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概述。据此可知,当时
人物 概述
李悝 (公元前 455—前 395年) 魏都安邑人,其主持变法曾使魏国一度强大起来,但他 的改革未能延续
吴起 (公元前440—前381年) 卫国左氏人,曾事鲁,做过曾子的学生,后吴起母死, 而吴起却未赴丧,后去魏而事魏不长,“即之楚”
商鞅 (公元前 390—前338年) 卫国人,“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将商鞅举荐给魏惠王,然而魏惠王不用,后 入秦
A. 法家思想实践受到一定制约 B. 法家思想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C. 儒家的仁政思想仍难以推行 D. 德治与法治间斗争较为激烈
2. 有学者指出:资产阶级在18世纪为其自身设计的法律体制,主要是以包括罗马法、封建法、公教法、王室法、商人法和自然法在内的六类法律为根据,并对之加以承袭而形成的。这六类法律反映了现实权力的格局。这说明
A. 罗马法为后世立法提供参考范例 B. 法律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的需要
C.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实用性较强 D. 法律制度建设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3. 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就命人翻译《孟子》等儒家经典,注重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给予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力。这些做法
A. 体现了因俗而治原则 B.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 扩大了清朝统治基础 D. 恢复了科举取士制度
4. 19世纪末,欧洲法学家以“文明”作为衡量国际行为的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野蛮”“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并以此赋予它们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这一做法
A. 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B. 服务于西方列强扩张的需要
C. 反映了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D. 维护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完整
5.汉初,半两钱重且难用,民间可以私铸钱币,出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等问题。汉武帝时期多次进行币制改革,由中央和郡国均拥有钱币的铸造权到设置上林三官垄断货币的铸造权。据此可知
A. 民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B. 国家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 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D. 经济发展助推货币变革
6.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该法的实行
A. 明确了在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B. 解决了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C. 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 D. 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7. 西汉在编户齐民政策下制定了“舍匿法”。“舍匿法”是对平民脱籍的惩罚性法律,不但要惩罚脱籍者,而且对藏匿和接待脱籍者之人也要进行惩处。“舍匿法”的制定旨在
A. 严格限制平民脱籍 B. 保证政府赋役征发
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8. 美国人长期以来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推崇个人奋斗,认为贫穷是由于个人懒惰和无能造成的,反对政府对穷人进行救济。但1935年 8月9日《社会保障法》在参议院通过,并于1937年最高法院确定《社会保障法》符合宪法,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 工人失业现象严重
C.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D.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5
9.下表所示为魏晋时期有关农业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记载 出处
河右少雨,常苦乏谷,(徐)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 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陈寿《三国志》
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 郭义恭《广志》
A. 人地矛盾有所缓和 B. 南方农业生产优于北方
C.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 生产技术出现根本变革
10.1790年以后,在英国南方人民的食品中,小麦渐渐被马铃薯、燕麦取代,而在北方,小麦的种植地盘也逐渐被马铃薯占领。这说明英国
A. 农业种植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 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粮食作物的单一化趋势显著 D. 马铃薯深受各阶层喜爱
11.古代赫梯人给人类提供了最有用的金属,成为最先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人正是依靠这种用金属制作的兵器大举南侵,成了两河流域的霸主。据此可知
A. 经济发展促使铁制工具的变革 B. 冶铁技术诞生于两河流域
C. 铁制兵器提升了赫梯人战斗力 D. 古代铁器的使用范围有限
12.法国学者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称:英国纱厂工作简单易学,并且不需要太大的力量,对于某些工序来说,儿童矮小的身材及纤细的手指更适合充当机器的补充;儿童的温顺及软弱使工厂主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他们。这可用于解释
A. 英国率先进行经济变革的原因 B. 大批童工成为新式工业的主力
C.劳资矛盾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英国纺织行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13.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首先发明了微电子处理技术,使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办公场所和家庭生活,引发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从此计算机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说明,信息技术革命
A. 提升了美国新经济的竞争优势 B. 改变了人工智能的创新方向
C. 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 D. 增加了知识共享的生产成本
14.《中国经济史考证》载:当时(宋代)都市制度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都市人口的增加、交通商业的繁盛、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这表明,宋代
A. 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B. 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生活
C. 管理理念非常先进 D. 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
15.下面为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亚洲的商船及其运回货物价值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这些活动
时间 派往亚洲商船数量/只 从亚洲运回货物价值/千比索
1621—1630年 148 420.8
1631—1640年 151 870.5
1641—1650年 162 954.5
1651—1660年 226 1017.2
1661—1670年 238 980.8
A. 有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构建 B. 重创了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力量
C. 体现了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D. 使荷兰成为远洋贸易的领航者
16.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占比为2.66%,排名第五,位居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全球支付方面,2021年1—11 月,人民币基本排名第五、这体现出
A. 世界大国的博弈 B. 人民币的国际化
C. 当代经济的趋势 D. 多边贸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乡绅亦即士绅,是中国科举文化孕育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凡具有科举功名者,无论入士未士均居于士绅之列。那些未进入官场或退休回乡者“沉淀”于乡里社会,成为乡绅。乡绅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主持修路造桥、督促生产、兴办救济慈善事业、维护寺院、组织和捐资团练、维护地方安宁等。他们还是乡里纠纷和疑难诉讼案件的调节者和仲裁者,“由士绅解决的争端大大多于知县处理的”。如果整个乡村共同体遭遇重大灾难无法自救,乡绅还充当向国家或地方政府争取获得社会性资源的重要角色。据记载,乡绅还按时宣讲圣谕,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是农耕时代带有强烈人伦色彩的行为规范。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美国乡镇规模不大,一般在2000人左右。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工作由几位行政委员主持,一般小镇三人,大镇九人。乡镇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虽说行政委员处理公务都是自行负责,但必须按该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不然他将会受到质疑,甚至被罢免。行政委员的行为主要对该镇居民负责。除了行政委员外,每个乡镇还要选举十几名主要的官员负责诸如税收、治安、教育、道路、审计、财务、济贫等具体事项。官员没有固定收入,每项公务的任命单上都写有单位工作量的报酬,按量计酬。一般来说,公民平日都有各自的营生,做官只是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属于服务性质;不过,能有幸被居民选中、认可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如果官员在位时能兢兢业业为本镇居民服务,赢得信誉和口碑,那么对自己经营的事业无疑作了一个活广告。所以,大多数乡镇官员对工作有热情,但并不贪恋官位。
——摘编自雷海燕《美国的基层民主与居民自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的职责,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乡镇自治与中国乡绅自治的不同。(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世纪中期的英国走上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之路。这是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人类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范围迅速扩大,新型的生产组织——工厂制取代了手工业作坊。随着投资水平的快速提高,英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质的变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持续的、不易逆转的趋势,建立了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稳定平衡。英国从以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转变为以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社会阶级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诞生了新兴的产业工人阶级队伍。
——摘编自杨豫《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其中,南海航线是主线。据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到印度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将中国商品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唐、宋、元时期,在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发达。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 亿 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世界贸易的变化。(6分)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高二阶段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战国时期,虽然有些诸侯国重用了法家代表人物,但所
用时间一般较短,导致其影响并不长远,这说明当时法家思想实践受到一定制约,故
A项正确,排除B项。李悝、吴起、商鞅的经历只反映了法家思想在魏国、鲁国难以
推行,没有涉及法治与德治的争论,排除C、D两项
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资产阶级依据和承袭六类不同的法律,制定出了符合资
产阶级利益的法律体制,“这类法律反映了现实权力的格局”说明法律制度建设受政治
局势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的主要内
容是法律的制定,而非完善,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实用性,
排除C项
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推崇儒学,任用汉
族官吏,赢得了汉族文人的支持从而扩大了清朝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因俗而治是
指针对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排除A项;翻译儒家经典和提升汉族官员地位
并不意味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太极注重提高汉族官员地
位,并未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D项。
4.B【解析】根据材料“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将自身的价
值评价观念运用到国际法中,以服务于西方列强的扩张需要,故B项正确,D项错误。
17世纪,随着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的出现,近代外交制度建立,排除A项;欧洲
构建的国际规则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与国际规则完善不相符,排除C项。
5.C【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和郡国均拥有钱币的铸造权到设置上林三官垄断货币的铸
造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货币铸造权由地方和民间拥有逐渐变为由政府
垄断,这说明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故C项正确。国家
主导货币铸造权与民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主导货币铸
造权并不等同货币体系成熟,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依照本法规定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明确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
象,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效果,排除
B、D两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排除C项。
7.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汉在编户齐民政策下制定了‘舍匿法’”“不但要惩罚脱籍
者,而且对藏匿和接待脱籍者之人也要进行惩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编户
齐民政策下制定“舍匿法”,是为了加强对平民的控制,以保证政府赋役征发,故B项
正确。严格限制平民脱籍是“舍匿法”的内容,并非其制定的目的,排除A项;“舍匿
法”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政府赋役征发,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和维护司法公平公正并不是
其目的,排除C、D两项。
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人长期以来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
穷人进行救济,但是1935年后美国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并最终确立社会保障制
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29一1933年经济大危机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观
念,故D项正确。美国人由反对到支持社会救济,是受大危机的影响,不是罗斯福新
政的实施,排除A项;工人失业现象严重只是经济危机影响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
高二历史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