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牡丹江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B B A B C A D A B A B C D D
17.【答案】(1)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文化价值。 (4分)
(2)先民的信仰与认同;历代文人学者的推动;典籍中对鲤鱼典故的记载;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8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得出经济价值;根据材料“其分布和食用价值在先秦时期已经为人所熟知”得出食用价值;根据材料“黄河鲤鱼也进入各类中医文献中”得出药用价值;根据材料“鲤鱼在中华文化中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得出文化价值。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诗经·陈风·衡门》一诗中对鲤鱼的记载,将其视为美味的代表”得出先民的信仰与认同;根据材料“蔡邕最早在词中创造出鲤鱼传书的典故”“李白在《赠崔侍郎·其一》中也称:‘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得出历代文人学者的推动;根据材料“《太平广记》中记述的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传说”得出典籍中对鲤鱼典故的记载;根据材料“因‘鲤’‘李’二字同音,李唐统治者们对此颇为在意,一度禁捕鲤鱼。鲤鱼成为祥瑞,自唐以后已经基本定型”得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18.【答案】(1)主要内容:充分认识国家“大一统”是民族“大一统”的重要前提(或答两者关系均可);民族“大一统”方式多样,以相互交流学习为主;强调德政是维护和巩固民族“大一统”的重要保障。(6分)
(2)特点:不断发展完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灵活性;民族平等;治理方式多样性(立法、制度建设等);依法治边;涉及多个领域;坚持中央权威(6分)
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分)
19.【答案】理想主义思潮的传播;巴黎和会外交的成功;英、法两国的历史与现实矛盾;英国政府外交战略的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暫时稳定。(6分)
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发展与政治对话并重;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4分)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英国实行侵略扩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互惠共赢,英国注重维护本国利益。(4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英国。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可分析出理想主义思潮的传播;根据材料“在巴黎和会保全了自己在殖民地和全球的利益,和会上取得的成功使英国外交界喜出望外”可分析出巴黎和会外交的成功;根据材料“英国单独与德国谈判,劝告德国同意以国际保障方式解决西部边界安全问题,借此打消法国的疑虑,从而不对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设置障碍”可分析出英、法两国的历史与现实矛盾;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都不愿对希特勒的侵略意图和行径作出适度的强硬反应,而是一味姑息退让,试图以和平方式处理德国引起的问题”可分析出英国政府外交战略的妥协;结合一战后一段时间内,世界整体保持和平,可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暫时稳定。
20.【答案】【示例1】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示例2】观点: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论据:危机、科学进步、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图片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的四次经济发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牡丹江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 B. 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 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 法家是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2.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 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
C.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 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3. 汉代画像砖的画面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等。汉代画像砖( )
A. 艺术雕刻水平领先世界 B. 体现了艺术性和史料性的统一
C. 表达对奢靡风气的不满 D. 真实再现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
4.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A. 端午节习俗起源于南方 B. 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 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 农耕文化影响风俗习惯
5.北宋时期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如表是当时部分武器的制造概况。据此可推知,北宋时( )
序号 表现
① 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向朝廷献上了自己发明的火箭技术,宋太祖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
② 宋神宗时设置军器监,集合了各地优良工匠,并对军器的创造发明采取奖励推广的办法
A.重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军事科技研究蔚然成风 D.政权并立局面推动武器革新
6. 清代考据学传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等,都有与近代科学方法相通之处。据此可知,清代考据学( )
A.继承发展了陆王心学 B.有利于思想解放学术发展
C.催生了中国近代科学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
7.如表是20世纪早期,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
时间 民众态度
1919年1月 一位读者指出有人在国旗上贴“大减价”“九折”“八五折”等字样,他遂请《益世报》刊文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1922年8月5日 署名为“剑”的作者见一位女子以国旗绣鞋,他表示如此行为是“侮辱国旗,即侮辱国家”。
1924年初 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认为他们“反对共和,轻视民国”,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
A.共和观念逐渐形成 B.社会转型色彩鲜明
C.近代国家认同凸显 D.国人思想尚未解放
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 )
A. 深化了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 B. 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C. 标志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 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
9.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早期有劳卫操、爬绳、60米跑、400米跑、掷手榴弹等10项测试内容。这一制度迅速在学校、工矿、机关、部队、农村得到推广。这反映了当时( )
A.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 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C.全民健身理念得到推崇 D.国防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0.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建了相应的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这体现了( )
A. 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优势 B.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C. 中国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D. 农业发展模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
11. 在拜占庭帝国,古希腊文化的语言、哲学等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语言和教育,塑造着拜占庭人的思维方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特定的核心作用。这说明( )
A.基督教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多元文化可以互利共存
C.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特征 D.亚历山大远征影响深远
12. 16—18世纪欧洲铸币量大量增加。英国在1526年、1544年先后改铸货币,新铸银币的含银量大大降低,仅及亨利七世所铸银币含银量的十分之一。法国在1309年铸造2枚“里佛尔”币的银量,在1720年可铸造98枚货币。这种新铸币重量相比之前几乎减少了98%。据此可判断,当时( )
A.商业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B.民族国家的权力得到加强
C.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增加 D.贵金属涌入刺激传统社会
13.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14.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空想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 1917年,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 苏俄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5.1867年,政治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论及英国政治体制时,总结国王在国事中扮演角色是“接受咨询,给予支持,提出警告”。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国王权力的加强 B. 责任内阁制的出现
C. 政党政治的发展 D.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6. 根据1995年统计,非洲有4国一种原料及其简单加工品占出口总额的95%以上,15国三种商品占出口总额的2/3左右。为增加出口滥垦滥采,疯狂扩大种植面积和载畜量,非洲每年仅荒漠化一项就损失约90亿美元。这表明非洲
A. 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出口增长 B. 急需国际上的经济技术援助
C. 环境的退化制约了经济增长 D. 经济结构落后导致环境退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第 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鲤鱼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分布和食用价值在先秦时期已经为人所熟知。《诗经·陈风·衡门》一诗中对鲤鱼的记载,将其视为美味的代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此后历代不断有对鲤鱼烹制方法的记载。除了直接食用之外,黄河鲤鱼也进入各类中医文献中,大量药方将鲤鱼肉、眼、鳞、鳔、尾等入药,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鲤鱼在中华文化中有自己的独特地位。蔡邕最早在词中创造出鲤鱼传书的典故,鲤鱼作为书信代名词的记载,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延续,并逐渐普遍化。在中国的博物学传统中,往往将鲤鱼的这种象征意义归入到“灵异”之类的文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太平广记》中记述的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传说。李白在《赠崔侍郎·其一》中也称:“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因“鲤”“李”二字同音,李唐统治者们对此颇为在意,一度禁捕鲤鱼。鲤鱼成为祥瑞,自唐以后已经基本定型。
——摘编自武强《历史地理变迁语境下的黄河鲤鱼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鲤鱼在中国古代的主要价值。(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鲤鱼在中华文化中独特地位形成的原因。(8分)
18. (14分)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大一统”,民族之间就会充满矛盾,以致彼此诋毁,相互排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各民族只有在统一政权之下,“交相做勉,共遵荡平正直之王道”,才能形成新的民族“大一统”意识。雍正认为“柔远之道,分疆与睦邻论,则睦邻为美。畏威与怀德较,则怀德为上”。雍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观念深有体悟,认为“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在雍正看来,清朝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一统”,“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
1965年 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16人.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2000年 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012年十八大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2013年 西藏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英国在巴黎和会保全了自己在殖民地和全球的利益,和会上取得的成功使英国外交界喜出望外,他们急于重振雄风,以积极的态度介入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当德国在1924年9月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和修改《凡尔赛和约》的请求时,英国单独与德国谈判,劝告德国同意以国际保障方式解决西部边界安全问题,借此打消法国的疑虑,从而不对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设置障碍。从希特勒1933年上台直到他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政府都不愿对希特勒的侵略意图和行径作出适度的强硬反应,而是一味姑息退让,试图以和平方式处理德国引起的问题。
——摘编自倪学德、倪学勇《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理想主义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世界仍受核战争乌云的笼罩,而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1974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坚持不搞军事扩张。到了21世纪,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同时自1971年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发展,世界格局如何演变,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践行对联合国的支持和承诺,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新时期,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努力通过“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推行“理想主义”外交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原则,说明中、英外交政策的不同之处。(8分)
2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 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图片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