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2019-2023)(打包22份 含解析)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题组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上)
限时:36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0页
一、选择题
1. [2020天津,3分]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D )
A. 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 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 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 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解析]据材料“1931年末”“国难日亟”可知,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侵略中国;再据“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良友》此举意在呼吁国人共同抗日,以避免甲午惨剧重现,故选D项。A项中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处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的环境中,《良友》此举意在激励国人共御外侮,排除A项;《良友》此举意在鼓舞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而不是鼓动变革,且1894年的甲午海战已不属于时事,排除B项;《良友》此举并不是要民众抵制战争,C项错误,排除。
2. [2022全国卷乙,4分]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 )
A.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解析]材料“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说明中共注重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这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A项正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材料与武装反抗国民党无必然联系,B项错误;1927年以后党的中心工作不再以夺取城市为目标,C项错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于1944年,D项错误。
【思维拓展】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资产阶级的许多代表人物政治态度的变化,地主买办营垒内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而造成的不能完全统一的状况,阐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问题,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依据。
3. [2020江苏,3分]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B )
A.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解析]由“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注重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中历史人物的忠义、爱国精神增强人民的抗日爱国意识,B项正确。“开始萌发”由材料得不出来,A项错误。“关羽的忠义”“岳飞的歌”不属于“革命理论”,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利用通俗文化增强民众的抗战意识,体现不出要民众争当抗日英雄,D项错误。
4. [2021海南,2分]下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C )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 侵华日军的罪行 B. 正面战场的战况
C. 敌后战场的作用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办的综合性画报。由“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血战……的冀中军民”“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可知,该画报宣传的主要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敌后战场的抗战,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侵华日军的罪行,A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敌后战场,B项排除。由材料中的报道不能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结论,D项排除。
5. [2023全国卷甲,4分]1943年, 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B )
A. 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 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 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解析]A项“彻底”表述绝对,排除。1943年正处于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地位,争取妇女解放,具体措施要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上述决定的实施能够获得妇女的支持,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巩固,B项正确。妇女不属于新的阶级,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工作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红色美术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台前还摆放着多盆从山里采集来的野生花草。会场两边的墙上,各安装着3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旗座,每个旗座插有4面党旗,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A )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解析]
二、非选择题
7. [2021广东,12分]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 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 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示例 观点:历史课程目标肩负培养国民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责任。(2分)评析: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伊始,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分)值此民族矛盾日益凸显之际,我国颁行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期激发国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国人摆脱民族屈辱,培养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自信心。(3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颁行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3分)综上所述,历史课程目标的颁行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国人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如由“《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历史课程的目标所示的四个方面等可知,材料中历史课程的目标颁行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际,其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民族自觉、民族自省等方面,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结合设问“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围绕四个目标提炼某一方面的观点即可;最后,对所提炼的观点予以评析,评析时做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重复材料、言之有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即可。
8. [2021福建,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甲)和中共七大会址(图乙,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答案]理由: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4分)
意义: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党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解析]第一小问,参考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从中共七大的内容、影响等角度说明即可;第二小问,可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研究及党史话语体系建构等角度简述。
题组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
限时:6分钟 满分:1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1页
1. [2021天津,3分]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D )
A. 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 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 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 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解析]据材料“1937年4月”“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可知,随着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北宁足球队迎战日本队获得全胜后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这说明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缺乏材料依据;当时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较弱,但在比赛中仍取得了重大胜利,故C项排除。
2. [2022湖北,3分]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D )
A. 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 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解析]材料表明抗战爆发初期,晋察冀边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抗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D项符合题意。A项观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并未提及国共合作,排除。“中坚”说法错误,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出现于土地革命时期,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 [2022湖南,3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B )
A.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使许多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农民出身的党员占非常大的比例,成为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有利于中共政策的贯彻落实,B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A项错误。材料介绍了中共的扫盲运动使农民出身的党员在边区党员总数中的比例大增,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C项错误。农民出身的党员比例增加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D项错误。
4. [2022山东,3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C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既不站在农民一方,也不站在地主一方,从侧面反映出该土地政策照顾了农民和地主的利益,这种政策产生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调动农民和地主的抗日积极性而制定的,故选C项。
5. [2022江苏,3分]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C )
A. 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 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 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 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解析]
A项 由材料无法看出“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
B项 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
C项 由“陕甘宁边区”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合作社”可知,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合作社的形式;由“妇女们变工自纺自织自己穿”“合作社帮助买花买车买机子”可知,陕甘宁边区以学习“纺织模范”等形式发动妇女生产以支持边区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民族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是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
D项 家庭妇女并未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
6. [2021湖北,3分]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D )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 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 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 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奉行全面抗战路线,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赢得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故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B项“彻底”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仅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
【归纳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2)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3)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4)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5)国际因素: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题组三 人民解放战争
限时:6分钟 满分:2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2页
1. [2021广东,3分]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C )
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解析]材料表明,抗战胜利后民主人士以及社会舆论高度肯定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这主要是因为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力求战后国家重建的谈判,故C项正确。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而非重庆谈判期间,A项错误。B项材料未涉及。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急剧上升,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D项错误。
【思维拓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发展与进步的机遇。但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与在抗战中得到空前发展的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不同的考量与选择: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表现为两条不同的政治道路,国共两党在战时的合作关系亦因抗战结束而开始发生变化,对立的一面在上升,共同的一面在下降。
2. [2022北京,3分]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D )
A.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 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解析]由“1946年4月8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希望和平民主建国;由“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他们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企盼实现国家和平民主,D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B项错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与“国民党要员”不符,C项错误。
3. [2022广东,3分]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A )
A. “武装自卫” B. “向敌后发展” C. “救亡图存” D. “解放全中国”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状况,此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蒋介石要发动内战,在此背景下,我军要战胜蒋军进攻,就要展开武装自卫,A项正确。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决定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于是,爱国人士提出“救亡图存”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提出来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4. [2021全国卷乙,4分]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B )
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解析]由材料“土改后”“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可知,男人尊重女人,女人对家庭支出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反映出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故选B项。
5. [2019全国卷Ⅱ,4分]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B )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可知,当时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解放军在许多战场打败国民党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日可待。在这个背景下,中共中央开始准备将工作重心逐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于许多干部长期以来在农村工作,不熟悉城市管理和生产技术,因此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迫在眉睫,本题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史实。故答案为B项。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不是题干材料主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D项不符合材料提示的1948年历史,三项均可排除。
6. [2022湖南,3分]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B )
A. 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 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解析]由材料时间“1949年3月”及彭真对私营工厂工人特征的认识可知,北京市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时期私营企业是允许存在的,不存在对民族资本家的妥协退让,A、D两项错误。中国不存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项错误。
第 页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题组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限时:36分钟 满分:4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6页
一、选择题
1. [2021广东,3分]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B )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汉代设尚书台作为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表明魏晋时期尚书台的权力大大加强,已实际掌握相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尚书台的设置与权力变化,是皇权伸张的表现,A项错误。尚书台是中央机构,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未体现。
2. [2021福建,3分]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C )
A. 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 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 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 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解析]孙吴政权使用的年号中有“龙”“乌”“凤”“册”“玺”等祥瑞与宝物,这体现了其借助符瑞年号宣扬正统的考量,C项正确。
【思维拓展】年号与政治、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其背后体现的往往是某朝、某时代的政治文化取向。孙氏出身寒微,在汉末普遍重视家世的环境中不具备优势。东汉王朝崩溃后,新政权正统性的来源有王室血统、政治地域和图谶符瑞三种。孙吴只能借助汉代政治传统中的符瑞和年号符瑞化以强化政权正统性,通过这种江东大族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力图凝成一个江东政治集团。这种政策促成了江南地区政治社会的成长,其影响至东晋南朝依旧存在。
3. [2023湖南,3分]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B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崇尚汉族文化,因此这些现象说明南北政权的文化认同趋近,B项正确。
4. [2022海南,3分]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由“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往来频繁,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与“群言百家”无关,A项排除。材料并未反映人口流动和区域开发的关系,C项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5. [2022北京,3分]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三项。
6. [2023湖北,3分]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獠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B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的大意为:不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四方少数民族,都一视同仁,使之安定。再结合“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实施轻税政策”可知,唐代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民族政策,并未提及民族交往状况,A项错误。“边远诸族聚居地”“诸边远州”泛指边远地区,而非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区域,C项说法错误。“因俗而治”是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2022广东,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
[答案]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8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可知为迁都做准备;据所学知识可知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北魏洛阳城……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
[答案]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亚洲国家城市建设。(4分)
[解析]从其对洛阳、后世都城建设、亚洲城市建设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简析。
8. (2021全国卷甲,15分)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答案]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官员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8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括、简析即可,如下表所示: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主要内容 简析意义
“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等 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管理 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
“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各分为上、中、下三等……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等 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官员俸禄
“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等 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 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7分)
【归纳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使之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题组二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限时:32分钟 满分:43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7页
一、选择题
1. [2021湖南,3分]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 )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据白居易诗中所记,唐代的中央官吏俸钱不存在与史载不合的情况,而地方官吏的实际俸钱比史载高,且高出部分也符合法令,这说明当时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仅由材料信息得不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中央财政问题,排除C项;不载于法令的那部分收入是合法的,因此不能说明地方官吏的贪腐,排除D项。
2. (2022全国卷甲,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C )
A.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动摇了宗法制度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至唐初,分封的诸子在地方上势力很大,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而唐后期在京城集中安置诸王,这方便了对诸王的监管,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凸显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镇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B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D项排除。
3. [2022湖南,3分]据下表可知( A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 世家大族没落 B. 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 门阀观念强化 D. 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隋至唐初,九品中正制经历了由废除到恢复再到废除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和庶族寒门的兴起,世家大族逐渐失去了存续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因而唐初虽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的短暂复兴,但不久便再度被废除,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仅涉及进士科的设立,无法得出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的结论,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再度废除反映了门阀观念的弱化,排除C项。
4. [2021江苏,3分]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B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解析]由“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颇为寒素开路”“八百孤寒齐下泪”可知,唐代科举主考官重视从出身贫寒的士子中选拔人才,促进了阶级流动,B项正确。
5. [2022广东,3分]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D )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六部,这一变化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以卑制尊,如汉代设立中朝。
(2)中枢分权,如秦代三公九卿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
(3)以辅代主,如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
(4)以新代旧,如汉代内朝逐步取代外朝。
6. [2021北京,3分]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D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解析]唐代三省分工不同,该告身格式示意图展示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在不同环节的职责,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①错误,③④正确;图中皇帝画可同意后交给尚书省官员执行,故②错误。因此,D项正确。
7. [2020山东,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D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的叙述可知,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正式参与朝政决策”,权力明显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其他机构的权力,故D项正确。由表格材料可知,翰林学士仅参与朝政决策,并没有控制决策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翰林学士的职权变化,B项材料依据不足;翰林学士逐渐参与朝政决策,冲击着三省六部制的职权架构,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 [2021河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 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答案]现象: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一些新晋官员攀附世家大族。(3分)政治问题: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3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新官之辈,丰财之家”“多纳货贿,有如贩鬻”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地方势力壮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等角度分析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措施: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3分)理由:这既可以提高皇族及当朝官员的政治声望,又可以挫败旧士族的优越感;有利于增强李唐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重视门第的旧士族面对新的形势转变观念,激发旧士族的参政热情。(3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等角度进行补充。第二小问阐述所补充的措施对旧士族的打击作用即可。
9. [2022北京,9分]绢与马
材料一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答案]示例 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帛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9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由“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可知,本题需要从唐朝、少数民族两个角度作答。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然后,进行总结,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
题组三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限时:13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8页
1. [2021天津,3分]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D )
A.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纸张使用的推广
[解析]魏晋时期以前,竹简木牍应用广泛,随着造纸术的改进,纸张使用的推广为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
2. [2020北京,3分]“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B )
A.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中原地区的“清乐”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交融后展现出新风貌,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中原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后得到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文化的交融,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魏晋以来文化交融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3. [2019全国卷Ⅲ,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而材料中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晚期的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说明佛教在传入中原后,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4. [2021湖北,3分]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C )
A. 道家的无为而治 B. 史学的通古贯今
C. 儒家的伦理纲常 D. 理学的格物致知
[解析]根据材料中“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以及“礼门”占《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
5. [2023湖北,3分]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C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解析]司马迁认为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其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因而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则认为,将项羽列入本纪,实属荒谬。由此可知,刘知几拘泥于名号、等级,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列入本纪,而项羽身为诸侯,没有列入本纪的道理;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则不在于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两者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刘知几对将项羽列入本纪的态度不同,A项转移话题;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情感倾向无关,D项错误。
6. [2020海南,2分]下表为唐诗(摘录)。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D )
A. 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 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 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解析]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人、淘金人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不涉及宫廷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缺乏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7. [2020江苏,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解析]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处于辉煌鼎盛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此时的唐诗表现出豪放、浪漫色彩和宏大气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逐渐陷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唐诗情调走向沉郁悲壮。由此可知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故A项正确。盛唐气象使唐诗具有豪放、浪漫色彩,沉郁悲壮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B项;唐诗属于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真实,但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使唐诗风格发生转变,但没有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
8. [2022江苏,3分]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D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 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 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解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书法受南方文化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9. [2022全国卷乙,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B )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解析]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方正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两项。
10. [2020全国卷Ⅲ,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B )
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 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解析]张旭擅草书,他创作的千字文作品狂放不羁、挥洒自如、变幻莫测。从他叙述自己对书法的感悟来看,他的书法呈现出书写气象的灵动性,B项符合题意。
11. [2020全国卷Ⅰ,4分]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C )
步辇图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步辇图》首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该作品也是汉藏友好交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从《步辇图》中无法看出西域风情,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宫廷题材,不涉及市井风情,故B项错误。《步辇图》根据历史事件绘制而成,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但无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
12. [2019全国卷Ⅰ,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C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阳刚之美,故C项正确。材料仅提到拔河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耕战结合观念,B项错误。本题诗歌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拔河之戏,并非所有诗歌都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题,D项错误。
【思维拓展】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税来源,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从帝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农业,通常会进行祈求丰收的活动,本题以拔河活动设题,体现了对劳动的关注。而唐玄宗的诗又透露着阳刚与力量之美,与现在提倡的五育并举相契合。
13. [2023全国卷乙,4分]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 )
A.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 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 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抓住时空范围“唐代中后期”“江南”并结合材料中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的地名可知,当时诗歌唱和之风流行于江南地区,而非北方,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处于动荡状态,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兴起,C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D项错误。
第 页第九单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
题组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限时:25分钟 满分:4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2页
一、选择题
1. [2019北京文综,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C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商量和解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协商制度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③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成果在《共同纲领》中有所体现,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与政治协商制度属于不同范畴,排除②和④。故C项符合题意。
2. [2022海南,3分]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C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解析]由“1952年”“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反映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A项排除。B、D两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均排除。
3. [2022辽宁,3分]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C )
A. 平衡地区差异 B. 调整工业结构 C. 应对朝鲜战争 D. 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据材料时间“1950年9月”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为了保障东北工业生产的安全,积极发挥东北总后方基地的作用,所以将工厂向北迁移,这一迁移具有战略意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地区向北迁移,但其仍然在东北地区,并不能平衡地区差异,故A项排除;材料讲的是工厂的迁移,其不属于工业结构的调整,B项排除;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保障东北工业生产的安全,支持抗美援朝,而不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D项排除。
【思维拓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影响
(1)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了3年的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3)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4)对中美两国关系: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4. [2023湖北,3分]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 )
A.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解析]李顺达将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做法运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中,成立互助组并发起生产竞赛,表明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李顺达将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做法运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中,成立互助组并发起生产竞赛,表明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劳模示范与技术领域创新的关系,C项排除;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5. [2020海南,2分]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上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C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 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解析]材料表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关,故选C项;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A、B、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思维拓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6. [2021江苏,3分]下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D )
A. 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 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 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解析]“和平之路”人潮拥挤,而且宣传栏上写有“五项原则”、画有和平鸽;而“战争之路”空无一人,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A项错误。由图片无法看出走向“和平之路”的是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C项错误。
7. [2021山东,3分]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D )
A. 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 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 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 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解析]从“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以及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毛泽东是愿意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并未强调“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也不是强调“坚持自力更生”,A、B两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否要放弃“一边倒”政策,C项错误。
8. [2021全国卷乙,4分]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下表所示。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上表可知( A )
A. 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 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 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出身为工人、资本家的职工在上海、天津占比较高,出身于劳动农民、转业军人的职工在陕西、新疆占比较高,由此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基本实现,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得知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发展速度,排除D项。
9. [2021辽宁,3分]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D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
10. [2021湖北,3分]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 )
A.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 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说明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一家国营纺织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西安“重新兴盛起来了”,说明“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社会面貌变化明显。综上所述,A项正确。此时中国并未实施对外开放政策,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2022山东,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上较为困难,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各项工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等措施,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地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我国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由政府统一建造的“工人新村”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人新村”中充满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这为即将进行的“一五”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4分)
[解析]本题为图片类开放型试题,情境较为新颖,作答时要首先分析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阐述。
根据上述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工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等方面作答即可。
题组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限时:26分钟 满分:4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3页
一、选择题
1. [2021广东,3分]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 )
A. 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 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 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 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解析]据材料可知,广交会的创办是要让其他国家了解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即广交会的创办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选A项。广交会的创办是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而非仅仅为了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尚未突破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排除C项;中国没有参与不结盟运动,创办广交会和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项。
2. [2021湖南,3分]下表所列活动( A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 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 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 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 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过三年恢复及三大改造,我国能够举行规模较大的音乐、电影、摄影展演或评奖活动,这从侧面凸显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所以A项正确。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左”的倾向在材料作品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此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排除D项。
3. [2022湖北,3分]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D )
A.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 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解析]材料表明,与1952年相比,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均急剧增长,这是因为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后,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从而促使这一情况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时期,苏联的援助以及海外科研人员归国的促进作用均属于上述变化发生的间接原因,而非直接原因,A、B两项错误。“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上述变化的发生关系不大,C项错误。
4. [2021海南,2分]《红色娘子军》是刘文韶在海南工作时基于真实的革命斗争而创作的报告文学,1960年改编为同名电影,1963年底又改编为芭蕾舞剧,次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成功后,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该作品( B )
A. 表明文艺创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
B. 凸显了革命性、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 说明革命斗争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D. 体现了抽象性、科学性与本土性的结合
[解析]由“基于真实的革命斗争”“改编为同名电影”“改编为芭蕾舞剧”“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可知,该作品凸显了革命性、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由此可知,B项正确。
5. [2021天津,3分]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B )
A. 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 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 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材料“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可知,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果,故B项正确。“彻底改变”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排除;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故D项排除。
6. [2020江苏,3分]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C )
A. 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 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 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 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解析]由“1964年”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情况。由宣传画上“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的文字可知,其旨在宣传发动民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时间“1964年”不符,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农业,没有涉及工业,B项错误。图片中除了有青年人,还有中年人,得不出D项结论。
7. [2021江苏,3分]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 B )
A. 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B. 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C.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解析]由“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可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尉凤英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重视技术革新,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B项正确。
8. [2020海南,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 C )
A. 一二十年代 B. 三四十年代 C. 五六十年代 D. 七八十年代
[解析]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由此形成了大庆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C项正确。
9.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C )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 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 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故选①。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故选②。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故选④。结合所学可知,“863计划”是在1986年提出的,故排除③。综上所述,选C项。
10. [2022江苏,3分]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D )
A. 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 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 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 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解析]由“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可知,1971年,美国与日本等国一起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所谓“中华民国的代表权”(这实际上是搞“两个中国”)。中国绝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最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双重代表权”案。由此可知,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趋向紧张”,A项错误。作者写作该诗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建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C项错误。
11. [2019江苏,3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C )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解析]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此时美国不仅要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也要应对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挑战,C项正确。当时中国确实重返联合国舞台,但中国无力改变美苏对峙的局势,A项错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是基于各自的需求以及对付苏联的需要,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并未消除,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 [2022北京,10分]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材料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年)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5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5分)
[解析]首先,由“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在两个时期的发展。其次,结合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及所学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及所学可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年)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后,从这两个时期中各选择一个实例,从理论创立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角度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进行阐述。
题组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取得的成就(上)
限时:14分钟 满分:4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4页
1. [2021山东,3分]《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C )
A. 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
C. 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 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由此可知,1979年《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应当是“现代化”“科学”等,C项正确。“侵略”不是1979年社会发展的主题,排除A项;“改造”应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排除B项;“企业”“改革”应是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主题,排除D项。
2. [2020天津,3分]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C )
A.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由部分地区的群众自发开展发展到中央顺应民意允许包产到户或者包干到户,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领域顺应群众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探索,C项正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A项排除;我国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正式吹响的,B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部分地区,而不是全国各地,D项排除。
3. [2023全国卷乙,4分]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C )
A. 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 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 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的做法突破了原来按需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剧团职工的演出积极性,C项正确。北京京剧团属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不是非公有资本,A项排除;北京京剧团实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剧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B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排除。
4. [2021全国卷甲,4分]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B )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解析]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义乌某供销社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以增强供销社的活力,这与当时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密不可分,故B项正确。1982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此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仍较复杂,二者关系并未理顺,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后,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
5. [2022全国卷乙,4分]
上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B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 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 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解析]读图可知,与1978年相比,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中,农业占比下降,工业占比上升。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更多的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工商业、物流运输业等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
6. [2020全国卷Ⅰ,4分]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D )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3年”“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企改革,通过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在全国逐步建立,故A项错误。当时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尚未得到解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所有制结构,故C项错误。
7. [2021福建,3分]1973—1978年,在我国对外引进的成交金额中,用于成套设备的占80%以上。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多引进制造技术和专利”的方针。这一转变旨在( D )
A. 调整进口商品结构 B. 拓展对外开放的合作领域
C.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D. 提升国有企业的制造能力
[解析]由引进“成套设备”到“多引进制造技术和专利”,这一转变旨在提升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其制造能力,D项正确。
8. [2022全国卷甲,4分]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B )
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 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管理的作用逐步下降,C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题干材料与此无关,D项错误。
9. [2019海南,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 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 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 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这有利于吸引人才,故选C项;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1988年海南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成效难以看出,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D项。
10. [2021海南,2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33 116亿美元,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主要得益于( A )
A.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
[解析]由“1978年”及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提高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可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
11. [2023湖北,3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 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的宗旨,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变化关系不大,排除;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不是材料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C项排除。
12. [2022江苏,3分]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 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 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 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解析]由“1996年”“家庭中……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浦东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90年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对外开放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1996年”不符,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C项错误。浦东新区不属于经济特区,D项错误。
13. [2022北京,3分]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C )
A.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全方位指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材料中活动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故C项正确。非洲国家不在中国的周边,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召开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高潮,B项错误。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故D项错误。
14. [2019北京文综,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B )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两地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者骗取方式强占的中国领土,因此其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体现了我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A项与题中时间“1972年”不符,排除;“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C项错误,排除;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D项错误,排除。
题组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取得的成就(下)
限时:20分钟 满分:2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5页
一、选择题
1. [2021重庆,3分]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A )
A. 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B. 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 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从对外贸易有两个禁区到取消这两个禁区以及时间信息“1978年底”可知,此时正值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时期,这一转变反映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B项排除;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排除。
2. [2022辽宁,3分]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B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这是对外开放迈出的第一步,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信息是相符的,故①当选 故B项正确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这一目标提出于1964年,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间不相符,故②排除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两弹一星”是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科技成果,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故③排除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信息是相符的,故④当选
3. [2021江苏,3分]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C )
A. 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 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 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 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由“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并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A项错误。全面整顿是邓小平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项错误。D项提出于1992年,错误。
4. [2021辽宁,3分]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A )
A.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解析]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农民的温饱问题此时尚未得到解决,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是在1983年,排除D项。
5. [2022山东,3分]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析]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工业水平大大提高,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应呈下降趋势,故选D项。A项无法解释材料现象,错误;B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基本建立,C项错误。
6. [2022湖北,3分]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C )
A. 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 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 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解析]根据“1992年6月”“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等信息可知,这一申奥主题口号契合1992年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与奥运精神无关,也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A、B两项排除。根据“1992年6月”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尚未确立,并且“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态度,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 [2020年7月浙江选考,2分]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C )
时间 成就
1984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C项正确。“向科学进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科学事业的口号,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8. [2021北京,8分](节选)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二 部分五年规(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8分)
[答案]“六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六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强调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调整经济政策,争取财政状况的好转。“九五”计划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明确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也强调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3分)“六五”计划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阶段,此时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在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妥发展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都推动了“九五”计划提出更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分)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发展目标的调整,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思考和推进的表现。(2分)
[解析]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简要阐述两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及时代背景列举具体史实加以比较和阐释,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第 页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组一 辛亥革命
限时:13分钟 满分:3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6页
1. [2021湖南,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D )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解析]据题意可知,20世纪初武汉商业繁盛,这有利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就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选D项。A项是对“其盛不亚于上海”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武汉商业的繁盛,不能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
【思维拓展】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的“过渡时代”。社会变动往往会破坏原来社会各种制衡机制,制造不稳定因素,导致社会系统的解体,从而产生社会革命。在此过程中,城市往往是最敏感而最先觉醒的,辛亥革命正是在长江流域城市社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动的背景下发生的。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B )
A. 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 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 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 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解析]根据材料“1905年”“内讧”“各自号召……二十余国之争”“必亡”等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应该联合革命力量,不然会造成国家危亡,故选B项。孙中山只是用旧式农民起义阐述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其目的并不是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才的“培养”,故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要联合,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故排除D项。
3. [2023新课标卷,4分]1910 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D )
A.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湖南谘议局具有地方议会性质,其提请撤换处置突发事件不力的官员,并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这体现出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清末新政削弱了中央权威,排除A项;谘议局致电总督处理问题,表明谘议局尚无权单独处理,“架空”一词表述错误,排除B项;由材料推不出C项结论。
4. [2022江苏,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D )
A. 腐儒的趣味 B. 智者的个性 C. 青年的时尚 D. 革命的态度
[解析]由“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可知,教员们以“光头”表示自己的革命立场(态度),与清政府划清了界限,D项正确。
5. [2019天津文综,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B )
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湖北革命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故其革命目标鲜明,B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侧重依靠新军和会党,缺乏群众基础,A项错误。美国的《纽约时报》对辛亥革命情景的报道不能体现美国政府或者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立场,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这篇报道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外国人和商业秩序的维持及其反封建的性质,D项与材料信息不对应,错误。
6. [2022天津,3分]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B )
A.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符合“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符合“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符合“武装斗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建立了新政府,符合“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由此可知,B项正确。
7. [2020全国卷Ⅲ,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B )
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解析]袁世凯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一方面揭示了袁世凯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抹杀革命之意,而孙中山认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从材料看,双方的分歧实质是由谁来主导组建临时共和政府,B项符合题意。南北和谈后,双方都赞同“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进行社会革命,排除C项;按照当时双方的约定,清帝退位后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是袁世凯,排除D项。
8.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D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③④属于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的举措,故D项正确。①②体现总统的权力非常大而不是限制总统权力,故A、B、C三项错误,均排除。
9. [2022湖北,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B )
A. 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 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 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 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乍更新岁气象万千处此繁盛之区益增今昔之感”体现了该青年对社会嬗变的肯定,这种肯定并非局限于民国元年元旦当天的情感体验,A、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D项错误。
10.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B )
A.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体现的是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性质,“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体现的是反帝的性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内涵,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民族独立任务完成,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排除D项。
11. [2021北京,3分]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D )
A. 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 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 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解析]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指的就是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他领导的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
12. [2021山东,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B )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中的一系列变化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是由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D两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
13. [2021河北,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D )
A. 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 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 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 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解析]由材料“东交民巷……组成”可知,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反帝任务没有完成;由材料“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可知,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说明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艰巨,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情况来看,当时军阀统治的基础并未丧失,故B项排除;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
题组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
限时:23分钟 满分:3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7页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 )
A. 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 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 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解析]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表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中外商业竞争无关,D项错误。
2. [2020山东,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 )
A. 日本 B. 英国 C. 德国 D. 俄国
[解析]首先明确时间是在1906—1921年,再结合材料中示意图中折线的变化及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强对中国侵略情况的变化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机加紧侵华,故这一时期日本在华商号数量大幅增加,①所指的国家应当是日本,故选A项。
3. [2020全国卷Ⅰ,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 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 )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造成商品交易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换算,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加剧政治上军阀割据的局面,B项排除。材料中中国度量衡缺乏统一标准与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阻断了”说法绝对,D项错误。
4. [2021湖北,3分]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A )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表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展品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品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 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 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解析]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征集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种类更丰富,这说明与1909年相比,192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A项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仅由博览会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
5. [2021海南,2分]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 C )
A.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 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
C. 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 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与西方民主思潮关系不大,排除A项;B、D两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排除。
6. [2022广东,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D )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解析]
A项 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 ×
B项 “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 ×
C项 此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 ×
D项 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其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 √
7. [2021湖南,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B )
A.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解析]1919年11月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此时全国新出版物中“?”(疑问符)的普遍使用动摇了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和外来的思想信仰,思想界中这种大胆怀疑的精神有利于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思想界这一状况体现的是对传统及外来思想的冲击,不是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西文化冲突的内容,不能据此说明中西文化矛盾激化,排除C项;仅根据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使用“?”不能得出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
【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8. [2019全国卷Ⅰ,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1915—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所以“民主”一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与“革命”“科学”“平等”等词相当。1919—1922年,即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就远高于“民主”。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尚未展开,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并不是整个知识界都否定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并未改变,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 [2021湖北,12分]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6分)
[答案]背景:西学东渐;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国建立;政府示范与推行。(任答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关键词错别字不给分,只答新政或国民政府不给分,全抄材料给2分)
[解析]抓住材料中“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主动仿行”“清政府推行新政”“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述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促进社会消费;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任答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解析]抓住材料中“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对个人发展、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析。
题组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下)
限时:17分钟 满分:1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8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B )
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由图中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895—1919年,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机械五金工业、冶炼工业等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新建厂矿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中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较大的依附性,③错误,排除A、C、D三项。
2. [2019全国卷Ⅲ,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B )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 [2022山东,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 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李超之死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1)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纲常礼教思想的影响,女性遭受的束缚和限制更多且地位低下,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李超的悲惨命运引发社会的广泛同情。(2)五四运动中,包括女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社会肯定,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女性工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加大,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中国社会逐渐关注女性问题。(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人民的觉醒。(7分)
“李超们”新生的出路:首先,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次,大力发展经济,给广大女性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实现女性经济独立。最后,在思想领域彻底扫除封建思想,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使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广大女性接受全面、正规的教育,培养女性坚决捍卫个人权利的意识。(6分)
[解析]第一小问,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既要找历史的原因,也要找现实的原因,还需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根本出路和其他重要出路等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要注意每一个角度的认识都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第 页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题组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
限时:6分钟 满分:1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8页
1.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D )
A. 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 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 “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津总商会罢市的原因是“外交失败,惩办国贼”,这说明“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D项正确。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商人只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故A项表述错误。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2. [2021全国卷甲,4分]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C )
A.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西方工业大国如英、美、法等不发生社会革命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通过贿买、笼络等手段使无产阶级失去革命动力,而俄国作为一个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的农业国却发生了社会革命,故蔡和森举俄国的例子意在强调在工业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受压迫更深、革命性更强,中国社会现状与俄国相似,即为工业落后的农业国,因此也具备发生社会革命的客观条件,C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A项结论。材料只说明英、美、法等工业大国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失去革命动力,而不是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对中国的影响,D项错误。
3. [2023全国卷甲,4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 “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C )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
4. [2022天津,3分]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D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 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 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 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 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解析]
5. [2021广东,3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解析]根据“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等信息可知,中共认识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国情限制着自身阶级基础的扩大,民主革命的成功有赖于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即发动国民革命,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当时处于国民大革命之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发生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B、D两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
【思维拓展】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经历过深化认识、反复酝酿的过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基础上,中共三大实现了三个转变:在革命性质与任务问题上的转变、在农民问题上的转变以及在革命策略问题上的转变。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有力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 [2022海南,3分]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D )
A. 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 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 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 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解析]由“1924年”“1926年”可知,此时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开始了第一次合作;由“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可知,这体现了“扶助农工”;由“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知,这体现了“唤醒民众”的目的。由此可知,D项正确。由“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可知,“立农务本”说法错误,A项排除。B、C两项都不是该学校创办的主要目的,均排除。
题组二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下)
限时:23分钟 满分:3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9页
一、选择题
1. [2022全国卷乙,4分]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D )
A.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位学者认为,“五四”前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由单纯以新、旧区分到综合评估,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客观和理性,这反映出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现象是东西方文化论争和传统儒学思想受到批判的结果,“由此引发”“开始”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两项;“五四”前后全盘西化思想愈传愈广,排除C项。
2. [2020山东,3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C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解析]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以及对演讲内容的分析可知,演讲者希望劳动者有知识、不做别人的工具,这表明演讲者是要让劳动者有所觉醒,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
3. [2022辽宁,3分]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B )
A. 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 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 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 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解析]据材料“日本”“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学生商民”“虐待爱国学生”等可知,该斗争的对象是日本,该斗争的目的是收复山东领土,该斗争的参与者有学生、商人,由此可知,发放该传单是为了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
4. (2023全国卷乙,4分)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C )
A. 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析]材料“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意是: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管理;“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大意是:体力劳动者管理人,脑力劳动者被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批判传统观念,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改变自身的处境,综上,材料反映出陈独秀看到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看出无产阶级的待遇是否得到改善,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民主与科学,B项错误。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时期蓬勃发展,与“1920年”不符,D项错误。
5. [2020江苏,3分]如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B )
A.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锤子、铁镐、齿轮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禾苗、稻穗代表的是农民阶级,天空中的白云如同握紧的拳头,这实际上寓意工农大众应该团结起来,故B项正确。“开始传播”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该杂志创刊于1920年,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所以该封面内容不可能明确反映党的中心任务,更不可能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故排除C、D两项。
6. [2021广东,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D )
A.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但贫富悬殊,他在演说中强调避免“再蹈覆辙”,意在强调解决贫富悬殊等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A项与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一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避免出现贫富悬殊,而非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B项错误。材料与联合苏俄没有直接关联,C项错误。
7. [2020年7月浙江选考,2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B )
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战胜……反动派”可知,这强调了要想战胜反动派就必须寻找革命的同盟军,即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虽然材料涉及工人革命积极性的增长,但这并非材料主旨,A项错误,排除;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排除;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D项错误,排除。
8. [2021江苏,3分]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A )
A. 国民革命的发展 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由“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等可知,此类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B、D两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 [2022湖北,14分][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下表内容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编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
[解析]“变化”抓住材料中1915年反“二十一条”(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1919年五四运动(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1925年五卅运动(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概括作答。“关系”抓住三次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参与群体”“运动规模”等相关信息,结合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可以得出二者相互促进,据此表述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 ①时代背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不断增强;②阶级基础: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8分)
[解析]抓住材料一中“基本形式”“中心口号”等相关信息,从时代背景(如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阶级基础(如新兴社会阶级壮大等)、思想文化(如进步思想传播等)、政党组织(如新型政党建立等)等方面分析作答。
题组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限时:26分钟 满分:4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0页
一、选择题
1. [2020全国卷Ⅱ,4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B )
A.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国民政府均已变质,成为反革命势力,这与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相符,由此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故B项正确。
2.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图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B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又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的是1924—1927年,故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始于1937年7月7日,当时的口号是抗日,不强调“工农解放”,故排除C项。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故排除D项。
3. [2020江苏,3分]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D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 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 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解析]根据“1927年1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共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农民运动,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说明这一革命斗争旨在建立农村革命政权,故选D项。1927年11月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一系列暴动多在农村,因此不是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排除C项。
4. [2022辽宁,3分]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C )
A. 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 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 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是,正是因为“没有报纸看”“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所以宣传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故C项正确。材料既讲了农村,也讲了小市镇、小城市,并不只是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故A项排除;调动群众斗争热情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排除;材料讲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报纸看”,而不是群众看不懂报纸,所以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故排除。
5. [2021福建,3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歌谣的涌现( C )
A. 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 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 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 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进行土地革命,材料中的歌谣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C项正确。
6. [2020海南,2分]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B )
A. 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 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 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 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仍得到传播,这反映了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普遍”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无法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排除D项。
7. [2021辽宁,3分]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D )
A.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 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强调注意经济工作、重视经济建设,意在为军事斗争做准备,以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D项正确。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目的;我党工作重心转移发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排除C项。
8. [2021海南,2分]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有歌谣“火烧红白契,百姓喜分田,老爷眼白白,侬仔笑开颜”,可见当时的情景。1933年初,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1937年7月,琼崖革命根据地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决定这一革命进程的是( A )
A. 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 B. 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C. 险要地形利于革命力量保存 D. 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随后又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9. [2023新课标卷,4分]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上表可以反映出( A )
A. 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 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 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解析]产业资本主要是指民族工业资本;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1936年,产业资本占中国民族资本的比重有所上升,这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业资本所占比重下降并不等于商业贸易日益萎缩,B项排除;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金融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金融业有所发展,但无法得出“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的结论,C项排除;材料只给出了1894—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变化情况,未涉及经济结构,故无法得出“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的结论,D项排除。
10. [2021全国卷乙,4分]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 )
A.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在苏区的讲话,面对苏区困难的民生状况,毛泽东提出改进工作方法,力图使苏维埃工作与革命战争、群众生活需要配合起来,故选A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此之前已经开辟,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年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动员社会各界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11. [2020全国卷Ⅲ,4分]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C )
A.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转出现问题,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生产,却投资买卖原料,生产衰落,许多工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这说明当时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从材料“许多工矿企业……难以维持再生产”可排除A、B两项;结合该现象出现于“1940年代中后期”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 [2021全国卷乙,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会议: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观点:中国共产党善于开展自我批评,逐渐从幼年走向成熟。(2分) 论述: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会议对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教训进行了总结,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于秋收时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攻打大城市长沙失败后,率领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红军到达遵义后,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8分) 总之,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注重开展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也逐渐走向成熟。(2分)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图文材料任选两次会议,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共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在解答时,首先,要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两次会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会议间中共的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第 页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题组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限时:39分钟 满分:5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9页
一、选择题
1. [2019全国卷Ⅲ,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募兵制的实行并未提升军队战斗力,宋辽、宋夏战争中北宋多次遭遇惨败就是证明,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C项错误。募兵制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存在必然联系,D项错误。
【思维拓展】北宋募兵制贯彻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当破产农民转化为职业兵,长时期脱离乡村后,便不会再与农民一致行动,这样就把一些本来可能反抗现政权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现政权的力量。但养兵费用之庞大使北宋王朝的财政经常处于拮据困乏的窘境中,同时,北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募兵制使强壮劳力不断流入军队,脱离农业生产,造成农田荒芜、水利失修等问题。
2. [2022全国卷乙,4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权力监督及制衡、协理政事等作用,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的片面解读,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推不出C项结论;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州等地方官员的行为,设置通判并不是为了削弱州府权力,排除D项。
3. [2020山东,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C项正确。
【思维拓展】以工代赈,将救饥恤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是解决劳工问题的好办法。募饥民兴修水利可将赈饥与兴利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单纯地赈饥效果更佳。推行工赈法除获得救饥与兴利等直接效益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冗兵之弊。饥民是厢兵的直接来源之一,饥民入伍次数减少,厢军的数量也就相应地减少,故熙宁时期工赈又收到裁冗减费的效果。因而募饥兴役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又可收控制冗兵、节裁冗费之效。
4. [2020北京,3分]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D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致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这些均符合王安石“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据此分析,首先排除不带②的选项B、C,再排除不带④的选项A,故D项符合题意。
5. [2022天津,3分]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 )
A. 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 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解析]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正是南北面官制度下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反映,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北面官的职责和四时捺钵制度上,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全面影响”说法错误,C项错误;辽都上京城在辽河流域,并且其控制范围尚未到达中原地区,“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表述不正确,D项错误。
6. [2022辽宁,3分]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 官僚体系完善 B. 宗室素质下降 C. 吏治腐败严重 D. 君主专制加强
[解析]由最初的宗室大贵族出身的宰执“议国事、治国政”到改革中央官制后“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说明大贵族权力被削弱,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正确。
7. [2021海南,2分]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B )
A.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由“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可知,元朝统治者意图通过重新开科取士获得汉族士人的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B项正确。
8.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B )
A.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解析]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选B项。宋代就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故排除A项。元代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道、州、县是唐代的地方制度,故排除C项。清代设置理藩院,故排除D项。
9. [2022海南,3分]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C )
A. 疆域拓展 B. 民户管理 C. 文化认同 D. 政权认同
[解析]由“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可知,鼓励种植桑、枣树本是中原王朝的措施;由西夏“禁民伐桑枣为薪”、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西夏和金朝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措施,这正是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上的表现,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 [2021河北,12分]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巨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辽政权刚刚建立;辽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完备的法律。(6分)
[解析]据材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得出辽政权刚刚建立;据材料“辽境内……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及所学知识得出辽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据材料“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得出缺乏完备的法律。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以加强治理,维护统治为目的;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6分)
[解析]思路如下:
材料信息 特点
“凡国家庶务,巨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 以加强治理,维护统治为目的
“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 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
“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 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
“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 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
11. [2020天津,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答案]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4分)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分)
[解析]注意设问限定词“评述”,即作答时既要涉及唐、宋、元在地方设立节度使、重用文臣和设立行省等举措,还要对这些举措是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理性而客观的分析。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答案]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4分)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解析]需要立足第(1)问的答案,进一步探讨中央与地方力量变化的结果和影响,并从整个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的概括和总结。
题组二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限时:25分钟 满分:4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0页
一、选择题
1. [2020全国卷Ⅰ,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 )
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解析]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宋代占城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的饮食结构,但北面南米的饮食结构并未根本改变,D项说法绝对。
2. [2021湖南,3分]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D )
A.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材料“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体现出当时绍兴府已经采取稻麦复种制,这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理学的相关内容,且仅由朱熹一人的行为得不出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
3. [2020海南,2分]《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B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解析]由“北宋都城汴京”“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动即百数”可知,当时汴京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这是北宋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北宋之前已开始南移,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的景象,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当时这一政策并未发生改变,D项错误。
4. [2019江苏,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D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5. [2021全国卷乙,4分]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C )
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解析]宋代官府强调“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郑至道认为士农工商皆为本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工商业得到发展,部分农民流入工商阶层;“农工商贾之家……为士者也”说明当时农工商阶层中的一部分人进入士阶层。综上分析,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商品经济繁荣发展,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思维拓展】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自宋代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传统"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一向耻于谈利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对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做新的思考,重新考量工商业的社会价值。传统中固定化的四民关系,尤其是士、商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被打开了缺口。
6. [2022全国卷甲,4分]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D )
A.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解析]宋朝出口的主要商品“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都是手工业产品,出口量大,且政府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宋朝进口的商品并非基本生产资料,故A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故B项排除;C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故排除。
7. [2022山东,3分]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B )
A.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南方,发现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纺织品,据此可以推断,这与经济重心南移、当时的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密切相关,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纺织业中心的变化,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艺的对比,排除D项。
8. [2023全国卷甲,4分]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B )
A. 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 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 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 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解析]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满足其需要的说书也逐渐发展起来,故B项正确;红薯、玉米是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A项错误;北宋使用铜钱和纸币“交子”,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C项错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纺织品的比例,所以普通民众在宋代不一定能穿上棉袍,综合以上可知,D项错误。
9. [2022天津,3分]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B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解析]
A项 中央集权加强主要表现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
B项 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这使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推动好新求奇风尚的形成,出现人们违抗诏令,“冒法者众”的现象 √
C项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这与材料中的现象无直接关联 ×
D项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 ×
10. [2020全国卷Ⅱ,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C )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以防徇私舞弊的发生,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确定录取人员后,省试考试权威相应下降,故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二、非选择题
11. [2021天津,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劳动力对宋代江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分) 论述: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平原地区平均人口密度高于丘陵、山区,因此平原地区的稻麦复种规模较大。南宋时期,受战乱等的影响,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精耕细作的力度加大,土地利用率和亩产得到进一步提高。(9分) 综上,宋代,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3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主要论述了宋代劳动力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可拟定题目为“劳动力对宋代江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然后可从劳动力在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亩产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
题组三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限时:24分钟 满分:4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1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广东,3分]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C )
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解析]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面对佛道冲击,二者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故选C项,排除D项;材料没有强调儒法并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学风问题,排除B项。
【归纳总结】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4)宋代理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2. [2020江苏,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B )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解析]程颢、程颐兄弟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圆通,僧人契嵩则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佛教思想中也有家国天下和君臣父子等与儒家思想相似的内容。由此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B项正确。唐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加强,排除A项;北宋时期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 [2019全国卷Ⅱ,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B )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
【思维拓展】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程皆以“理”或“道”作为理论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
4. [2021全国卷甲,4分]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B )
A.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解析]由材料“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等可知,宋代理学家抨击把婚姻与财产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他们认为婚姻可以强化宗法血缘关系,这反映出当时理学家意图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观念,故B项正确。
【思维拓展】唐末五代门阀士族崩溃,到了宋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家族。这类家族既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政治实体。在家族中进行礼教纲常的宣传,灌输国家认可的规范,就成为国家权力渗入基层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地方官员和精英们正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通过普遍宣传家庭伦理、家族伦理、邻里伦理的谕俗文把礼教规范下推到民间。
5.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C )
A. 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 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解析]根据材料“心即理也”“人心之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陆九渊的心学主张,他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故排除A项。陆九渊是南宋人,不可能推动北宋儒学复兴,故排除B项。“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故排除D项。
6. [2023全国卷乙,4分]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D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科举制度的兴起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解析]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学院等热衷于刻书,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士族阶层出现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渐趋消亡,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时期已确立,B项错误;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
7. [2022湖南,3分]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D )
A. 艺术水准下降 B. 绘画题材集中 C. 画家地位不高 D. 世俗文化兴盛
[解析]由材料“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相比清新淡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时人更喜欢描绘富贵艳丽的牡丹的画作,这反映了当时世俗文化兴盛,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得不出当时绘画题材集中和画家地位不高,排除B、C两项。
8.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宋代以前就已经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了,瓷器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故“开始”说法错误,排除②,其他各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
9. [2021河北,3分]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A )
图甲 宋代捶丸纹画像砖
图乙 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
A.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 冲击了等级观念
[解析]从材料“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可知,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好捶丸活动,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宋元时期捶丸活动对民族交融及元曲创作风格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材料旨在强调捶丸活动的社会基础广泛,不能由此得出该活动冲击了等级观念,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 [2021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答案]途径: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6分)
[解析]根据材料,从礼仪教育、利用家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塑造“好孩子”形象等角度概括即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受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6分)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如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等)、思想文化(如理学的影响等)等角度分析。
第 页第十八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题组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限时:33分钟 满分:4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4页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3分]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D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在 楷书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 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 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 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这体现了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图中“农”字的创制及其演变历程并未涉及这一宇宙观念,A项错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讲述的是制作工具来垦荒耕种,与渔猎采集无关,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农”字的创制与演变历程,而不是书画艺术,C项错误。
2. [2021福建,3分]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B )
A. 富民思想的践行 B. 新农作物的传播
C. 饮食结构的改变 D. 人地矛盾的加剧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等信息可知,当时红薯被推广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薯是由美洲传入中国的新农作物,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红薯的推广种植,并不能说明饮食结构的改变,C项错误。高产作物红薯的引进推广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D项错误。
3. [2022江苏,3分]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 )
A. 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 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 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解析]由“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便在桂东县迅速推广,出现了“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的状况,这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环境是影响杂交水稻试种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在桂东县推广,无法反映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
4. [2022北京,3分]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A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由“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可知,这一经营模式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①正确。由“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可知,②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③错误。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涉及的是工业生产领域,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思维拓展】 冷链物流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有效避免生鲜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在整体上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
5. [2022湖北,14分][古代农书与农业]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 书名 主要内容
先秦 《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 《氾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 陈旉《农书》 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续表**
元代 王祯《农书》 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
明代 《种树书》 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 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种,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深浅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2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角度 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特点
农书历史 “先秦”“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等 编撰历史悠久
农书类别 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
科技地位 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
农书内容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注重系统总结……农林牧副渔等知识”等 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
内容来源 “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了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 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
[答案]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解析]“不同点”抓住《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分别描述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从农作物种类、水分供给等角度归纳作答;“相同点”从农业技术、自然环境利用等方面概括作答。具体思路如下表所示:
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答案要点
异 “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麦耐旱、多实”“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
“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
同 “凡美田之法……七月、八月犁 杀之”“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
“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地力常新壮”“用粪如用药” 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布局 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经济结构 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耕作模式 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区域特征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国家干预 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6. [2022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答案]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4分)影响因素:人口(2分);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以上因素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3分)
[解析]第一小问,通过观察图片可分阶段总结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同时也需要答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演变趋势。第二小问,可从耕地面积、人口因素、社会环境、耕作技术等角度分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答案]示例 宋辽金元时期,粮食总产量较之前大幅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了饮食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6分)
[解析]从图中任选一个阶段,从粮食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论述。
题组二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限时:20分钟 满分:2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5页
一、选择题
1. [2020年1月浙江选考,2分]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C )
A. 战国 B. 西汉 C. 东汉 D. 元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该图为水排鼓风冶铁图。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故C项正确。
2.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B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家)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家)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家)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 524.8 62 1 515.8 408 5 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 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 459.9 104 3 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订定
A. 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 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 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解析]据材料可知,轻工业类的商办工业企业数和资本额总体上增长较快且处于领先地位,说明清末时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选B项。由表中数据可知,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并不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A项排除。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近代中国并未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排除。
3.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 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 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后半期”“不到20年”及所学可得出这是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推广的结果,故选C项。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排除A项。17世纪末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故排除D项。
【归纳总结】 近代工厂制度的特征
(1)动力:机械生产替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规模: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深。
(3)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4.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莫干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 C )
A. 人类的智力水平已不如电子计算机
B. 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
C. 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D. 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解析]依据材料“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可得出,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3年1月浙江选考,6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处于顺差状态,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展“自强运动”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答案]有利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现代化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电工技术革命”“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处于顺差状态,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等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由所学可知,经济近代化包含机器化、新的管理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概括答案即可。
6. [2021年1月浙江选考,15分]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须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为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 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20世纪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摘编自[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4分)
[答案]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1分)原因: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3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人力和畜力已经为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并联系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并联系所学可得出生产的需要;根据材料“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可得出经验的积累;由材料“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并联系所学可得出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联系所学还可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分)
[答案]科学家:法拉第。(1分)成就: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2分)特点: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2分)
[解析]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可知科学家为法拉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得出,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第三小问,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
(3)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6分)
[答案]“代表战”:朝鲜战争。(1分)事件:古巴导弹危机。(1分)观点: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1分)论证:“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3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并联系所学可知“代表战”是朝鲜战争。第二小问,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该事件为古巴导弹危机。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和“浪漫主义思潮”可得出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第四小问,可从“缩短”空间距离、加速人类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
题组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限时:25分钟 满分:3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6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堤长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 )
A. 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 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 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 “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解析]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水市通阛阓”“虾蟹”“酒”等可知,唐代的草市规模较大、商品丰富,A项正确。“会馆”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C项史实错误,排除。“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但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 )
A. 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 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解析]根据材料“每月五次”及买卖日用品等信息可知这是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由材料看不出“脱离了官吏监管”,故排除B项。“草市”是农村集市,汴京是都城,且由材料也看不出“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与平民的地位,故排除D项。
3.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D )
A.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 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 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 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解析]“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等体现的是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选D项。
4. [2019海南,2分]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 )
A. 瓷器 B. 茶叶 C. 棉布 D. 白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瓷器从唐朝时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中国物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茶叶不是主要的物品,B项错误。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C项。中国不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银国,此时期也不需要向国外购买大量商品,因此并未大量输出白银,排除D项。
5.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A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故选①③。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不符合材料中“迈入近代社会”的“活性因子”,故排除②。当时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反专制思想,但它们并非近代民权意识,故排除④。故选A项。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B )
A. 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 与外商争夺利权
C.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盛宣怀建议清政府自己开设银行,认为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这表明他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与外商争夺利权,故B项正确。实现对外贸易垄断不符合当时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是开设银行而不是提倡国货,故C项排除;1896年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故D项排除。
7. [2021天津,3分]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A )
A. 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 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 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 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侧面头像和他的功绩,能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可见罗马货币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故选A项。
8. [2021北京,3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D )
史实 结论
A 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可知,免税有利于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16世纪,葡萄牙虽然控制了海上航线,但欧亚贸易还有陆上路线,故A项结论错误;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逐渐丧失海上霸权,故B项结论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并不以德国为中心,故C项结论错误。
【思维拓展】 贸易是各国之间最古老、最重要的经济联系,也是国际关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是二战后国际贸易体制的载体,前者规范了二战后初期和冷战时期的世界贸易,后者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反映。二者都反映了国际政治中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经济规则方面的主导权,大搞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现实。因而尽管自由贸易在二战以后的国际贸易体制中居主流和主导地位,但现实中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二、非选择题
9. [2021重庆,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等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等《美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6分)
[答案]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6分)
[解析]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思路见下表所示:
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说明后果
“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 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美国消费者……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 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
“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8.3%……到了1925年……80%的家用电器等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信贷消费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2022海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①1870—1913年 ②1913—1950年 ③1950—1960年 ④1960—1970年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2.9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
(1)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4分)
[答案]①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②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③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④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4分)
[解析]根据各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国家在第②时段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8分)
[答案]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其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从而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
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8分)
[解析]第一小问分阶段分析即可。在第②时段,大危机在美国爆发,并蔓延为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故其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可从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经验,应该从吸取有益经验的角度阐述,具体可从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国家协调机制建设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教训,应该主要从消极的方面分析,如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等。
题组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限时:15分钟 满分:2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7页
一、选择题
1. [2022海南,3分]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B )
A.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经济发展水平 C.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在适应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并吸纳汉族居住方式和文化而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类型。船型屋的建造就地取材,富饶的海南岛为船型屋提供了丰富的建材。由此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B项正确。
【归纳总结】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地处阳光地段。
(2)就地取材,多以天然材料修建。
(3)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5)深受各地方传统思想的影响。
2. [2021北京,3分]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设置县是为了管理当地人民,而增置新县说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故②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故④正确。因此,答案为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由场升县多数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故①排除;从县的分布状况来看,东部的县多于西部的县,故该地区东部经济比西部经济更繁荣,故③排除。
3. [2020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B )
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解析]材料中宋朝的“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从一个侧面证明宋朝的“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时空上的突破,而不单是时间上的突破,故A项错误;宋朝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而非不管,故C项错误;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原有“市”的管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故D项错误。
4. [2021辽宁,3分]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 )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解析]由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到上海成为“不夜城”,这反映出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未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排除D项。
【思维拓展】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器物的演变、发展呈现加速态势,新器物构成了现代化、城市化的重要元素和零件,全面、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煤气灯、电灯的引进延伸了人们的工作、休闲时间,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对于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起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5.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C )
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解析]材料中的“电线”“电灯”等属于西方文明成果,故选C项。从图片可知,男子服饰仍旧是传统的长袍马褂,并没有变革,故排除A项。“普遍”从图文中不能得出,故排除B项。光绪年间属于清末,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故排除D项。
6. [2020年7月浙江选考,2分]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B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结合报章记载的相关内容可知,其记述的“铁轮小车”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结合所学可知,自行车在中国城市广泛出现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初,B项正确。结合“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知,这种交通工具不需要机械牵引,A项错误,排除;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无轨电车、汽车以及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自行车,C项错误,排除;D项中的“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排除。
7. [2019海南,2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B )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故选B项;材料中“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遍及中国乡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而不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西式建筑不仅见于通商口岸,还见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其他地区,排除D项。
8. [2020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A )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
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
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由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可知,上海制车厂已经制造出自行车,这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①正确;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②错误;"抗衡舶来"表明国产自行车质量好,故③正确;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9. [2022海南,3分]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上海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A(1分)B(3分)C(1分)D(0分))
A. 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 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 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上海从以说嘉兴话为风尚的小城镇,到归苏州管辖说苏州话,再到最终成为大都市形成自己的上海话,从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变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故B项为最佳项,选B项可得3分。语言的演变有部分追逐新潮的心理趋向,但无法完整体现材料意思,故A项不是最佳项,选A项可得1分;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影响上海方言变化的客观因素之一,但C项包含在A项中,故C项不是最佳项,选C项可得1分;“必然趋势”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项不得分。
二、非选择题
10. [2022海南,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5—6世纪君士坦丁堡平面图
(1) 根据材料,指出君士坦丁堡在城市功能上的特点。(5分)
[答案]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5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题组五 交通与社会变迁
限时:25分钟 满分:4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8页
一、选择题
1. [2022辽宁,3分]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C )
A. 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 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可知,近水地区便于瓷器的运输,这体现了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南北经济状况进行比较,故A项排除;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瓷器对外贸易的规模,故D项排除。
2. [2022北京,3分]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D )
A. 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 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 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 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解析]长安城不可能借鉴罗马城市布局,A项错误。长安和罗马两地相隔较远,“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无关,C项错误。罗马、长安是两大帝国的都城,由“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可知,两大都城都有道路通向各地,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D项正确。
【归纳总结】 古代水陆交通建设的作用
(1)经济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民族关系上:扩大了交流范围,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对外关系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与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3.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B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图片反映出上海已经有了有轨电车,且存在人们“三更笑语”的现象,故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②错误。③不符合史实,错误。电车和人力车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共存,体现了近代交通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B项。
4.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D )
A. 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 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 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解析]由“1910年,上海”“汽声”“尘似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对汽车的描述,汽车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是德国人最早发明的,故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故排除B项。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仅涉及汽车,排除C项。
5. [2020年7月浙江选考,2分]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D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
(单位:千公里)
时间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②密切了国际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
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各大洲的铁路里程都有较大增长,铁路的修筑和铁路里程的增长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交流,推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②③④解读正确,故D项正确。各洲铁路里程的增长并不能说明铁路是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条件,①解读错误,故排除包含有①的A、B、C三项。
6. [2021天津,3分]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据此可以认识到( D )
A. 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 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 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解析]据材料“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及图片信息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在空间和距离上的隔阂越来越小,人类的联系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2021重庆,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新中国成立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整理
材料三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张凤琦《当代重庆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12分)
[答案]交通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积极作用: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百姓负担;事故多发。(12分)
[解析]见下表:
材料中有效信息 四川古代的交通状况 作用 地位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 交通闭塞 积极作用:可以从改善交通、加强治理、保障漕运畅通、保障军事供应等方面分析 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 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
“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百姓负担;事故多发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6分)
[答案]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6分)
[解析]先找出影响铁路修建的各种内外因素,再逐项分析,如下表所示:
方面 材料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作答要点
国内因素 “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
结合川汉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
国际因素 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 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8分)
[解析]从成渝铁路的修建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分析即可。
题组六 医疗与公共卫生
限时:35分钟 满分:4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9页
一、选择题
1. [2021重庆,3分]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C )
历代疫病流行频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 历代疫病流行频次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 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 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解析]从材料来看,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于疫病高发期,明清温病学说也产生于疫病高发期,故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疫病流行频次有升有降,并非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故A项排除;从图上看,疫病高发期并非都对应人口增长期,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温病学说与《伤寒论》的关系,故D项排除。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重大医学与抗疫成就
(1)东汉至南北朝是中国瘟疫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张仲景和葛洪的著作都记载了伤寒、天花等疫病的防治方法。
(2)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疫病频发,金元四大家对鼠疫、天花等疫病的成因与防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
(3)明清时期疫病数次大流行引发医学的突破性进展,明末吴有性探究温病病因和治疗原则,清代叶桂、王士雄等人建立了系统的温病学体系。
2. [2021河北,3分]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D )
A. 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 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 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 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解析]有识之士支持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也赞同严格管理个人卫生,其旨在唤起民族强健意识,故D项正确。
3. [2020天津,3分]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C )
A. 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 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 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 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公报》对鼠疫相关事项的介绍和开设专栏宣传防疫知识的做法,有利于推动民众形成预防鼠疫、加强公共卫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报刊宣传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报刊开设防疫专栏宣传鼠疫预防知识不能等同于政府建立防疫体系,A项错误,排除;报刊从属于舆论宣传,而对疫情的专业研究应归属于医疗卫生机构,B项错误,排除;对疫情相关知识的宣传有利于增强民众应对鼠疫的能力,但不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D项错误,排除。
4. [2020江苏,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B )
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解析]由材料可知,民众对中共领导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这反映出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
5.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D )
A. 人痘接种法 B. 青霉素 C. 牛痘接种法 D. 青蒿素
[解析]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D项正确。
6. [2021辽宁,3分]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之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A )
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解析]由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到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再到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说明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A项正确。“阻止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卫生防疫体系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并非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C项。D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
二、非选择题
7. [2021海南,15分]
材料 明末清初,有名医吴有性、戴天章、刘奎,皆以治瘟疫名。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戴天章好学强记,尤精于医。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为人疗病,不受谢。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取焉。
——摘编自《清史稿》
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传染病”称为新事物,“自新事物逐渐发现,而传染病之见解,逐渐超于新方面矣”。激进人士甚至产生了: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中国医道晦盲,卫生一道不讲求,数千年于此。1910年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
——摘编自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
(1) 根据材料,概括四位名医在医学上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10分)
[答案]贡献:研究瘟疫的病源;发明对抗瘟疫的药方;编纂疫病方面的专著,丰富中医学知识体系等。(答出两点4分)评价:注重继承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疫病研究的发展;展现医者仁心,树立良医典范;影响中日,贡献巨大。(6分)
[解析]思路如下: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答案要点
贡献 “有性推究病源”等 研究瘟疫的病源
“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等 发明对抗瘟疫的药方
“古无瘟疫专书……始有发明”“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等 编纂疫病方面的专著,丰富中医学知识体系
评价 “古无瘟疫专书……始有发明”“一宗有性之说”“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为人疗病,不受谢”等 注重继承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疫病研究的发展
展现医者仁心,树立良医典范
“所著书流传日本……亦有取焉”“在其影响下……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等 影响中日,贡献巨大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医学自我革新的社会意义。(5分)
[答案]社会意义: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推动了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疫病防治。(5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等信息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征,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传统中医学发展、利于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说明。
[2020海南,15分]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管理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 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6分)
[答案]举措:①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②双轨制。(4分,每点2分)特点:仿效国企改革(或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内容详尽、广泛,注意民生,逐渐完善)。(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逐条概括即可,如下表所示:
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答案要点
“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 举措: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 特点:仿效国企改革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 举措:双轨制 特点:政府主导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等 特点:立法保障
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答案要点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等 特点:内容详尽、广泛,注意民生,逐渐完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9分)
[答案]背景: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分)②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3分)③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的问题。(3分)
[解析]根据“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公立医院存在问题等角度进行说明。
第 页第十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
题组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上)
限时:14分钟 满分:4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9页
1. [2023新课标卷,4分]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B )
A. 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 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 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 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法典”“石柱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据材料“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可以得出,这一规定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排除;公元前8世纪,亚述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亚述帝国,与材料的时间不符,C项排除;埃及是北非国家,与材料中的“西亚地区”不符,D项排除。
2. [2022全国卷乙,4分]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D )
A. 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 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 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 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解析]据“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墓葬方位”可以判断其是否为本邦籍贯;据“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可以判断其是否为成年男性,故D项正确。“军事才能”“演说能力”“丰厚财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B、C三项均排除。
3. [2021湖北,3分]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D )
A. 专制主义理念 B. 自由主义精神 C. 法律至上原则 D. 小国寡民情结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邦经济生活以实现自给自足为目的,这符合城邦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故D项正确。
4. [2022湖南,3分]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C )
A. 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 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解析]“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有助于吸引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这都有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于克利斯提尼时期,A项错误;由材料推不出B、D两项结论。
5. [2021山东,3分]约公元前450年至前445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 )
A. 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 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 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 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等可知,在雅典城邦中,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的重要事务,故选A项。
6. [2020天津,3分]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 )
A. 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B. 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
C. 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D. 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解析]梭伦和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行政官职的取得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伯利克里的改革措施规定,几乎一切官职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说明雅典公民人人都有机会通过抽签成为行政官员,故A项正确。自由民包括除奴隶之外的所有居民,虽然经过改革,但公民与自由民的区别还是存在的,故B项排除;因为当时战争较多,所以公民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还需履行,故C项排除。从梭伦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降低,故D项错误。
7. [2020全国卷Ⅱ,4分]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
A. 雅典民主政治 B. 僭主政治 C. 罗马共和政体 D. 寡头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民主政体,与此相符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僭主政治是通过非法手段建立的独裁统治,罗马共和政体下掌握国家实权的是贵族,寡头政治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统治形式,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8. [2021海南,2分]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B )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 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解析]“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强化了意大利人对罗马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罗马对外扩张,从而逐步形成罗马帝国,B项正确。意大利人获得罗马公民权与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矛盾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万民法形成后,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D项错误。
9. [2019天津文综,4分]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A )
A. 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B. 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 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D. 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在罗马帝国时期有人需要花很多钱才可以获得公民身份,有人生来就拥有公民身份,这说明此时罗马公民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故A项正确。材料明确说明有人生来就有公民身份,因此罗马公民并不一定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此时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
10. [2021河北,3分]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B )
A. 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 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 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 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解析]古罗马建立了良好的公共下水道管理制度,并有相应的立法,其也成为罗马法的一部分,这说明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
11. [2021辽宁,3分]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 )
A. 具有理性精神 B. 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 集文化之大成 D. 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修昔底德认为地震、海啸是自然现象,并不是神灵警示,这是他理性分析问题的体现,说明其具有理性精神,故选A项。
12. [2023新课标卷,4分]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D )
A. 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 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解析]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前期国力强盛,疆域广阔。材料中13世纪时,拜占庭皇帝不再具备“统治全人类”的能力,说明东罗马帝国此时控制的疆域缩减、国力损耗,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而不是君主权力的思想传播被限制,A项错误;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无直接联系,C项错误。
13. [2023湖北卷,3分]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C )
A. 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 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 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 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解析]根据材料“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价格”可知,庄园的农业生产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的模式,庄园领主通过在市场中售卖农产品来追求利润,表明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故选C项。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农产品的获利情况,排除B项。圈地运动大约从15世纪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 [2022海南,3分]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D )
A. 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 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 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 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解析]由“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墙内居民……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知,墙内的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庄园的束缚,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材料并未涉及,A项错误。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并维持社会秩序是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材料并未涉及,B项错误。材料与王权逐步加强无关,C项错误。
题组二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下)
限时:25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0页
一、选择题
1. [2021广东,3分]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C )
A. 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 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 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 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解析]据材料可知,橄榄叶放逐法下,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这是权力滥用的表现;在此情况下,叙拉古城邦的许多公民由于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从而引发政局混乱,可见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滥用而非公正性的缺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橄榄叶放逐法下出现的是权力滥用,并没有体现出内部矛盾的扩大,排除B项;轮番而治有利于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D项说法有误,排除。
2. [2020全国卷Ⅰ,4分]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C )
A. 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 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 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 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解析]根据材料“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可知,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和罗马司法行为的对比,没有体现雅典职业法官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负责解释法律”“(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和罗马司法解释的主体不同,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陪审团维护雅典公民的法律权益,并非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故D项错误。
3. [2021全国卷甲,4分]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C )
A. 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 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 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 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解析]雅典法庭陪审员是通过直接民主形式选出的,这使得所选的陪审员为不法分子所了解,从而出现了不法分子向陪审员说情的情况,材料中“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等说明不法分子向陪审员说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判决,故C项正确。
4. [2019全国卷Ⅰ,4分]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B )
A.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 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由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可知,陪审法庭的制度设计和拥有的权力合乎雅典人的民主观念,故选B项。材料只是叙述了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作用,与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A、D两项没有区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5. [2021北京,3分]雅典民主改革后,工商业者获得一定权利。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这说明( D )
①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
②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③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
④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解析]据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劝导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据材料“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可知,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故③④正确。因此,答案为D项。
6. [2022北京,3分]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B )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后两种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①正确;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②正确;希腊民主政治是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工商业文明的产物,③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而后逐渐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④正确。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7. [2019全国卷Ⅱ,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C )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解析]“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即从关注神到关注自然,而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师徒等人进一步走向关注人类自身,故C项正确。神是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A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说明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自然,B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涉及政治问题,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政治也是“人”的活动,D项错误。
【归纳总结】希腊哲学的起源及发展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的命题。在此前,古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与此相关的神话故事流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用自然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开始关注自己的周围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人们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古希腊哲人、学者等越来越关注“人”本身。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否定了此前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开始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这一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皆有论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样关注人与人类社会,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重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发展历程说明希腊哲学的主题逐渐从神转移到人,越来越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
8. [2023湖南,3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D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公元前27年”可知,当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但是帝国皇帝屋大维仍然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谈论重大事项,故选D项。
9. [2023湖南,3分]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B )
A. 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 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 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 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人口增多,日本政府鼓励民众开垦土地,且对于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论面积多少,允许开垦者传承三代,“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这一奖励垦殖的做法刺激了私有土地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自大化改新以来形成的土地公有原则,B项正确。
10. [2022辽宁,3分]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范围不断扩大,这体现出法兰西( D )
A. 民族国家形成 B. 封建社会衰落 C. 诸侯势力扩大 D. 王权不断加强
[解析]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范围不断扩大,说明法兰西王权不断加强,D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王权加强从侧面反映出诸侯势力的削弱,故C项排除。
【归纳总结】全面认识中古西欧的城市
(1)争取自由的斗争: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自由城市: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3)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分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二、非选择题
11. [2020年7月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个地方叫作克里特(希腊最大岛屿),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邦)林立在岛上。”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其中尤以雅典为著。雅典成为修昔底德口中“希腊的学校”。所有重要人士都曾在此生活。
——摘引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等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
——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古希腊文明形成的两大要素,指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列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改革。(5分)
[答案]要素: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2分)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代。(1分)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2分)
[解析]“要素”可根据材料对希腊所处“海中央”等地理环境的描述及“希腊城邦”“希腊的学校”等概括;希腊民主的“黄金时代”是指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伯里克利当政时期;由所学可知,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的是梭伦和克利斯提尼两位政治家。
(2) 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5分)
[答案]阐述: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角色: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5分)
[解析]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但对其师的哲学观点并未全盘接受,他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主要表现在: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受其师理念论的影响,他认为物质受形式支配,但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由“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可得知罗马文明继承了希腊文明;从“传诸后世,影响至今”及所学可知,14世纪以后,意大利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这实际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从而赋予古典文明以新内容。由此可概括出罗马的角色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
第 页第十二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题组一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限时:15分钟 满分:4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2页
1. [2021广东,3分]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B )
A.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开始 D. 浪漫主义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的创作主题从宗教逐渐转向现实,这是人文主义在德国兴起的表现,故选B项。理性主义兴起于17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项;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排除D项。
2. [2021辽宁,3分]15世纪,意大利兴起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D )
A. 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 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 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解析]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意大利开展,此时意大利教育领域也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文主义影响力明显扩大,这表明意大利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选D项。
3. [2021河北,3分]意大利人阿尔贝蒂(1404—1472)在《论绘画》中写道:“我不知道完美的绘画作品在镜子里看起来是如何优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每一个缺点在镜子里看起来格外明显。因此,取自自然中的作品应该根据镜子的建议加以修正。”这表明,当时( D )
A. 艺术创作注重展现内心世界 B. 现实主义画派渐趋成熟
C. 绘画技法追求光和色的结合 D. 理性意识影响艺术发展
[解析]据材料“意大利人阿尔贝蒂”“作品中的每一个缺点在镜子里看起来格外明显”“取自自然中的作品应该根据镜子的建议加以修正”可知,镜子中的拟像为艺术家提供了判断绘画的标准,这说明理性意识影响艺术发展,故D项正确。
4. [2023湖南,3分]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A )
A. 强调人的个性 B. 屈从命运安排 C. 反对宗教教义 D. 相信社会进步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时间信息“16世纪”,空间信息“意大利”,以及“我自安然如故”“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等可以判断,该诗人强调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故选A项。
5. [2022江苏,3分]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作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C )
A. 追求经济利益 B. 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 重视现实世界 D. 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解析]由“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作为座右铭”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珍惜现实中的人生,说明其重视现实世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人文主义者珍惜时间、重视现世生活,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A项错误。由“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可知,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的,B项错误。人文主义者仍未摆脱宗教信仰影响,D项错误。
【归纳总结】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人性的扭曲。
6. [2022全国卷乙,4分]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 )
A. 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 “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文艺复兴扩展到法国后,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产物,A项正确。宗教神权在法国根深蒂固,宗教改革后法国成为天主教在欧洲最强大的堡垒,材料中“法国意识”的萌发与此无关,B项错误。16世纪的法国封建经济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英、荷等近邻,C项错误。“人民主权”学说在16世纪尚未出现,排除D项。
7. [2019全国卷Ⅲ,4分]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C )
A. 促进信仰自由 B. 巩固君主立宪
C. 强化专制统治 D. 落实《权利法案》
[解析]16世纪英国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在教会中的核心地位,而经过资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冲击专制统治在英国已不得人心,查理二世在宣布实行宗教自由的同时仍然强调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明显是在强化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错误;查理二世是君主立宪的坚决反对者,故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故D项错误。
8. [2020全国卷Ⅲ,4分]1549—1560年,约4 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 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D )
A. 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 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 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 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解析]加尔文派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涌现出的新教派,这一时期加尔文教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吸收了上千名从法国逃难而来的工匠,这些工匠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到钟表业,这是后来日内瓦能够成为世界钟表业摇篮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思维拓展】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反对教会的特权,提倡人的思想解放,宣扬王权高于教权,但其并没有抛弃宗教神学思想,本质上依然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这种虔信主义对科学与理性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9. [2021山东,3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 )
A. 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 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 严重动摇了罗马封建神学的统治
[解析]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强调人性的解放,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并未因此提高,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思想家反对的是教皇控制下的罗马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并未动摇罗马封建神学的统治,故D项错误。
【归纳总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神学的思想禁锢,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0. [2021江苏,3分]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映出,在当时英国( B )
A. 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 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 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 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阐明了宏观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科学、理性的思想推动了学术创作理念的变化。由“18世纪”“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可知,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受到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期,C项错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D项错误。
11. [2022湖南,3分]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A )
A. 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 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 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 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解析]启蒙思想家们都围绕着平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平等问题成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法国专制王权的统治下,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成为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A项正确。“这一观念”并非社会契约论而是平等观,平等观在无产阶级的意识转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作用,能够为“无产阶级意识赋予否定的力量,使之成为革命变化的能动因素”,B项错误。在强调分权与制衡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孟德斯鸠,C项错误。卢梭并不否定财产私有制,D项错误。
12. [2020山东,3分]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B )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邪恶是人类所创造的不良环境的产物,人类可以改变不良环境,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已经理性地思考社会的改造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运动、科学的价值,A、C两项排除。D项是对材料内容的复述,并非其所反映的问题。
13. [2020天津,3分]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 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B )
A. 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解析]据材料“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 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可以得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大变革”,而不是“即将开始”,故C项排除;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4. [2021全国卷乙,4分]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B )
A. 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 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 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 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解析]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建立家事评议庭,否定家庭或父权对子女的强制性约束,将对于独立个体的保护置于法律范畴,建立起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故B项正确。A项对个人意志的内涵理解有误,易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排除。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不符合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的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家族利益屈服于国家利益,故D项错误。
15. [2022山东,3分]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B )
A. 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 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 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 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解析]思想家们主张“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通过市场……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侧重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故选B项。
题组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限时:15分钟 满分:4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3页
1. [2023全国卷乙,4分]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B )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 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 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可知,英国国王力图通过民兵法案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权,故选B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D项。
2.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C )
A. 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国王“统而不治”
[解析]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财政权、立法权等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项正确。
3. [2019天津文综,4分]“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D )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解析]从材料“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以看出,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的民主制度并不完善,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就已经明确了最高权力归属,议会、国王、法院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英国实现普选权是在20世纪,故B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就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
4. [2021海南,2分]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D )
A. 1787年制宪会议 B. 英法七年战争 C. 1812年英美战争 D. 北美独立战争
[解析]由“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可知,该事件双方是英国和北美英属殖民地;由“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可知,与这一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北美独立战争,D项正确。
5. [2020全国卷Ⅲ,4分]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C )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麦迪逊这一主张既规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州政府的权限,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A项混淆了主权与州权的区别,排除。1787年宪法通过后,美国实行联邦制,并没有恢复邦联制,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6. [2021河北,3分]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A )
A. 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 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 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 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解析]据材料“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可知,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防止联邦政府受到各州的控制,强调通过宪法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故A项正确。
7. [2020江苏,3分]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A )
A. 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 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 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 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解析]由材料可知,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项。美国1787年宪法获得各州认可,即设立最高法院获得各州认可,B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而非处于无权地位,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能反映“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D项错误。
8. [2021重庆,3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 A )
A. 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 B.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C. 维护君权神授专制思想 D. 否认议会权力的至高地位
[解析]材料实际强调的是英国《权利法案》的部分规定,由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保留了等级制和贵族权力,故A项正确;英国《权利法案》并未涉及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故B项排除;《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由议会授予,否定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故C项排除;《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D项排除。
9. [2019全国卷Ⅱ,4分]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D )
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解析]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极力宣扬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尤其是雅各宾派执政期间将平等观念贯彻到底,这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等不可比拟的,故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前美国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A、B两项不具有超越性意义。法国大革命后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C项不符合史实。
【思维拓展】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由于国情差异,代议制呈现的特点各异,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者总统的行政权,从而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就法国而言,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10. [2021广东,3分]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C )
A. 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 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 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 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解析]虽然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民众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但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体现了法国共和制道路发展的艰难,故选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制度发展的艰难,并不是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当时的法国并没有建立起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归纳总结】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1)外部环境: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仇恨和恐慌,他们组织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
(2)专制传统:法国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3)阶级关系: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法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派别,各派在利益上不完全相同,在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力量分散。
(4)经济水平:大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
11. [2022湖南,3分]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C )
A. 人民的自愿选择 B. 各州(邦)实力不同
C. 建国路径的差异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于独立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后,是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重要举措,以分权与制衡原则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德国基本实现统一后,普鲁士以其超越其他邦国的实力塑造了自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特殊地位。材料中的现象正是两国建国路径差异的结果,C项正确。A项表述与美国1787年宪法及德意志帝国宪法都不符合,排除。美国存在大州、小州,德国也存在大邦、小邦,故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各州(邦)实力不同引起的,B项排除。19世纪后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18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德国政体中的民主化色彩明显弱于美国,D项排除。
12. [2022广东,3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C )
A. 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 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 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 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解析]材料说明德国宪法关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忽视个人权利,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保守性,故C项正确。
13. [2020全国卷Ⅱ,4分]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B )
A. 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 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 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俾斯麦因与新皇帝意见不同而被迫辞职,这说明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议会与皇帝间权力的角逐,不是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德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帝个人权力强大,这说明德国分权制衡体制不成熟,故D项错误。
14. [2020海南,2分]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 D )
A.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B. 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 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 D. 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解析]由“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反映出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D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的限定条件。德国统一后,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据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同时又是德意志帝国皇帝,C项错误。
15. [2023新课标卷,4分]1854—1868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D )
A. 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 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 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 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54—1868年,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技、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D项正确;当时日本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是武士阶层,材料中并未涉及,且根据材料时间“1854—1868年”可知,“摧毁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是否实现西方科技的本土化由材料无从得知,排除B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在明治维新后,排除C项。
第 页第十九单元 文化交流与传播
题组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限时:25分钟 满分:4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0页
一、选择题
1. [2022辽宁,3分]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 )
A.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 质疑了祭祀功用
C. 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 否定了君权神授
[解析]据材料信息“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国亡不亦宜乎”可知,太祝强调兴国须靠德政,国之兴亡,在于民心向背,这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故A项正确。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D )
A. “齐物”;“逍遥”
B. “天行有常”;“仁政”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 “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人的地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对民的重视,强调了民的作用,故选D项。“齐物”指的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当同等看待,并没有突出人的地位;“逍遥”强调的是无拘无束,与“民的作用”关系不大,排除A项。“天行有常”强调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的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涉及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非攻”没有强调民的作用,排除C项。
【思维拓展】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随着人民力量的壮大和显现,“民为邦本”思想慢慢替代了“神为邦本”思想,与“君为邦本”思想一起成为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儒家传统的政治哲学中,有两个并行不悖的原则,即“尊君”与“民本”,这使儒学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3. [2023湖南,3分]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D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朝赐予两国的经籍名称可知,这些经籍都体现了儒家思想,联系所学可知,南宋后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说明当时朝鲜和日本通过请赐,试图借助明王朝强化其政府的权威地位,故选D项。
4. [2022湖南,3分]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C )
A.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解析]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人们发现《墨子》中的记载与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有相似之处,这促进了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墨学复兴,但未涉及其对传统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误读材料,排除。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轻实验,排除D项。
5.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按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C )
A. 睁眼看世界 B. 宣传民主共和 C. 思想启蒙 D. 托古改制
[解析]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睁眼看世界涉及的是林则徐、魏源等人,故排除A项。宣传民主共和是孙中山、黄兴、章炳麟、邹容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排除B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当时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思想上起到了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主张,故排除D项。
6. [2022天津,3分]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A(1分)B(1分)C(3分)D(0分))
A. 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 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 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 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解析]由“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划分古希腊历史时期等可知,《荷马史诗》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即文学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故C项表述最全面,选择C项得3分。由“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不够全面,故选择A项得1分;由“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可知,B项表述正确,但不够全面,故选择B项得1分;材料未涉及史诗内容的真实准确性,D项错误,故选择D项得0分。
7. [2021福建,3分]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C )
A. 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 B. 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 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D. 《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可知,希腊的《梭伦法》对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反映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故C项正确。
8. [2021湖南,3分]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C )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早期商品经济不发达,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罗马法中债的关系,无法体现保护私产的观念动摇,A项错误。债权或债务的主体不局限于奴隶主群体,B项错误。仅由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D项错误。
9. [2022辽宁,3分]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B )
A. 王权的衰落 B. 对自然的崇拜 C. 文字的发展 D. 对科学的探索
[解析]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王权的衰落,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文字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这不属于科学探索的范畴,故D项排除。
10.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A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字,建造了羽蛇神金字塔,故A项正确。古代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符号“0”,故排除③,亚欧大陆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引入美洲,故排除④,综上排除B、C、D三项。
【归纳总结】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1)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贵族和祭司阶层垄断教育。知识传播面向贵族和祭司阶层,不面向平民阶层。
(3)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培育出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农作物。
(4)涉及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农业、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二、非选择题
11. [2021广东,14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
[答案]背景:中央集权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原因: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尊重但不盲从;学术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学术思想具有思辨性。(6分)
[解析]“背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状况分角度概括;“原因”可根据材料“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等信息进行简析。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答案]原因:学术思想空乏难以探究;学术思想背离经世致用精神。新内涵:敢于质疑;不盲从、不保守;学术思想有事实依据。(8分)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等信息进行概括;“新内涵”根据材料“善怀疑,善寻间……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以实事求是为学鹄”等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敢于质疑、学术思想有事实依据等方面作答。
题组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限时:18分钟 满分:3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1页
一、选择题
1. [2019北京文综,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
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疆发现东周时期楚国的丝绸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中原丝织品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已经远播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
【思维拓展】 来自世界多地的考古实践表明,远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前,连接古代中国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商贸大道就已经存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它以丝绸贸易为主要载体,为东西方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不同的是,这一通道只是分段运行着的路线,缺乏统一的规制、建设,严密的管理、经营。
2. [2021北京,3分]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A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据材料“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在欧洲广受欢迎”“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重新占领欧洲市场”等信息可知,中国瓷器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故①②正确,答案为A项。
3. [2021重庆,3分]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B )
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 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 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 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玻璃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大月氏、中国洛阳都位于丝绸之路上,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仅由材料不能得出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由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东传,看不出技术的东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 [2021福建,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适应海外市场需求。(6分)
[解析]由“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及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由“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可归纳出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由“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可归纳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10分)
[答案]过程: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影响: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10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说明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第二小问,可从对英国工业革命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及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认识: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东西方文明都对彼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明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互鉴。(4分)
[解析]从文明交流的过程、结果、方式等角度作答即可。
题组三 战争与文化交锋
限时:20分钟 满分:2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1页
一、选择题
1. [2020年1月浙江选考,2分]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B )
A. 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 “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 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 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洋务运动开始改变上述局面。洋务派兴办军用工业是“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即“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没有倡导变法,故A项错误;洋务派还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层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这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2. [2022辽宁,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D )
A. 缓和德英关系 B. 推广德语教育 C. 维护中国权益 D. 争取在华利益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担心损害中国的独立并非德国公使的真实想法,其真实目的是争取德国在华利益,材料中防范“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也从侧面体现了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方面的矛盾,故D项正确。这一要求的实质是加紧与英国在华利益的争夺,而不是为了缓和德英关系,故A项排除;推广德语教育并非这一要求的实质,故B项排除;维护中国权益是德国的借口,其提出这一要求的实质还是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3. [2020年1月浙江选考,15分]一个英雄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了解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洞悉风云际会的人类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拿破仑)在巴黎军校……也是整天埋头读书。小伙子喜欢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对法兰西纨绔子弟的挥霍无度极为反感。……在驻防的城市埋头读书,以极为灵验的本能选读那些将来对他有用的书:大炮,它的原理和历史;围攻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波斯、雅典、斯巴达城邦的政体……现在保存有拿破仑的一整套习字簿,里面有他的笔记……从中发现一幅撒克逊七王国的地图,上面有三个世纪的国王名单;条目,古代克里特赛跑的种类;条目,小亚细亚希腊要塞的清单。
——摘自[德]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材料二 自1792年后欧洲有战争之事,乃引起法国之建设共和。然不久有一盖世之英雄不但统治法国,而且为西部欧洲大部分地方之霸主。彼并引入法国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而且因合并德国之小邦及覆灭神圣罗马帝国之故建他日欧洲一大强国之根基。
——摘自何炳松《欧洲大历史》
材料三 拿破仑逝后,黑兹利特称他为“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并在自己新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拿破仑在欧洲“制服了封建国王们,这些国王们原本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是“自由的堡垒,在这座堡垒里,人民可以高举自由的旗帜对抗封建世袭制度。”
——摘引自[英]阿利斯泰尔·霍恩
《拿破仑:文治与武功》
(1) 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关注希腊的原因,并概括说明古代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5分)
[答案]原因:崇拜古希腊英雄;神往亚历山大等人的辉煌业绩;远大的政治抱负。性质:祭神活动的重要庆祝形式。(5分)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喜欢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埋头读书”“波斯、雅典、斯巴达城邦的政体”“笔记”“国王名单”等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引入法国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的观点。(6分)
[答案]继承法国大革命初期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编纂《拿破仑法典》,用法律条文将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确定下来。(6分)
[解析]首先要理解“引入法国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的含义,即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的改革影响到其他国家。然后再结合所学从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及其影响回答即可,如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以及编纂《拿破仑法典》等。
(3) 根据材料三中拿破仑在欧洲“制服了封建国王们”的提示,简要概括他在这方面的贡献。(4分)
[答案]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4分)
[解析]依据阿利斯泰尔·霍恩的观点,可以从反封建的角度回答,如拿破仑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4. [2019江苏,7分](节选)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服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3分)原因 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4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度的国家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题组四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限时:22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2页
一、选择题
1.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D )
A.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 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 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 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解析]根据“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马俑并没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融为一体,故排除A项。紫禁城里的装饰品堪称实用性与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故排除B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是秦始皇滥用民力打造的,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不能体现民本意识,故排除C项。
2. [2022北京,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 )
A. 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 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 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 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这些调整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A项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C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的第一个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
【思维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共同纲领》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要求,党和政府有步骤地对旧有教育文化事业进行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二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这使学校教育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适应新旧社会的转换,有利于推进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3. [2023年1月浙江选考,3分]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该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D项正确。
4.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大斗兽场作为古罗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个地标式的举世瞩目的建筑,但建筑的宏阔也难掩其曾经的血腥。下列项中,对“大斗兽场”表述正确的有( C )
①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②是世界遗产“罗马历史中心”的组成部分 ③融合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 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隶、战俘和囚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罗马大斗兽场建成于罗马帝国时期,故排除①。古罗马城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斗兽场位于古罗马城,故选②。大斗兽场在拱门两边配以希腊式石柱,而拱门是罗马建筑文化的特色,故体现了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融合,故选③。表演的角斗士绝大部分是奴隶、战俘和囚犯,但也有极少数自由人,故排除④。综上所述,C项正确。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据载,在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的设计竞赛中失利后,布鲁内列斯奇去罗马潜心研习万神殿等古建筑。1410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积极投入大教堂穹顶的设计和建造。有建筑师追述,布鲁内列斯奇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重新发现了古迹的比例和尺寸……小心翼翼地沿袭古典的法则和样式以及正确的建筑比例”。下列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B )
①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建筑革命 ②文艺复兴建筑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 ③罗马已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④布鲁内列斯奇的事迹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依据材料中“去罗马潜心研习……古建筑”“重新发现了古迹的比例和尺寸”等可知,文艺复兴建筑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选②。由“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潜心研习”等可知,布鲁内列斯奇的事迹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选④。经典力学体系产生于17世纪,而材料所涉及建筑修筑于15世纪,故排除①。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罗马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中心,故排除③。综上所述,选B项。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
A. 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 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 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由我国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排除B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C项;图书馆在此之前已经诞生,排除D项。
7. [2019全国卷Ⅱ,4分]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 )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 文化趋于活跃 B. 政治变革加速 C. 市民阶级出现 D. 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材料表明,15世纪出现印书坊的城市遍布欧洲,这反映了当时欧洲文化趋于活跃,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 [2021天津,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10分)
[答案]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10分)
[解析]据材料“15世纪末期起……‘奇物’出现在欧洲”“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17世纪……博物馆”“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等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10分)
[答案]博物馆对人类文明进程进行记录和保存,其中存放了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为科学普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博物馆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得以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10分)
[解析]从博物馆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记录和保存,对学术研究的作用,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评述。
第 页第十六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题组一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上)
限时:15分钟 满分:1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2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 C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1958年”“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可知,设问限定为1958年以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举措,联系所学可知,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启用于1999年,故选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于1991年,故选③。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1951年,排除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于1947年,排除④。综上所述,选C项。
2. [2020天津,3分]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D )
A. 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 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 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解析]从柱状图中的数据来看,每一类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有所上升,即国家之间贸易依赖性加强,也就是世界贸易全球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结论,A项排除;世界经济区域化指的是某一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与发展,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排除;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C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并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
3.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C )
A. 世界贸易组织 B. 美洲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克林顿总统”“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担任领导地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个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起初是论坛性质,美国是其成员之一,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4. [2020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下图所示: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信息:①贸易政策;②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③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3分)
论述:20世纪60年代,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欧共体成立并逐步发展。西欧各国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加强了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它们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的立场和措施,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同时为了应对经济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西欧国家加强了司法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又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9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这一类题目在后面都有一个具体要求,从要求出发,规划步骤即可。由题目要求可知,先要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如贸易政策,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注意需将选取的三点信息联系起来。
题组二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下)
限时:17分钟 满分:2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2页
一、选择题
1. [2020江苏,3分]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D )
A. 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 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解析]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其主导下解决问题,还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是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表现,D项正确。当时欧洲并未实现政治一体化,A项错误。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是主导地位,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C项错误。
【思维拓展】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欧洲主导欧洲事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行事的意志大大增强。科索沃危机与科索沃战争是对欧盟的一次直接考验,欧盟本希望在解决科索沃危机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展示政治影响力。但是,无论是在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中,还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发挥的军事作用上, 欧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2. [2019江苏,3分]“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重视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大背景下应重视传统文化,没有强调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不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 [2021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
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
《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迅速发展。(6分)
[解析]由“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由“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代议制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环境相对和平、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等,据此回答。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9分)
[答案]历程 ①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进行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4分)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一体化和移民;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发展,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5分)
[解析]可根据材料二中的贸易开放程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发展趋势划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二战后至今,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
题组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限时:40分钟 满分:4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3页
一、选择题
1. [2022山东,3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D )
A. 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 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给予非洲大量的贷款以及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目的是帮助非洲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从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我国援助非洲并没有建立具体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排除A项;经济治理机制是各国自己制定的,我国援助非洲并不是要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排除B项;“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
2. [2023新课标卷,4分]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C )
A. 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 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 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解析]发达国家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等远超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环境责任,说明发达国家意在推卸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相同的环境责任,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材料中的主张并不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A项排除;当前世界秩序仍由发达国家主导,因此该主张的目的不是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B项排除;“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3. [2021河北,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9分)
[答案]特点: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9分)
[解析]据材料“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及所学知识得出西欧起着主导作用;由“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得出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由“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非洲提供劳动力”得出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由“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距离越来越近”得出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由“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而巴黎……焕然一新”得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经济“迈向太平洋时代”进程中的主要作用。(6分)
[答案]主要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从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多次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协调各国关系,为亚太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6分)
[解析]结合材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等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简述即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贡献:中国提出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被组织采纳,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是经济大国,它的加入对双方的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双方发展。(3分)
[解析]据材料“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汉城宣言》采纳”等信息及所学知识,从中国提出的原则被组织采纳,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及对双方的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说明。
4. [2020海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海南在30多年里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背景: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降到3美元”等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简述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支持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9分)
[答案]意义: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全球自由贸易或推动贸易自由化;用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9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下表所示:
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 概括答案要点
“海南……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 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支持海南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维护全球自由贸易或推动贸易自由化。
“海南……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 用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5. [2021年6月浙江选考,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回顾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发展历史,多边贸易体制从建立到不断完善,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GATT1947临时适用一直到1961年狄龙回合以前的多边贸易谈判,GATT只有33个主要国家,乌拉圭回合则达到124个参加方。截至2008年,WTO成员有153个。WTO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和实施乌拉圭回合协定、建立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构架、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加强有效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曹建明等《世界贸易组织》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说明WTO为什么能够“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5分)
[答案]是管理全球贸易的重要组织;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奉行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等原则;构筑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有严格的法律约束。(5分)
[解析]根据材料“多边贸易体制……重要支柱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建立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构架”“GATT只有33个主要国家,乌拉圭回合则达到124个参加方”“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等并联系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第 页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题组一 政治制度(上)
限时:35分钟 满分:4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6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D )
A.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原本的三省长官也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 [2019北京文综,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D )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这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仍需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A项排除。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开始于永乐年间,而不是开始于万历年间,B项排除。“批红”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排除。
3. [2021福建,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A )
A.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 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 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吴汝纶称誉严复的《天演论》但又担心其难以引起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赢得群众支持,A项正确。
【归纳总结】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从社会基础上看: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4. [2022全国卷甲,4分]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 )
A. 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 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 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 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解析]由“1939年”可知,本题的时间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由“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民主专政”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权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政权形式具备新民主主义特征,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根据地形式上仍然在国民政府的管辖下,排除B项;“社会全体意志”说法错误,排除C项;边区政府并未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归纳总结】 民主革命时期人民政权形式与性质
(1)土地革命时期: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形式——边区政府;性质——抗日民主政权。
(3)解放战争时期:形式——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性质——人民民主政权。
5. [2020江苏,3分]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利克里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D )
A. 平民权力至上 B. 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 实行轮番而治 D. 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解析]由“伯利克里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可知,伯利克里的“当选”和被“罢免”全部是由雅典民众决定的,这说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D项正确。A项的“平民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但这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轮番而治,C项排除。
6. [2022北京,3分]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 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 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由“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可知,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C项正确。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加征新税,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当时贵族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2023新课标卷,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 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
[答案]内战爆发,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对象;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为选举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做准备。(7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内战前,继续抗日战争时期的选举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解放战争后期调整了选举制度;明确区分“人民”“敌人”,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巩固解放区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8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8. [2021北京,12分]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 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 归纳其理由。(8分)
[答案]观点1: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或权力较大)。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
观点2:支持设立行政官,但行政官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但要防止其走向专制独裁,必须受到制约。
观点3: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们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理由:防止专制。(8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观点 归纳理由
“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等 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 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
“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只对国会负责”等 支持设立行政官,但行政官要对国会负责 保持行政权独立,防止专制独裁
“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等 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们要对国会负责 防止专制
(2) 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4分)
[答案]应辩证看待这句话。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可以提名、任命官员,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相比较而言,18世纪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并没有以上权力,美国总统的实际权力大于英国国王的实际权力。但是,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4分)
[解析]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从美国总统拥有的权力来解释他确实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但要注意总统权力也是受到限制的,即总统由民选产生,对国会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
题组二 政治制度(下)
限时:30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8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广东,3分]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C )
A. 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 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解析]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从而使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这反映出当时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的观点并不能说明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当时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D项“改变了”说法绝对,排除。
2. [2022天津,3分]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B )
A. 治理能力的强弱 B. 社会制度的差异
C. 经济水平的高低 D. 自然因素的影响
[解析]1843年处于晚清时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1933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58年新中国已成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可知,社会制度的差异是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都不是根本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3. [2022江苏,3分]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D )
A. 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 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 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了典型,D项正确。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排除C项。
4. [2022湖北,3分]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C )
A. 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 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 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 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解析]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公民参政,必须获得村社政治上的支持,要获得支持就需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这容易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客观上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贵族对村民提供资助以获得村社支持,而非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公民责任意识问题,B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理性精神逐渐消解并无关联,D项排除。
5.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D )
A. “孤立主义”原则 B. 《人民宪章》原则
C. “自由放任”原则 D. “制约与平衡”原则
[解析]“孤立主义”原则是华盛顿提出的外交思想,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人民宪章》原则是英国宪章运动时期提出的,也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自由放任”原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制约与平衡”原则是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原则,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6. [2022山东,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 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示例 历史学角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地理学角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隋代郡级行政单位多沿河、沿江分布,又因当时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北方多于南方。
政治学角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12分)
[解析]根据“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可得出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历史、地理和政治,其中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说明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2022江苏,12分]
材料 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 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6分)
[答案]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3分)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3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当时浙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当地民众……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当地民众生活困难;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可知浙东当地缺乏人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王安石在浙东当地的改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实行青苗法。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6分)
[答案]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6分)
[解析]根据材料“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学校振士风”“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题组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限时:35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8页
一、选择题
1. [2021海南,2分]《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蓄)。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 )
A. 德政教化的成效 B. 断狱决疑的能力
C. 博闻辩智的才情 D. 慎独律己的修养
[解析]根据材料“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可知,人民的生活水平、道德观念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体现出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A项正确。
2. [2022江苏,3分]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C )
A. 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 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 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 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重用文吏,并且规定文吏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
3. [2022江苏,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B )
A.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创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样行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
4. [2022湖北,3分]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解析]明代科举考试不少士子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而凭借考前记诵时文范文投机取巧应试,因此政府试图禁止书坊刊刻时文范文以改变这种现象,故A项符合题意。“书商刊刻时文牟利”说法正确,但书商此举缘于“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B项错误。儒学思想在当时仍居正统地位,C项错误。材料中的“时文范文”是否属于八股文体由材料无从得出,D项错误。
5. [2022山东,3分]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解析]明朝对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有两种监督方式,一是常规的考核,二是通过地方按察使司来加强对御史的监督。朝廷严格监督监察御史的目的在于保证御史对地方的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项;这些规定并没有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不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
6. [2022天津,3分]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C )
A. 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 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 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 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解析]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但“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尚未发生实质变化,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三项。
7. [2022辽宁,3分]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A )
A. 贵族传统的延续 B. 官员地位的降低
C. 党派干预的加强 D. 政府职能的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责和任务变动而改变,这类似于贵族传统中的爵位,体现出英国贵族传统的延续,A项正确;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其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
【思维拓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虽然由科举取士间接演变而来,但由此产生的文官仅作为一种职业而非阶层存在,他们是国家雇员,由政府系统内非经选举产生且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所组织而成。文官在政治上严守中立,其主要工作是执行政策而非制定政策,政策失败,文官也不必引咎辞职,下台的是选举产生的政客及其内阁成员和幕僚,这有利于保障社会治理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
8. [2023湖北,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
[答案]共同特点: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以武艺为辅;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视;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4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共同特点
“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以武艺为辅
“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视
“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主要教材” 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答案]变化: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艺;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官学设立武学再到设立新式学堂;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6分)原因: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
[解析]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要点
材料一“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材料二“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 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艺
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
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清政府先后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官学设立武学再到设立新式学堂
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课程主要教授……工程技术” 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
第二小问可从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等角度作答。
9. [2022湖南,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
近代中国社会》等
(1) 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6分)
[答案]相同点: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不同点: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6分)
[解析]根据下表即可作答: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要点
相同点 “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合校三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以策论取代八股文”“文科举取消八股” 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
不同点 “清廷停止武科举”“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挽救统治;科举考试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4分)
[解析]可根据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主要从民族危机、科举制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等角度分析。
题组四 法律与教化
限时:30分钟 满分:4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9页
一、选择题
1. [2021北京,3分]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B )
A. 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 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 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解析]据材料“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可知,该习俗体现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
2. [2020海南,2分]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B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由示意图中的“上”“中”“下”可知,不同等级的人服饰不同;由示意图中的“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可知,不同身份的人服饰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身份差异有关,B项正确。由“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不能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A项错误。由“官吏”“贵族妇女”可知,其不能体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其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尊崇、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以及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但这与材料中示意图反映的主题不符,D项错误。
3. [2022海南,3分]《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 )
A.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 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 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 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解析]由“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和教化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由“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儒学士人努力维护国家统治。“推诚辅君,效功百姓”大意为(官员)要以诚心辅佐国君,要为老百姓效劳,故A项正确。“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大意为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B项错误。C项体现了用道德、去刑罚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威制天下,以案刑狱”体现的是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D项错误。
4. [2022北京,3分]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 )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解析]北宋中期,各地官员重视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由“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经济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C项错误。D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
(1)设官教民,“上行下效”,强调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2)强调族规、乡约、家法等的作用,化民成俗。
(3)借助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
(4)与学校教育相关的考试制度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
5. [2021湖北,3分]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 )
A. 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 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 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解析]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律”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朝廷大量增补各类“例”,并且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这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故A项正确。“杜绝了”“确保了”表述绝对,B、C两项排除。大量增补各类“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D项排除。
6. [2022天津,3分]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 )
A.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 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 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
7. [2020北京,3分]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D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 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 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解析]由“应急条例”“急预案”“应对法”等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完善关于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体系,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政治制度建设、舆论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A、B、C三项均排除。
8.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史学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B )
A. 元首制 B. 罗马法 C. 万神殿 D. 大竞技场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及所学可知,罗马法是罗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项正确。
9. [2020海南,2分]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D )
A. 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 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 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和人文主义精神,这些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理论基础,D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而罗马法、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民法典》没有体现,A项错误。多党轮流执政属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B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而这在罗马法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0. [2021湖南,3分]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B )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法官法》并没有改变三权分立的大框架,只是对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压制政府”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最高法院利用自由裁量权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是分权与制衡机制的强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 [2022天津,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整理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
[答案]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任答2点即可,4分)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6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律的地位、影响、内容和本质等方面概括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答案]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4分)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任答3点即可,6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曾依照《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题组五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限时:35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0页
一、选择题
1.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B )
A. 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解析]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设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清代设西宁办事大臣,故A、C、D三项排除。
2. [2021湖南,3分]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C )
《冰嬉图》(乾隆时期)
A.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解析]冬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冰嬉是满族的一种大众性体育活动。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既是对满族传统习俗的继承,也是民族间民俗交融的体现,故C项正确。
3. [2022山东,3分]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D )
A. 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 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 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 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解析]从学者张斯桂给《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来看,当时部分国人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他们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国际法原则,以维护国家利益,故选D项。
4. [2021北京,3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A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解析]“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是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故②正确;从材料“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得出是为了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③正确。因此,答案为A项。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应该是人民军队的任务,而材料中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则不承担这一任务,故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而不是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故④错误,B、C、D三项均排除。
【思维拓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即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分赴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汉族人民的兄弟情谊,调研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同时组织各少数民族和宗教上层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这一来一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爱和博大胸怀,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从了解信任到强烈热爱和衷心拥戴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创举。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 )
A. 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A项。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故排除B项。在与印度代表团就西藏地方问题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故排除D项。
6. [2022北京,3分]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D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7. [2023年1月浙江选考,3分]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B )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①④符合题意。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8. [2021辽宁,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86年以后,德意志开始了新一轮帝国层面的国家构建。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1521年,帝国议会通过决议,禁止在德意志传播路德的思想。同时,颁布法令,规定帝国内部实行永久性和平,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级达成一致:整个帝国设10个行政区,重组帝国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国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审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会选侯与行政区、世俗选侯与行政区、皇帝与帝国各等级联合任命。帝国各等级同意根据“税收和军事摊派相综合”的方式,由选侯和世俗侯爵、伯爵、男爵……和帝国城市组建帝国军队。 从1520年到1599年,帝国议会每10年召开的次数依次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
——摘编自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等
(1)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取得的进展。(8分)
[答案]进展:统一国家思想;协调帝国内部成员的矛盾;组建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加强皇帝的权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组建帝国军队。(8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
“禁止在德意志传播路德的思想”等 统一国家思想
“颁布法令……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等 协调帝国内部成员的矛盾
“重组帝国最高法院”等 组建全国性的司法机构
“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等 加强皇帝的权力
“帝国各等级……组建帝国军队”等 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组建帝国军队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影响。(5分)
[答案]影响:①宗教改革运动在推动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同时,也使国家构建的环境复杂化了,从而使得一些措施难以真正得到推行,大大延缓了国家构建的进程。②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使德意志的政治势力遭到分化和重组,打击了德意志市民与王权的结盟,使德意志国王试图构建君主专制式的德意志帝国的设想破灭。(5分)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如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构建等)和局限性(如使德意志的政治势力遭到分化和重组等)等角度进行分析。
9. [2022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战争和生产、生活等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强,为民族间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造了条件,推动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民族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12分)
[解析]首先,观察图片及相关文字解释,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如根据“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级结构和“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如可选用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各部分以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基础,民族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题组六 货币与赋税制度(上)
限时:32分钟 满分:4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1页
一、选择题
1. [2020全国卷Ⅲ,4分]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B )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从商周贝币到汉五铢钱,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便利、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商周贝币流行时期铸铁技术尚未出现,而汉五铢钱为铜币,排除A项。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观念有关,但不是图示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D项排除。
2. [2021广东,3分]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B )
A.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3. [2021辽宁,3分]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B )
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政策本质上是为了巩固政权基础,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并没有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排除A项;蠲免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并非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也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D两项。
【思维拓展】 清朝的蠲免主要发生在康熙中期至乾隆时期,各种类型的蠲免,在收揽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基等方面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是,蠲免关系到国家自身的财政建设与官僚体制内部的财力分配等政治问题,清朝高额实施蠲免的同时,原本的国家财政收支状态必然被打乱,国家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二、非选择题
4. [2021湖北,14分][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额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6分)
[答案]来源: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3分)制度外的税费。(3分,答新增税费只给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两税收入为主……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等信息概括作答。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8分)
[答案]特征:北宋前期,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中央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并将税费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任答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若答出元代财政高度集权等相关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时期 材料信息 特征
北宋前期 “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等 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
北宋中期至南宋 “由于中央征调额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至南宋更趋困窘”等 州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
明代至清代前期 “中央和地方……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等 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财权下移”“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等 中央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
清末 “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等 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税费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
5. [2021海南,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流通券
陕甘宁边区银行币
第一套人民币
材料二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
——摘编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历史背景 第一种货币: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第二种货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第三种货币:新中国成立,国家财政经济统一,人民币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9分)
[解析]第一种货币:由“民国十六年印”可知,其发行于1927年;由“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流通券”等信息并结合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农民运动等知识进行概述。第二种货币:由“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可知,其发行于1943年;由“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等信息并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等知识进行概述。第三种货币:由“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信息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等知识进行概述。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货币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变化的政治意义。(8分)
[答案]特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由临时性货币发展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8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适用范围看,由黄冈县到陕甘宁边区再到全国和全球,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法律地位看,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从发行数量和发行单位看,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从地位看,由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第二小问,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都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货币由中国共产党发行,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题组七 货币与赋税制度(下)
限时:25分钟 满分:32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2页
一、选择题
1. [2022湖北,3分]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B )
A. 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 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 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 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思维拓展】 唐朝钱币,除了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外,对国家财政的稳定,也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稳定财政收支,钱币的适量制造和投放,不仅有利于市场商货流通,也有利于财政收支不因物价波动而遭受损失;其次,对市场物价的调节,有利于国家对物资的收购和征收入库,国家通过对货币投放的有效控制,起到税收所不能起的作用。因此当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像时,唐玄宗才会出此政策。
2. [2021福建,3分]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 )
A.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 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 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削弱基层治理能力,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
【思维拓展】 唐宋时期,乡村主户会被征调到官府义务充当底层办事人员,或在乡间担任催税与治安工作,这种政府提供的公共职务被称为“职役”。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较高的生产效率、较细的社会分工以及雇佣劳动的发展,使宋代民户除贿赂官吏或托庇于形势以外,多了一个化解职役压力的手段,那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雇用能者代役。由宋初悄然冒名私替,到熙丰、元祐时获官方承认,至南宋蔚然成风,在宋以后仍持续发挥作用,代役人伴随着职役问题而始终,反映了民间对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与方式。
3.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 )
A. 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 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 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 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推动了一条鞭法的实行,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4. [2021山东,3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
A.
B.
C.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海关税征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征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符,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选,排除B项;1914—1918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海关税征收额总体下降,C、D两项与之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5. [2022北京,12分]军费与财政
材料一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崇祯四年(1631年)辽饷结构图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 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4分)
[答案]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4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2)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
[答案]趋势: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数据可知,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第二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结合材料及所学 原因
根据“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咸丰同治时期”并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
根据“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并结合列强经济侵略相关知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
根据“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并结合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6. [2023湖北,9分](节选)[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6分)
[答案]表现:金本位制崩溃;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含义:国际金融秩序建立;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维护并加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6分)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贸易保护主义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1944年7月……筹备设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金融秩序建立;由材料“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可知,维护并加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由材料“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3分)
[答案]评价: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护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是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的必然结果;这一措施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加剧了世界经济不稳定性。(3分)
[解析]可从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题组八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限时:33分钟 满分:3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93页
一、选择题
1.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C )
A. 黄籍登记 B. 白籍土断 C. 貌阅之法 D. 诸色户计
[解析]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年)”“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是两晋南朝时的正式户籍,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
2. [2020天津,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B )
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A项错误;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
3. [2022湖南,3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 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 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中共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作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A项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材料本质问题;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作出“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4. [2022海南,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 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 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 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 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8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8分)
[答案]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8分)
[解析]据材料“1948年”“1951年”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据材料“到1952年11月底”“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据材料“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5. [2021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中共在解放区基层治理中总结经验教训;国民党政权崩溃,保甲制度弊端丛生;城市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效率低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和颁布五四宪法。(6分)
[解析]是背景类设问,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概括。具体可按以下步骤答题。
材料信息 所学知识 背景
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体系 解放区的基层治理 中共在解放区基层治理中总结经验教训
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 国民党政权崩溃,保甲制度弊端丛生
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 城市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效率低下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和颁布五四宪法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
[答案]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新型组织出现并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意义: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9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扩大了居委会职能”“社区式管理”“社区还出现……新兴组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等角度阐述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如提高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模式、扩大基层民主、保障民主权利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阐述。
第 页第十三单元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
题组一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上)
限时:24分钟 满分:4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4页
一、选择题
1. [2022辽宁,3分]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C )
A.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 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 促进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解析]材料时间为“18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兴起,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而邮政服务对象扩大、邮局数量增加、信件传递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信息传递、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C项正确。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刚刚从英国开始,尚未深入发展,且A项表述逻辑颠倒,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材料未涉及人们文化素质的信息,并且邮政业发展与人们文化素质提高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D项排除。
2. [2022广东,3分]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B )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材料“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说明随着机器的使用,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变化,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故B项正确。A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故排除;材料未涉及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也未涉及物价上涨,故C、D两项排除。
3. [2022湖北,3分]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C )
A. 西班牙与葡萄牙 B. 荷兰与英国 C. 英国与法国 D. 法国与普鲁士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05年”“《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一时期的法国,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也正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故选C项。1805年,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强盛,A、B两项错误。1805年,德意志帝国尚未统一,普鲁士仅是德意志的邦国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4. [2021湖北,3分]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D )
A. 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 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解析]1808年,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发现英国棉布比印度棉布便宜,但印度是棉花产地,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机器化大生产背景下的棉制品比印度棉制品更具价格竞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印度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B项错误。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于1588年,C项错误。
5.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B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从材料“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可以看出,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故①符合题意。②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故③不正确,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6. [2020江苏,3分]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 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 )
A. 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 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 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 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解析]由材料“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并结合所学可知,“毒雾”是由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大生产活动引起的,故A项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是在20世纪出现的,其主要通过现代主义文艺表现出来,C项错误。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以汽油机为动力机的汽车,D项错误。
7. [2021湖南,3分]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D )
A. 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 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 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生产技术:科研成果与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范围: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发生,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开始部门: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4)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信业等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5)历史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8. [2022全国卷乙,4分]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B )
A. 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 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 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 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德国航运业发展迅速,这为德国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提供了条件,助长了德国进行海外扩张的野心,B项正确。19世纪后期德国并没有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A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海上实力飞跃源于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较大,D项错误。
9. [2021江苏,3分]如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C )
A.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 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 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 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解析]由“190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孚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由章鱼张牙舞爪和“下一个”可知,该漫画揭示了美国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涉足领域众多,C项正确。
10. [2022全国卷甲,4分]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 )
A. 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 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 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解析]
A项 材料表明蒸汽机发明后欧美国家农业实行大农场制,多人协同劳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发生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小型化、个人化,使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
B项 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由雇佣大农场向家庭农场发展的趋势,并非失业人口的情况 ×
C项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但不符合20世纪初农业生产的情况 ×
D项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完全依赖于生产规模 ×
二、非选择题
11. [2021广东,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局限:观点一局限于从工业革命早期分析,忽略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工人阶级处境的不断改善;观点二局限于强调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工人阶级经历的苦难。看法:工业革命早期,工人阶级处境艰难;随着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工人阶级逐步融于工业文明。(8分)
[解析]“局限”注意“观点一”立足于工业革命早期分析,“观点二”片面强调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据此归纳作答即可;“看法”结合“观点一”“观点二”及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综合归纳即可。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意义: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分)
[解析]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既要指出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也要指出工业革命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后果。
题组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下)
限时:10分钟 满分:1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5页
一、选择题
1. [2021北京,3分]18世纪,英国地方科学社团大量出现,月光社是典型代表。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如瓦特、“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当时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 B )
①预示着电气时代的到来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③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据材料“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成员还创办工厂”可知,这些科学社团与商业问题、创办工厂等相关联,这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新技术应用于工厂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这些科学社团的关注,从而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故③④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材料中“18世纪”“瓦特”等信息提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电气时代”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①错误;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这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故②错误,A、C、D三项均排除。
2. [2020北京,3分]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A )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政策虽然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但是并未体现出“优先发展农业”,故③错误;德意志帝国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后,不仅没有结束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反而不断加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④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正确。
3. [2021海南,2分]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A )
A. 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B. 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 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D. 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解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抑制酗酒之风,英国颁布法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阶级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872年售酒法”主要是规范商店的营业行为,抑制酗酒之风,C、D两项错误。
4.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下表为美国工业发展情况简表。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 )
时间 生铁 钢 煤 石油 轻重工业比重
1860年 84万吨 1.2万吨 1 820万吨 50万桶 2.4∶1
1900年 1 401万吨 1 035万吨 2.4亿吨 6 362万桶 1.2∶1
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②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③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全国工业复兴法》实施效果显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解析]根据表格中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故选①和②。二战后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排除③。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故排除④。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0北京,4分](节选)“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
[答案]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逐条概括即可,如下图所示:
题组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限时:7分钟 满分:2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5页
1.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某西方史学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C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帮助改组了“正义者同盟”,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中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①③④正确,故C项当选。19世纪20年代,欧文创建了“新和谐公社”,排除②,故A、B、D三项都排除。
2. [2020江苏,3分]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C )
A. 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 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解析]由材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可知,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最终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此可知,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并不能说明“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A项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更无法反映其“已成熟”,D项错误。
3. [2019江苏,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C )
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解析]由材料“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旧思想的批判创新,不是新旧杂糅,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说明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不是渐进式的结合,故D项错误。
【思维拓展】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意味着批判活动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环节。批判不仅是理论上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马克思把宗教、科学等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强调实践的批判活动要以理论的批判为前提,理论的批判对象依然是理论。这意味着世界的发展首先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发展,通过对代表旧世界观的各种理论进行批判来发现新世界观,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
4. [2021全国卷甲,4分]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C )
A. 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 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解析]材料表明,在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看来,巴黎公社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他们做成了“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据此可知,巴黎公社由当时的工人阶级掌权,体现了工人政权鲜明特征,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未出现“工农联盟”,A项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运动爆发时,法国并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俄国革命爆发于1917年,D项错误。
【归纳总结】巴黎公社提供的经验教训
(1)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建立坚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5. [2021山东,3分]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C )
A. 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 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 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保护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巴黎公社革命作为工人阶级的斗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政府对巴黎公社政权的态度,不是对法国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国工人对巴黎公社的态度,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未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故D项错误。
6. [2021河北,3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英、法、美等欧美国家的一些理论报刊,刊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刊载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章,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A )
A. 表明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 B. 反映了第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C. 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 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解析]材料中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适应了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第二国际1889年才成立,故B项排除。C项夸大了这些报刊的作用,排除。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故D项排除。
7. [2019海南,2分]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B )
A. 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解析]依据材料“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的内容,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故选B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精神不可能成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就确立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标,排除C项;工人阶级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登上了历史舞台,D项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题组四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限时:16分钟 满分:2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6页
一、选择题
1. [2022海南,3分]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C )
A. 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 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 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 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解析]据材料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期。材料中的国家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国家,地点大多是被殖民地区,因此图中信息可以用来研究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C项正确。日、美两国不属于欧洲列强,排除A项;材料中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亚非拉地区,但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是在欧洲,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和地点不足以代表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排除D项。
2. [2019全国卷Ⅰ,4分]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D )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主要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西、葡两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两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并未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进步的历史包袱,而美国成立前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美国独立后的快速发展,故选D项。A、C两项属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均排除。材料所述史实与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太大关系,排除B项。
【思维拓展】北美独立战争不但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起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且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很快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拉美革命后各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国,但实际上都没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大地产制封建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仍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加上英美各国的经济侵略,拉美各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3. [2022山东,3分]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 )
A.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解析]由材料“1913”“‘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斗争”在亚洲主要表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欧洲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矛盾激化所导致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所以,“相同的理想”指的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故答案为A项。
4. [2021福建,3分]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B )
A. 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 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 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 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解析]“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让黑人变白”等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洲人的歧视,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 [2022北京,12分]拉丁美洲与欧洲
材料一 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764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动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
1768 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1775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1788 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1793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1804—1805 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材料二 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年)
材料三 玻利维亚人包括:所有出生于本共和国领土之上者;玻利维亚父亲或母亲所生子女,包括那些生于本共和国之外但依法明确表示愿意居住在玻利维亚者;本共和国的解放者……获得归化许可或在本共和国居住满三年者;那些迄今为止仍为奴隶,在本宪法发布后获得解放者。
——玻利瓦尔起草的玻利维亚宪法(1826年)
(1) 阅读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4分)
[答案]时代议题:近代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殖民地独立。(4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重大时代议题
“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科学新发现……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近代自然科学
“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启蒙思想
“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3位圣多明各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 废除奴隶制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鼓吹殖民地独立”“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殖民地独立
(2) 在拉丁美洲,玻利瓦尔被誉为解放者。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评析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8分)
[答案]示例 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之下,奴隶制盛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受移民、奴隶贸易等因素影响,这里的社会结构、民族状况复杂。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到拉美,激发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思想的产生。玻利瓦尔曾游历欧洲,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并对拉美社会有深刻思考。他针对拉美种族众多、阶层复杂的状况,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在政治制度上,更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主张拉美国家独立后应实行共和政体,并进一步废除奴隶制,以实现自由平等,增强民族凝聚力。拉丁美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启蒙思想在欧美的传播以及玻利瓦尔个人的经历,都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而他的思想也为拉美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8分)
[解析]首先,从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说明玻利瓦尔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材料说明玻利瓦尔的思想内容,根据材料“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可知,他针对拉美种族众多、阶层复杂的状况,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根据材料“委内瑞拉……永远是共和国……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为了将各个阶层……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那些……在本宪法发布后获得解放者”可知,在政治制度上,更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主张拉美国家独立后应实行共和政体,并进一步废除奴隶制,以实现自由平等,增强民族凝聚力。最后对其思想作简要评价。
第 页第十四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题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限时:16分钟 满分:23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7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C )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打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俄军出人意料地攻打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等,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一战后期,不是德国速战速决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④不正确,故排除A、B、D三项。
2. [2021重庆,3分]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一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C )
A. 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 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 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 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解析]由“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可知,丘吉尔描述的这种情绪是一种极端的思想观念,故丘吉尔的这段描述可以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故C项正确。
3. [2022山东,3分]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B )
A. 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 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 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 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解析]一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这种战略构想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的节节败退。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高涨,其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这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故选B项;尽快恢复欧洲和平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
【思维拓展】英国一向的外交政策——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是英国在一战中由对法国进行有限军事援助到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的主要考虑。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既要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是为了战后的局势,又必须在战争中通过法德交战来适当削弱法国的力量。因此它虽援助法国,但采取有限援助的态度,以政治声援法国为主,把保卫本国安全放在第一位。
4. [2021辽宁,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B )
A. 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解析]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征用各类财产,经营多家工厂,实行控制重要行业的政策,这表明英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力加强,即英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 [2022北京,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 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答案]档案:①②③⑤。报刊:④⑥⑦⑨⑩ 。书信:②⑧。公文:①②③ 。(3分)
[解析]首先明确史料类型主要有档案、报刊、信件、公文等。然后可将材料一中文献史料进行分类——档案有①②③⑤,报刊有④⑥⑦⑨⑩ ,书信有②⑧,公文有①②③ 。
(2) 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订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答案]示例 选题: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提纲: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四、结论。参考资料:①②③⑤。(9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题组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限时:13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7页
1. [2022全国卷乙,4分]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C )
A. 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 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 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 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大多数人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抱有一定的幻想,希望运用和平手段实现革命目标,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的认识尚不明晰,低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革命性质,C项正确。从“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可以看出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立场,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B项错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D项错误。
【思维拓展】二月革命过后,俄国政局渐趋稳定,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加米涅夫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逐渐形成了对当时局势、政策倾向和革命前途的主导性观点。即:俄国目前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目标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来说,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因此,布尔什维克应给予临时政府有条件支持的立场。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明晰,成为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的重要原因。
2. [2019海南,2分]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 )
A.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 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解析]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材料中转变完成的决定因素,故选A项。七月流血后,资产阶级独立掌握政权,工人武装对城市的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B项;C、D两项不是决定因素,排除。
3. [2022湖北,3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B )
A. 输出了革命文化 B. 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 打破了外交孤立 D. 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既坚持苏维埃的革命理念,又对带有沙皇统治的印迹予以保留,这有助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和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体现了政治需要对社会现实的妥协,B项正确;“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缘于瓷盘带有时代变化的印记,A项说法不全面,排除;“打破了外交孤立”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C项;“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此举带有经济目的,瓷盘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着眼于政治的需要,并非着眼于艺术创新,排除D项。
【思维拓展】1921年,由于国内战争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陷入内战、物资匮乏、旱灾与饥馑的重重困难中,有超过400万人因饥饿丧生。这种以瓷盘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向处于绝境中的民众传达了希望的力量。同时,瓷盘作为一个缩影,也证明了苏俄所宣扬的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道路并不现实,它正面向人民展示了布尔什维克早年间明确坚定的信念,背面则是实际的妥协。对帝国历史和政治现实的妥协,是苏俄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时在经济上采取的权宜之计,也影响着苏俄(联)往后70年的历史。
4. [2021海南,2分]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D )
A.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 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 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 D. 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解析]由“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可知,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想要拉拢苏俄,其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
5. [2020海南,2分]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背口袋”活动盛行,故选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才出台,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C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D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6. [2021全国卷甲,4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C )
A. 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 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 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 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是指1918—1920年,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实行以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应对国内战争。材料中苏维埃政权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向贩粮者征税以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此时余粮收集制已难以满足需要,战时经济措施弊端显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苏俄的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地区的相关信息,得不出B项结论;此时处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粮食税尚未实施,D项错误。
7. [2022湖南,3分]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D )
A.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解析]材料中该学者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国内战争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据此可以判断A、B两项错误。该学者重在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延续性,有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更好地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发展逻辑,D项正确,C项错误。
8. [2021天津,3分]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A )
A.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 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 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解析]苏维埃政权成立时面临“内忧外患”,即新生政权与内外敌人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新生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形成工农军事联盟,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生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政府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照顾农民的经济利益,即形成工农经济联盟,故A项正确。
9. [2020江苏,3分]1921年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C )
A. 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 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 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 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解析]由材料信息“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可知,实现自由交换的省份较少;由材料“1921年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可知,实现自由交换的省份较少的原因在于农民税收负担较重,C项符合题意。余粮收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A项错误。苏俄农民需要上缴实物税,说明各省没有保持经济独立地位,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D项错误。
10. [2022广东,3分]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 )
A. 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 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 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 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列宁认为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老根,随着工业化建设的逐步进行,苏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超过农民阶级的力量,这有利于苏联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故A项正确。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故B项排除;发展小农经济、恢复市场作用均无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故C、D两项均排除。
11. [2021广东,3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A.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经济政策 D. 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解析]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需要大量建设国家的人才,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排除C项;苏联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非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排除D项。
12. [2022天津,3分]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A )
A. 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 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 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 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解析]由“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可知,矿场以发放计件工资的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即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A项正确;由“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可知,“先进技术的应用”说法错误,B项错误;“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述绝对,C项错误;“市场经济”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
13. [2021山东,3分]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B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解析]材料中拖拉机数量的增加体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的增加体现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这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故B项正确。
题组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限时:33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8页
一、选择题
1. [2023全国卷乙,4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 )
A. 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 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 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这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项。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推行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成效显著,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扩军备战,排除D项。
2. [2021天津,3分]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B )
A.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 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 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 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解析]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西西里岛登陆,该军事运动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故B项正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是指1944年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联合国成立于二战后,故A、C、D三项均排除。
3. [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C )
A. 西亚 B. 东欧 C. 北非 D. 东亚
[解析]材料中宣言的内容出自1943年11月中、英、美三国发布的《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召开于北非的埃及开罗,故C项正确。德黑兰会议召开于西亚伊朗的首都德黑兰,故A项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会议召开于苏联的雅尔塔,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4. [2022天津,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D )
A. 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 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 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 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解析]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战争;由“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可知,士兵们具有进步的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与“阶级矛盾”“政治革命”无关,A、B两项错误。“社会对立”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5. [2021湖北,3分]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 )
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单位:10亿美元)
A. 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 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 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 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德、英、苏、美五国军火产值对比中,美国军火产值逐渐增多,远远超过其他四国,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于1942年1月,这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必然关联,B项错误。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此时多极化世界格局尚未出现,D项错误。
6.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A )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①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③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看,《租借法》的主要对象国为反法西斯国家,因此其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故选①②。从材料“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可知,该法案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故选③。《租借法》通过的时间是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于1942年元旦,故排除④。综上所述,选A项。
二、非选择题
7. [2022广东,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拥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 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8分)
[答案]政策:绥靖政策,姑息纵容;允许与纳粹德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后果:增强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对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8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可得出绥靖政策,姑息纵容;据材料“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可得出允许与纳粹德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第二小问,据材料“德国重新武装拥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其对二战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等角度进行简述。
(2) 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4分)
[答案]因素:保守党政府代表工商业集团的利益;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英国的国家利益。(4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影响因素
“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 保守党政府代表工商业集团的利益
“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和所学知识 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英国的国家利益
8. [2021海南,15分]
材料 1921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在“停战车厢”揭幕仪式上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空地上吞下败果。1934年7月13—16日,前往贡比涅森林……的法国老兵J.埃泰写道:在这片森林中一个庄严的角落,可怕的噩梦得以终结……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利用复仇情绪上台的德国纳粹党在1940年占领法国后,德军凯特尔将军在“停战车厢”内宣称: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法国投降仪式结束后,德军将这节车厢运到柏林。
20世纪50年代,“停战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两国民众面对过往时,愈发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2018年11月10日下午,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在贡比涅森林“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合作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
(1) 根据材料,概括“停战车厢”在法德两国人民心目中象征意义的变化。(9分)
[答案]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认为“停战车厢”是胜利的象征、民族的骄傲;德国认为“停战车厢”是失败的象征、民族的耻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民众认为“停战车厢”是和平的见证者。(9分)
[解析]从“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空地上吞下败果”“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等信息可知,法国认为“停战车厢”是胜利的象征、民族的骄傲;从“利用复仇情绪上台”“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等信息可知,德国认为“停战车厢”是失败的象征、民族的耻辱;从“两国民众……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合作新篇”等信息可知,法德民众认为“停战车厢”是和平的见证者。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社会原因。(6分)
[答案]原因: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德国民族敌对情绪滋长;德国的专制主义传统等。(6分)
[解析]根据第(1)问答案并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从德国不满《凡尔赛条约》、民族敌对情绪滋长、专制主义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 页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题组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上)
限时:7分钟 满分:22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9页
1. [2021河北,3分]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B )
A.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 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 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据材料“美国……强壮大鸟”“苏联外交官”“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尾巴上的羽毛”“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当时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故B项正确。1955年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故A项排除。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C项排除;此时世界多极化趋势尚未出现,故D项排除。
2. [2021广东,3分]下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D )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 397 582
1949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 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 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 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48—1950年上半年,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远远高于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这说明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产生了分化,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就已经出台,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44年已经形成,排除C项。
3. [2022全国卷甲,4分]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C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 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 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 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解析]
A项 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而材料中事件发生在1951年 ×
B项 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的指控是符合史实的,且此项并非材料主旨 ×
C项 种族问题在美国由来已久。1951年(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将指控其种族灭绝的请愿活动称为共产主义的宣传,这体现了美国用冷战思维解读政治事件 √
D项 美国政府对国内种族平等问题并非漠不关心,而是服务于统治需要 ×
4. [2022海南,3分]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B )
A. 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 意识形态的斗争
C. 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 冷战对峙的加剧
[解析]苏联报刊上发表的这幅漫画中,美国的和平鸽由核弹(炸弹)装饰而成,这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冷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斗争的产物,故B项正确。该漫画主要揭示了美苏意识形态的斗争,与热核武器竞赛无关,A项错误。C项的“热战”、D项的“加剧”从漫画中无法得出,排除。
5. [2022江苏,3分]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B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 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 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 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 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解析]据材料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展示本国实力,美国展出的主要是苏联较为缺乏的民生产品,苏联则主要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这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由材料得不出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和苏联的主要展品不同,无法看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
6. [2022湖南,3分]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B )
A.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内认为欧洲一体化不是打造新的传统主权国家,而是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欧洲国家的共同发展,义务与责任统一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中,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在莫内生活的年代主要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C项错误。D项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及西欧国家在冷战中的表现明显不符。
7. [2021湖南,3分]20世纪60 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C )
A.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解析]根据材料中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这反映出日本大国主义思潮抬头,故C项正确。仅由材料不能说明日本修改宪法无法阻挡,排除A项。日本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促进、军国主义势力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D两项。
题组二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下)
限时:7分钟 满分:22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0页
1. [2023湖北卷,3分]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C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 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 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 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得到贷款批准,结合材料“1946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表明此时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并非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D项。
2. [2023全国卷甲,4分]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D )
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解析]在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美国基于政治目的在菲律宾实施“民主种子”项目,通过经济援助和价值观的传播控制菲律宾,这实质上体现的是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故D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与“1952年”时间不符,A项错误。经济援助和价值观的传播是手段,控制菲律宾是目的,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菲律宾的控制,而非促进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C项错误。
3. [2021湖北,3分]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C )
A. 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 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C. 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 D. 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
[解析]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在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时,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故C项正确。西欧货币同盟建立于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以后,A项错误。“高度政治互信”与“为免迁延生变”不符,B项错误。此时并未出现石油危机,D项错误。
4. [2020北京,3分]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C )
A. 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 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 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解析]从“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来看,日本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故C项符合题意。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日本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且此时日本与欧洲同属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5. [2022山东,3分]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C )
A. 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 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 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 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解析]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摧垮并受它统治,这一认知在欧洲社会受到欢迎,反映出欧洲社会面临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有所担忧,故选C项。
6. [2020山东,3分]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同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D )
A. 同苏联关系缓和 B. 与西欧竞争加剧
C.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 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的划分方法,鼓励同与之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这表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施战略收缩政策,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家力量的相对削弱,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美国的战略收缩,并不代表美国与苏联关系缓和,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是美国国家力量衰弱的原因之一,是D项的具体表现,故C项排除。
7. [2021福建,3分]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C )
A. 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
C. 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 D. 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美苏冷战期间,苏联以生态环境为借口攻击美国,C项正确。
题组三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上)
限时:21分钟 满分:3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0页
一、选择题
1. [2021北京,3分]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1949年,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这些举措( C )
①强化了天皇控制国家经济的权力
②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
③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
④延缓了战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近代天皇制是军国主义的残余,据材料“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可知,天皇权力被削弱,这有利于战后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故②正确,①④说法错误;据材料“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故③正确。故C项正确。
2. [2020海南,2分]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C )
A. “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 “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解析]由“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可知,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在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后,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A项错误。此时,“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扩大,而不是缩小,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增长模式,D项错误。
3. [2019全国卷Ⅲ,4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材料中法国的经济数据就是“滞胀”的具体表现。而密特朗就任总统后,继续推行引起“滞胀”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曾经起到过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其结果只能是加剧“滞胀”,故A项正确。B、C两项均不是“滞胀”的表现,可以排除。经济自由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原则,在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下不可能放弃,故D项亦可排除。
4. [2022湖北,3分]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
A. 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 减缓老龄化进程
C. 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 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由于“福利国家”的建立,财政负担过重,由此联邦德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减缓老龄化进程的问题,B项错误。根据“增加个人交纳额度”可知,此举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相悖,C项错误。缩小贫富间差距会扩大公共财政开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B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和所学可知,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和联邦德国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产业和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①②④正确,故B项当选。英国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③错误,故A、C、D三项都排除。
6. (2019全国卷Ⅱ,4分)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提供了苏联1961年经济指标和1970年实际完成情况,反映出所有指标均未完成,农业指标和实际完成情况差距尤大。这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1961年到1970年,时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二人的经济政策多有调整和不同,B项可以排除。赫鲁晓夫执政后即将农业改革作为重点,C项可以排除。战后苏联社会生活并未发生重大变化,D项亦可排除。
7. [2022重庆,3分]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下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D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 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 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 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 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由“在全国征召志愿者……优先分配权”可知,苏联为了重启贝阿铁路建设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志愿者优厚待遇;结合“1972年”可知,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综上可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铁路建设,而非分配制度,A项错误;1972年,苏联仍实行计划经济,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引进西方技术”,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 [2019海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 20 年后首次入主白宫。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 20 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在他们心目中,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1956 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现在,它包括了教育、卫生等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6分)
[答案]看法:违背美国传统;滑向社会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6分)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回到……共和党的老路上去”“滑向社会主义”“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来分析归纳。
(2)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答案]变化:由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评价: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9分)
[解析]“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和材料二中“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包括了教育、卫生等广阔的领域”可知,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到对部分领域的干预;“评价”可从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题组四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下)
限时:18分钟 满分:1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1页
一、选择题
1. [2020年1月浙江选考,2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日本学者注意到这种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的是发展经济”。这种观点表明战后的日本( B )
①政府积极推行微观调控政策
②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
④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日本战后形成的经济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这与日本的国情有关,故②正确;依据材料“政府亲自定调”可得出日本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故④正确。故B项正确。
2. [2021海南,2分]右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
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其反映的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逐渐产生等有关,B项正确。
3. [2022海南,3分]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
A. 体制机制创新 B. 生产要素增加 C. 产业结构优化 D. 信息技术推动
[解析]1980—1989年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是因为混合经济的推行;1990—1999年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是因为新经济的推动;2000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可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原因,但都不符合“主要原因”的设问,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4. [2022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
《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美、苏、中等44个国家代表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也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便利。 “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了避免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惠及大部分群体、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并将历史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的能力。首先,获取材料信息并整理。
隐含前提 强化国家职能,完善社会治理
时间信息 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
中心概念 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
有效信息 国家面向的三种维度,分别是科学国家、战争国家、社会国家
信息整理 除了上述三种维度外,另外找出两种以上的维度,并加以阐释
然后,演绎推理与判断。本题旨在考查现代国家的职能,培养考生的现代国家观念,提高考生的社会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材料中的国家发展“面向”指的是政府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统治而采取的某领域举措,结合材料时间限定“世界近现代”及所学知识,可以列举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史实,并进行阐释。
题组五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限时:6分钟 满分:2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1页
1. [2021湖北,3分]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 A )
A. 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 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 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 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说中的情节表明作者民族主义情结浓厚,反映了其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A项正确。
2. [2023全国卷乙,4分]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D )
A.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 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均有所增长,而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市场,侧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选D项。“根本性转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均有所增长,表明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排除C项。
3. [2021山东,3分]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B )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 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 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均涉及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即不结盟运动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处于两极对峙格局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发表宣言,期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推动自身发展,故B项正确。
4. [2020全国卷Ⅰ,4分]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C )
A. 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 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 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解析]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与美国、加拿大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制定一系列负面清单,加强对金融、海运等行业的保护,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制定一系列负面清单,负面清单的这些规定目的不在于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故A、B、D三项错误。
5. [2022辽宁,3分]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
时间 组织名称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7% 6.3% 4.8%
中非共同体 1.4% 1.4% 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6% 8.0% 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4% 3.1% 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3% 2.9% 2.2%
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A )
A. 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 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 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 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解析]表格中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都比较小,说明这一时期非洲经济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故A项正确。
6. [2020全国卷Ⅲ,4分]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B )
A. 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 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 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 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由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旨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该组织成员在联合国决议中的意见基本一致,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选B项;当时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夸大了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第 页第十一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题组 全球航路的开辟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限时:36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71页
一、选择题
1. [2021福建,3分]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A )
A. 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 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 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 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文献陆续传到欧洲,其中包括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等,这为15世纪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支持,A项正确。
2.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 )
A. 深信“地圆说” B. 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 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解析]由“1492年”“西班牙”“前往印度”“国王陛下”等信息可得出,该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深信“地圆说”,故选A项。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是好望角,哥伦布航行没有途经好望角,故排除B项。哥伦布到达的并非东方,而是欧洲的“西方”即美洲,故排除C、D两项。
3. [2022山东,3分]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C )
A. 小麦、玉米 B. 玉米、水稻 C. 小麦、甘蔗 D. 水稻、甘蔗
[解析]根据材料中箭头走向可以看出,两种作物都传播到了非洲和美洲,据此可判断出这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才出现的。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甘蔗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综上可判断两种作物分别是小麦和甘蔗,故选C项。
【思维拓展】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扩大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各国人们的眼界和思想,建立了全球范围的海上交通联系,促进了全世界的贸易和物产交流,增强了各国科学技术、文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欧洲的商业和文化交往在14、15世纪中断几乎两个世纪之后又得到了恢复,而且由于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通过海上航道连成一体,中国与美洲开展了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东西方之间这种新的商业交往和文化交流比美洲发现之前的往来更加便利、更加频繁、更加广泛,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4. [2021天津,3分]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C )
A. 世界市场的成型 B. 工业革命的冲击
C. 三角贸易的初现 D. 殖民体系的确立
[解析]据材料“1526年”“1549年”可知,这时处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再根据材料中非洲国王的控诉及“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可知,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成型于18世纪,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此时尚未开始,故B项排除;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排除。
5. [2021全国卷乙,4分]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D )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解析]殖民扩张与特许公司存在关联,欧洲国家掀起成立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是为殖民扩张助力,列强竞争日趋激烈,故D项正确。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较为有限,无法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结论,故B项错误。划分势力范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排除。
6. [2022全国卷甲,4分]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C )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 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 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 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 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解析]材料揭示了17—18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的发展,英国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亚洲的货值越来越多,故茶叶、咖啡、胡椒等占比变化较大,C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英国确立海上贸易霸主地位,B项排除;18世纪60年代英国才开始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7. [2022年1月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6分)
[答案]作物:小麦、水稻。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6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种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第二小问结合“当欧洲船只……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等及所学,从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特权贸易公司建立、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等角度作答。
(2) 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4分)
[答案]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4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受丰厚利润的刺激、当时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等角度分析即可。
8. [2020海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世界历史出现重大转折。(3分)
论述:15、16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此背景下,一批航海家开辟了通往美洲、亚洲等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原始资本,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欧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9分)
总之,15、16世纪西欧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3分)
[解析]首先,确定论题,由“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可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世界历史出现重大转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开展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
第 页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题组一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限时:19分钟 满分:2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1页
一、选择题
1. [2021天津,3分]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B )
A. 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 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从而导致中书省被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明初继承元朝丞相制度,致使权力失衡,君相冲突加剧,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次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权的削弱,故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必然压缩相权,D项与丞相“擅权”不符,排除。
2. [2020全国卷Ⅲ,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
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敢于驳正皇帝的不当言行,而明神宗不得不接受内阁首辅的劝谏,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皇帝赋予的,“皇权受到严重制约”表述不当,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
3. [2021重庆,3分]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年)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B )
A. 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 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 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 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解析]此奏说明东北封禁后,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存在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故其意在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故B项正确;此奏意在强调加强东北边防的重要性,而非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势易攻难守的问题,也未涉及弹劾东北官员的信息,故C、D两项排除。
4. [2022湖南,3分]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 )
A. 君主的高度集权 B. 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 南书房地位提高 D.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解析]南书房是清代内廷机构,南书房行走常侍皇帝左右,在国家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周兴岱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反映出当时君主高度集权,A项正确。军机处设立以后,南书房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仅由材料中周兴岱收受贿赂得不出B、D两项结论,排除。
二、非选择题
5. [2021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卫所集中分布地区:南京地区,在地图上标出。理由:政治、军事上,南京作为留都,担任着长江防御的重要任务,对于镇守南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重要作用。经济上,南京工商业繁荣,转运贸易发达,为京师提供了财力支持。(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标示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标示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然后,就自己所标示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作答:长城一带设卫所——进行边疆防御;辽东地区设卫所——强化对辽东地区的控制;东南沿海地区设卫所——加强海防,防止倭寇侵扰;南京一带设卫所——南京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重要。
题组二 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发展(上)
限时:5分钟 满分:1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2页
1. [2022广东,3分]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 )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解析]据材料“广州……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还是民营手工作坊,故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
2. [2021河北,3分]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D )
A.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解析]据材料“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A项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明朝大运河航运与“海禁”政策出台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C项排除。
3. [2019天津文综,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B )
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由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说明当时武城县文化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武城县在此之前只是“集日寡而旷多”,材料体现不出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当地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繁荣,C项说法不全面。材料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4. [2019江苏,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由道德上的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社会观念盛行有关,B项正确。明代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并非道德沦丧,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项错误。
5. [2021海南,2分]下表反映了( A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时间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 424 2 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 649 3 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 266 2 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 254 2 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 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 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主要来源是地丁银,这体现了当时清朝经济结构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与此同时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清代经济繁荣的背后实则潜藏危机,A项正确。
题组三 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发展(下)
限时:25分钟 满分:45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2页
一、选择题
1. [2020江苏,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D )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解析]根据潘允端的日记记载可知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田庄产品不局限于自给自足,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雇佣关系,但据此并不能推出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没有涉及地主的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排除C项。
2. [2019全国卷Ⅲ,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C )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地主主要在城里居住,田地委托给佃户种植和经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清朝时,土地所有权仍在地主手里,A项错误;“江南地主”“郡城之富户”控制大量农村土地,农业生产并非无利可图,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商品化生产的信息,D项错误。
【思维拓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居地主逐步从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介入,把自己手中拥有的“地亩山场”等生产资料交给佃户打理经营,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租佃关系变动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3. [2020全国卷Ⅱ,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D )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匠户需在市场上出售其生产的产品换取银两以缴纳匠银,成为事实上的私营手工业者,且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C项错误。明中叶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并不是唯一的货币,没有取代其他货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劳动与其他用工方式的比较,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故B项错误。
4. [2023新课标卷,4分]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C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解析]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对外贸易兴盛,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的发展,C项正确;朝贡贸易是官方行为,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私人海上贸易,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某港口对外贸易与商业的发展,这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直接关联,B项排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D项排除。
5. [2022江苏,3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
A.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解析]由“耕渔之外,男妇并工”“妇女收入……占有很大比重”“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密切相关,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属于经济生活,与“宋明理学”“家庭伦理”并非密切相关,D项错误。
【归纳总结】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5)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6. [2019全国卷Ⅰ,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D )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而江南主要生产成品(棉布)。这是由商品经济发展使南北区域经济不同导致的,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
7. [2022全国卷乙,4分]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D )
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明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好名喜夸”之风盛行,D项正确;“颠覆”表述绝对,排除A项;宋代已经出现世俗化审美趣味,排除B项;明后期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C项。
8. [2021山东,3分]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D )
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解析]从材料中“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来看,明中叶以后,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些知名画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商业化特点,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
9. [2019全国卷Ⅱ,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以白银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清代中期的大商人资本大体十倍于明代大商人资本,联系所学江南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帮的形成、清朝疆域的扩大等知识,可以得出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论,故C项正确。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10. [2021江苏,3分]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 )
A.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 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 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运河沟通南北,淮扬地区经济繁荣;材料“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扬州遍地是诗人”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活跃,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 [2020北京,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答案]示例: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监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
[解析]本题要求“评析十三行的兴衰”,可从“兴”和“衰”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析,如下表所示:
材料信息 评析
兴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 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仿明末‘牙行’……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既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
“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等 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走向兴盛
“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进口货物应纳税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等 十三行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监督缴纳关税等职能
衰 “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 使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
“《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商可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丧失贸易垄断权,开始衰落
结合上表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可谓逆世界潮流而行,使得中国在世界竞争中逐渐落伍,十三行的兴衰即为其缩影。
题组四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限时:15分钟 满分:43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3页
1. [2023全国卷甲,4分]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 )
A. “百姓日用即道” B. “心外无物”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工商皆本”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而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经商致富行为,“百姓日用即道”是由王阳明弟子王艮提出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材料中“实践‘圣人之学’”的观点契合,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用来批判程朱理学“先有理,后有物”的观点的,与材料主张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明显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意在提高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地位,D项错误。
2. [2021广东,3分]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 )
A.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社会生活中,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阶层服饰差异凸显儒家思想规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社会流动情况,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C项与题意不符。
3. [2021辽宁,3分]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D )
A. 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 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 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解析]佛教、儒学有相同之处,二者相互影响,这反映了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A、B两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明朝社会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并不是经世致用,排除C项。
4. [2020海南,2分]《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C )
A. 主张废除宰相制 B. 倡导无为而治 C. 倾向于限制君权 D. 反对王位世袭
[解析]《明夷待访录》的作者是黄宗羲,他认为皇权专制下,如果天子的继任者不贤德,贤者为相,可以纠正君主不贤的弊端,制约君主的不贤行为,即宰相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其主张限制君权,C项正确。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并非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
5. [2020山东,3分]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B )
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解析]从黄宗羲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全部的工商业活动,而是“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其论断意在强调不能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的发展,即朝廷需要变革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是这一论断的出发点,不是主旨;黄宗羲的论断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其主旨并不止步于此,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发展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并非为了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
6.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还提出( D )
A.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天地之化日新”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黄宗羲,黄宗羲还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故选D项。提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是王守仁,故排除A项。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是顾炎武,故排除B项。强调“天地之化日新”的是王夫之,故排除C项。
7.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D )
A. “心外无理” B. “宇宙便是吾心”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天地之化日新”
[解析]“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唯物论观点,故选D项。“心外无理”是王守仁的心学观,故排除A项。“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心学观,故排除B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故排除C项。
8. [2021江苏,3分]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D )
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对唐宋诗风的认识、比较、取舍,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反对说理浓郁的宋代诗风,即当时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束缚,D项正确。诗歌创作只是明代文人创作的其中一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诗风的变化,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A项。B项偷换概念,将诗风变化与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直接牵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排除C项。
9. [2022北京,3分]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C )
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
A. 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 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 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解析]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杂剧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B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D项错误。
10.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乾隆帝营建的畅音阁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康熙至嘉庆年间,宫廷专门命人编撰大量宫廷大戏,如根据目连救母故事撰《劝善金科》,根据《西游记》撰《昇平宝筏》,根据《三国演义》撰《鼎峙春秋》,根据《水浒传》撰《忠义璇图》。下列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
①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影响戏曲的创作
②统治者的喜爱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推手
③畅音阁坐落于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④这些剧本的编撰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中目连救母故事、《西游记》等可知,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影响戏曲的创作,①正确。由“宫廷专门命人”等可得出统治者的喜爱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推手,②正确。畅音阁在故宫中,故排除③。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故排除④。综上所述选A项。
11. [2021重庆,3分]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一差异是因为( D )
A. 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 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 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 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解析]宋明瓷器的差异,实际上是因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审美情趣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故D项正确;宋代瓷器强调理性之美,故A、B两项排除;宋明主流学术思想都是程朱理学,故C项排除。
12. [2022辽宁,3分]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B )
A. 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 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 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 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解析]从材料“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训诲生徒”“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可知,明清时期流人的这些做法促进了东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非民族融合,故A项排除;“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由材料无从得出,故C项排除;“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与稳定东北社会秩序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D项排除。
13. [2021全国卷乙,4分]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B )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善书”多为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等,其在民间广为流行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故B项正确。理学思想在南宋时期已经确立其主导地位,A项错误;“善书”的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一致,不会冲击儒家经典的神圣性,C、D两项错误。
14. [2020全国卷Ⅰ,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B )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解析]“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与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致,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族规与家训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隋唐以来,士族走向没落,且维持血统纯正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5. [2020海南,2分]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寓意( A )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 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 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 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解析]仔细观察“清代民俗钱币图案”可知,其上刻着“状元及第”“独占鳌头”等字样,这体现了当时民间对学子认真学习、精进学业的期望,即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第 页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题组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上)
限时:24分钟 满分:42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4页
一、选择题
1. [2022全国卷甲,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 年又减少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D )
A. 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
A项 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缓慢解体,进口货值的下降并未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 ×
B项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推出“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
C项 传统手工业在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下走向没落 ×
D项 由“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可知,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列强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西方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约”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2. [2022湖北,3分]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帮助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D )
A.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 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 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解析]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公使进驻北京,基于同清政府交往的需要,加强中文学习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英国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依托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培训公使馆译员、帮助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这体现了当时英国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故选D项。中西文化交流一般是双向交流,而材料仅体现了英国单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单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兼容与创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等同,排除C项。
【思维拓展】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等,依托这些资源,英国译员有条件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扩充汉学知识,成为公使馆情报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便利了列强的侵华。另一方面,加深了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促进了近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3. [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B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经世”“变法”“魏氏”等可得出“魏氏”是指魏源,魏源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变革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③。他的《海国图志》关注世界史地,故选④。明末清初,顾炎武就提出过经世致用,故排除①。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并非革命派,故排除②。综上所述,选B项。
4. [2021全国卷甲,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 )
A.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统治和列强在华利益造成了威胁,慈禧夺取最高统治权后有意与列强和议,英国表示支持清政府,这推动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A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排除。C项材料依据不足。“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5. [2021湖北,3分]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B )
A. 君主立宪 B. 中体西用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解析]根据材料中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内容和沈葆桢的奏折内容可知,当时新式学堂虽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中国的纲常名教仍是根本,这体现的思想是中体西用,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西方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两项;沈葆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
6. [2020全国卷Ⅲ,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D )
A.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根据材料“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等信息可知,为了应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的扩展,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A项,且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中洋务派官员李鸿章认识到需求富以自强,该方针没有发生“改变”,C项排除。
7. [2020全国卷Ⅰ,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C )
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解析]1876年正处于洋务运动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这一时期近代企业在中国兴办,近代科技在中国有较大的需求。《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反映了西方科技在中国受到较大关注,这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当时兴办实业的需求,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有关西方科技的问题占大多数,这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认同,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科技的需求,但不能体现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D项错误。
8. [2022广东,3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画(划)开矿炼成钢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D )
A. 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 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 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解析]“储铁宜急,勘路宜缓”表明张之洞主张中国应先炼铁,后修铁路,而李鸿章认为炼铁耗资巨大,可学习日本用西洋钢轨修筑铁路,反对先炼铁,故二人争论的问题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故选D项。材料中二人争论的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并非借鉴明治维新的问题,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炼铁和修建铁路同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9. [2021福建,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C )
A.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 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 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 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晚清时期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以海关税款为主,这主要说明该时期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的表现是列强对中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民族资本投资的主要是轻工业,而不是近代军工企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 [2021海南,12分]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答案]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分)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工厂取代了工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兴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习西方技术成为当时的潮流,但是传统保守思想依然强大,思想冲突较为明显。(10分)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阐述即可。
题组二 两次鸦片战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下)
限时:7分钟 满分:21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5页
1. [2022北京,3分]《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 )
A.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该书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2. [2022河北,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B )
A. 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 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 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 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解析]据材料可知,到上海采购的商人涉及区域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了上海、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故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在经济上辐射范围较广,故B项正确。
3. [2021天津,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C )
A. 深恶朝政腐败 B. 力图维新救国 C. 主张强兵御外 D. 开始了解西方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故C项正确。
4. [2022江苏,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其着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可)以裕国,下何(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B )
A.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 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 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解析]由“多以无益视之”可知,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万国博览会无用;由“尤在扩充贸易”“上何(可)以裕国,下何(可)以利民”可知,李圭认识到对外交流有利于国计民生,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李圭对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的认识,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无关,A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的世界贸易中心是英国,且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项错误。材料中李圭号召国人要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实业救国,D项错误。
5. [2023全国卷乙,4分]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D )
A. 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解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茶叶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并不会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排除A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还是出超,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与反映,C项因果倒置。
6. [2020海南,2分]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 )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的“中学为体”可以使近代中国“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西学为用”可以使近代中国“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由此可知,A项正确。
7. [2022山东,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 )
A. 求富救国 B. 实业救国 C. 以商救国 D. 富民救国
[解析]
“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排除B项;C项并非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排除;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富民”上,排除D项。
题组三 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
限时:18分钟 满分:23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5页
一、选择题
1. [2020江苏,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C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提出了割地的要求,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2. [2022全国卷甲,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B )
A.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 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 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由“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着力宣传民权、革命思想,这与康有为的变法策略不同,B项正确。百日维新前革命尚未成为主要思潮,A项排除。C项“根本转变”表述绝对,排除。湖南时务学堂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学堂的学生,D项“动员民众变法”表述错误,排除。
3. [2023湖北,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D )
A. 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 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 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 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列强侵略以及晚清政局动荡,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不断遭受冲击。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不断颁布和修订法律以应对“拐卖人口出洋”现象,保护海外华侨安全,故D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晚清颁布法律保护国人,未提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体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律例的影响,但“关系密切”无从得出,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二、非选择题
4. [2021山东,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附录:
《小英雄歌》(节选)
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
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
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
……
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
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
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答案]信息提取: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火枪、地球仪等。(3分)
阐释:晚清画报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种新国民的形象,具有爱国自强、博古通今等品质和世界眼光。
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清末,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来先进思想和科技的传入,启发了民智;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
综上,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体现了晚清时期爱国知识分子对新国民形象的探索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进步。(10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然后说明这些信息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小英雄”的形象进行解释。最后,对“小英雄”形象进行评价。
题组四 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
限时:25分钟 满分:44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55页
一、选择题
1. [2019海南,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C )
A. 降低生产成本 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加强国防安全 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由材料“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其目的是加强国防安全,故C项正确。将军事工业迁往内地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生产成本,排除A项;材料中的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而非轻工业,因此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排除B项;兴建的军事工业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排除D项。
2. [2022北京,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B )
A. 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 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 “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 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解析]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要求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
3. [2022全国卷乙,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C )
A.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知,陈宝箴赞同并推行变法改革,但“康学”使民权平等学说兴盛并造成守旧派的更大阻挠,故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排除B、D两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 [2021全国卷乙,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C )
A. 儒学地位颠覆 B. 列强侵略加剧 C. 政局变化迅速 D. 西学深入民心
[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提倡新学,主张废八股,故该书商慨叹售卖经学书籍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戊戌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故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面临亏损。该书商的经历体现出政局变化迅速,C项正确。戊戌变法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才使儒学地位颠覆,排除A项;B项与材料所述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维新派提倡西学,但当时西学并没有“深入民心”,排除D项。
5. [2023湖南,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C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解析]材料中薛福成对强盛之国和衰弱之国在国际公法实行中地位的论述,说明随着对外交往的加深,薛福成对增强国力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故选C项。
6. [2021山东,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D )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解析]材料“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说明这位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在于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这位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不在于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A项错误。由材料“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可知,这位外国人对戊戌变法的措施持肯定态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动员问题,且维新派创办了很多报刊来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C项错误。
7. [2021重庆,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D )
A. 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 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 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 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解析]材料中评论的意思是:如果西方侵略者早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就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了,即这一观点片面宣扬西方文明而有意掩盖西方侵略的实质,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是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材料中观点并未提及民族矛盾,A项排除;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近代转型”等问题,C项排除。
8. [2021江苏,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觇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C )
A. 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 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 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 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解析]由“清末”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由“今之觇国势者……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知,当时国人认为国民的“身体之强弱”与“国势”相关,追求体育强国,这表明当时国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A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B项缺乏材料依据。材料不涉及分科教育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9. [2023湖南,3分]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
A. 《辛丑条约》签订 B. 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 清末新政的推行 D. 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城,对北京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造成了破坏,且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华北地区五年内禁止科举考试,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科考现象,故选A项。
10. [2020全国卷Ⅱ,4分]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上图可知,当时( A )
A.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可知,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其中运输业所占比例增长较快,1914年时已在四大行业中占比最多,可见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在材料中缺乏具体数据支撑,B项错误。当时国际资本垄断日益加剧,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发生的变化,据此无法判断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情况,也无法判断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否提高,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2022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颇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巅,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4分)
[答案]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外国教育理念传入;新式学堂注重学生的心智、体育教育。(4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8分)
[答案]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振了学生的精神气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民主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培养了爱国知识分子。(8分)
[解析]具体分析见下表: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作用
远足是一种体育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颇见整齐”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经过烽火墩,登其巅,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 提振了学生的精神气质
“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实与割地无异”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所学知识 为民主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培养了爱国知识分子
第 页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题组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限时:15分钟 满分:4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3页
1. [2021辽宁,3分]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C )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社会组织的复杂
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等级秩序的确立
[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的结绳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
2.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D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精美的玉器,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并且不同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差别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故②③④说法正确,选择D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夏文化位于黄河流域,故①错误,A、B、C三项都排除。
3. [2022天津,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C )
A. 良渚文化的传承 B. 红山文化的传承 C. 龙山文化的传承 D. 巴蜀文化的传承
[解析]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而得名,“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位于山东省,符合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在此处“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后来这种酒器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说明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承,故选C项。“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中原地区”涉及的是北方黄河流域,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红山文化位于辽河流域,巴蜀文化位于西南地区,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其他三项。
4. [2023湖南,3分]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B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解析]根据材料“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可看出这是原始农业文明的成就,再结合这一遗址的年代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项正确。
5. [2023新课标卷,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C )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解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C项正确。公共墓地与社会阶段发展没有必然联系,A项排除。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B项排除。文字的使用出现于殷商时期,D项排除。
6. [2019全国卷Ⅰ,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B )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禅让制强调“传贤”而不是“兄终弟及”,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人均寿命没有本质的差别,故C项错误。从商至周,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日益增强,故D项错误。商朝延续了夏的世袭制,继承方式以兄终弟及为主,西周严格了宗法制,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从继承上讲为一代,而父死子继从继承上讲则为两代,故商周两个王朝继承王位的王的世代和数量差别较大。此外,在西周实行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得以确立,减少了王位传承上的纷争,也使西周的王从世代和数量上都较商朝少。故B项正确。
【思维拓展】王国维认为,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而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之一为“息争”。“德行”“才华”“功过”这些主观判断言人人殊,而“嫡庶”“长幼”则是客观存在、毫无争议的,又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权力争端,又可以稳定对地方的统治。所以周朝推行“长嫡承统”,上到君王诸侯,下到世人平民,权益继承有法可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7. [2020海南,2分]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 )
A. 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 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 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 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解析]由材料中“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驻扎各地,实现了对各地的监察和统治,这有助于加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而不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D项错误。
8. [2021全国卷乙,4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D )
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人口也逐渐增多,故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故D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说明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A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诸侯国君的权力,C项排除。
【思维拓展】分封制在后世的发展 第一次,秦楚之际项羽的分封。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后,以霸王身份对全国进行分封,以建立自己的权威,号令天下,同时制约刘邦。但这次分封为时较短,以西汉成立结束。
第二次,汉初刘邦的分封。刘邦分封了多个异姓王和同姓王,异姓王除长沙王外都旋踵而亡,同姓王则酿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第三次,西晋建立初期的分封。为防止异姓篡位,统治者大封同姓,以期“历纪长久,本支百世”,结果导致“八王之乱”,兄弟自相残杀。
第四次,明初朱元璋的分封。朱元璋希望利用皇室力量维护朱姓政权,故广分诸子,后爆发藩王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
9.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B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中嫡长子一脉、整个家族、诸侯国君主等可知,这一统治模式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依据材料“祭祀上天”等可知,神权与王权结合,选①。由“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等可知,以血缘亲疏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选③。B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间接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排除②。夏朝就是早期国家,故“开始”说法错误,排除④。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①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国家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
经济 ①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 ②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采用集体劳动。
思想文化 ①出现成熟的文字,青铜文化不断发展。 ②早期民本思想(“敬天保民”)出现。
10. [2019全国卷Ⅲ,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解析]从孝、悌、乐、礼等信息可知,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西周初年统治者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故本题答案为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B项与本题无关;C、D两项分别是地方行政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也与本题无关。
11. [2020天津,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D )
A.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更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有份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自由买卖,A项错误,排除;材料不涉及私田收获物上缴情况,B项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模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 [2020江苏,3分]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C )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根据材料“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商代青铜农具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这反映出当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江西新干出土了青铜农具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在此地出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且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
13. [2019江苏,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情况,排除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022全国卷乙,4分]
据上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C )
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解析]由地图信息可知,商和西周的政治中心以及主要诸侯国都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制造青铜器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因此制造青铜器需要将南方的铜矿运到北方,这一过程反映的是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而非“农业”,故A项错误。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产品并未投入市场,不涉及“商业活动”,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必然联系。
15. [2021广东,3分]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D )
A.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 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 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周边文化传播到中原,A项排除。材料不涉及诸侯国对周礼的态度,B项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并未分崩离析,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组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限时:15分钟 满分:4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4页
1. [2020全国卷Ⅰ,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周边地区归附楚国后,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然存在,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且王位世袭制度并未消亡,B项排除。C项中“开始解体”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思维拓展】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立为王虽然是个例,但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与分封制的弊端有密切的关系。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的衰微、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争霸兼并战争,从而导致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2. [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C )
A. 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 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 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 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
3. [2023湖南,3分]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睢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 )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国任相相比于关东六国来说并不拘泥于内部宗族和国人,这有利于积聚人才,维护统治,说明秦国的官僚制度相对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数代秦王所用秦相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不能说明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材料“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说明六国任相宗法色彩浓厚,但不能说明其严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家人物在六国的地位,排除D项。
4. [2021江苏,3分]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D )
A.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解析]由对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可知,魏律中包含抑商政策;材料中魏律的颁布时间迟于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说明其受到秦国抑商政策的影响。由此可知,D项正确。
5. [2022广东, 3分]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B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古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解析]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内蒙古地区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这不能说明大冶古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生产工具由青铜器向铁器飞跃;经济形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飞跃;经济全方位发展,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等。
(2)影响: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衰落,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6. [2023全国卷甲,4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C )
A. 实录历史事实 B. 提升周王权威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文化差异
[解析]楚国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随着楚国实力的增强,楚国国君自称为“王”,而孔子仍称楚王为“楚子”,这说明孔子意在维护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并未实录历史事实,A项错误;孔子的目的是维护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不是提升周王权威,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楚国与中原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文化差异,D项错误。
7. [2021海南,2分]《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C )
A. 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 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 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 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全盘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尊卑等级,A项错误。博爱节俭是墨家的思想主张,B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8. [2021全国卷甲,4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 )
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认为“礼”是道德、仁义沦丧的产物,而孔子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二者在反思西周礼乐文化这一共同基础上,各自提出了对“礼”功用的认识,故选A项;老子对“礼”持否定态度,也不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无法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他与孔子的思想也难以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故排除B、C、D三项。
9. [2023全国卷乙,4分]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C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下,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自西汉初年开始实施,排除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的有关信息,且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排除D项。
10. [2021山东,3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B )
A.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生活态度的差异
[解析]儒家学派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家学派代表的是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二者对“乐”的看法不同,反映出两者不同的政治立场,故B项正确。
11. [2020山东,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D )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解析]从两人的论述可以看出,“义”的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上下之分)的工具,D项正确。中央集权政治确立于秦朝,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材料中所说的“义”属于治国之道,不属于道德修养,B项排除;材料所说的“上下”指的是整个社会,不单指统治阶层,C项排除。
【思维拓展】孟子的“仁义”思想
“仁义”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立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观。五伦观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也反映出孟子关于社会发展的政治主张。
12. [2020江苏,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B )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解析]根据“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关注普通民众的利益,其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排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
13. [2022山东,3分]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群臣用礼义来教育百姓,这体现了尚法存礼,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敬天”“崇德”的内容,排除B、C两项;“外儒内法”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
14. [2022全国卷甲,4分]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B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解析]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这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故B项正确。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排除;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排除;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非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15. [2023新课标卷,4分]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李斯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均主张严刑峻法。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重刑罚,故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均不符合材料中重刑罚的治国方略,B、C、D三项均排除。
题组三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上)
限时:16分钟 满分:43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5页
一、选择题
1. [2020山东,3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B )
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开通了丝路贸易 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中期,中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限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B项正确。
2. [2021湖南,3分]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B )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大臣们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刘恒本人仁孝以及太后家薄氏谨良,这说明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不是主要标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预防外戚干政,而非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排除D项。
3. [2022山东,3分]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C )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商业交往的便利
C. 军事战争的需要 D. 礼乐制度的重建
[解析]秦汉时期,马的地位很重要,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并且相马术还成了自设一科的专门技术;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汉王朝建立过程中以及汉与匈奴的斗争中,战马是极其重要的战争工具,故选C项。秦汉时期农耕技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牛耕而不是马耕,排除A项;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不占重要地位,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重建与相马术的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4. [2022天津,3分]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D )
A. 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 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 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 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解析]由“‘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开源,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由“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过赏赐……钱金以巨万计’”可知,汉武帝对外用兵、巡游赏赐花费巨大,即汉武帝没有注重节流,D项正确。
5. [2022海南,3分]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D )
A. 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 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 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解析]由材料中汉简对驿站官卒徒御、传马等的记载可知,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是汉代中央政府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和中转驿站,对于国家政令的传达具有重要影响,反映出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与材料无关,C项由材料无从得出,三项均可排除。
6. [2023新课标卷,4分]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B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不断演进,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州”逐步成为地方行政机构,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大,掌控行政权、领兵权等,这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与“东汉”不符,A项排除;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同乡易私下结党,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项排除;监察制度的效力如何,材料并未提及,D项排除。
7. [2019北京文综,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儒家典籍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位列官方史书……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两者都不能解释汉代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B两项错误。司马迁的《史记》只是私家史书,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思维拓展】 汉武帝尊崇儒术,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使儒家典籍上升到“经”的地位,这种政治地位的上升,无疑是儒家思想政治化、官方化的结果。
8. [2022辽宁,3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C )
A.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 “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解析]材料“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都带有四海一家的意思,即体现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9. [2022广东,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等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D )
A.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由材料可知,由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大权逐渐被国相把持,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故D项正确,B项排除;A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封国大权操于国相”显然不是便利外戚干政,排除C项。
10. [2021辽宁,3分]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B )
A. 加强道德修养 B. 追求政治利益 C. 辨别大宗小宗 D. 维护经济特权
[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意在强调门第,追求政治上的垄断,以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
11. [2021福建,3分]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B )
A. 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 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 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 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解析]壁画中二牛挽犁体现了东汉时期该地区已使用铁犁牛耕进行生产,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的生计方式受到中原影响,B项正确。
12. [2020全国卷Ⅱ,4分]据史 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B )
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角抵受到统治者、普通民众的喜爱,甚至被用来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这说明当时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的流行情况,而川剧艺术是清朝时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角抵的起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021年1月浙江选考,4分](节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
[答案]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2分)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元元之民”的视角展开,根据材料“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可得出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第二小问,可从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等方面阐释。
题组四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下)
限时:23分钟 满分:3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46页
一、选择题
1. [2022湖南,3分]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 )
A. 体现以农为本 B.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意在藏富于民 D. 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根据材料“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汉武帝采用各种方式弥补财政缺漏,唯独不敢增加田租,这反映了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并非汉初,排除B项;汉武帝的举措是取财于民而非藏富于民,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此举的结果,且“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2.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B )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解析]依据材料“刺史定期……巡行……以卑临尊”等可知,刺史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控,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刺史并非宰相的行政助手,故排除A项;刺史是监察体制中的官员,而非行政官,其不管地方具体的民政事务,故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仅仅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而非代表社会,故排除D项。
【归纳总结】“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将其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 [2021山东,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C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这使王国势力膨胀;后来统治者减少王国职官数量、降低王国职官地位,其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信息可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是材料中调整的表现而非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官员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项;西汉统治者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且这也不是材料中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进行调整的出发点,排除D项。
4. [2019全国卷Ⅱ,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C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兼采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需要,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在新儒学形成前已渐遭削弱,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建立后就基本结束了,故排除B项。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
5. [2022湖北,3分]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反映了西汉灭秦,建立统一的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的国家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
6. [2021湖北,3分]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B )
A. 君权削弱 B. 中央集权 C. 吏治腐败 D. 豪强崛起
[解析]汉顺帝征召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故汉顺帝下诏责问地方郡县。这种责问方式凸显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7. [2021全国卷乙,4分]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A )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由材料中豫章、零陵两地在西汉末至东汉中期的民户数量变化情况可知,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故A项正确。C项夸大材料内容,排除;B、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8.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子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 )
A. 司南 B. 指南鱼 C. 指南龟 D. 支撑式指北罗盘
[解析]依据材料“勺”“自然指向南方”等及所学可知,这种指向仪器是司南,故选A项。指南鱼、指南龟出现于宋代,而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勺”这一信息,排除B、C两项。支撑式指北罗盘是盘式的,而非“勺”样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 [2022全国卷乙,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历史现象:东汉时期,地方官员以德政思想为指导,妥善处理人与环境的冲突。
结论: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内容,不愧为治国理政要道。
阐述: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来,儒家德政思想流布日广,至东汉时期儒学在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强化。与此同时,随着这一时期经济开发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增加,人与环境的冲突愈发凸显,材料中今山东、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多有虎患即为明证。在这一尖锐问题面前,地方官员修德政,号召民众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的过度破坏,妥善处理人兽冲突,维持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平衡,出现了一批善于治理地方的良吏。跨过岁月长河,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善治思维,理应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借鉴。(12分)
示例二 历史现象:中国古代史书中存在丰富的历史神话内容,天人感应色彩突出。
结论:史书撰写是时人对真实历史的想象性记录,真理与谬误共存。
阐述:东汉时期,随着经济开发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增加,人与环境的冲突愈发凸显。在这一尖锐问题面前,地方官员修德政,号召民众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的过度破坏,妥善处理人兽冲突,维持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平衡,出现了一批善于治理地方的良吏。而在史书撰写中,这些良吏被塑造为德行高远、泽及鸟兽的神话型官员,以供后世瞻仰借鉴。这种带有较强褒赞色彩的书写内容,无疑增加了后人对真实历史的疑惑,削弱了史书记载的可信度。深入解读史书撰写中的想象性内容,成为推动当代史学发展的一大动力。(12分)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紧扣材料,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得出历史现象,然后据此得出结论,可从德政思想指导下的地方治理、天人感应影响下的史书撰写等角度归纳。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 页史学方法专项训练
题组一
限时:30分钟 满分:3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3页
一、选择题
1. [2021福建,3分]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D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解析]“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
【思维拓展】夏代的信史地位涉及对传世文献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和历史叙述的认知。从传世文献来讲,除了《史记·夏本纪》的系统叙述之外,在《尚书》《左传》《国语》和《诗经》等先秦文献中都有大量关于大禹和夏代的记载。从考古实践来看,考察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墟”遗存是了解夏族活动空间的关键,也是探索夏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先秦文献记载与当代考古实践,夏朝的面貌已然清晰可辨。
2. [2023湖北,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 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解析]太平天国方面因洪秀全是其领导人,因此对他的记载持褒扬态度,清廷方面则因反对太平天国运动而对洪秀全持贬低态度,民国前后革命党人因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反清,对洪秀全给予高度肯定。这说明立场不同,对人物的描述也就不同,故C项正确。A项属于对材料表象的描述,并未揭示太平天国方面、清廷方面、民国前后革命党人对洪秀全的描述出现差异的实质,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方面、清廷方面、民国前后革命党人对洪秀全的描述,均比较单一地表达了对洪秀全的主观印象,“人物的多面性”无从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方面、清廷方面、民国前后革命党人对洪秀全的描述,均主要集中于人物的外表,“有所侧重”表述不妥,D项错误。
3. [2020江苏,3分]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B )
A.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解析]根据光绪生前的脉案、《清宫档案揭秘》的记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检测可知,在历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而不应该偏执一言,故选B项。原始档案不一定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排除A项;通过文献记录能够探寻历史真相,但并不能保证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综合多种历史记录有可能更接近客观事实,但“确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 [2022海南,3分]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 )
A. 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 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 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解析]考古发现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使得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改变了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的认识,说明随着历史资料的丰富,人们的历史认知也在不断进步,A项正确。B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项排除。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5. [2020北京,10分]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
[答案]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4分)
[解析]根据“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玄宗实录》”“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等可以提炼出正史、实录、杂史、文集、诗词;根据“《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可以提炼出石刻、碑铭等,据此举例说明即可。
(2)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
[答案]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6分)
[解析]根据“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关于吐蕃赞普世系……《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等举例说明即可。
6. [2020山东,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12.12号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 ……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提取并整理笔记中的有效信息,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空间信息,将问题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坐标上;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工作笔记当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等进行梳理并进行客观叙述;最后结合所学史学方法的知识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针对性说明。
题组二
限时:20分钟 满分:32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203页
一、选择题
1. [2021江苏,3分]《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B )
A. 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 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 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 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解析]材料“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体现了口述资料;“吾如淮阴”“余视其母冢”体现了实地探访。由此可知,B项正确。
2. [2021年6月浙江选考,2分]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D )
A. 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 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 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 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综合考量,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故选D项。“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排除A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是不恰当的,历史人物评价应该围绕特定的历史时空,排除B项。既要看动机,也要看效果,两者并没有侧重一说,排除C项。
3. [2020全国卷Ⅱ,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C )
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 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解析]由材料中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发现了实物佛光寺可知,此类壁画可与实物文化遗存互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壁画与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实物——佛光寺相互印证的情况,没有涉及创作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完整还原”表述绝对,故错误。此类壁画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和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说法错误,排除。
4. [2023新课标卷,4分]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 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上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A )
A. 《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 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 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 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解析]《旧唐书》中记载了李元谅的姓名的变化、祖先是哪里人,相对较为客观;而《李元谅墓志》《李元谅颂碑》都提到其与中华始祖的关系,颇有颂扬之意。因此,答案为A项。B项中“所有”的说法表述绝对,排除;根据常识可知,墓志是在墓主人去世时或去世之后所刻,据材料“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可知,《李元谅墓志》应刻于793年或之后;据材料“《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可知,《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故墓志在前,《旧唐书》在后,“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说法不成立,C项排除;史料的真实程度不是由其出现时间的早晚决定的,且“最为真实”说法绝对,D项排除。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 D )
A. 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B. 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C. 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D. 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
[解析]据材料“1943年”“事变后,颇趋重实用”“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史学研究更注重实用性,强调有意义的史学,弘扬民族气节,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为抗日救国尽力,故选D项。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3分]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C )
A. 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 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 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 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解析]综合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故其指的是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排除A项;“有确实的史料留存”与网格部分被排除在圆圈乙以外不符,排除B项;“未曾发生过”与网格部分是圆圈甲包含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 [2022广东,14分]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整理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答案]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6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的来源 价值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 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
材料二 “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 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 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6分)
[解析]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简述,积极影响可从其对政治(如赋税制度改革等)、经济(如商品经济发展等)、文化(如市民文化发展等)、社会生活(如影响了社会风气等)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述;消极影响可从加重人民负担等方面进行简述。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答案]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2分)
[解析]该问考查史学常识,可据所学知识加以补充,如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第 页世界史专项训练
题组一
限时:32分钟 满分:4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3页
一、选择题
1. [2022全国卷甲,4分]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 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 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 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 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梭伦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以获取民众支持;某主战派统帅战前战时都要说服雅典人也是为了获取民众支持,这说明雅典的事务由雅典公民决定,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D项正确;梭伦等人需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说明领袖人物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梭伦等人争取民众的支持,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思维拓展】 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形式各有不同,这是由于城邦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在众多城邦中,雅典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渐成为一个民主制城邦,城邦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实现了有效平衡,城邦公民有着多种渠道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初步实践着“主权在民”理念。
2. [2022湖北,3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D )
A. 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 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 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 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解析]根据“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等可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人文主义随之传入英国,故D项符合题意。
【思维拓展】 15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开始传入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先后在德、法、英和低地国家发展起来。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一天天壮大,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北方国家在同意大利的交往中带来了那里崭新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加上各国宫廷对意大利人才的延揽,北方各国向意大利派遣留学生,从而使得西欧和北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出现了发展的势头。
3. [2022江苏,3分]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信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B )
A. 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 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解析]由“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可知,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取合法的政治权利,B项正确;此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且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C项错误;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与材料“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矛盾,D项错误。
4. [2021全国卷乙,4分]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C )
A. 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B. 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 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D. 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解析]1900年,量子力学还未得到普遍认可,在物理学界占据主流的还是经典力学,C项正确。A项中的“已全部解决”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的“尚未开始”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科学家就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微观世界,故排除。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力学的诞生,此时量子论并未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故D项错误。
5. [2021广东,3分]下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B )
A. 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 B. 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 D. 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解析]根据“逐客”“罗斯福”“胡佛”等信息可知,罗斯福取代胡佛担任总统,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无能说明美国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故选B项。货币贬值并没有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排除A项;C项误读材料,排除;罗斯福刚接替胡佛成为总统,D项无从体现。
6. [2023湖北卷,3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B )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 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 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意识觉醒,殖民国家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是客观次要原因,并非材料中现象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与殖民国家对非洲人态度的转变无关,排除D项。
7. [2021山东,3分]1952 年,美国有1 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D )
A. 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 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 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机数量增多,并且收看电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电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根据材料“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可知,电视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这反映出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故D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电视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未涉及战争,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 [2022辽宁,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一叙事。20世纪70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6分)
[答案]史实依据:林肯反对黑人奴隶制,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成为黑人解放的象征;林肯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推动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6分)
[解析]结合材料“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及所学知识,可以从林肯领导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等角度概括。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7分)
[答案]原因:新的档案文献史料研究;州权主义抬头;对解放黑奴和南北战争关系的重新解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7分)
[解析]具体分析见下表: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变化原因
“20世纪70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 新的档案文献史料研究
“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 州权主义抬头
“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 对解放黑奴和南北战争关系的重新解释
“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是……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及所学知识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
9. [2022江苏,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整理
上图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订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2分)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斯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后,铁路的大范围铺设带动了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波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和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波与第三波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出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四波高峰。(8分)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2分)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拟订论题。由“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可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动。其次,结合材料可知,论述时可围绕影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展开。如通过图中的“恐慌”“萧条”“大萧条”“第一、二次石油危机”“金融危机”可知,影响因素有经济危机;由“铁路、钢铁”可知,影响因素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火车的出现;由“电气化、化学品”“汽车、石化品”可知,影响因素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的发展;由“信息和通信技术”可知,影响因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由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因素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最后,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进行撰写。行文时做到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题组二
限时:20分钟 满分:2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4页
一、选择题
1. [2022广东,3分]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 )
A. 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 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 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 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材料中“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都与海外贸易相关,而这些内容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反映了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的信息,C项排除;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后来扩展到德国、荷兰等地,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2. [2021全国卷甲,4分]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
A. 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 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 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 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经济危机爆发后,市场乏力;“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的精神世界空虚、迷茫;“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的工作机会较少。综上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故A项正确。在经济危机持续加深的形势下,社会矛盾难以缓和,B项不符合史实。新政实施于193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排除。福利制度确立于二战后,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 [2022北京,3分]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②“(八日)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③①
[解析]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可知,①是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的部分内容。由“(八日)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可知,②反映的事件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的欢迎词。由“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可知,④是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4. [2021山东,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
生铁产量(千吨) 6 671 8 666 7 089 9 078 10 425
粗钢产量(千吨) 582 2 040 2 997 5 115 7 787
煤炭产量(百万吨) 130 166 167 234 292
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据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纺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 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案]是。理由: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材料一内容涉及英国的工业生产情况。(3分)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我们研究问题是必需的。可从史料中涉及的时间、反映的问题和史料类型等方面进行说明。
(2) 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答案]不矛盾。说明:材料甲反映了英国传统工业的生产情况,材料乙反映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情况,材料丙反映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情况;材料甲只反映了英国自身的生产情况,材料乙、丙则反映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5分)
[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并不矛盾,三则史料阐述的角度不同。
(3) 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答案]历史研究的一个原则是“孤证不立”,材料二只列举了坎布里亚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历程,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要寻找其他史料使之能够互证。(3分)
[解析]材料二中的案例取自约翰·马歇尔编著的图书,他并不是坎布里亚兴衰的亲历者,使用这则材料时应该注意他编著此书时的时代背景和立场,同时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4) 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
[答案]材料三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一战前英国处于世界霸主的地位,一战后却与其他欧洲国家地位相当,这说明其地位明显下降了。(3分)
[解析]根据“欧洲孩童秀”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可从欧洲其他国家的需求和欧洲整体局势等角度分析。
(5) 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 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原则:论从史出、历史主义、多角度分析等。看法:考量一个国家是否兴衰时,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综合分析,坚持论从史出原则;考量一个国家是否兴衰时,要把这个国家放到当时的背景下去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判断,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考量一个国家是否兴衰时,不能仅仅看其经济地位的变化,还应关注其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等,坚持多角度分析原则。(3分)
[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要明确时代背景和该国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题组三
限时:34分钟 满分:36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5页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卷,3分]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D )
A.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 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 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 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解析]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他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故选D项。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排除A项。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颁布,排除C项。
2. [2021福建,3分]19世纪60年代,英语逐渐取代荷兰语,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语言。1867年后,日本对词典的编纂渐趋重视,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 D )
A. 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 B. 以外语学习为重要内容
C. 受到了欧洲列强的牵制 D. 着眼于吸收各国的长处
[解析]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这一时期日本出版大批高质量的词典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各国的长处,D项正确。
3. [2021辽宁,3分]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 C )
①经济体制的优势 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
③工商业相对落后 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可知,法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小,②正确。由材料“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可知,法国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工商业相对落后,③正确,①④均不是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故选C项。
4. [2022天津,3分]有学者指出,1950—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B )
A. 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 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 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解析]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世界谷物产量均有所增长,但能源消耗量增长幅度更大,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由此可知,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与世界多极化无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 [2022年6月浙江选考,12分](节选)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 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材料二 “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 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4分)
[答案]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4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并结合所学知识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也是15世纪到19世纪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转站进行作答。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2分)
[答案]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2分)
[解析]根据材料“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并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6分)
[答案]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接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6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等信息并联系相关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的统治”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
6. [2022湖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不断变迁。(2分)论述: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原有的国际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二战结束后美苏成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崛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8分)由此可知,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就是旧世界不断毁灭,新世界不断形成的过程。(2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的国际社会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局面,据此可拟观点为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不断变迁。结合不同国际格局形成的背景、内容、特点等展开论述。由此可得出结论,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就是旧世界不断毁灭,新世界不断形成的过程。若从其他角度提取观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题组四
限时:26分钟 满分:40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86页
一、选择题
1. [2023新课标卷,4分]下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B )
A.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 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结合时间“1808年”及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遭到英国等反法同盟国家的反对,故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维也纳会议召开于1814—1815年,故A项错误;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故C项错误;二战前夕,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故D项错误。
2. [2023全国卷甲,4分]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A )
A.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 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解析]巴黎公社作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24年,欧文在美国建立了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排除C项;封建保守势力复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 [2022湖北,3分]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A )
A. 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 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 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 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时,因其“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而受到刺激,因此他后来拜见英国女王时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日本社会生活是否开始西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B项排除。日本明治维新引发社会习俗转变,C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岩仓具视因受到刺激而采用西式装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 [2022重庆,3分]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 )
A. 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 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 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 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德国容克阶级指德国的地主和贵族,在德国传统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1895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冲击了封建势力容克贵族的地位,容克阶层陷入了困境。由此可知,德国工业化引起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A项正确。
5. [2022广东,3分]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C )
A.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 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 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解析]据材料“1970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基于欧洲(西欧)经济实力的壮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的现实,主张与西欧国家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以缓解美国的困境,故C项正确。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尚未崩溃,“重建”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B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未涉及美国与苏联的对抗,D项排除。
6. [2021江苏,3分]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尽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A )
A. 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 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 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 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解析]由“法、德两国……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英、意、葡……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可知,欧洲很多国家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即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也得不出法德主宰欧盟事务,B、D两项错误。欧洲议会不受美国的操控,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2022天津,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1)。
图1 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2)。
图2 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 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12分)
[答案]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兴起。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任选两次转折即可,12分)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14—17世纪……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18—19世纪,透视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可归纳出四次转折分别是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其背景即可。
(2) 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8分)
[答案]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注意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8分)
[解析]实质上是考查历史学科素养,具体作答思路如下:由“《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可知,任何“小史”都必须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写作“小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事物是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相联系的,因而写作“小史”必须注意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写作“小史”必须运用可信的史料,即史实具体、史论结合;写作“小史”要注重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逻辑清晰;注意语言简洁流畅;由“《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的材料可知,要注意图文配合。
第 页中国史专项训练
题组一
限时:51分钟 满分:59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6页
一、选择题
1. [2021天津,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C )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解析]孔子强调为政者要身正,韩非子强调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道德方面、法律方面倡导统治者规范自己的行为,故C项正确。
2. [2021天津,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 )
A. 强调顺承前制 B. 反对改制创新 C. 意在削弱藩镇 D. 丧失决策大权
[解析]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此后“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强调借鉴以前的做法,即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故A项正确。
3. [2019全国卷Ⅲ,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B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解析]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利用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创办新式企业,扩大经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A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外国人名字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
4. [2022湖南,3分]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D )
A. 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 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 “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 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解析]材料介绍了个体手工业与机器大生产相互促进的现象,反映出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材料“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表明机器大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表明个体手工业推动了机器大生产发展,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个体手工业与机器大生产的相互促进,反映不出“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
5. [2020天津,3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D )
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可知,“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结束的原因在于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与材料中“1955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制造出国产手表只能反映出制表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B项错误,排除。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 [2022天津,3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A (1分)B(1分)C(0分)D(3分)
A. 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 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 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 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解析]1840—1949年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国家,在对外贷款方面受制于列强。1840—1911年英国的经济实力强大,且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1911—1927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27—194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投靠了美国,且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949—1960年中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苏联对华进行援助。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解释最全面,故选择D项可得3分。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够全面,故选择A、B项均得1分;材料无法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C项错误,故选择C项得0分。
二、非选择题
7. [2021江苏,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 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7分)
[答案]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7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诗经·小雅》”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每逢礼拜天……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即可。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答案]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具有民族独立意识。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9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1936年”“他们……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及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8. [2023新课标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示例 选择:关中地区。史实 政治文明:商鞅变法壮大秦国实力,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条件;西周、秦朝、西汉、隋朝、唐朝都定都于此;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物质文明:郑国渠、西汉修白渠、六辅渠。精神文明: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解析]首先,选择地域时,一定要选择史实比较丰富或自己熟知的地区,为得高分打好基础。如选择关中地区、中原地区、江浙地区等。其次,要注意中华文明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内容,作答时,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做到线索清晰,史实明确。最后,阐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将所述史实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
9. [2021湖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2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主要体现在其地位上。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的地位虽受到佛教与道教的冲击,但其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4分)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等学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如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等。(4分)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内容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改变,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历史地位始终未变。(2分)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确定主题是“变与不变”;时间限定是中国古代历史——秦汉至晚清。然后,选择作答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切入作答即可,但还是要看自己擅长从哪个角度入手。如从政治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是不变的,但具体的制度是变化的。从经济方面来说:以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例,重农是不变的,但抑商政策出现过松动。从文化方面来说: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是不变的,但具体思想内容是不断丰富、有所变化的。考生可据此选择答题角度,作答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题组二
限时:34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7页
一、选择题
1. [2021河北,3分]《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B )
A. 加强君主集权 B. 恢复周礼 C. 宣扬礼法并用 D. 发展私学
[解析]由材料可知,周王室衰微时,讽刺时政的《关雎》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便由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发布。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编订《诗》《书》。故孔子编订《诗》《书》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故B项正确。
2. [2021海南,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B )
A.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 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 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 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解析]由“移史馆于禁中”“多以宰相监修国史”“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重视修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朝兴衰得失的教训,维护统治,教化百姓,B项正确。
3. [2021江苏,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D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 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 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 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文人可以从事农业、工商业,从事工商业、农业者可以学习文化,农夫可以学习“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即人们的职业观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
4. [2020天津,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 )
A.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解析]设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中的“这”指的是材料中的“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38年”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因此只有A项与这一时期特点相符,故A项正确。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B、C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城乡差别缩小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1海南,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撒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 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答案]变化 题材: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再到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反映地区:由北方州郡到南方地区;内容:由表现民间农业生产到反映统治者重农思想;存在形态:由墓室图到书画作品。原因:牛耕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推行。(10分)
[解析]第一小问思路如下:
角度 材料信息 变化
题材 “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等 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再到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
反映地区 “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楼璹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等 由北方州郡到南方地区
内容 “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 由表现民间农业生产到反映统治者重农思想
存在形态 由墓室图到书画作品
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阶段特征,从牛耕技术、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等方面进行简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答案]史料价值:从形式来看,耕织图属于实物史料,反映了古代百姓日常生活;从内容来看,它较好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中的分工情况、生产情况等。(6分)
[解析]《耕织图》属于实物史料,从其反映古代百姓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情况等方面进行说明。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11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处于顺差状态,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新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简史》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6分)
[答案]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分)
[答案]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5分)
[解析]从借鉴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情、道路、政策、人民利益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题组三
限时:45分钟 满分:4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8页
一、选择题
1. [2020天津,3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 (1分)B (3分)C (1分)D (0分)
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题干中提供的史实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抗争史,即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探索史,即各个阶级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据此可知,A项说法正确,但认识不够深刻,故选择A项得1分。通过题干中的史实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联,如太平天国运动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失败,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但C项并不是认识最深刻的选项,故选择C项得1分。D项说法违背了唯物史观,故选择D项得0分。B项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质问题,即通过各个阶级的不断抗争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呈现出不断进步的基本趋势,通过以上四个选项的对比,可以得出B项认识最为深刻,故选择B项得3分。
2. [2020全国卷Ⅰ,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B )
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指示强调保存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有利于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与推行公私合营、确立国营经济主导地位无关,故A、C两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实行,体现不出调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 [2021北京,10分]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答案]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原因: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西周与汉代两个时期明堂的名称、形态布局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二小问结合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等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答案]① 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4分)
[解析]结合北魏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等)、思想文化(学习汉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 [2022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答案]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苏联经验的借鉴等方面考虑。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答案]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3分)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3分)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3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阶段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阶段特征 阐述变化
1949—1978年 “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 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年 “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006年至今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 [2022天津,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订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答案]历史主题 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具体史实:①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15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作答时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本题实质上是为国内的某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写一个近现代的发展史。建议选择自己熟悉的、历史信息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其次,注意要拟订一个历史主题,即用一句话概括该城市或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论述时从不同的角度(方面)介绍该城市或地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角度说明。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题组四
限时:24分钟 满分:3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8页
一、选择题
1. [2022江苏,3分]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C )
A. 官僚政治的腐朽 B.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制度的变动 D.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解析]由“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可知,当时陈国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化的现象。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依然是贵族政治,A项错误。“国人”与农民阶级不能等同,B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挑战诸侯权威无关,D项错误。
2. [2021重庆,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D )
A. 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 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 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 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解析]隋朝沿用了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这一制度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故当官员占田违限时就受到处罚,这反映了当时均田制的贯彻实施,故D项正确。
3. [2022湖北,3分]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D )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解析]材料表明唐末五代时,张议潮成为河西节度使割据敦煌,将“张”姓列于《敦煌百家姓》首位,宋朝建立后因开国皇帝是赵匡胤,《百家姓》以“赵”姓为首。这种现象是由传统的门第观念所致,故D项符合题意。
4. [2023全国卷乙,4分]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 )
图1
图2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融入传统的戏曲、诗画等元素,坚持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体现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立足于民族文化,并未提及中国动画片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外来艺术形式,且"摆脱"说法错误,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5分)
[答案]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5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新儒学体系——理学”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为朱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5分)
[答案]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5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进文化转型等方面回答。
6. [2022广东,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8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历史时期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 简析原因
材料一 全面抗战时期 “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前期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2) 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
[答案]新内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意义: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探索。(6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信息,从民主、文明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从其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意义进行简述。
第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2019-2023)(打包22份 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