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对练12 高考第35题对对练
1.[2023·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2.[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3.[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4.[2023·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5.[2022·全国甲卷]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6.[2022·全国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7.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该报告( )
A.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
B.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
C.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D.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8.如图为绘制于1949年的漫画,拖拉机上写着“马歇尔计划”,右面的牌子上写着“斯大林元帅计划”。该漫画反映了( )
A.美苏农业技术上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斗争
C.冷战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D.苏联尚未从战争中恢复
9.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据此可知,古巴导弹危机( )
A.客观上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B.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加快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0.多极化趋势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国际事务中听取不同的声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据此可知,世界多极化发展( )
A.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的实现
C.使发展中国家抓住发展机遇
D.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1.有人说:美国政府大概是属“八爪鱼”的,不管你离他多远,长臂管辖的“民主触手”总会伸到你的口袋中,去摸索点什么。如图漫画说明( )
A.国际规则秩序受到了严峻挑战
B.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格局形成
C.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新秩序
D.美国依然试图构建“单边主义”
12.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乌克兰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近500万名乌克兰离境的难民。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指出,“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关于难民问题以下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
B.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C.大大推动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3.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家们挖空心思地算计,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以及“超前消费”“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致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当时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这些现象( )
A.为美元世界地位确立创造了条件
B.奠定了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
C.促使资本主义贸易体系重新构建
D.是当时政府经济管理思想的体现
14.学者张建华指出,苏联政府用超经济的行政手段将农民视为工业的“贡献者”,使他们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15.1928~1932年,苏联推行“一五”计划,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0%左右,其中农业部门提供的资金比例则高出平均值,甚至出现农民收入的一半都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式流入到工业部门中,而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率则为15%。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政府主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国民为现代化付出巨大牺牲
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16.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17.如图是创作于1989年的漫画《大买主》,图中的“101毛发再生精”是80年代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一款生发产品。该作品( )
A.体现出商业宣传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B.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C.讽刺了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浪费行为
D.意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18.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上升。一国的经济波动会不可避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对此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
A.加入区域经济政治集团
B.扩大保护性经济政策适用范围
C.主动规避全球化的挑战
D.适度控制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
19.最近30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新兴工业迅猛发展,而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老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反映了( )
A.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活更新换代
B.新技术革命引发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C.西方国家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D.信息技术极大促进了经济快速成长
20.右面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绘画作品。据此判断,这类作品的特征是( )
A.讴歌人体之美
B.趋向大众品味
C.回归现实主义
D.颠覆艺术传统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真题对练12 高考第35题对对练
1.A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2.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下,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3.D 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C 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将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关于种族灭绝罪行的指控指责为宣传共产主义的活动,给原本的人权运动冠以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加以驳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故选C项。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民权大会的指控是否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驳斥”说明美国政府对民权大会指控的种族平等问题进行否认和歪曲,并非“漠不关心”,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没有将人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面包与和平问题当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斗争的中心工作,幻想寻找与临时政府和谈的策略,这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选C项。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这一阶段的斗争主要是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以及俄国人民对临时政府的不满,这都有利于俄国革命的发展,排除D项。
7.C 材料描述的是《四月提纲》,这一提纲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关,排除B项;二月革命的结束宣告沙皇专制统治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漫画“马歇尔计划”中农民驾驶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而苏联则是将人当成牲畜使用,由此看出这是美国绘制的攻击苏联的漫画,B项正确;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拖拉机已经是苏联常用的农机具,排除A项;冷战的对抗是全方位的,并没有重心转向经济领域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A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在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关系的缓和,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的缓和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欧洲的联合进程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且1962年后欧洲联合的进程并未加快,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不能避免大战爆发,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发展与世界贸易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通过漫画可知,美国插手中国南海事务,违背了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规则,A项正确;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且与漫画无关,排除B项;漫画与构建政治新秩序无关,排除C项;漫画中无法体现美国试图构建“单边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根据材料中俄乌战争导致的难民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仍未形成,D项正确;停止战争不能完全解决难民问题,排除A项;B项说法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与当时政府自由主义的管理思想相一致,D项正确;美元世界地位的确立,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标志,排除A项;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是“短暂”的繁荣,排除B项;资本主义贸易体系重新构建是在1947年,以关贸总协定为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依据材料“苏联政府用超经济的行政手段将农民视为工业的‘贡献者’,使他们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为工业化创造资金等条件,因此该做法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D项正确;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这一做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不是优化国民经济的格局,排除A项;该做法虽然牺牲农民的利益,但是毕竟使得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并没有在当时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而且引发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排除B项;苏联政府这一做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并不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材料“农民收入的一半都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式流入到工业部门中”体现了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农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积极性被挫伤,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根据材料“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所以是在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此时的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从画中信息可知,地球也要买毛发再生精,说明地球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该作品意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D项正确;该作品不存在审美与商业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与国企改革及浪费行为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全球化对经济运行环境造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应适度控制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D项正确;加入区域经济政治集团会被“传递机制影响波及”,排除A项;扩大保护性经济政策适用范围是消极防御,并不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正确做法,排除B项;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只能积极应对,不能简单规避,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传统老工业发展缓慢,这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不涉及社会生活更新换代,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劳动方式”和“经济快速成长”,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0.D 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绘画作品——《月亮女人》”可以看出,画家运用了程式化的透视法和环形线条等手法,乍看上去很难辨认出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这幅画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从侧面反映出这类作品颠覆艺术传统的特征,D项正确;讴歌人体之美是文艺复兴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趋向大众品味与《月亮女人》的绘画风格不符合,排除B项;回归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真题对练13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
对对练(A)
1.[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9分)
2.[2022·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分)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17~19世纪英法贸易冲突持续了两百年之久,19世纪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持续了20年以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实际持续了15年,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冲突也持续了10年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次大国贸易冲突期间都发生了战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冲突难以调和,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分明显。贸易冲突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利益剧烈冲突所致,贸易冲突往往只是守成大国的表面借口,根本上是要维护其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有效遏制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和现实挑战。
——摘编自黄汉民、范冬梅《大国崛起中的
贸易冲突及其策略选择》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贸易矛盾不断加剧。在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刘思岑《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三 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中国运用关税手段进行反制。2019年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2019年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的是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摘编自柳悰耀、陈琪《大国贸易
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三次国际贸易冲突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大国贸易冲突对世界形势的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冲突中日本采取妥协政策的原因。(8分)
(3)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对策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7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
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
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7分)
真题对练13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对对练(A)
1.答案:(1)主张: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国民党:准备应战敌军反抗;敌军必须向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
(2)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
(3)评价:中共:中共是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国民党:国民党提出准备应战敌军反抗,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向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美国: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解析:(1)中共的主张:根据材料“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可知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根据材料“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可知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根据材料“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可知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国民党主张:根据材料“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可知准备应战敌军反抗;根据材料“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可知敌军必须向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根据材料“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可知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2)措施:根据材料“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可知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根据材料“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可知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根据材料“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可知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美国没有过分削弱日本,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3)评价:本题要根据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主张和措施去分析,由三者采取的不同主张和措施结合三者的阶级属性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中共主张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这说明中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国民党主张准备应战敌军反抗,这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向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2.答案:(1)明朝前期: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变化:舰船数量大幅增加;舰船类型不断丰富;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加快;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3)因素: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解析:(1)可将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进行对比分析。明朝前期: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可知,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根据材料“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可知,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根据材料“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可知,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根据材料“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激战,获得胜利”可知,海军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根据材料二“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及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可知,舰船数量大幅增加;舰船类型不断丰富;根据材料二“海军建设趋缓”及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可知,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加快;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及材料三“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可知,由大陆防守转向执行海外护航任务;根据材料二“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及材料三“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可知,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及材料三“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可知,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3)根据材料“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可知,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根据材料“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可知,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3.答案:(1)特点:新兴国家因经济实力增强冲击守成大国;持续时间长;带有大国博弈性质;引发国际战争。影响:加剧了世界矛盾;引发地缘冲突及世界性战争;冲击和改变世界格局。
(2)原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政治不对等;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维护美国市场的需要;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提高政治大国地位,需要美国支持。
(3)对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改革开放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科技创新,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做负责任的大国;坚持互利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冲突难以调和”可知,新兴国家因经济实力增强冲击守成大国;根据“19世纪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持续了20年以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实际持续了15年,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冲突也持续了10年以上”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贸易冲突往往只是守成大国的表面借口,根本上是要维护其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有效遏制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和现实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有大国博弈性质,引发国际战争。影响:综合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可知,大国贸易冲突加剧了世界矛盾,引发地缘冲突及世界性战争,冲击和改变了世界格局。(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政治不对等;根据“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可知,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维护美国市场的需要;根据“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可知,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根据“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可知,提高政治大国地位,需要美国支持。(3)对策:依据材料三中“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等信息可知,中国面对的是美国加征关税、制裁中国高技术企业和操控汇率等引发的贸易冲突;综合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面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中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改革开放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科技创新,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做负责任的大国,坚持互利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4.答案:(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任答两点即可)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任答一点即可)
(3)启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解析:(1)特点:根据“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得出棉花产量扩大;根据“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得出棉纺织技术革新;根据“出现了雇染匠”得出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得出生产专业化;根据“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得出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等方面概括。(2)挑战:根据“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可得出,主要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根据“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可得出,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根据“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可得出,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根据“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得出,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结合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发展等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等。(3)启示:根据“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可得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可得出,我们要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真题对练14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
对对练(B)
1.[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6分)
2.[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5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全国粮食、棉花、蚕丝、茶叶、食盐等商品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清中期,就连张家口、包头、伊犁等偏远地区大多都发展成有名的商业贸易城镇。清初,中国的布匹、茶叶等商品进入俄罗斯地区,当地商人又将茶叶转贩到欧洲市场。明中后期到清中期,中国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组织形式走向企业化。在此背景下,明清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除商人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
金融革命的背景与标志》
材料二 17~18世纪英国的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具有吸收存款、借贷和发行货币功能的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对于刺激英国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国债制度的确立,以国家信用担保,使得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政府,政府获得了民间资本的有力支持,有效化解了政府因长期对外战争引发的巨大财政危机。此外政府向民间借贷行为,造就了大量富裕阶层,尤其是城市精英阶层,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整合。南海泡沫危机之后,英国政府强化了对股份公司、证券交易和银行系统的监管和监督,推动英国金融制度不断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
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的主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的金融革命与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西进运动,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印第安人的征剿,1813—1814年克里克战争,杰克逊率军向印第安人发动进攻。1830年5月《印第安迁移法》通过,“在领土扩张的年代里,美国统治集团对印第安人采取屠杀政策”。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保留地制度开始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保留地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
——据刘明翰《美洲印第安人史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在抗战时期便提出要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先后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并说明其与美国近代民族政策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真题对练14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对对练(B)
1.答案:(1)原因: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原则: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区别: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得出,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得出,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得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3)美国:根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2.答案:(1)日本:借助法规加强管理;政府指导,私企决定;引入标准逐渐放宽;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中国:国家制定规划进行引导;以自力更生为主,重视国际合作;引入的内容全面;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
(2)日本:战后恢复经济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的推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机遇。
中国:科技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一五”计划的推动;“一边倒”外交政策和中苏结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国际形势严峻。
(3)历史经验: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科技;注重引进外来技术与资金;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展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发展的项目。
解析:(1)日本方面,根据材料一“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概括出,日本借助法规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一“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以指导”概括出,政府指导;根据材料一“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概括出,企业决定;根据材料一“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概括出,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一“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概括出,引进技术来自欧美。中国方面,根据材料二“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概括出,国家制定规划进行引导;根据材料二“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概括出,以自力更为主,重视国际合作;根据材料二“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概括出,引入的内容全面;根据材料二“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由东欧各国援建……”概括出,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2)根据材料一、二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形势、中日两国的地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3)属于认识性问题,根据材料三“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科技,注重引进外来技术与资金,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展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发展的项目,等等。
3.答案:(1)背景: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盛;国际商路的扩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表现: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金融资本相对雄厚;经营主体来源广泛;业务类型多样;金融机构类型众多;政府积极参与;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影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为英国的海外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调整;促进了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任答两点即可)
(3)启示:金融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要注重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作用;金融业的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全国粮食、棉花、蚕丝、茶叶、食盐等商品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得出,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依据材料“就连张家口、包头、伊犁等偏远地区大多都发展成有名的商业贸易城镇”得出,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盛;依据材料“清初,中国的布匹、茶叶等商品进入俄罗斯地区,当地商人又将茶叶转贩到欧洲市场”得出,国际商路的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表现:依据材料“明清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得出,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依据材料“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得出,金融资本相对雄厚;政府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类型众多;依据材料“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出,经营主体来源广泛;业务类型多样;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2)影响:依据材料“对于刺激英国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有效化解了政府因长期对外战争引发的巨大财政危机”得出,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为英国的海外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据材料“尤其是城市精英阶层,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整合”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调整。依据材料“英国政府强化了对股份公司、证券交易和银行系统的监管,推动英国金融制度不断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得出,促进了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融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要注重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作用;金融业的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
4.答案:(1)影响: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印第安文化遭到破坏;产生了尖锐的种族矛盾,导致美国种族问题的长期存在;激化了美国南北矛盾。
(2)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团结斗争,增进了民族团结;建国前的探索积累了经验(近代以来民族平等观念的影响)。
不同之处: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而美国则存在种族歧视,甚至实行种族灭绝;我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而美国则推行种族隔离;我国政府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共同繁荣,而美国则对印第安人大肆掠夺;我国政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而美国则对印第安人实行文化渗透;我国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美国对印第安人实行宗教渗透;我国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而美国则迫使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
(3)优越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解析:(1)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伴随西进运动,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印第安人的征剿”可得出,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印第安文化遭到破坏;根据“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可得出,产生了尖锐的种族矛盾,导致美国种族问题的长期存在;激化了美国南北矛盾。(2)原因:根据所学得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根据“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得出,在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团结斗争,增进了民族团结;建国前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不同之处:根据所学可得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而美国则存在种族歧视,甚至实行种族灭绝;根据所学可得出,我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而美国则推行种族隔离;我国政府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共同繁荣,而美国则对印第安人大肆掠夺;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可得出,我国政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而美国则对印第安人实行文化渗透;我国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美国对印第安人实行宗教渗透;我国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而美国则迫使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真题对练15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
对对练(C)
1.[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13分)
2.[2020·全国卷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赋役货币化,人口流动相对自由。在农村,农业商品化增长,冲击了自然经济,地主和佃户关系出现新变化;在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城镇兴起,出现了新型手工工场;商帮崛起,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人们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向对物的关系,旧的等级制度逐渐分解,出现新的社会分层;以白银为主币的货币经济极大扩展,商业性行为几乎成为全社会取向,国家丧失了对货币的控制权,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儒学平民化趋势明显,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
——摘编自《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1949年后,我国农民占89.4%,直到1978年仍占82.1%,基本还是农业社会;1953年,随“一化三改造”,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1960年,为应对经济困难,我国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80年代后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在全国,非农产业职工已占53.1%,按国际惯例我国已不是农业社会;随户籍制度调整,农民、工人分化,我国产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摘编自《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晚明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作者对晚明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简析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在1950年6月和1952年3月,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1950年11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问题的总结及指示”,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
——摘编自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真题对练15 高考25分材料问答题对对练(C)
1.答案:(1)背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根据“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等信息判断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前期。相关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政治上,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同时当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2.答案:(1)特点: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1)西周都城的特点,依据“分封其亲属子弟”得出,以分封制为基础;依据“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等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拥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宗庙”“高墙”等得出,其设施方面的特点。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依据“高地或山丘”“城墙”“神庙”“中心广场”等信息可确定其设施方面的特点;依据“公民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政治权利方面的特点;依据“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根据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人民……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自然地理环境、贸易发展情况、自治传统等角度进行概括。(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考生依次展开分析。结合分封制可从扩大疆域、开发边地、国家认同等角度展开;结合宗法制可从稳定统治角度展开;结合礼乐制度可从稳定社会秩序、儒学发展等角度展开;最后从中华文明奠基这一角度进行总体概括和提升。
3.答案:(1)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转变;社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
认识:材料中作者看到了晚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晚明的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并举结构转变”的认识,明显超出了当时的发展水平,不符合历史发展实际。晚明,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的手工工场,但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最主要成分,远远达不到农工商并举的状态;晚明,虽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出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体现市民需求的文学艺术,但总体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理学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小,文学艺术的内涵仍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晚明仍是封建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多元社会。
(2)变化:1840~1949年,由封建经济结构,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转变。1978~1992年,由单一的公有制的苏联模式社会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转变。
主要原因:1949~1956年的变化,新中国建立,经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模式是当时唯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学习和借鉴苏联建设模式;1956~1978年,苏联模式、“左”倾思想、人民公社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留下了较多问题;1978~1992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解析:(1)变化: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得出,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转变;根据“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得出,社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简评: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作者看到了晚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晚明的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并举结构转变”的认识,明显超出了当时的发展水平,不符合历史发展实际;晚明,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的手工工场,但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最主要成分,远远达不到农工商并举的状态;晚明,虽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出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体现市民需求的文学艺术,但总体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理学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小,文学艺术的内涵仍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晚明仍是封建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多元社会。(2)变化:根据“19世纪中期,随近代工业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可得出,1840~1949年,由封建经济结构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根据“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得出,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转变。根据“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可得出,1978~1992年,由单一的公有制的苏联模式社会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转变。原因:结合所学,从三大改造、左倾思想、改革开放等内容概括即可得出1949~1956年的变化,新中国建立,经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模式是当时唯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学习和借鉴苏联建设模式;1956~1978年,苏联模式、“左”倾思想、人民公社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留下了较多问题;1978~1992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4.答案:(1)特点: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2)趋势: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
原因:1978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入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可知,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可知,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根据材料“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可知,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作用: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2)趋势:根据材料中的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这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这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入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有关。真题对练16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A)
1.[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2022·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
《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几乎无一例外,现代化的起点的标题都是“西方世界兴起”,而且名副其实,覆盖整个西欧。有学者将大西洋贸易、专制制度和对外战争中的获胜或失败三个核心因素作为实现现代化机制的主体部分。下面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因素。
——摘编自叶成城、唐世平《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机制”的新解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因素”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路灯的演变
古罗马 富人用植物油灯来照亮自家门口,有专门的奴隶负责点灯、灭灯及看灯
1417年 伦敦市长下令所有的家庭在冬季的晚上必须在户外悬挂灯笼,这是首次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街道照明
1802年 苏格兰发明家威廉·默多克的燃气灯照亮了苏荷铸造厂的外部。五年之后,伦敦有了第一条用燃气灯照明的街道,这种燃气灯很快风靡欧洲各国首都
1878年 巴黎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电弧路灯。三年后,安装了4000盏电弧路灯,有效地取代了安装在灯柱上的燃气灯
1879年 爱迪生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灯泡逐渐用于路灯
1965年 美国GE(通用电气)公司推出的高压钠灯,具有出众的色彩和效率,很快成为地球上最普遍的路灯类型
当今 比高压钠灯寿命更长、光线更好、更节能的LED(发光二极管)灯以突飞猛进的步伐发展
——邵云涟《路灯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浅析》等
任选两个时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路灯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间,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分析历史著作中高频率名词,对历史研究有一定客观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某些主观个人的意识倾向,不尽合理。下图为对历史学家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高频词的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真题对练16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A)
1.答案: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其他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2.答案:国家发展面向一:18世纪法国的文化国家和革命国家。
阐释:文化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想解放来促进国家转型;革命国家侧重于以革命的方式打破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18世纪中叶,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他们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促进了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政治秩序,法国大革命也冲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加速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瓦解。
综上所述,文化国家的发展可以带来思想解放,促进革命国家的发展;同时,革命国家对制度的冲击也为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国家发展面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国家和福利国家。
阐释:改革国家不断进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以适应民众需求和国家发展实际情况;福利国家则是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公民享有较好的公共福利,并以此来维护国家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先后通过取消战时粮食定量配给制度、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政策来寻求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学生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综上所述,改革国家和福利国家都通过不同的发展面向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8世纪法国的文化国家和革命国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国家和福利国家两个发展面向。发展面向一:结合所学知识,对文化国家和革命国家进行阐释,首先分析文化国家和革命国家发展面向的含义;其次结合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国家的特征,具体阐释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开始及其对于人文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法国大革命对革命国家进行分析,具体阐释法国大革命对于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最后通过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联系来说明文化国家与革命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面向二: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革命国家和福利国家发展面向的含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阐释,结合战后美国的经济改革与民主改革、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改革等进行说明;最后从积极层面总结改革和福利两个发展维度的影响。
3.答案:示例一
标示如下
理由:①明成祖时北京成为首都,地处北方边陲,卫所集中设置利于保护首都安全。
②明代北方长城以北主要有鞑靼和女真两个少数民族聚居,鞑靼和女真曾先后多次进攻明代北方地区,卫所的集中设置有利于维护北方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
示例二
标示如下
理由:①从南宋时起,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经济较为发达,是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
②明朝中后期倭寇骚扰侵犯东部沿海地区,威胁国家的财政安全与地方稳定,卫所的集中设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地方稳定。
解析:如标识在东北地区,可从防范女真部进犯、加强东北部边防的角度展开说明,如标识在京师周边,则主要从护卫都城、强化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展开说明,只要言之有理,表达清晰,讲清地理方位的特殊性即可。
4.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人文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为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之后,1781年美国13个州获得独立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他们分别建立了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到思想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示例二:论题:国家规模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起到重要奠基作用。
阐述:首先,国家的规模决定了外部冲击的影响力,在对外贸易中几百万公斤的美洲金银能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英国产生较大的冲击,西欧的黄金也通过间接渠道流向中国,但是相对于近亿人口的明王朝,这些金银就难以产生有效的冲击;其次,规模较小的国家如英国全国的地主阶级容易建立联系,利益更加一致;而法国的商人和王权之间需要通过代理人进行交流,就会产生庞大的官僚机构,反而容易成为制度变迁的障碍。最后,规模过小(如荷兰)就意味着经济和人口的总量过小,因而在地缘政治经济的竞争中,注定无法同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国相抗衡。
解析:根据“有学者将大西洋贸易、专制制度和对外战争中的获胜或失败三个核心因素作为实现现代化机制的主体部分”及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国家规模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起到重要奠基作用。然后,根据所拟论题,从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论证,如根据选定的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因素分析其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所起的作用。最后,对上述内容加以总结升华即可。
5.答案:示例:时间1879年和当今。
论题:白炽灯为主到LED(发光二极管)灯管广泛运用。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后,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白炽灯逐渐取代燃气灯和电弧灯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今路灯已广泛使用科技含量更高、色彩更好、寿命更长的LED灯。
原因:物理学进步和电灯技术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推进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电器公司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的需要。
解析:首先按照题目要求,选取两个时间,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选择1879年和当今,结合材料内容,可拟定论题——白炽灯为主发展到LED灯等广泛运用;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展开说明,如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介绍路灯的变化及原因。
6.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外部世界的挑战密切关联。
论述: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化进程加强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中国日益被卷入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中。伴随侵略和压力而来的外来观念冲击着中国社会,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刺激了中国人的强烈的变革图存意识和变革活动。如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并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中国民众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1898年,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这一系列变化,都与列强的侵略和影响有关。总之,在近代中国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外部世界的侵略、干预和影响,决定了中国变革的反应模式和中国现代化的规模与速度。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北京”“上海”“法国”“香港”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地点均是中国近代较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地方,再结合“天津条约”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出,论题为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外部世界的挑战密切关联。论述可结合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带来的客观影响以及中国因对侵略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真题对练17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B)
1.[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2021·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喉舌。每逢建党节,《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
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
时期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949~1965 关键词 人民 领导 革命 建设 党员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群众 干部 毛泽东
词频 43 37 36 36 27 27 26 25 23 22
1966~1976 关键词 革命 无产阶级 毛主席 群众 路线 社会主义 斗争 人民 领导 毛泽东思想
词频 310 256 240 159 156 152 129 113 107 105
1978~2011 关键词 建设 人民 社会主义 改革 领导 思想 历史 群众 政治 党员
词频 373 259 247 247 239 236 148 147 146 143
2012~2021 关键词 人民 改革 中国共产党 历史 群众 社会主义 精神 使命 中华民族 领导
词频 118 44 38 38 28 27 24 23 21 21
——摘自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
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帝制时期,有其一以贯之的延续性脉络,也有以断代为载体的波动韵律与演变节奏。居于帝制时期中段的宋代,既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又有突出的时代特性。它是中唐以来社会变迁的整合收束期,也是中国历史“前近代”时期的开启阶段。各类问题的错综复杂,赋予这一时期深远开阔的思考与研究空间。——摘编邓小南《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真题对练17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B)
1.答案: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
2.答案:历史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使虎患得以解决。
结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去;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去;童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史书所载的东汉时期的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没有固定答案。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材料,可从良吏的标准、尊儒的影响、治国理念等角度归纳。具体可按以下步骤答题。第一步,详细阅读材料,分析四人的相关事迹,明确其核心内容或治国信息等,找出其共同点及启示性内容。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分析,提出论题或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作答时现象必须源自材料,结论要明确,表述要清晰,史论结合。
3.答案:示例:
会议:中共一大,遵义会议。
论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
论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中共一大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之后中共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联合国民党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但由于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与投降主义的错误,以及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革命失败。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根据地的建设与斗争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被迫长征。1935年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解析:本题可任意从图片中选择两个会议。因此可结合所学,选择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并提炼主题为中共走向成熟。论述时,主要结合所学,阐明中共诞生之后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共经历的一大、二大、三大、国民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的开展、长征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影响。整个历程反映出中共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走向成熟。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4.答案:示例:
论题: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的不同。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任务,通过制定“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和“无产阶级”是社论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实行错误的“左”倾方针政策,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倒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继承和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改革”“精神”“使命”“中华民族”等词成为了社论的高频词。
总之,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表格中的时间节点、关键词和词频,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理念可以得出论题: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的不同。然后结合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建设史实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这些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也可从“人民”居于高频词汇的首位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执政理念、历次工作重心转移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5.答案:见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宋朝。
理由:宋朝时期的君主专制相对于前朝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如二府三司制的设立,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相权;通过派遣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使及充实中央禁军等行为,使得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但是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体现的是“中唐以来社会变迁的整合收束期”。
伴随着政治集权的强化,宋朝时期的商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如纸币交子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市的经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市民阶层也日渐壮大,市民文化也日益丰富,如话本、词的发展等,体现的是“也是中国历史‘前近代’时期的开启阶段”。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既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又有突出的时代特性”可拟定论点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宋朝。关于阐释可从宋朝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既要突出对前代的总结,也要突出对后世的开启。
6.答案:示例: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爱民、注重社会责任的体现。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爱国主义者。如屈原投江、勾践卧薪尝胆、文天祥舍生取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担当社会责任,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可谓是家喻户晓。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一个并结合材料“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得出论题,如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根据所选论题,举出几个相关的所选的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的例子,展开论述即可,如选择中国古代典型的爱国言论和爱国行为,说明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最后,对上述观点加以总结升华即可。真题对练18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C)
1.[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2020·全国卷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 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2019·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驻地曾不断迁移。
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简表(部分)
驻地 时间 驻地 时间
上海 1921年7月~1922年10月 瑞金 1933年春~1934年10月
广州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前~1923年9月 瓦窑堡 1935年12月~1936年7月
上海 1923年9月~1927年4月 延安 1937年1月~1947年3月
武汉 1927年4月~1927年10月 西柏坡 1947年3月~1949年3月
上海 1927年10月~1933年春 北京 1949年3月开始迁往
——据林录《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
近代以来,中共中央驻地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有关中共中央驻地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上四幅图片真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的风貌。认真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两幅以上图片,就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阐释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写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他描述了未来六十年以后中国的景象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馀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
“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
“我们今日得拥这般的国势,享这般的光荣,有三件事是必要致谢的。第一件是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件是民间志士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第三件是前皇英明,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与民。”
——据许子东《重读〈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未来记》作者的理想与观念进行评述。
真题对练18 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对对练(C)
1.答案: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稳定,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被动、民力凋敝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陈蕃、李膺为首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契丹、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的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儒佛思想的传播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关于阐释可从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以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德降至冰点,这主要和外国侵略、政局动荡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关于阐释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关于阐释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主要和国家政局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答案: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阐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因此,只有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该时代部分农民的不同观念,折射出该时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步入手:首先,考生要能“发现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的数据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薄弱,且“职业意向”的数据不仅说明传统“安土重迁”的观念变得薄弱,还说明人们关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看法也大为改变。其次,考生要建立正确的联系。这一过程需要将提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如“去乡镇企业工作”这一选择就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镇化等知识,“经商”这一选择与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读书上大学”则要联系“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知识。再次,考生要能独立提出观点。这一过程要求在“发现问题”“建立联系”基础上,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提炼出论题。最后,考生要能“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将材料现象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正确解释和评价历史现象,合理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3.答案:论题:近代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部帝国主义与内部封建腐朽势力的双重压迫。通过对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知,翻译者与改动者在抒发自己的意志,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的处境。1901年的“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发起各个层面的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以求得自强,免遭列强的彻底瓜分。1907年与奴隶主殊死搏斗则是暗指反抗清政府的行动,晚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直接推翻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人最终实现了结束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目标。
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为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翻译与改动情况,可分析出小说反映的美国社会与当时中国形势的一些共性。以之加以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信息:从延安到西柏坡。
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共中央驻地的迁移。
分析:土地革命后期,经由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心从江西转移到了陕北。在陕北的经营与活动,一方面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一方面在日本侵华的大局下,呼唤了民众团结抗日的精神,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在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枢延安大力地发动民众,积极生产,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积极有效的政权建设,巩固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了国民党的投降倾向,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坚持了持久战,最终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国民政府一意孤行推行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于1946年夏天挑起全面内战,在这一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予以坚决的态度回击国民党的独裁战争策略,经由战略防御阶段后,大力发动群众,揭穿国民党反革命面目,并主动撤离延安,以配合下一阶段对敌的反攻,中央迁址西柏坡,一方面配合了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的战略步调,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战略反攻定下基调。在随后的两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紧张,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被基本歼灭的情况下,七届二中全会宣告着在西柏坡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为进京赶考制定了目标和计划。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驻地的每一次变动,都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依据国内外矛盾的变化进行的调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了扎实的铺垫,并不断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信息“1937年1月~1949年3月从延安到西柏坡”得出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共中央驻地的迁移。其次进行分析:结合所学长征的影响得出土地革命后期,经由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重心从江西转移到了陕北,在陕北的经营与活动,一方面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一方面在日本侵华的大局下,呼唤了民众团结抗日的精神,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结合所学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得出,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正面战场配合国民党打击敌人,一方面在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枢延安大力地发动民众,积极生产,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积极有效的政权建设,巩固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了国民党的投降倾向,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坚持了持久战,最终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背景得出抗战胜利后,国内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国民政府一意孤行地推行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于1946年夏天挑起全面内战,在这一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予以坚决的态度回击国民党的独裁战争策略,经由战略防御阶段后,大力发动群众,揭穿国民党反革命面目,并主动撤离延安,以配合下一阶段对敌的反攻,中央迁址西柏坡,一方面配合了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的战略步调,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战略反攻定下基调。结合所学三大战役的结果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得出在随后的两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紧张,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被基本歼灭的情况下,七届二中全会宣告着在西柏坡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为进京赶考制定了目标和计划。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中共中央驻地的每一次变动,都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依据国内外矛盾的变化进行的调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了扎实的铺垫,并不断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
5.答案:评分说明
(1)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符合材料且正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简单重复论题不给分)。
(2)等次
一等: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所拟论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
三等:所拟论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
(3)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1、图2是旧中国的农村风貌,图3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风貌,图4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风貌,不同时代的乡村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据此可以提出论题,如:近代以来的农村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其次,根据论题展开论述,可以分为旧中国、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论证,每阶段注意分析其农村风貌的状况及原因,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内容加以总结即可。
6.答案:评述:梁启超笔下的未来中国成为强盛大国,赢得列强尊重(能够与列强平起平坐),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国家日渐贫弱之时,作者展望国家未来强盛发达的景象,反映了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小说将民众的觉醒、英雄志士的奋斗和皇帝让权于民(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作为国家复兴的前提,这种观点有正确之处,但也反映作者没有放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依靠一个皇帝实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并且清朝统治日益腐朽无能(新政未能成功),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作者仍然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科学道路(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其政治理想滞后于时代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馀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得出,梁启超笔下的未来中国成为强盛大国,赢得列强尊重(能够与列强平起平坐),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国家日渐贫弱之时,作者展望国家未来强盛发达的景象,反映了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依据材料“我们今日得拥这般的国势,享这般的光荣,有三件事是必要致谢的。第一件是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件是民间志士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第三件是前皇英明,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与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小说将民众的觉醒、英雄志士的奋斗和皇帝让权于民(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作为国家复兴的前提,这种观点有正确之处,但也反映作者没有放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依靠一个皇帝实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并且清朝统治日益腐朽无能(新政未能成功),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作者仍然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科学道路(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其政治理想滞后于时代发展。真题对练19 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
1.[2023·全国甲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9分)
2.[2023·全国乙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9分)
3.[2023·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战祸重赋和酷刑重压下,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继位后的周世宗顺天应时,兴利除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在经济上,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对于受水灾的区域免除当年夏秋两税,并减免以往农民所欠的租赋。为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军事上,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后周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周世宗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意义。(8分)
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他把祭丧之礼提高到“劝孝为立教之本”的高度,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颁布诏令强调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孝文帝以儒家“明德、慎罚”的刑罚观为据,经常躬自断狱。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477~481年)、十六年至十八年(492~494年)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太和八年(484年)制定班禄制,同时降低计赃处死标准。“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改为“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为释滞时务,提高行政效率,太和十七年(493年)和二十三年(499年)定官制,两颁《职员令》,制定两令“远依旧籍魏晋,近采时宜南朝”,对百官职权和活动准则作出量和质的规定。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6分)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改革后,村社有权对所掌握的共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但重分的周期被延长,有的一直没有重分过。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更加正规化,在农民与国家的天平上,出现了偏向国家的倾斜。村社还开展禁止酗酒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拨款兴建图书馆等。但是,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村社非但没有成为国家理想中维护专制制度的支柱,反倒成了农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团体和武器。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失败,更多的贫苦农民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力量。
——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
(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社嬗变的原因。(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嬗变的影响。(6分)
真题对练19 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
1.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运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2)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根据材料“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得出政府主导与重视,并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根据材料“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可知,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即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可得出统一运价;根据材料“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铁路建设成就显著。(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这为俄国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因素;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答案:(1)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
(2)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得出,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根据材料一“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得出,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根据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得出,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根据材料二“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得出,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2)根据材料“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和所学知识可从三人主张的出发点、目的、影响和局限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如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
3.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1)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2)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
4.答案:(1)背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苛捐杂税繁重,城市和农村经济衰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北方少数民族连年骚扰中原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寺院畸形发展,争夺劳动力和资源。(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安定,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军事实力,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得出,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依据材料“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得出,苛捐杂税繁重,城市和农村经济衰落;依据材料“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得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北方少数民族连年骚扰中原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从当时佛教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寺院畸形发展,争夺劳动力和资源。(2)意义:依据材料“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依据材料“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得出,促进了社会安定,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依据材料“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得出,增强了军事实力,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5.答案:(1)主要特点:注重礼制和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来断案;修订法律,解决案件积压;广罗人才;改革效果明显。
原因:鲜卑贵族内部的矛盾尖锐;汉文化对鲜卑族的影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矛盾尖锐等。
(2)意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得出,注重礼制和伦理道德;依据材料“经常躬自断狱”得出,以儒家思想来断案;依据材料“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得出,修订法律,解决案件积压;广罗人才;改革效果明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内部的矛盾尖锐;汉文化对鲜卑族的影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矛盾尖锐等。(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6.答案:(1)变化:经济职能减弱,行政管理职能增强。
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摆脱了农奴主的人身控制;沙皇政府赋予村社行政与社会管理权力,维护其专制统治。
(2)影响:稳定乡村社会;完善基层治理机构;改良乡村社会风俗;发展乡村文教事业;推动俄国现代化历程;积蓄后续革命力量。
解析:(1)变化:依据材料“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得出,经济职能减弱,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原因:依据材料“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得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摆脱了农奴主的人身控制;沙皇政府赋予村社行政与社会管理权力,维护其专制统治。(2)影响:依据第一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定乡村社会;完善基层治理机构;改良乡村社会风俗;发展乡村文教事业;推动俄国现代化历程;积蓄后续革命力量。真题对练20 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三对对练
1.[2023·全国甲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骗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6分)
2.[2023·全国乙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9分)
3.[2022·全国甲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褀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褀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璧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9分)
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份: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引致了很多有问题的审判结果。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容克贵族阶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并归纳其特征。(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6分)
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海湾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世界两极体系的崩溃,伊朗和科威特的争端日益突出。伊拉克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长期困扰的入海问题,取消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两伊战争后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危机重重,内外困境迫使萨达姆政权做出错误的抉择。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吞并科威特。伊拉克的行动遭到西方国家一致的反对。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这场战争表现出一些新特点:通过“斩首”突击,打击伊拉克军政首脑人物,摧毁伊拉克抵抗意志;空中作战与地面作战同时开始;依靠信息优势定位,实施精确作战。多国部队仅用16天时间就将伊拉克击溃,恢复了科威特主权。海湾战争体现出20世纪末的战争向着信息化战争转化。多国部队显示出强大的电子战斗能力,美军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战后各国军队高度重视对电磁力的控制,进行军事变革,由此牵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海湾战争,美国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李成刚、朱爱民《浅析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空袭作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主要影响。(9分)
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核武器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器,也是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工具。二战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利用垄断核武器的有利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美国军方于1946年制定了“铁钳”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向苏联20余个重要城市投掷50枚原子弹,旨在快速并且有效地摧毁其政治中心、城市与工业目标,进而彻底瓦解苏联,使其永远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该主张从一开始在美国国内就遭到各方强烈谴责。部分报刊和评论家指责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悲剧”,是一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行径”。这种主张在美国政府和军队内部亦遭到不少人反对。英、法等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对核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苏联地域广阔,战略纵深极大,而1948年美国只有32架适合投掷原子弹,原子弹数量也非常有限。1949年8月,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而后,美国政府制订的对苏核打击计划终成纸上谈兵。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及其流产(1945~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实行核打击计划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核打击计划未能实行的原因。(9分)
真题对练20 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三对对练
1.答案:(1)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骗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知,制定侵略方针;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骗性宣传”可知,欺骗性宣传;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知,有目的的向重点地区移民;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知,强化移民机构。(2)后果:结合日本向东北移民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后果可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的经济殖民、物资的掠夺、以战养战措施的体现、东北地区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及破坏当地农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答案:(1)变化:从较少防御的侦察机演化成真正意义的战斗机;在战场上逐渐受到重视;飞机制作技术和性能更为先进;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2)影响:促使空军成为独立的战争兵种;为盟军胜利奠定基础;对现代军事技术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战后航空业快速发展。
解析: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及影响。(1)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材料信息 变化
“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 从较少防御的侦察机演化成正真意义的战斗机
从法国元帅认为“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到“争夺制空权”“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 在战场上逐渐受到重视
“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飞机制作技术和性能更为先进
“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 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2)可分层次进行分析,从飞机在一战的应用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促使空军成为独立的战斗兵种;材料“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为盟军胜利奠定基础;飞机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对现代军事技术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一战后航空事业的发展→推动战后航空业快速发展。
3.答案:(1)原因:抵制段祺瑞集团势力的发展:美国反对中国参战,阻止日本在华势力扩张;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
(2)影响: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
解析:(1)根据材料“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可得出,抵制段祺瑞集团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可得出,美国反对中国参战,阻止日本在华势力扩张;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2)可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分析影响。政治方面,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文化方面,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经济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
4.答案:(1)背景: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任答2点即可)
特征:处置手段多样;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受到冷战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
(2)影响:积极性: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局限性:但其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可知,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特征: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处置手段多样;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份: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容克贵族阶层”“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可知,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根据材料“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冷战的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客观评价“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积极性: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份: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容克贵族阶层”及所学知识,可从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等方面分析。局限性: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根据材料“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可知,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5.答案:(1)原因:海湾国家战略地位突出;世界两极体系的崩溃;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益。
伊拉克方面:掠夺石油资源,加快国家发展;解决入海问题;缓解危机和消除债务负担。
(2)主要影响:强化了美军的军事存在;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军事变革步伐;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析:(1)原因:根据“海湾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得出,海湾国家战略地位突出;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世界两极体系的崩溃”得出,世界两极体系的崩溃;根据“伊拉克的行动遭到西方国家一致的反对”得出,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益。伊拉克方面:根据“伊拉克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长期困扰的入海问题,取消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两伊战争后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危机重重,内外困境迫使萨达姆政权做出错误的抉择”得出,掠夺石油资源,加快国家发展;解决入海问题;缓解危机和消除债务负担。(2)主要影响:根据“美国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得出,强化了美军的军事存在;根据“多国部队显示出强大的电子战斗能力,美军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得出,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根据“战后各国军队高度重视对电磁力的控制,进行军事变革,由此牵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出,加快了军事变革步伐;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6.答案:(1)背景:美国成为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苏冷战,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目标;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维护国家安全。
(2)原因:战后苏联实力上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的实际情况不适合进行核战争;美国内部多方势力的反对;为维护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
解析:(1)根据“二战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利用垄断核武器的有利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得出,美国成为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可得出美苏冷战,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目标;根据“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可得出,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根据“核武器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器”可得出,维护国家安全。(2)根据“苏联地域广阔,战略纵深极大,而1948年美国只有32架适合投掷原子弹,原子弹数量也非常有限”可得出,战后苏联实力上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的实际情况不适合进行核战争;根据“这种主张在美国政府和军队内部亦遭到不少人反对”可得出,美国内部多方势力的反对;根据“英、法等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对核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可得出,为维护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真题对练21 高考15分选做选修四对对练
1.[2023·全国甲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6分)
2.[2023·全国乙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7分)
3.[2022·全国甲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9分)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后,唐太宗接受诸蕃君长所奉“天可汗”称号。数月后,唐太宗将归附的东突厥诸部主要安置在今河套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以统辖之,未再立大可汗,并明确提出希望东突厥“善守中国之法”。对铁勒诸部的处置同样如此。羁縻府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部落首领仍可以保留原有权力,并自理内部事务,但其具有州县形式,都督、刺史须由皇帝任命,同时由边州都督府、都护府统摄,有的羁縻州甚至还会由朝廷派遣汉官。唐太宗打破隋代迫使东突厥称臣的模式,以“皇帝”兼有“天可汗”称号,羁縻制度被写入令式之中,成为唐代国家基本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政治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经营中国边疆对唐代国家建构的意义。(9分)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败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9分)
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姚桐斌(1922~1968),幼时家境贫寒,但是没有人能阻止他热爱学习的心。1941年8月,姚桐斌参加了5所大学的考试,结果全被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在校期间,他勤工俭学。194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英国公费留学。
1951年,他以优秀论文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博士学位。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使姚桐斌感到激动不已,他到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的大好形势,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历经了万千阻挠,他终于回到祖国,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带着研究所里的人反复研究试验;用了两个月生产出了钎焊合金。1960~1964年,在姚桐斌的带领下,航天材料研究所共开展研究课题500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在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都获得了应用。20世纪70年代,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我国火箭发射屡屡失败,科研人员根据国外期刊上的一篇法语论文,解决了发动机材料的问题,而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姚桐斌。师昌绪说:“目前,我国的航天材料和国际差距很小。虽然姚桐斌没有参与‘嫦娥’工程,但他的指导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锐涛《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姚桐斌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桐斌身上体现的精神。(9分)
真题对练21 高考15分选做选修四对对练
1.答案:(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维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解析:(1)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2)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2.答案:(1)条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原因:康熙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康熙帝赏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解析:(1)据材料“孔子64世孙”“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可知,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据材料“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可知,《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据材料“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可知,《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2)据材料“孔子64世孙”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而孔尚任作为孔子的64世孙,身份特殊;据材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可知,康熙帝赏识;据材料“《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可知,孔尚任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3.答案:(1)条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采访调查法。
评价: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解析:(1)根据材料“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可得出,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根据材料“经此磨炼,医术愈精……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可得出,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根据材料“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可得出,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2)根据材料可知,体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以及采访调查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有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采用观察实践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用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大量口头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4.答案:(1)政治内涵:实际统治北部草原归附部落;取代东突厥大可汗;形成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体现统一皇权的扩展。
(2)意义:促进北部边疆民族对唐朝的认同;推动边疆与中原行政体制一体化;丰富了唐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内涵;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后,唐太宗接受诸蕃君长所奉‘天可汗’称号”得出,实际统治北部草原归附部落;根据材料“数月后,唐太宗将归附的东突厥诸部主要安置在今河套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以统辖之,未再立大可汗,并明确提出希望东突厥‘善守中国之法’”得出,取代东突厥大可汗;根据材料“羁縻府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部落首领仍可以保留原有权力,并自理内部事务,但其具有州县形式,都督、刺史须由皇帝任命,同时由边州都督府、都护府统摄,有的羁縻州甚至还会由朝廷派遣汉官”得出,形成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根据材料“以‘皇帝’兼有‘天可汗’称号,羁縻制度被写入令式之中,成为唐代国家基本制度的一部分”得出,体现统一皇权的扩展。(2)根据材料“以‘皇帝’兼有‘天可汗’称号,羁縻制度被写入令式之中,成为唐代国家基本制度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促进北部边疆民族对唐朝的认同、推动边疆与中原行政体制一体化、丰富唐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内涵、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5.答案:(1)评价:晚清时期:毁誉参半,办理洋务有功,处理国务误国。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全盘否定,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降卖国。
改革开放后:评价出现多元化,主张辩证看待,一方面认为李办理洋务促进近代化,抵抗侵略有爱国心,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
(2)因素:时代变化和意识形态;研究者的立场和评价标准;评价的角度;李鸿章自身经历的复杂。(任答三点)
解析:(1)评价:晚清时期:根据材料“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可分析出,毁誉参半,办理洋务有功,处理国务误国。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根据材料“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可分析出,全盘否定,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降卖国。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可分析出,评价出现多元化,主张辩证看待,一方面认为李办理洋务促进近代化,抵抗侵略有爱国心,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2)因素:结合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可分析出时代变化和意识形态;结合材料可分析出研究者的立场和评价标准;结合材料可分析出评价的角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李鸿章自身经历的复杂。(任答三点)
6.答案:(1)贡献:研究生产出中国的钎焊合金,为中国冶金业作出贡献;为新兴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培养了中国的航天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宣传;研究思想对现代中国航天材料与国际差距的缩小具有指导作用。(任答三点即可)
(2)精神: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精神;不畏阻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精神。(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用了两个月生产出了钎焊合金”得出,研究生产出中国的钎焊合金,为中国冶金业作出贡献;根据材料“1960~1964年,在姚桐斌的带领下,航天材料研究所共开展研究课题500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在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都获得了应用”得出,为新兴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材料“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得出,培养了中国的航天技术人才;根据材料“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使姚桐斌感到激动不已,他到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的大好形势,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得出,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宣传;根据材料“我国的航天材料和国际差距很小。虽然姚桐斌没有参与‘嫦娥’工程,但他的指导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出,研究思想对现代中国航天材料与国际差距的缩小具有指导作用。(2)精神:根据材料“幼时家境贫寒,但是没有人能阻止他热爱学习的心”得出,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精神;根据材料“历经了万千阻挠,他终于回到祖国”得出,不畏阻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带着研究所里的人反复研究试验;用了两个月生产出了钎焊合金”得出,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材料“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得出,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汇编(10份打包)(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