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和安徽凌家滩文化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前者的墓葬中发现了与凌家滩风格相近的玉璜、玉钱等,后者最大的墓葬中随葬了与红山文化器型相似的玉人(如图1、图2)、玉龟、玉猪、玉鹰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图1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 图2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
A.社会阶级的分化日益明显 B.两地先民以采集渔猎为生
C.中原文化辐射到周边地区 D.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
2.“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据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 )
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 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
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
3.《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 )
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
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 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
4.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耕文明的发达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海禁政策的松弛 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5.清末,沈家本等人对《大清律例》进行修订,保留了徒、流、死等刑罚,仿照西方增加了拘留、罚金,废除了辱人的笞、杖刑和凌迟、枭首等酷刑。这一做法( )
A.削弱了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B.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
C.增强了百姓对清廷的认可 D.推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
6.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将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归于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B.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
C.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7.民国初年,政府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留学的毕业文凭遗失,农商部部员贺某称其在比利时某校毕业但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驻比使馆查复。民国初期的官员甄别( )
A.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
8.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9.下表是1978年至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一状况表明( )
1978年 2007年
GDP总值 75.9亿元 5865亿元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543元 122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元 3224元
工农业总产值 116.14亿元 6164.35亿元
A.广西已经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 B.国家对经济干预管理模式的强化
C.改革开放增强了广西经济活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10.12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愚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这一作品在西欧的流行( )
A.反映了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植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表明了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体现了骑士阶层的衰落
11.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增强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
12.“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长途贸易向西非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撒哈拉商路 D.丝绸之路
13.1898年,美国打着“门罗主义”旗号,发动美西战争占领古巴,从所谓的“援助者”摇身变成实际统治者。图3是反映当时美国欺凌占领古巴的西班牙的漫画。该漫画揭示出( )
图3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B.美国逐渐主导世界秩序
C.世界的殖民地分割完毕 D.新老殖民扩张性质相同
14.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15.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进行改革,省长成为共和国专员,不再担任地方政府行政首脑,更不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省之上设置大区,中央不再直接管理省及其以下的地方政府,在基层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这次改革使法国( )
A.民主制度正式确立 B.社区组织逐步形成
C.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D.中央政府权力集中
16.2023年2月7日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31周年纪念日。但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关于俄乌冲突的分歧、不断累积的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等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给欧洲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B.政治危机引发国际局势动荡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的挑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意义。(6分)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分)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中日两国对核污水排海问题截然不同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法国的法律是由若干地方习惯法拼凑而成的。罗马法在原则上为法国所采纳。到大革命前タ,形成了习惯法、罗马法、王室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并存的局面,而现有的法律样式内部又有很多种互不统一的规定。以致于伏尔泰不无嘲讽地说:“在这个王国里,每当你从一个驿站到另一个驿站就出现这种情况:在每次换乘马匹的时候,法律也就变了”。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要求制定统一的法律。1791年法国着手制定民法典,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摘编自刘春田《法国民法典制定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世纪,德意志法律主要包括全德使用的“共同法”和各邦国的地方法。法学家蒂堡认为“德意志人已经从长时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社会各阶层都以一种空前的团结同仇敌忾”,而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不仅无法解決实际问题,更会造成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阂。若没有自己的法典,则会因继承罗马法而丧失本国法律的稳定性,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在几代法律人的不懈努カ下,1900年《德意志民法典》正式颁行。
——摘编自熊汉宸《论萨维尼与蒂堡关于法典立法的几点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两国民法典形成背景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蒂堡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材料二 历史画卷图
张骞出使西域 魏源与《海国图志》 井冈山会师 “改革先锋”杨善洲
伫立在历史的画卷前,我们不仅感受到先辈们带来的精神洗礼,还仿佛看到了英雄们正在书写他们非凡的事迹。请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022级“贵百河”12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通过两处不同地域类似墓葬随葬品的比较,可知安徽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有相似性、相近性,根据所学知识,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两处不同文化的相似、相近性,没有强调其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从课本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发生在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红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以采集渔猎为生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安徽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是否是中原文化辐射的结果,材料没有交待,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引经决狱”这种司法审判方式的解读和列举的史料可知,这是据《春秋》经义中“父子相隐”理论形成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所载的古老判例或某项司法原则对案件做出判决,表明了道德影响法律判决,故选B项;材料是关于法律受到道德的影响,不是冲击法律建设,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法学方面的司法审判方式,并未提及儒学思想,排除C项;题干是关于道德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未体现宗族血缘逐渐淡化,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于端门街盛陈百戏……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可知,隋炀帝在东都洛阳的端门街,安排了百场大戏,连续演出一个月,所费钱财是天文数字,说明隋朝盛极一时,但把民脂民膏大肆挥霍,致使人民负担急剧加重,阶级矛盾激化,短命而亡,故选A项;“短暂统一”说法错误,隋朝是短命而亡,隋唐都是统一的王朝,排除B项;隋朝制度创新体现在: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劳役指为政者役使人民做工,强迫的劳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世界白银之所以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发达,中国的手工业商品大受欢迎,但对外国的商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其他国家只能使用白银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所以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达,故选A项;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因果倒置,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废除了辱人的笞、杖刑和凌迟、枭首等酷刑”可知沈家本修订《大清律例》废除了不合时宜的残酷刑律,较多借鉴了近代西方的法制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制的近代化发展,故选D项;沈家本只是修订了法律的惩罚方式,并未改变法律的执行方式,不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排除A项;晚清时期中华法系的崩溃是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排除B项;对《大清律例》进行修订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利于增强百姓对清廷的认可,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国民党没有按照宪政程序处理宋教仁案件,而是通过武力革命结果导致失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的信息,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道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袁世凯复辟是在1915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官员甄别委员会对官员进行文凭的甄别,以查证官员的任职资格和能力,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故选C项;“人治色彩”不合逻辑,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带有法治色彩,排除A项;“不利于”不合逻辑,应为“有利于”,排除B项;“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不合史实,民国初年执政者为北洋军阀,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中“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相符,“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反映了独立自主,故选D项;材料中“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表明是针对中苏关系,而非针对西方,排除A项;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与中苏就建立橡胶种植园事宜进行的交涉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坚持“一边倒”,表现在“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78年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DP总值、居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改革开放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故选C项;“已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广西经济的发展,不能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干预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活动市场化,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仅凭广西一处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确立,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列那狐代表中世纪新兴的市民阶级,故事中市民阶级在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一定能取得胜利,表达了对市民阶层智慧、力量的赞扬,反映出西欧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故选B项;据材料“生病的狮子”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西欧王权仍然软弱,排除A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题干12世纪后期不存在新旧教派冲突,此时基督教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掠夺成性的狼”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骑士阶层在西欧社会仍然有着非常强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14、15世纪随着封建制度走向瓦解,骑士阶层开始衰落,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的变化可知,王权和教权在相互的斗争中,王权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是中世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出现,欧洲民族意识增强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选C项;启蒙运动推动人们从神性到理性的转变,排除A项;此时的专制王权的加强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当时法国还未开展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结合所学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故选C项;地中海商路是古代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大西洋商路是以大西洋为中心,连接世界的贸易网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沟通欧洲和亚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所谓的‘援助者’摇身变成实际统治者”可知,虽然美国打着“门罗主义”的旗号,但其目的是对古巴进行殖民统治,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性质是相同的,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但材料仅呈现了美国对古巴的殖民,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美国还未确立主导世界秩序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美西对古巴这个殖民地的抢夺,无法得出世界其他国家被分割的情况,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而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近代西方国家在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法律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标,排除C项;刑事诉讼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财产,而且财产权只是公民权之一,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省长……不管理地方事务。……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地方自治权力扩大,故选C项;1875年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民主制度,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排除B项;据材料“中央不再直接管理……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的改革使地方自治权力扩大,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欧盟……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可知,欧盟传统的治理模式受到新的难民问题、欧盟政治分裂问题、俄乌冲突的战争问题等影响,遭受新的挑战,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说明欧洲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的挑战,故选D项;据材料“给欧洲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可知,反映的是欧洲传统治理模式受到挑战的问题,多极化趋势是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这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可知,反映的是欧洲的问题,没有强调引起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与题中欧洲的问题这一主旨不符,该学者的主张没有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排除C项。
17.【答案】
(1)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调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意义: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2分)
(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2分)解读:①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活贫困。②改革的内容、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③改革的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6分,回答三方面,每方面一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6年至1978年的中国。第一问探索,结合所学可知,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包括: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调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二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成功探索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第一问史料类型,由材料“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邓小平文选》”可知,史料类型是第一手史料和文献史料。第二问解读,结合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内容、意义以及改革的进程可以进行解读。由材料“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可所学得出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活贫困。由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及所学可得出改革的内容、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由材料“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所学可得出改革的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
18.【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措施不断完善;纳入官员考核系统,注重责任追究;重视环境保护。(8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2)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日本坚持核污染水排海,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唐律疏议》中记载”“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一“《唐律疏议》中记载”可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据材料一“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后又通过……,同时……”可知,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据材料“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可知,纳入官员考核系统,注重责任追究;据材料一“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可知,重视环境保护。
(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一“在隋朝之前”“到了唐朝”“北宋初年”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据材料二“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可知,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据材料二“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可知,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据所学可知,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答案】
(1)相同之处:罗马法的影响;法律体系庞杂不统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主张:制定一部统一的德意志民法典;摆脱对传统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依赖。(2分)
影响: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为《德意志民法典》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相同之处:根据“罗马法在原则上为法国所采纳”“继承罗马法”得出罗马法的影响;根据“形成了习惯法、罗马法……而现有的法律样式内部又有很多种互不统一的规定”“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得出法律体系庞杂不统一;根据“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要求制定统一的法律”“社会各阶层都以一种空前的团结同仇敌忾”得出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伏尔泰”,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2)主张:根据“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更会造成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阂”得出制定一部统一的德意志民法典;根据“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得出摆脱对传统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依赖。影响:根据“若没有自己的法典……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得出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德意志民法典》正式颁行”得出为《德意志民法典》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根据所学,还可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等分析总结。
20.【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2分)
阐述:西汉初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渐充沛,并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繁荣时代,为促进西北地区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满怀抱负的张骞挺身应募汉武帝征召,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走上完全陌生的征途,历尽千辛万苦、不辱使命开通彪炳史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中亚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主权沦丧,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开拓创新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
新时期的新中国更是涌现出众多像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时代先锋和楷模,他们坚守信念、不畏艰辛、默默奉献、淡泊名利、肯干巧干,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创造,创造出中国人的奇迹。(8分)
结论: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2分)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体现了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体现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创新。杨善洲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体现了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四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故可以“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为题,结合图片中人物事迹,论述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最后作总结:包括“开拓创新”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求论题选择紧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主题,阐述要结合题干材料和图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