脱认为宋辽金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脱脱将三国历史各自成书,没有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元朝国家统一,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表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A项正确;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两宋时期,虽然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开始被打破”有误,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农作物种植,看不出经济重心移动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可以看出北宋以后,起义的成员以及战争分布的地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盐贩、茶贩,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治平等口号,主要是因为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A项正确;社会流动的加强,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起义的成分、地域以及口号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耕织图中“江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重视,归根结底是与“江南”在唐宋以后的重要地位相关,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D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元初农耕文明遭到破坏,但政府起用汉臣后,也实施了劝课农桑的措施,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而且材料的时间点针对的是南宋以来,并非仅指元朝,排除;绘画艺术的地域差异与农耕图突出江南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士人的江南情怀”是“图中江南时时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可知,宋朝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这意在加强统治认同,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培养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削弱地方从而加强中央,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B项;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一种维护封建秩序的官方哲学思想,程颢、程颐强调“诚”的重要性,其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B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C项未体现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标准,排除。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宋诗词蕴含着“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这些内容符合儒家思想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理念,所以彰显了儒学的价值追求,A项正确;士人与民众情感融合体现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上,而材料涉及的“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并非民众的情感,排除B项;唐诗宋词彰显了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多元的思想观念,排除C项;“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等理念与经济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的原则,B项正确;“广泛使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很频繁,排除C项;中西史学都是力求在“求真”与“致用”的张力中来确保自身的学术地位,求真乃史学之所以为史学的根本宗旨,而“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原则不是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金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王朝,发行货币,宋金货币在形制上相同,说明文化认同促进传承,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宋金的货币,无法说明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货币,不属于书法艺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铸币工艺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材料一是当时朝臣上奏给皇帝的官方文书,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属于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一手(直接)史料,价值高。
材料二是当时文人对当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所感,也属于一手(直接)史料,价值较高。
材料三是后世学者对宋代社会流动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间接)材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
(3)方志碑刻、文学作品、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解析:(1)研究价值:根据“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可知材料一史料为朝臣给皇帝的奏章,属于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根据材料“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可知这一奏章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根据“叶适《水心别集》”可知材料二为当时文人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同时根据材料“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可知这一文人描述可以用来研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情况。根据“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可知材料三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可知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表现。(2)影响:根据“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可知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根据“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可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根据“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根据“政治上,‘贱不必不贵’”可知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3)补充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常见的史料有官方正史、野史、文学作品、方志碑刻、考古发现、外国文献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
18.答案:(1)措施:加官进爵;实物奖赏;制定考核机制;破格用人。
(2)特点:科技领先;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继承、创新;影响世界。
原因:政府的鼓励(奖励);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完善);民族交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可知加官进爵;根据材料“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可知实物奖赏;根据材料“朝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可知制定考核机制;根据材料“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可知破格用人。(2)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可知科技领先;根据材料“它在造纸技术等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可知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根据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可知继承、创新;根据材料“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可知影响世界。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宋太祖亲自作序”可知政府的鼓励(奖励);结合宋朝经济和文化特征可知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完善);结合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可知民族交融。
19.答案:解释内容应包括①“叠床架屋”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如宋代建立在分裂割据的基础之上等。②“叠床架屋”的目的:如加强中央对地方行政控制,巩固统一等。③“叠床架屋”现象的表现:如地方行政机构复杂,一官多职,官僚机构臃肿等。④“叠床架屋”现象的影响:如反映了宋代制度构建的灵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但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开支,降低了行政效率等。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王朝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武将专权、威胁皇权的覆辙,采用了分权的措施,从而导致“叠床架屋”现象的出现。所以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可以从它出现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专题闯关练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辽宁丹东高三一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颁布的《醒贪简要录》里详细地计算了正一品官员的年俸禄折算成稻谷是2620石,生产这些稻谷要用田873亩,耕牛17头,农夫57人。如果农夫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就得走13100里路。其意在(  )
A.加强廉政教育B.保护小农经济C.宣扬以民为本D.严惩贪腐官员
2.[2023·四川遂宁高三三模]明朝仁、宣帝赐印章于阁臣,独允许他们遇大事时印封密揭(秘奏),以便专呈御前议事,此谓“阁揭”,往往能得到皇帝的重视。据此可知,当时(  )
A.阁臣遇事可临机裁决B.阁臣的地位有所上升
C.内阁拥有了行政大权D.阁揭的呈递频率颇高
3.[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明代水军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央政府直辖水军有卫船1200艘,“遇征调,则益兵操之”;海防水军根据“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的原则分布于沿海卫所,用来抵御倭寇,剿灭海盗;江防水军职能为操江防盗,拱卫应天。据此可知明朝时期(  )
A.全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东南的海防形势很严峻
C.中央直辖水军战斗力强D.南京的安全有一定保障
4.[2023·河北衡水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学者所述这种状况(  )
A.表明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B.反映出明朝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说明明朝一直厉行“海禁”政策D.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5.[2023·重庆高三统考阶测试]清代史学家赵翼谈及南书房时说:“(康熙)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赓和诗句而已,地既亲切,权势日益崇。”由此可知,南书房的设立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B.发展皇族教育C.强化中央集权D.笼络王公贵族
6.[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雍正时期,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这一做法旨在(  )
A.强化政府的廉政建设B.任用贤良能臣参与决策
C.提升官员的行政能力D.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7.[2023·广东揭阳高三模拟预测]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地理测绘工作。康熙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也两次派人到新疆等地测绘,根据新测绘资料,绘制成了《内府皇舆全图》。这些做法表明(  )
A.统治者已具备近代国家疆域观念B.边疆危机危及到清朝的统治
C.清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D.清代地图绘测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8.[2023·广东惠州高三期末]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巨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9.[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预测]清初中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开始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B.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中国开始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10.[2023·山西阳泉高三三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经营,在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地主也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行为。这种现象(  )
A.冲击了原有的生产关系B.固化了农村的阶级结构
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D.减轻了农民的封建负担
11.[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载:一沙弥自幼随禅师修行,与世隔绝。一日师徒下得山来,沙弥不识牛马鸡犬,禅师一一告知。后见一女子,禅师告之是吃人的老虎。回去后禅师问沙弥所见是否有留恋之物,答曰:“只想那吃人的老虎。”这个故事(  )
A.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B.提倡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否定了压抑人性的观念D.冲破了专制统治的牢笼
12.[2023·湖南郴州高三模拟预测]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  )
A.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B.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
C.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13.[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下表是对《红楼梦》的相关记述。这反映了《红楼梦》(  )
记述 出处
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 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
二十年来,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仆心弗善也 清·吴云《从心录》
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甫出即名噪一时,至今百余年,风流不绝,裙屐少年以不知此书者为不韵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A.危及专制统治政权B.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C.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D.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
14.[2023·四川内江高三模拟预测]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其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形成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强化B.文化隔阂消除C.意识形态宽松D.民族交融加强
15.[2023·山东临沂高三开学考试]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
16.[2023·浙江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摘编自《明史》等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9分)
18.[2023·河南三门峡高三模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这是以前各代所未曾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为了把其管辖下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并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分而治之,清朝在行政设置上采用“多元型帝国构造或多元型天下体制”,在汉人居住区通过省府县体制实行直接管理,在东北和北疆伊犁设立将军辖区,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管理。同时严令禁止各部分居民之间进行跨区交流和人口迁移。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部联合起来威胁清朝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各地族群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免受中原地区的冲击以防造成剧烈社会动荡。
——摘编自马戎《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简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清王朝“多元型天下体制”的特点,并列举该体制在西南地区行政设置上的具体表现。(12分)
19.[2023·陕西咸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主题,请提炼你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专题闯关练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
面临的挑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通过将官员俸禄折算成稻谷的方式警示官员他们的收入比较高,同时提醒他们农民的不易,综合起来看就是要为民谋福祉,珍惜现在的政治待遇,不能贪污,A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了朱元璋警示官员要廉洁,没有体现保护小农经济,排除B项;材料一定程度体现了民本思想,但是主旨是警示官员要廉洁从政,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严惩贪腐官员而是警示官员要廉洁,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阁揭”,可以看出明朝仁、宣宗时期,皇帝往往重视“阁揭”,说明其对内阁的信任,体现这一时期阁臣地位有所上升,B项正确;阁臣遇事得请示皇帝,排除A项;内阁本身并没有权力,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阁揭”的呈递频率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遇征调,则益兵操之”“用来抵御倭寇,剿灭海盗;江防水军职能为操江防盗,拱卫应天”等信息可知,海防水军和中央水军也可以同时守卫和支援南京,说明南京的安全有一定保障,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明代的水军构成,无法得出全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涉及海防,但是无法判断很严峻,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中央直辖水军的作用是留用征调,得不出战斗力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政府不关心中外贸易的发展情况,致力于实现“万国来朝”的政治目标,重视朝贡贸易,结合所学,明朝的对外贸易态度不积极,甚至限制海外贸易发展,我们很容易想到海禁政策,因此B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扼杀,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那一时期,明朝政府显然没有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康熙)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赓和诗句而已,地既亲切,权势日益崇”可知,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读书学习的书房,也是为加强皇权,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A项正确;南书房的设立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南书房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南书房的设立并不能笼络王公贵族,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及所学知识可得,雍正时期采取的这些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机构高效运转,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廉政建设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任用贤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官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隆时期也两次派人到新疆等地测绘,根据新测绘资料,绘制成了《内府皇舆全图》”可知,清朝时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非常重视地理测绘,并对全国进行测量,且对边疆地区非常关注,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重视,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近代国家疆域理念体现在法律等形式确认疆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当时处于“康乾盛世”时期,边疆危机并未威胁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表明清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技术方面的内容,不能说明清代地图绘测技术水平迅速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所述,其实为清朝的廷寄制度,绕开内阁的“明发上谕”,而是直接由内迁寄发至官员个人,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便于强化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皇帝命令传达方式的变化,并未能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排除B项;廷寄出发点是为了保密,而非是让内阁、兵部等中枢机构的制衡,也难以实现“有效”制衡,排除C项;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大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关键信息是“光绪年间、出口、经济作物生产”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B项正确;16世纪开始,中国茶开始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项;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如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材料与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地主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他人,佃农对土地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地主和佃农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说明原有的生产关系受到一定冲击,A项正确;材料中“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经营”不能体现固化了农村阶级结构,排除B项;材料现象不一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佃农对土地使用权较大,但没有强调其负担较轻,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后见一女子,禅师告之是吃人的老虎。回去后禅师问沙弥所见是否有留恋之物,答曰:‘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弥留恋所见女子是人性的体现,这个故事反对压制人的天性,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属于清代的批判思想,C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排除A项;材料与男女平等思想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依旧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并未冲破专制统治的牢笼,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顾炎武的相关言论,他反对当时空谈义理的学风,认为“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学风中存在务虚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题干没有反映民本主义的理念,排除B项;顾炎武所言意在揭露和抨击士人空谈义理的行为,并非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顾炎武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二十年来,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仆心弗善也。”可知,清代收藏和阅读《红楼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B项正确;材料强调《红楼梦》的传播,未提及内容,得不出危及专制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清代的教育没有发达到各个社会阶层都能阅读和收藏《红楼梦》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红楼梦》的内容,不能直接得出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京剧,这反映了该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文化融合发展繁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京剧文化,未体现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排除A、C项;文化隔阂会减小,但是完全消除实现较为困难,排除B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士大夫王微认为西方机械有助于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不需要掌握制造机械的理论知识,这说明此时中国的科技理念重实用轻理论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技术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的结论,排除A项;“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与史实不符,材料无法得出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时珍强调世界的本原是气,而宋应星同样强调“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综上可知,明清时期的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精神的力量,没有体现理论思维的缺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而非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
特点: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答出3点)
(2)“自焚说”出现原因: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有利于打击南京原有的政治势力。
“逊国说”出现原因:朱允炆原有政治势力和民间相信皇帝仍然存世,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任答一条)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由材料“《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可知,《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第二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由材料“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可知,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由材料“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由材料“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可知,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出现的原因,由材料“《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可知,原因之一是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据所学可知,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这样会一定程度减少原有南京政治势力的反叛。关于建文帝“逊国说”出现的原因,据材料可知,清朝“逊国出亡”说时明朝已经灭亡,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明朝的“逊国说”之所以坚持朱允炆仍然存世,是支持朱允炆的政治势力和民间力量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
18.答案:(1)政策:和亲;满足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
影响: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2)特点:分而治之;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元。(任答三点)
表现:设省府县体制;先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辖区。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政策:根据材料“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可知,和亲;根据材料“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可知,满足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影响:根据材料“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也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对推动民族交融、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为了把其管辖下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并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分而治之”可知,分而治之;根据材料“在汉人居住区通过省府县体制实行直接管理,在东北和北疆伊犁设立将军辖区,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管理。”可知,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根据材料“为了把其管辖下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并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分而治之,清朝在行政设置上采用‘多元型帝国构造或多元型天下体制’。”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且具有多元性。表现:根据材料“在汉人居住区通过省府县体制实行直接管理”可知,设省府县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南地区,先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藏地区,设驻藏大臣辖区与活佛共同管理西藏。
19.答案:(示例一)支持停滞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强化,并达到了顶峰;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示例二)支持变迁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
解析:本题为观点阐释类题目。首先,根据问题要求,结合给予的材料信息,围绕“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主题,提炼出观点,如:针对材料中的停滞论,提炼观点,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针对材料中的变迁论,提炼观点,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支持观点的正确性,如:支持停滞论,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强化,并达到了顶峰;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上,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支持变迁论,政治上,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最后,对观点总结升华,再次确认个人观点的正确性。要求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专题闯关练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1793年,马戛尔尼带着大批“奇异之物”来到中国,要求“驻使”“通商”,自由往来等。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最终,中英双方最初的接触不欢而散。这体现了清王朝(  )
A.海防意识的强化B.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
C.朝贡外交的僵化D.统治阶层有先见之明
2.[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观察下表,与“鸦片战争大事记”相比,“奏折中的鸦片战争”反映了清朝(  )
时间 奏折中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大事记
1841年2月14日 琦善:激战四时,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伊里布:不费一兵一卒,舟山收复。 英军攻占沙角、大角,清军大败。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由于疾病严重,英军撤离舟山。
1841年3月12日 杨芳:民心大定,军民鼓舞,可期无虞。 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军营十余座,受伤8人。
1841年6月4日 奕山:英夷指天指心,免冠作礼诚意求和,谅该夷性等犬羊,不值计较。 奕山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英军退离广州。
A.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B.君主乾纲独揽
C.有较强的军事实力D.官员腐败无能
3.[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1852年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撰写调查报告: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据此可知(  )
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B.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
C.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英国尚未打开中国大门
4.[2023·浙江高三模拟预测]1863年,礼部左侍郎薛焕认为当时的条约“始不过侵我权利,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预”。李鸿章认为中国吃亏太大,其(条约)规定“有出地球公法之外者”。这说明两人(  )
A.反对通过条约方式对外交往B.认清了中国不断丧失主权的根源
C.感受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D.认为清政府已成洋人统治的工具
5.[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模拟]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英国社会多有赞赏,“国中无论男女皆习文艺,能诗画,兼工刺绣。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诸父母,不用媒妁……父母产业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B.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风
C.积极接受西方近代教育D.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6.[2023·四川内江高三模拟预测]清代汉族官僚对满清皇室绝对服从开始松动,源自于鸦片战争后汉官集团开始逐渐垄断了对外交往、洋务现代化运动和地方武装开始。满清皇族为了维护对全国名义上的统治,被迫通过让渡出在一些地方的绝对权力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A.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程朱理学思想统治松动D.湘淮军地方势力崛起
7.[2023·辽宁大连高三模拟]1873年,李鸿章委任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局规”规定: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联名请求更换商局总办。这些举措表明(  )
A.清政府强化了洋务企业管理B.洋务企业积极迎合时代需求
C.官督商办不利于企业近代化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8.[2023·湖南郴州高三模拟预测]英国在华报刊《字林西报》评价中国洋务运动时说道:“开办同文馆、派遣一百名留学生、翻译科学著作、用外国方法训练士兵、建造军火库、开矿、架设电报等举措本该对中国有益,但是,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该评论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呈现官僚化经营管理色彩B.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
C.旨在维护落后的封建体制D.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
9.[2023·海南高三模拟预测]1884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报:“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称“光绪九、十两年地丁因拨京协各饷为数甚巨,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余万两。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困难B.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原因
C.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了危机D.小农经济破产导致政府收入减少
10.[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  )
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
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11.[2023·江苏淮安高三模拟预测]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  )
A.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
C.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D.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12.[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  )
A.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
C.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
13.[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下表是戊戌政变后部分报刊的反应。据此可知(  )
报刊 反应
《国闻报》《中外日报》《昌言报》 积极报道政变后的情况
《万国公报》 没有直接对政变进行评论,但继续宣传变革和启蒙
《知新报》 从维新派的立场出发指出政变的反动性质,对遭受迫害的维新分子表示同情
A.中国进步潮流势不可挡B.舆论监督得到了完善
C.清廷统治能力得到加强D.维新派力量依然强大
14.[2023·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预测]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15.[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八旗各营中仅神机营和虎神营两营有战斗力,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仅能防守个别军事要地,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这反映出(  )
A.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B.清军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C.京师防御能力得到加强D.晚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
16.[2023·江苏盐城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实施B.革命思想的传播
C.民族危机的加深D.民族意识的萌发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攘为内地,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迄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
——《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
材料二 而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而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广州义民表达的观点。(9分)
18.[2023·广东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的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当中国被拖入现代化进程,无论接受,还是排斥,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康有为纵然学贯中西,天纵英才,始终无法扭转历史大势,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时代的少数派,既无力打破也无法逃脱。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软禁的光绪,要么是流亡的溥仪。另一方面,他的救国方案,即使遇到明君,也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他没有意识到,西方宪制自有它生长的道德根基和伦理机制。康有为始终相信只有文化与制度嫁接起来,汇通东西——西方的物质文明结合孔夫子的教诲——才能重建中国人衰微的价值世界。
——摘编自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8分)
19.[2023·安徽阜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辨”,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专题闯关练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
救亡图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英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往来,清朝统治者仍停留在“天朝上国”的位置,用传统的“宗藩关系”去应对,反映了清朝朝贡外交的僵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防,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从历史发展来看,清朝统治者已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不但接连战败,而且谎报军情,这反映了清朝官员腐败无能,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腐败无能,“天朝上国”是盲目的自信,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权的情况,排除B项;据材料“清军大败”“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等信息,反映了军事实力弱,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2年(中国)。根据材料“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可知,多数农民自己纺织棉布,供自家使用和在市场上销售,体现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未体现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排除B项;1840~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始不过侵我权利,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预”“有出地球公法之外者”可知,薛焕和李鸿章都认识到了条约的危害,具有不平等性,并对中国主权造成损害,C项正确;材料说明两人感受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未体现两人反对通过条约方式对外交往,排除A项;两人只认识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并未认清中国不断丧失主权的根源,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的工具,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十分赞赏西方在技艺习得、家庭经济地位上的男女平等思想、婚姻自愿自主的进步社会思想,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中国的男尊女卑等伦理纲常已经不合时宜,说明其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社会伦理纲常的相关内容,并未涉及经世致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魏源对西方近代教育的赞赏态度,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家传统伦理纲常并非中国落后的根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汉官集团开始逐渐垄断了对外交往、洋务现代化运动和地方武装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政府为镇压起义,不得不重用汉族官僚,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但汉族官僚势力并未提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变动,排除C项;湘淮军地方势力崛起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等局规,体现了洋务企业积极迎合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体现的轮船招商局内部的民主管理,没有体现清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官督商办信息,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了洋务运动,因此题干中“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表明当时仍然固守落后的封建上层建筑,C项正确;题干并非剖析洋务运动官僚化管理色彩,该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因此“洋务运动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时空是1884~1885年(中国)。据材料“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清政府的财政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军需”“兵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财力不济是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法战争的影响,并不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此时清朝,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时空是甲午战争期间的南洋地区。根据材料“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人积极利用媒体,揭露日本侵华事实,反映出当时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洋媒体广泛揭露日军侵华事实,与国际法是否广泛传播无关,排除A项;“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关于舆论宣传的态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最终导致失败,故意在强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此学者并非在强调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排除B项;此学者意在表达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并非是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时空范围为戊戌政变后的中国。材料显示出尽管戊戌政变结束了戊戌维新运动,但是坚持变革与进步的思潮仍顽强地存在,A项正确;B项所述与当时中国新闻业发展情况不符,排除;这一时期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冲击,清廷统治能力加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进步势力的顽强,但是得不出维新派力量强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排除C项;“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满族构成的八旗军主要驻扎在京师地区,汉人构成的绿营兵驻守在地方,这体现了晚清地方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满清贵族为首的中央政治结构,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清军战斗力得到提升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京师防御能力弱化的信息,况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告终,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借报刊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觉醒,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是在19世纪末,且于1898年失败,排除A项;革命思想的传播并非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就逐渐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谬误:定海、舟山等处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英国明知中国严禁吸食鸦片,仍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攫取暴利,本身就有“引诱吸食”的意图;中国官员抄搜烟土,是执行中国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英国对中国的入侵始于1840年,而在战争爆发一年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
(2)主要观点: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军事上妄想短期内战胜英国。
评析:这些心态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反映了近代民众面对外来入侵时朴素的爱国情感;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体现了盲目自大的心态。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结合所学定海、舟山等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可知英国明知中国严禁鸦片,但仍然大量向中国出口、走私鸦片,攫取利益,就有“引诱吸食”的嫌疑;“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可知中国官员抄搜烟土是执行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入侵中国始于1840年,而英国檄文发布时间为1841年,战争爆发一年之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可得出广州义民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而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得出认为在军事上能短期内战胜英国。评析:可以从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盲目自大,对外界茫然无知,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但同时这种心态也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
18.答案:(1)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做了思想准备。
(2)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政治思想。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根据“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得出是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儒学的出现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做了思想准备。(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康有为思想的特征根据“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得出是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政治思想。
19.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加深促使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阐述:在近代之前,中国作为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血缘亲和关系,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出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绵延不绝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迨至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内外矛盾的日趋加深以及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传入,原来有着隔阂的各民族,就急需超越各自狭隘族群的限制,实现作为统一民族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渐次整合。如在中国西北的新疆,近代前期主要受到来自沙俄的威胁,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后,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与伊犁人民一起抵御沙俄,最终在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促使西北地区与内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加深。总之,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国作为统一民族国家的逐渐实现。(也可以从民族主义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的建构;或西学东渐丰富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涵;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等角度进行展开阐述)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可得出论题: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加深促使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之前,中国作为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血缘亲和关系,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出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绵延不绝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根据材料“‘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及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内外矛盾的日趋加深以及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传入,原来有着隔阂的各民族,就急需超越各自狭隘族群的限制,实现作为统一民族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渐次整合。根据材料“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及所学可知,中国西北的新疆,近代前期主要受到来自沙俄的威胁,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后,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与伊犁人民一起抵御沙俄,最终在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促使西北地区与内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加深。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国作为统一民族国家的逐渐实现。(也可以从民族主义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的建构;或西学东渐丰富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涵;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等角度进行展开阐述)。专题闯关练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江西九江高三三模]20世纪初,爱国学社把《天演论》做课本,讲猴子进化为人;章炳麟以“某某人本纪”命题,柳亚子竟然以“柳人权本纪”作答;爱国女校历史课讲授法国革命史和俄国虚无党(民粹派)故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  )
A.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B.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C.马克思主义得以宣传D.封建正统观念的终结
2.[2023·湖南邵阳高三三模]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区分了列强侵略性的“民族帝国主义”和受压迫民族之反侵略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主义”正是抵抗“民族帝国主义”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
A.丰富我国民族主义内涵B.源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理念
C.旨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D.继承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
3.[2023·广东深圳高三模拟预测]1911年10月15日汉口的《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发出《布告国人书》,主题是“反满复汉”。一日之内就销至两万份,而且“南北各省如苏、浙、皖、赣、湘、闽订阅函电纷至沓来。”这种现象(  )
A.说明中华民国政府得到群众支持B.反映辛亥革命受到广泛关注
C.可用于研究武昌起义的社会背景D.体现地方政府纷纷对抗清廷
4.[2023·河北邯郸高三二模]据表可知当时(  )
表:1912年1~3月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万元(银圆)
收入 支出 收支相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议院行政经费 80
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 277 海陆军费 1400
发行军钞 100 外债佣金支付和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没收敌产、杂税、官业收入,接受捐款及其他 50
总计 1387 1550 -163
A.临时政府筹措资金保障财政来源B.收支平衡有利于政治的良性发展运行
C.军阀割据导致海陆军费居高不下D.财政匮乏是临时政府夭折的重要原因
5.[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6.[2023·四川资阳高三三模]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废除历代帝王祭祀活动,北京政府的总统们也没有用国家经费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这集中表明近代(  )
A.民主政治因异族入侵而中断B.长期军阀割据导致国家财政拮据
C.家国同构宗法社会逐步解体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
7.[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钱穆在讨论中国政治变迁得失时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他意在强调(  )
A.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变法和革命缺乏必要性
C.文化传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D.中国政治变迁失大于得
8.[2023·山东淄博高三一模]民国初年,国务总理赵秉钧跨8个党,他说:“我不晓得什么叫党的,不过许多人劝我进党,统一党送党证来,共和党也叫人送党证来,同盟会也送得来,我有拆开来看看的,也有搁开不理的,我何晓得什么党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转型存在困难B.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北洋军阀分崩离析D.议会政治不断完善
9.[2023·安徽高三联考期中]孙中山在1917~1920年所著的《建国方略》中指出“美之十三州既发难抗英而后,乃延华盛顿出而为之指挥;法则革命起后,乃拔拿破仑于偏裨之间。若使二人易地而处,想必结果亦同样。故华拿之异趣,不关乎个人品德,而在其全国之习尚”。据此可知,孙中山(  )
A.反对法国大革命B.倡导建立美国式共和政体
C.接受了唯物史观D.意识到民众意志的重要性
10.[2023·广西柳州高三三模]旧桂系军阀岑春煊是清末有名大吏,岑任两广总督期间推行“富国强兵”之策,大兴“办学育才”“选将练兵”。辛亥革命后,曾参与讨袁护国、护法。岑春煊的这些行为(  )
A.埋下辛亥革命失败的隐患B.是一种政治投机的行为
C.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转型D.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1.[2023·安徽合肥高三一模]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B.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C.加速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D.表明了西方对华政策的破产
12.[2023·江苏常州高三二模]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B.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13.[2023·四川成都高三三模]下表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上海(  )
表: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单位:人/天)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894 544 9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3459 3764 172 922
A.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B.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C.民众出行以新式交通为主D.封建习俗退出历史舞台
14.[2023·安徽亳州高三三模]中国近代早期的纯碱市场被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垄断。1924年,华资永利制碱公司克服技术困难出碱。卜内门对其发起跌价攻势,洋碱价格一直下泄到原售价的40%以下。对此,永利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通过打击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迫其停止在中国的恶意竞销。这表明(  )
A.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C.外国资本在华逐渐萎缩D.近代民族企业具有抗争精神
15.[2023·四川资阳高三三模]1919年,《新潮》杂志发表了学者傅斯年的文章《人生问题发端》。傅斯年在文中认为无论道教、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无法体现“人生的真义”,所以,他主张必须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那里去探究人生的真谛。这说明傅斯年(  )
A.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积极倡导科学理性思想
C.积极推进新道德的普及D.过于强调新旧文化的对立
16.[2023·辽宁抚顺高三二模]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B.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
C.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D.广告功能的巨大变化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社会动员是指社会某一群体的组织者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动员方式开始出现,四川保路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保路运动首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并立即设立讲演部,组织培训讲演员,并分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讲演。各地同志会分会、协会成立后,也参照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组织形式,专门设立讲演部,足以说明讲演在保路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地位。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保路运动的组织者不仅采取了正确的社会动员形式,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故能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运动,由此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开展。
——摘编自何一民《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川保路运动中社会动员产生的成效,指出对当今的社会动员有何启示。(12分)
18.[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之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8分)
19.[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到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在1907年的收回利权(收回列强从中国攫取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运动中,上海女界保路同志会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昌起义爆发后,19岁的女子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1912年4月,在湖南女性唐群英等人发起组织下,“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为女性参政而斗争,唐群英率领会员五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女子参政。
——摘编自《我的社会思想萌芽——关于中国女性古代社会地位问题的思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近代中国妇女权利及地位变化的进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专题闯关练06 辛亥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进化论、宣扬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当时民主科学思想正在滋长,但并不是思想界主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当时封建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但并没有终结,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根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区分了列强侵略性的‘民族帝国主义’和受压迫民族之反侵略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主义’正是抵抗‘民族帝国主义’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可知,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正是抵抗“民族帝国主义”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说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丰富我国民族主义内涵,A项正确;美国总统威尔逊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民族自决原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三民主义尚未提出,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基本原理,材料中《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刊印的主题是“反满复汉”的报纸非常畅销,说明当时的国人对辛亥革命比较关注,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本题中涉及辛亥革命的主要信息是传媒报刊,它们的态度不能代表社会,排除;材料中“南北各省如苏、浙、皖、赣、湘、闽订阅函电纷至沓来。”不能理解为各省来电表示要脱离清政府独立而是这些省份都有来电订阅《大汉报》,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结合表格信息可知1912年1~3月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出现了亏空的窘境,这体现出临时政府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做支撑,D项正确;表格中蕴含临时政府对资金的筹措,但亏空的出现则体现了并未保障财政来源,排除A项;表格昭示出收支不平衡不利于政治的良性发展运行,排除B项;“军阀割据”出现于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限制袁世凯的复辟行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主权在民”理念,而是强调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的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帝王祭祀等活动是封建皇帝以独享祭祀权力体现其合法地位,向人民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以维护皇权,近代废除相关活动或者进行特殊文化宣传,是对君主专制及家天下的否定,C项正确;近代中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拮据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可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不是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钱穆认为民主政治的稳固需要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传统,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民主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建立起来,钱穆的话意在强调文化传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C项正确;钱穆只是强调思想文化革新的重要性,并非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和革命的必要性,排除A、B两项;辛亥革命等政治变迁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仍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失大于得”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不晓得什么叫党的,不过许多人劝我进党,统一党送党证来,共和党也叫人送党证来,同盟会也送得来,我有拆开来看看的,也有搁开不理的,我何晓得什么党来?”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各种政党势力交织,但国务总理却不知什么是政党,说明当时的很多政治人士对近代政治缺乏了解,说明政治转型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转型存在困难,没有体现照搬西方政治体制,也无法得出北洋军阀分崩离析和议会政治不断完善,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论述了法美两国革命的成功并非拿破仑、华盛顿的个人之功,而是民众集体意志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孙中山反对法国大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意志对本国革命的重要性,不能体现其倡导美国式的共和政体,排除B项;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并未接受唯物史观,且材料的信息也不能说明孙中山接受了唯物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岑春煊在晚清和民国初期两个阶段的举措,晚清时期推行的“富国强兵”之策,大兴“办学育才”“选将练兵”有利于教育和军事的近代化,而在辛亥革命后参与的护国、护法等则有利于政治民主化,故而有利于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反映岑春煊有利于民国政治的民主化,而不是埋下辛亥革命失败的隐患,排除A项;材料反映岑春煊两个阶段都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而不是政治投机行为,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是在辛亥革命后逐步传播的,而材料也提到岑春煊任清末的两广总督,与D项的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1912年到1919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代表的是北洋军阀势力,1919年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912年南京参议院规定的人数,体现的是北洋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B项正确;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势力扩大,不会满足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排除A项;军阀是中国近代反动势力的代表,军阀掌握的军队人数多,不会加速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军阀势力膨胀,不会导致西方对华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可得出北洋政府把武昌起义定为国庆日,并开展庆祝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建立新风尚只是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只是客观影响之一,排除;当时仍然是民主共和制度,并不需要重建,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时空范围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上海通行交通工具中,逐渐出现了传统交通方式和近代交通方式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对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意味着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是静态呈现交通工具变化情况,无法看出当时城市的治理水平是否提高,排除B项;当时步行和人力车占比较高,说明传统的出行方式占主导,排除C项;出行方式和封建习俗并无直接关联,而且这一时期封建习俗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永利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通过打击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迫其停止在中国的恶意竞销”,可以看出民族企业在面对外商恶意竞销时,采取了正确而有效的回击措施,说明近代民族企业具有抗争精神,D项正确;仅从中外公司的对抗,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排除A项;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并不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的抗争精神,无法得出外商资本在华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他主张必须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那里去探究人生的真谛”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倡导科学与启蒙思想,B项正确;全面否定说法绝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没有体现新道德,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等,此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不少篇幅,这些评论、新书目录广告均与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思想改造,排除B项;仅从新书目录广告不能得出广告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特点:组织严密;分层动员;注重讲演;运用现代传媒;与救亡图存结合;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原因:向近代社会转型;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危机加剧,民主思想传播);近代传媒发展。
(2)成效:促进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保路运动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路权)加速辛亥革命爆发。
启示:紧扣时代主题;注重阶层整合;创新动员形式。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四川)。据材料“保路运动首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并立即设立讲演部,组织培训讲演员,并分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讲演”,得出组织严密;分层动员;据材料“专门设立讲演部,足以说明讲演在保路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地位”,得出注重讲演;据材料“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得出运用现代传媒;据材料“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得出与救亡图存结合;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原因:从社会转型分析,得出向近代社会转型;从民族民主意识角度分析,得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危机加剧,民主思想传播);据材料“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得出近代传媒发展。(2)本题是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四川)。据材料“故能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运动”,得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保路运动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路权)加速辛亥革命爆发。启示:据材料“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得出紧扣时代主题;注重阶层整合;据材料“保路运动的组织者不仅采取了正确的社会动员形式,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得出创新动员形式。
18.答案:(1)原因:唯物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
(2)原则: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掌握并辨析客观的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以来(中国)。据材料“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得出唯物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据材料“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得出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据材料“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得出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据材料“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以来(中国)。从时空观念分析,得出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得出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分析,得出掌握并辨析客观的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19.答案:由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女子接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展,冲击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的腐败,近代女子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对于提高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代女子积极开展参政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民主权利意识。中国近代女子权利及地位的发展不断深入,是近代中国社会局势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反映。对于冲击旧的思想观念,增强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根据材料“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可知由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女子接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展,冲击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据材料“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的腐败,近代女子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对于提高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重大影响;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19岁的女子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可知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代女子积极开展参政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民主权利意识。结合近代中国妇女的变化可知中国近代女子权利及地位的发展不断深入,是近代中国社会局势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反映。对于冲击旧的思想观念,增强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具有促进作用。专题闯关练0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模拟]1919年2月,以张謇等为理事,成员包括学生、文人学者、各地爱国人士的国民外交协会成立,它广泛征集各省议会、商工学报等各界团体的意见,送抵巴黎和会;5月2日又最早将山东问题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5月4日,爱国学生就纷纷走上街头。由此可知,国民外交协会(  )
A.实现外交形式多样化B.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C.完全取代了政府外交D.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2.[2023·江苏苏州高三二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其特别介绍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导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主张自由收用”。这些描绘反映了(  )
A.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的情怀B.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机趋向成熟D.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
3.[2023·福建三明高三一模]1921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问世,其刊载章十分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冠之以口语化的标题,如《我们工人就活该死么》《反是工人倒霉》等。该报刊旨在(  )
A.激发民族抗争意识觉醒B.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
C.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D.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
4.[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表明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写道:“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这表明中共三大(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借鉴了新三民主义思想D.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5.[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全国学农工商通电》中提道:“工人为本党之基础,本党之奋斗乃为发展实业而奋斗,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多人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知,孙中山(  )
A.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B.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
C.将国民党改组为无产阶级政党D.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6.[2023·广东佛山高三三模]毛泽东主持中央农委工作后,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除广州外,应以湘、鄂、赣、豫四省为重点,其次要在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全面展开。这一主张(  )
A.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B.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7.[2023·广东深圳高三阶段测试]1926年1月4日,《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向读者征求关于民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投票结果显示,冯玉祥、李烈钧等新兴军阀得票高于段祺瑞、张作霖等旧式军阀。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势力被推翻B.新文化运动思想变动
C.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D.中外思想的激烈碰撞
8.[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模拟]1927年1月至1933年2月,毛泽东在对农村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的情形》等重要调查文本。毛泽东的早期农村调查(  )
A.贯彻了八七会议所确定的总方针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
C.有助于探索符合实际的革命道路D.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9.[2023·广东深圳高三阶段测试]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D.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10.[2023·河北邯郸高三联考]1930年2月22日,《红旗》第78期刊载题为《闽西工农兵政府下的群众生活》一文,文章里面这样描述(农村)俱乐部:“每晚有人作政治报告,有人讲故事、说笑话、演新剧、唱歌、呼口号。全乡老幼男女每晚相聚一堂,欢呼高歌,真是十分热闹。”由此可见(  )
A.苏维埃共和国政权赢得群众支持B.苏区注意进行政治教育和宣传
C.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效果良好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被广泛接受
11.[2023·辽宁大连高三模拟预测]1931年2月,共青团中央局通过了《团在苏区中的任务决议》,决定开展“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每星期抽出一天,组织团员、少先队员无偿地帮助红军家属种田,为红军运军粮、挖战壕、送枪械,并创作了歌曲《共产青年团礼拜六》。该活动体现了(  )
A.国民党“围剿”政策的失败B.根据地生产力大幅提高
C.患难与共的长征革命精神D.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
12.[2023·四川凉山高三三模]20世纪30年代,煤、钢铁、石油、电力、纺织工业、烟草等领域几乎为外资垄断。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依靠债券和借款,并且付给较高利息,使全国投资的70%从工商企业流向政府。这说明(  )
A.政府欠缺现代金融手段B.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C.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艰难D.列强资本输出占据主导
13.[2023·广东深圳高三模拟预测]1934年4月,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指出:乡苏代表会议每星期应开会一次,带回并讨论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其形成的决议应向群众报告,并动员群众来执行。毛泽东详尽阐述乡苏工作流程意在(  )
A.推动红色政权管理的民主化B.强调乡苏代表会议的重要性
C.动员社会各界抗日的积极性D.构建革命根据地的治理模式
14.[2023·重庆高三模拟]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重庆分行,9月宣布四川省内一切交易均以中央本钞为本位,停止“地钞”(四川各地军阀自行印发的钞票)使用,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B.是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重大打击
C.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D.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15.[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中]1981年,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带领家人“重走长征路”后,感慨道:“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表明,他认识到(  )
A.长征深藏着信仰和精神的价值作用B.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新的“长征”
C.长征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D.长征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宝贵财富
16.[2023·山西太原高三联考]红军长征途中,在西南地区留下不少灵活简洁的标语口号:
地区 宣传口号
广西龙胜县 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的!
四川省阿坝藏区 遵从回番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信仰自由!
贵州省镇远 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主张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
上述口号(  )
A.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革命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赋予了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辽宁抚顺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8分)
18.[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中共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同年8月20日,书记部出版《劳动周报》,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它深受工人喜爱,发行了16.5万份。同时,以“唤醒工人的觉悟”为方针,书记部还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到1922年,书记部共建立100多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90万名。1922年5月1日,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中共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和《罢工援助》。1925年5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材料二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活动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12分)
19.[2023·江西上饶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上面三幅油画分别是《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了探路历程。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式道路又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使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领路人,挽救了革命。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探路·开路·领路”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1927~1936年的革命道路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专题闯关练0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
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从国民外交协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广泛征集各省议会、商工学报等各界团体的意见,送抵巴黎和会”“最早将山东问题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爱国学生就纷纷走上街头”可知,这体现了各界民众广泛参与捍卫国家主权,这表明国民外交协会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民外交协会的行为,未涉及多样化的外交形式,排除A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完全取代”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导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可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由劳工管理社会,其中社会财富掌握在一般人的手里,体现了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理念,A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从材料中时间“1921年”及与工人相关的报刊内容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工人阶级参与革命,因此材料所述报刊内容主要目的是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B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强调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显现的是发动工人阶级进行斗争,而非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青少年劳动意识,材料所述报刊内容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青少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可知,中共三大上,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重视广大农民和农村的力量,说明中共三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共同北伐,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思想由孙中山提出于1924年,晚于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排除C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工人为本党之基础”“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多人数”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到了农民、工人,指出这些人都应与国民党共同奋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说明孙中山认识到唤起民众进行国民革命的重要性,B项正确;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合作建立的,排除A项;改组后的国民党,其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孙中山领导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不是为了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毛主席认为农民运动要首先在那些具有有利条件而又在国民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大力开展起来。据材料“‘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除广州外,应以湘、鄂、赣、豫四省为重点”可知,是因为这四省是北伐战争准备首先推进的地区,发展这里的农民革命,从根本上瓦解军阀统治的基础,因此C项正确;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的描述,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国共合作在1924年就已经实现,此时是1926年,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尚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旧式军阀的实力不断衰退,民众投票中冯玉祥、李烈钧等新兴军阀得票高于段祺瑞、张作霖等旧式军阀,说明民众对军阀力量的消长有一定的认识,C项正确;此时封建势力尚未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国民大革命的影响,非思想上的影响,排除B、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1月至1933年2月。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进行了广泛调查,这种调查有助于加强毛泽东对基层农村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召开的,所以这些调查并不是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排除A项;这些调查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了解,并不是为了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是这些调查,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可知,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签订,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但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在关税自主方面的努力,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信息,排除B项;这些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并不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2月的中国。根据“闽西工农兵政府”可知,这是中共建立的苏区,根据“每晚有人作政治报告,有人讲故事、说笑话、演新剧、唱歌、呼口号。全乡老幼男女每晚相聚一堂,欢呼高歌,真是十分热闹”可知,当时的苏区通过丰富多样的政治教育和宣传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B项正确;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是1931年才建立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政治教育和宣传,没有体现土地政策的效果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否被广泛接受,排除C、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共青团员每周抽一天无偿帮助红军家属、红军劳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使红军家属深深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做红军家属的光荣,他们给战斗在前方的红军亲人写信,鼓励亲人安心杀敌,这一活动也增强了后方青年参加红军的决心,推动人的思想解放,从而为扩大红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对国民党“围剿”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共青团员每周抽一天无偿帮助红军家属、红军劳动,并不能使根据地生产力“大幅提高”,排除B项;长征时间是1934~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外资垄断和投资不足表明民族工业面临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发展十分艰难,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环境,而非国民政府的统治情况,“政府欠缺现代金融手段”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外资垄断”等信息,排除A项;“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外资垄断”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比较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建立,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指出乡苏代表会议要定期召开,关注群众意见,向群众报告并动员群众执行,这一流程体现了对群众力量的重视,目的在于增强中华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民主色彩,A项正确;据材料,毛泽东强调的是群众力量的重要性,而不是会议的重要性,排除B项;据材料和所学,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的阐述目的在于动员群众反抗国民党,排除C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此时毛泽东的阐述目的在于发展治理模式,而非构建,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统一货币,稳定金融,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故A项正确;材料中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稳定金融,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稳定金融,但是不一定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稳定金融,不会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可知,长征不仅是一部英雄主义史诗,它深藏着信仰和精神的价值作用,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长征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些标语口号,宣传民族平等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提倡民族自治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红军长征途中并未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推行土地革命,材料也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标语口号未提及团结抗日,排除C项;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虽然提出和宣传民族平等的政策,但尚未推翻国民党统治和掌握国家政权,未能赋予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内容:赞扬苏俄革命;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
(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答出四点)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知,赞扬苏俄革命;根据材料“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可知,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可知,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根据材料“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可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2)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上述分析的内容可知,关于背景可从一战的爆发、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影响: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建立工会组织,培养了工人运动骨干;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唤醒了工人的觉悟;发动工人运动,支持了国民革命。
(2)内容:创建苏维埃政权(创建工农兵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保障群众的权利。
历史意义:获得群众支持,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解析:(1)影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活动有出版《劳动周报》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宣传党的思想有利于唤醒工人的觉悟;建立工会组织培养了工人运动骨干;召开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支持了国民革命。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领导。(2)内容:从材料中概括,材料中提到“成立工农兵政府”内容之一是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说明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可以提取信息保障工人权利。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指导意义;土地革命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巩固革命根据地。
19.答案:(示例)观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创新勇气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阐述: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奋进: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又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的挫折中毅然奋起: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又连连失利,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全党有了正确的领路人,从此在革命道路上阔步前行。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探路,在逆境中开路,在困境中领路。这也启迪我们:只要增强核心意识,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模式题,一般需要“论点”“论证”“结论”三部分。本题在“观点”部分,可以将“1927~1936年”这一时间段转化为: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阐述”部分要扣紧题目要求:以“探路·开路·领路”为线索,理解“探路、开路、领路”的含义。“探路”就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都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开路”就是: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领路”就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成为我党事实上的领导核心。另外在“阐述”部分,要用高度简洁的语言串联起这十年的很多重大事件。在“结论”部分,需要把观点重申一遍,然后能有所升华,谈出学史的感悟。专题闯关练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1933年,长城抗战后,中日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该协定(  )
A.导致“不抵抗政策”的出笼B.为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打开方便之门
C.迫使中国军队撤出华北地区D.成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导火索
2.[2023·福建三明高三一模]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集中一切国力”,“为民族生存而战!”“为人权自由而战!”。中共中央此举意在(  )
A.实现革命工作重心转移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3.[2023·重庆高三三模]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为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B.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C.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D.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
4.[2023·广东深圳高三模拟]饮酒一直以来是贵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当地政府也给予酿酒业极大支持。“七七事变”后,贵州省政府却下令全省人民减少饮酒甚至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并出台法律对违反者严重处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B.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C.法币改革致使通货膨胀D.国家战略储备的需要
5.[2023·山东烟台高三模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如删除书中“报国仇”等字句,删除“抗战受伤的追忆”等诗文,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把自近代以来被其侵占的他国领土都圈定在日本版图内)等。这些行径意在(  )
A.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B.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C.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D.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
6.[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1943年1月,《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签订,条约明确废除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军、租界、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等。中国方面同意暂时搁置九龙问题。条约的签订体现出民国政府(  )
A.取得了对外修约的完全胜利B.兼顾了历史诉求与现实环境
C.错失解决香港问题的好时机D.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2023·江苏苏州高三三模]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与此评论相一致的是(  )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8.[2023·山东济南高三二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抗日英雄故事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  )
A.基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B.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
C.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D.丰富了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
9.[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1942年3月,重庆《中央日报》指出,缅甸东吁(又称同古、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还是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泰晤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新一页”。上述评论表明,该战役(  )
A.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B.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D.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10.[2023·湖南岳阳高三三模]一个政党拥有兵力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它在中国政坛的地位与作用。下表反映了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军队和党员人数变化,据此可知(  )
年份 八路军人数 新四军人数 党员人数
1937 80000 12000 40000
1939 270000 50000
1940 400000 100000 800000
1942 340000 110960 946000
1945 1028893 268591 1210000
A.军队数量和党员人数始终保持同步增长B.兵力变化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保障
C.1942年皖南事变发生导致八路军的减员D.革命力量增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
11.[2023·河南信阳高三二模]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党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B.民主党派坚持走第三条道路
C.民主党派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D.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
12.[2023·广东高三开学考试]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表示要“在和平中进攻”,指示部队“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还要求尽快在上海等大城市办报、办杂志等,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与柳亚子、张澜等民主人士进行沟通、交流,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与政策。毛泽东意在(  )
A.强调充分利用时机的重要性B.突出报刊在斗争中的重要性
C.提醒群众保持革命的警惕性D.唤起大城市民众的革命热情
13.[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1946年8月8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对富农土地不宜推平》的指示,指出:我们必须自觉的向富农让步,坚持中央不变动富农自耕土地的原则。应保障一切地主必需生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右倾思想还有一定市场B.试图为政治协商会议创造较好的氛围
C.扩大反蒋的统一战线D.保证解放区的经济建设运动
14.[2023·天津河北区高三二模]1947年8月10日,贺龙在绥德分区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我们胜利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毛主席讲的:小米加步枪这个‘无敌将军’。小米是群众,步枪是军队。”这段材料强调了(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B.国民党的战术失误
C.解放军武器装备的落后D.群众是力量的源泉
15.[2023·河北邯郸高三联考]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去商店买东西,背了一大筐钞票。进门时筐子太大进不去,他只好把筐子放门口,然后进去和店主谈,谈完回来一看,筐子被偷走了,钞票倒了一地!这反映出当时国统区(  )
A.经济崩溃和政治黑暗B.治安混乱和政局不稳
C.通货膨胀和民生艰难D.根基动摇和民心涣散
16.[2023·山西阳泉高三三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如下表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陕西安康高三二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摆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争取新民主主义胜利而努力奋斗。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胜利做出的四个努力奋斗阶段?(10分)
18.[2023·辽宁高三联考模拟]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10分)
19.[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版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武器;版画家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战士。下图为版画家李桦1935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结合所学知识,以“《怒吼吧,中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达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专题闯关练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
人民解放战争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为日本在我国华北地区经济上掠夺、政治上控制、军事上霸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时,面对日军的侵略,已实行不抵抗政策,排除A项;这项规定使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地区,排除C项;华北事变成为学生们掀起一二·九运动的导火索,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8月1日(中国)。据本题材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讲的是外争高于内争,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根据“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集中一切国力”“为民族生存而战!”“为人权自由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试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意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已经在井冈山斗争期间开辟出来,与题干时间“1935年”不符,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即已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态势下,国民政府通过划分防卫区来应对日本侵略,C项正确;防卫区主要针对的是日本,并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划分防卫区的原因,无法得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排除B项;仅从防卫区的划分,无法得出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是1937年后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此时云南地区出台法律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需要,以供抗日之需,D项正确;该政策出于抗战的需要,非维护社会秩序,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已经瓦解,且材料与维护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项;通货膨胀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可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篡改教科书,篡改地理教材中的国界线,说明日本侵略者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达到对沦陷区长期占领的目的,C项正确;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鉴于中国作出的巨大国际贡献及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抗争,中国政府同英美等国家签订条约,收回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但是中国方面也作出了让步,说明当时条约签订兼顾了历史诉求与现实环境,B项正确;当时并未取得完全胜利,如材料中的九龙问题暂时搁置,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力弱小,当时并非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好时机,排除C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中各方评论,特别是“捷电”“把侵略军击退”“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胜利。结合所学可推断是长沙会战。在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面对十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D项正确;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未能阻挡日军的侵略步伐,与题干中“捷电”“把侵略军击退”不符,排除A、B项;根据“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可知材料所述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胜利,百团大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积极宣传抗日英雄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进而为抗日战争服务,C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非巩固革命政权,排除A项;宣传抗日英雄并不会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排除B项;对抗日英雄的宣传主要是为了抗日战争服务,并非丰富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英勇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B项正确;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该战役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但材料未体现扭转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排除C项;第一次长沙会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期间中共军队和党员人数的增加,使革命力量迅速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为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D项正确;1940到1942年八路军人数减少,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我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皖南事变发生在新四军部队,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抗战胜利后,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马叙伦等人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等主张,这表明当时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张结束一党专制,保障自由民主,未提及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民主促进会只是呼吁民主自由,未具体说明民主的实现方式,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也即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B、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在和平中进攻”“尽快在上海等大城市办报、办杂志等”可知,毛泽东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充分利用时机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并非提醒群众保持革命的警惕性,排除C项;在大城市办报、办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并非只是面向大城市民众宣传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向富农让步并保障一切地主必需生活,其目的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反蒋的统一战线,支援解放战争,C项正确;右倾思想就是过分保守,思想落后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而材料中的指示不符合右倾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扩大反蒋的统一战线,未涉及政治协商会议,排除B项;材料中的指示是为了扩大反蒋的统一战线,而不是保证解放区的经济建设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由材料“我们胜利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毛主席讲的:小米加步枪这个‘无敌将军’。小米是群众,步枪是军队。”可见材料强调小米是群众,步枪是军队,解放战争的胜利需要依赖群众,群众是力量的源泉,D项正确;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决战阶段,排除A项;材料无关国民党的战术失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而非解放军的装备问题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主要结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货币贬值,百姓生活艰辛。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因此材料反映了通货膨胀和民生艰难,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崩溃和政治黑暗、治安混乱和政局不稳,但与材料强调通货膨胀和民生艰难不符,排除A、B项;根基动摇和民心涣散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历史任务转变为解放全中国,以战略地区为中心的野战军编制已经过时,故最后“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由此可知,三次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敌我双方军事较量、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的良好态势,A项正确;解放战争爆发前,面对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中共就做出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军事部署,B项也可算是军队编制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与人民军队的编制变化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2)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进行作答,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2)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8.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的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任答一点即可)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解析:(1)内:根据材料一中“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政策、经济和财政等方面分析可知,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的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外:根据材料一中“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受《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保护,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2)经济:根据材料一中“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改,使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根据材料二中“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答案:(示例)《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或民族矛盾加深),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该画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先从1935年的历史背景来解释《怒吼吧,中国》,《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或民族矛盾加深),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再从《怒吼吧,中国》中的内容结合当时的实际做出合理的解释,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最后从创作《怒吼吧,中国》的积极影响角度作答,该画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用。专题闯关练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北衡水高三二模]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团体定购,以作为单位学习和奖励馈赠之用;各地新华书店也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不久,干部和群众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展开热烈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B.政府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就
C.人们对中国发展前途的关注D.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2023·山东泰安高三开学考试]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部分措施。新中国这些举措旨在(  )
1949年10月,中国海关总署成立。随后公布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
1950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
A.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B.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C.稳定秩序以巩固人民政权D.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3.[2023·江苏苏州高三二模]下图是一份苏南区太仓县人民政府签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该证书反映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B.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努力
C.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实现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4.[2023·山东德州高三三模]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蹚机,怕天旱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蹚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5.[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1950年1月,新中国接连电告联合国,称已任命出席联合国相关组织和会议的人员,并要求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但到1950年底,新中国决定:“在联合国没有坚决改变它现在所采取的错误的方针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不再考虑委派任何新代表出席联合国各组织的问题。”与上述转变相关的是(  )
A.美苏冷战的开始B.“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施行
C.朝鲜战争的升级D.联合国事务完全被美国操纵
6.[2023·河南开封高三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进步,一经推出就成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反对压迫、争取独立的有力思想武器。进入新世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现和平发展的有力武器。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有利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B.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华封锁D.缓和了国际社会紧张局势
7.[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8.[2023·福建泉州高三模拟预测]“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要使工人职员就业人数增加到2524万人,工资约增长33%,居住及劳动保障等得到适当改善;使农副业产值增长23.3%,农民人均产值增长12.2%;扩大医疗机构、增加医疗设施,广泛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卫生、医疗和保育事业。这些规定(  )
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B.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任务
C.体现出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性D.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
9.[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从经济上说,到1952年后期,70%~80%的重工业和40%的轻工业为国家所有,国营贸易机构和合作社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从组织上说,1953年底党员总数达到了650万。”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B.统一战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C.社会主义改造条件已经成熟D.私营经济已转变为国有经济
10.[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  )
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11.[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1960年,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10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36个县的调查,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38.9%。这一政策(  )
A.源于农民的自主性探索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C.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D.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12.[2023·江西宜春高三模拟]1961年六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对杜甫所做长诗《兵车行》的批判,理由是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于是华君武针对此事创作了下图的漫画。其目的在于(  )
A.讽刺“左”倾思想B.呼吁客观对待杜甫
C.批判和平主义错误D.宣传阶级斗争观念
13.[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在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该工程的建设(  )
A.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而建B.推动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C.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表现D.是基于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14.[2023·天津南开区高三统考模拟]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7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上述史实印证了(  )
A.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B.中美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到加强D.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提高
15.[2023·江西赣州高三二模]1960年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历时近十年,结束了河南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的开凿反映了我国当时(  )
A.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已取得成效B.“左”倾指导思想得以纠正
C.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建设热情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大
16.[2023·辽宁大连高三二模]1964年起我国开始三线建设,下表是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  )
项目 成就
煤矿 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煤矿
水电站 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水电站
钢铁 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等
铁路 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
A.表明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实现了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D.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辽宁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这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教学:把绳子套在脖子上——“le”,就是它——“le”;吃饭的——“chi”……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新闻简报》报道:“速成识字法”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当时有挟着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有放羊时,温习生字的牧童;有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的社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开展四次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百年瞬间:新中国扫盲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扫盲运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的意义。(10分)
18.[2023·福建厦门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指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如何体现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10分)
19.[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空间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中国外交统计年鉴》
根据图中的时间标尺,概括图中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也可以补充其他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论证。(明确变化,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专题闯关练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前途命运的关注,C项正确;1951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在中国确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新型意识形态的塑造,但无法反映政府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就,排除B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后,在全社会发行,并不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内部,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可见新中国这些举措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D项正确;这些举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无关,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这些举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稳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1年、土地房产所有证”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该土地房产所有证所反映的史实是土地改革,反映了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努力,B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家财政,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东北地区)。据本题材料“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使用新式农具需要以互助组为单位,所以农户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共同耕种,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新式农具,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提高也促进生产关系变革,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推广新农具,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变革”,而不是“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排除A项;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12月,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在联合国没有坚决改变它现在所采取的错误的方针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不再考虑委派任何新代表出席联合国各组织的问题”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升级,美国操纵联合国组织,联合国军也参与了战争,新中国因此转变了出席联合国的态度,C项正确;美苏冷战早在1947年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民族解放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未体现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明确提出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并发展外交关系,同时,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反映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的行为,决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B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非无底线的开放和包容,排除A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而非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兼顾独立精神和主动态度,不能得出新中国外交受到意识形态严重束缚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时空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据材料“五年内要使工人职员就业人数增加到2524万人,工资约增长33%,居住及劳动保障等得到适当改善……”,可知新政权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非常重视民生,体现出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性,C项正确;当时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尚未实现平衡,排除A项;“一化三改”共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材料只是强调工业化,排除B项;帝国主义国家并未解除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包围,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到1952年后期,国有经济开始占据国家经济结构的主导,结合当时三大改造的背景可知,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C项正确;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统一战线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私营经济已转变为国有经济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可知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国情,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项正确;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是在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中共七大,排除B项;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96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实行责任到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分配中实行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积极性不高。综合起来看,“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源于农民的自主性探索”的说法与题干“省委书记曾希圣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相矛盾,排除A项;据所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空1960年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信息,材料中的做法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华君武创作本漫画的目的在于讽刺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社会思潮“左”倾趋势,才会出现高级知识分子这种脱离当时历史语境的针对历史人物上纲、上线式批判,故A项正确;B项不是作者的目的,是作者实现目的的手段;C项错误理解作者意图,排除;很容易看出本题材料不涉及阶级斗争内容,故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的工程项目,其背景是受到当时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所做出的决策,D项正确;“一五”计划在过渡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推动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非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排除B项;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是在1995年提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9~1970年(中美)。材料史实表明美国主动修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第三世界力量尤其是中国力量崛起,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因此美国调整了中美关系,A项正确;1972年中美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据材料“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历时近十年”,可知红旗渠修建于1960~1969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左”倾指导思想得以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水电站”“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等”“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可知,三线建设主要涉及我国中西部地区,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工业布局,推动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特点:规模大;范围广;开展迅速;多次开展;政府高度重视;成效明显。
(2)意义:降低了文盲率;普及了文化常识;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有利于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可知,我国扫盲运动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开展迅速的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开展四次扫盲运动”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扫盲运动具有多次开展的特点;根据材料“‘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可知,成效明显;政府高度重视。(2)意义:根据材料“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有利于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降低了文盲率;普及了文化常识;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
18.答案:(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共八大(中国)。据材料“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得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据材料“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材料“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得出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据材料“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得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答案:(示例)变化:鸦片战争至一战后,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
说明: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后,晚清政府参与的双边或多边国际交涉多为被迫割地赔款、损害主权的屈辱外交,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渐被西方侵略者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取代。
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大型的多边国际会议,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国家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创建的过程。同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坚定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要求。
总结:这反映了中国人尝试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与现代国际政治接轨。
(“示例”仅作为参考,也可补充19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信息,结合1950年代的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观察时间尺,选择图中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外交变化,如根据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一战期间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1919年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等信息,可得出观点:鸦片战争至一战后,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和所学,以近现代史实论证说明个人观点,如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和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形式、内容和差异等,说明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趋势;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总结,得出认识,如明确近代中国人尝试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以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与现代国际政治接轨。专题闯关练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会要求把农业、能源等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放在突出地位。这次大会的召开(  )
A.表明国防安全形势已显著改善B.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
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上了日程
2.[2023·山东济南高三三模]下图是某学者对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一段回忆。这折射出当时(  )
我至今记得:其一,1978年5月1日,一些久遗封闭的中外文学名著获准在全国发行,石家庄市各书店门前早早排起了长队,我和一位同学几乎将衣服挤破,才买到几本《古文观止》《悲惨世界》《围城》;其二,1983年3月,石家庄市图书馆办理新借阅证,数千市民蜂拥而至。
A.社会生活的新变化B.国民心理的新突破C.经济体制的新变革D.社会阶层的新成长
3.[2023·湖北襄阳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供销社售货员因自身职业的优越感,对顾客态度十分蛮横,甚至很多供销社挂起了“不许打骂顾客”的标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国家教育发展程度较低
C.供销社售货员素质偏低D.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
4.[2023·河北衡水高三模拟预测]中共中央发布的1985年“一号文件”规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贸易。农业税由过去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该措施(  )
A.体现农业领域国家取消计划经济B.旨在协调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D.利于农村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
5.[2023·河北沧州高三模拟预测]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群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详见如表。这一调查(  )
A.表达出群众的观望心态B.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C.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困境D.坚定了体制改革的信心
6.[2023·福建宁德高三联考]1990年,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有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说明我国(  )
A.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B.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C.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D.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
7.[2023·山东德州高三三模]在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8.[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1994年,我国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2003年逐渐停办城市蓝印户口(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这说明,我国(  )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B.逐步实现开放型的全球经济
C.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9.[2023·天津静海高三一模]蒋介石1975年找来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对邓小平说:“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B.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C.毛泽东与蒋介石谈话后实现“三通”D.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逐步推行
10.[2023·河南高三联考模拟]2021年,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指出,香港人从来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看中医、拜“妈祖”等,当然也会食西餐、讲英文,跟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但都是以中国人身份出现的。这表明,香港人(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B.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
C.善于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D.注重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11.[2023·福建泉州高三三模]下表是建国以来部分学者编写世界史的相关视角和内容。据下表可知,建国以来世界史的编写(  )
年代 作者、著作 世界史编写的相关视角和内容
1962年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人民群众为主角。
1994年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考查世界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见解,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历史编写体系。
A.确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B.借鉴了苏联的世界历史研究模式
C.促进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D.逐步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
12.[2023·四川德阳高三三模]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东进、西闯、北上、南下,人们以品粤菜为时尚,以进粤菜馆为身份象征。随后,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粤菜的流行(  )
A.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B.表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D.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3.[2023·浙江温州高三三模]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
14.[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模拟]1983年,湖南龙山县政府组织了上万人参加的摆手舞比赛活动,此后,该县每年举行一次,邻近市县也派摆手舞队参加。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放风筝”这一民间习俗演绎成一场体育盛会,产业化进程加速。风筝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泼水节”“赛龙舟”“村BA”等也深受民众喜欢。这些民俗文体活动的开展(  )
A.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得益于全方位外交的战略
C.激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D.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15.[2023·浙江高三二模]截至2023年2月,科学家通过它发现了740余颗新脉冲星,这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观测到空间中充满活力的星系宇宙。作为一项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技术,它为人类探索宇宙迈出了重要一步。与“它”直接相关的是(  )
16.[2023·福建高三模拟预测]1980年初,中国首次派专家小组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同年,水利部开启筹建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并于1981年在杭州正式成立。1978~1991年,有关部门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这些做法(  )
A.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B.改变了对外技术援助的方式
C.有利于全国电力的普及D.拓宽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6项。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例如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以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为中心的机械加工城,还有鞍山钢都、沈阳飞机城等。通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东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
——摘编自赵传军《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材料二 
——摘编自王胜今、吴昊《中国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
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产品类型单一,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一五”计划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基本原因。(10分)
18.[2023·安徽安庆一中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科技园是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建立的院校和企业互为协作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材料一 世界各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模式甚至称谓都不尽相同。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倡导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院(即现在的硅谷)。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谷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与高技术的摇篮。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园模式的启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各种类型的大学科技园,有些科技园收效甚佳。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科技园。
——摘编自谢辉、张武军《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不断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一批大学科技园。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级,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7月,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部两位副部长为首的“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2000年以后,中国科技园发展已呈现出自己的发展模式。科技园的不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孟辉《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外科技园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19.[2023·江西上饶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专题闯关练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大会的召开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家对科技的重视,未涉及国防安全形势,排除A项;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还没有进入新时期,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由材料中“一些久遗封闭的中外文学名著获准在全国发行”“石家庄市各书店门前早早排起了长队”“石家庄市图书馆办理新借阅证,数千市民蜂拥而至”,可知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思想文化得到解放,市民乐于阅读,也有了更多阅读的选择,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除了市民排队买书、办借书证之外,也体现了市面上发行的书变多了,B、D项着眼于国民、社会阶层,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D项;材料体现的是市民生活的新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供销社的售货员之所以对待顾客十分蛮横,是因为当时还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供销社没有受到市场的冲击,售货员因此具有了职业优越感,A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国家教育发展程度低、售货员素质低,排除B、C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据材料“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可知,改革开放后,在农村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据材料“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可知,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取消,排除A项;材料中1985年农业措施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不能体现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包产到户,分户经营,材料内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调查表明群众在企业倒闭后的应对态度,大部分是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体制改革的信心便更加坚定,D项正确;调查显示大部分群众对国营企业破产表现出一种积极应对的心态,而不是观望,排除A项;调查反映的是群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职能,排除B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处于困境,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可以看出乡村集体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比国企的利润率高出较多,说明国企利润率偏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也不高,必须对国企进行深化改革,才能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仍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排除B项;材料通过数据对比,来突出国企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不能说明农村改革对城市改革的作用,排除C项;仅从利润的对比,不能得出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199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91到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下降,市场调节价比重上升,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B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材料中未体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未涉及对外开放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户籍制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弊端日益凸显,抑制城市的发展进程,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等等,因此其废除是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C项正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的推动,非开放型的全球经济,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可知,蒋介石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到消息很高兴,认为两岸应该尽快实现“三通”,说明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B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排除A项;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排除C项;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即一国两制,是在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1年中国。据材料“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可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说明香港人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香港人会食西餐、讲英文,但是主要强调的是香港人的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材料没有体现香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香港人跟外国人打交道,但没有讲是西方人,而且材料也体现不了香港人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香港人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人民群众为主角。”“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见解,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历史编写体系。”可得出建国以来通过诸多史学家的研究,形成了以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特有的世界史的一套体系,D项正确;阶级斗争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是中心,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对苏联的借鉴,排除B项;世界史的编写对提升综合国力影响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粤菜不仅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同时也向世界进军,说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粤菜的流行,无法得出各地饮食差异状况,排除A项;仅从材料,可以看出粤菜的传播,无法得出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排除C项;仅从粤菜的流行,无法得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的中国。根据“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可得出国家基于不同时期农村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发展农村的相关机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反映出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D项正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在开展,并没有基本实现,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机构改革,不能说明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放,只是国家机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产业化进程加速。风筝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调动了民众的生活热情,激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美德的信息,排除A项;民俗活动是国内的民间活动,与外交没有关系,排除B项;民俗活动主要与民众的生活有关,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并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发现了740余颗新脉冲星,这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观测到空间中充满活力的星系宇宙”可知,该科技用于探索宇宙星系,这是中国天眼的功能,C项正确;玉兔二号月球车主要用于探索月球的,排除A项;“奋斗者号”用于深海探索,排除B项;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用于导航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我国外交政策也作出了巨大的调整,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减弱,缓和了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国担当意识加强,而材料“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正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和表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并没有强调之前的外援情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全国电力的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仅凭小水电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得出“全国电力的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材料并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特点:国家“一五”计划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以重工业为主;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工业区域化)。
(2)趋势:总体变化频率与国家一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增速落后于沿海新兴工业区。
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优势下降;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等。
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一“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并结合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国家“一五”计划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在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6项。”可知“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根据材料一“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例如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可知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工业区域化)。(2)趋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至2004年(中国)。根据材料二“1980~2004年东北与全国及沿海新兴工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示意图”,可知1988年至1990年全国平均值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平均值也呈下降趋势,1990年至1992年全国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平均值也呈上升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趋势是总体变化频率与国家一致。1980年东北地区的平均值是9左右,发展到2004年东北地区的平均值是13左右,说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根据材料二“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可知增速落后于沿海新兴工业区。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至2004年(中国)。根据材料二“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并结合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史实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战略调整。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的相关史实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优势下降。根据材料二“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可知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根据材料二“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可知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等。
18.答案:(1)特点: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类型众多,成就大;以美国为先导;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2)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外先进科技引入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支持;借鉴外国科技园的成功经验。
影响: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大学、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3)启示: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积极参与,明确政策导向;完善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园区布局;探索科技园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加强与国外科技园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竞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倡导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院(即现在的硅谷)。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谷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与高技术的摇篮”,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由材料一中“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园模式的启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各种类型的大学科技园,有些科技园收效甚佳”,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类型众多,成就大、以美国为先导的特点;由材料一中“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科技园”,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特点。综合材料一,可从斯坦福大学、硅谷对科技园建设的推动作用中,看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不断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可知原因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外先进科技引入中国;中国借鉴外国科技园的成功经验。由材料二中“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一批大学科技园”,结合所学可知,大学科技园的建立与中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有关。由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级,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知中国科技园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材料中还涉及90年代以后中国科技园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关。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结合原因分析,科技园的发展与引进外国技术、经验与人才有关,也离不开大学的建设,由此可推知,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大学、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最后,结合近年来“四个自信”的提出,结合材料,可知科技园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科技园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才培育密不可分,由此可知,我们应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科技园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由此可知,应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积极参与,明确政策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科技园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完善的,完善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园区布局;探索科技园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方面学习苏俄(联)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
总结: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示例二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阐述: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结:正确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路径。
示例三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成功。
简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性的典范。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在主体、路径等方面的变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也由此而清晰地提了出来,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利益的维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准确地解读了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维护了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各阶层各阶级的利益,把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提升到“我们最大的政治”层面,从而开启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会在奋斗中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
示例一
论题:根据材料“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阐述: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可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据“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相关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
总结: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示例二
论题:根据材料“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阐述: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现代化”等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结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可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结:正确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路径。
示例三
论题:根据材料“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中国式现代化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成功。”
简述: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性的典范。抗战时期,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可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准确地解读了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把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提升到“我们最大的政治”层面,从而开启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会在奋斗中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闯关练(10份打包)(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